首页期刊导航|世界地震工程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世界地震工程
世界地震工程

李山有

季刊

1007-6069

jwee@iem.ac.cn

0451-86652425

150080

哈尔滨市学府路29号

世界地震工程/Journal World Earthquake Engineering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旨在促进地震工程学理论、实验与应用技术的发展,促进海内外地震工程领域的学术交流,不断推进该领域综合的抗震防灾和减灾事业向前发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装配式UHPC空心墩的内浇式组合连接压弯试验研究

    袁星周涌昊谭舜邓开来...
    112-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促进超高性能混凝土(ultra-high-performance concrete,UHPC)在桥梁中的应用,提升装配式桥墩的建造效率,本文提出了针对装配式UHPC空心墩的内浇式组合连接,其主要特征在于:将预制UHPC空心墩与承台的搭接构造转移至空心墩的内部,利用墩壁作为内部后浇UHPC材料的模板,完全消除了施工现场的模板工程,后浇部分不出现在墩身表面,提升了桥墩的表观质量.为了探究该装配式UHPC空心墩的承载能力,设计并制作了 3 个模型试件,研究了其在压弯变形下的承载能力和损伤失效模式等.研究结果表明:该内浇式组合连接实现预制UHPC空心墩和承台的有效连接,但实现与现浇桥墩的等强构造需要精心设计剪力连接件的位置和承载力.基于试验结果,开发了装配式UHPC空心墩的数值模型,计算结果与试验较为吻合.基于数值建模方式,研究了内浇式组合连接在足尺UHPC空心墩的结构行为,并提出了能实现与现浇桥墩等强的内浇式组合连接设计方法.

    装配式建造UHPC空心墩内浇式组合连接滞回曲线等强设计

    基于自动分层分区的通信网络拓扑建模方法

    毛晨曦龚牛栋张亮泉王涛...
    121-130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信系统抗震韧性评估对提升系统整体抗震能力和减轻灾害损失具有重要意义,基于通信系统组网规则快速建立合理的通信网络拓扑能够为抗震韧性评估提供网络拓扑数据,同时为建设经济且稳定的城市通信网络提供指导.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一种建立合理通信网络拓扑的方法:在获得通信节点基础信息的前提下,基于通信网络组网规则采用优化算法自动建立给出通信网络拓扑.该方法首先采用聚类算法实现通信节点的自动分区;然后,基于通信线路的拓扑规则,以线路长度最短为优化目标,采用蚁群算法和Dijkstra算法优化建立同一分区内节点间线路拓扑.为了验证该方法的可用性,以两座不同规模城市为例,建立了两座城市通信网络拓扑模型.建模结果显示:针对不同规模城市该方法能够结合具体情况快速建立合理的城市通信网络拓扑模型.

    通信网络拓扑自动建模K-means算法蚁群算法Dijkstra算法

    基于中国强震动数据的PhaseNet网络捡拾P波到时研究

    侯宝瑞代昊祯宋晋东李山有...
    131-141页
    查看更多>>摘要:快速和准确捡拾地震P波到时是地震预警技术的基础工作之一.PhaseNet等U形网络已在"谛听"测震数据集上取得良好的震相捡拾结果,旨在提升处理ML3.0 以下的地震的能力.目前针对有限中国强震动数据的震相捡拾研究较少,地震预警主要是针对处理ML3.0 以上的地震.该研究以在地震预警中快速和准确捡拾地震P波到时为目的,直接迁移和构建PhaseNet的衍生网络,探究利用有限中国强震动数据重训的网络模型是否具有良好的捡拾P波表现.研究结果表明:PhaseNet及其衍生网络模型的精确度、召回率、F1 分数、捡拾误差均值(μ)和标准差(δ)约为 0.942、0.930、0.937、-20 ms和 200 ms左右,具有良好的捡拾P波到时精度和泛化性能;此外,PhaseNet及其衍生网络在高信噪比条件下捡拾效果良好,但对于低信噪比数据的捡拾效果仍有待提升.

    深度学习中国强震动数据P波到时捡拾PhaseNet网络地震预警

    基于黑龙江经验场地模型的地震动放大效应研究

    齐文浩陈方晓李林芳张苋凯...
    142-150页
    查看更多>>摘要:局部场地效应是抗震设计规范中的重要内容,以场地类别为基础的场地效应划分结果较为粗略.为解决这一问题,以黑龙江地区土层分布及其剪切波速、土动力特性和密度等资料为基础,统计出场地土参数随深度的变化特征,利用统计结果建立深度从 10~80 m不等的 15 个经验场地模型.以黑龙江地区典型基岩加速度反应谱为目标谱,人工合成地震动作为输入,为了消除随机相位的影响,每一目标谱合成 400 条地震动加速度时程.分别计算这 15 个经验场地模型的地震反应,得到不同超越概率水准下地表峰值加速度统计值以及加速度反应谱标定谱的动力放大系数统计值.计算结果表明:随着场地厚度的增加,场地周期在逐渐增加,场地峰值地面加速度(peak ground accelera-tion,PGA)放大倍数呈现减小的趋势;随输入地震动强度的增加,场地PGA放大倍数减小的趋势呈现出非线性,动力放大系数随场地覆盖层变厚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随着地震动强度的增加,动力放大系数逐渐减小且随土层厚度的变化趋势趋于平缓.动力放大系数结果不是定值 2.5,场地较薄并且地震动较小的情况下,动力放大系数远超 2.5;场地较厚并且地震动较强时,动力放大系数大多趋于 2.5.

    场地放大倍数动力放大系数场地基本周期地表峰值加速度设计反应谱反应谱标定

    双向振动下高聚物胶凝戈壁土的动力特性试验研究

    杨海华夏宇宋优建何建新...
    151-16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地震灾害是我国岩土工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之一,为研究戈壁土受地震作用时的动力特性变化规律,采用大型动静三轴试验系模拟土体在受到地震纵横波共同作用时的激振应力,研究掺入一定量的高聚物胶凝材料后的高聚物戈壁土受双向振动作用下各因素对戈壁土动剪切模量、阻尼比及残余变形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双向振动下,动剪切模量随动剪切应变的增长逐渐减小,随径向动应力比增加,动剪切模量呈现出先增后减的趋势;围压和固结比与动剪切模量呈现出正相关;相位在 0°~180°内增长时,双向振动作用下的试样动剪应力增大,动剪切模量随之增加,而阻尼比受各因素的影响较小.高聚物胶凝戈壁土的残余变形随高聚物质量比的增大而迅速减小;在相位差为 180°时的动残余体应变和残余剪应变均增大.研究结果初步探明了高聚物胶凝戈壁土在双向振动下的动力变形特性,可为高聚物胶凝戈壁土的应用及工程抗震设计提供参考.

    高聚物胶凝戈壁土双向振动动力特性动剪切模量阻尼比残余变形

    饱和地基中劲芯水泥土墙隔振的二维BEM-FEM耦合分析

    孙立光朱颖时刚王瑜...
    164-178页
    查看更多>>摘要:振动污染在国际上已被列入"七大环境公害"之一,填充沟是振动污染治理的一种常用隔振屏障.传统的填充沟受工程造价和施工工艺等限制工程中应用较困难;为克服上述问题,提出一种新型隔振屏障-内插预制芯墙的劲芯水泥土墙.对于饱和地基中劲芯水泥土墙的隔振问题,饱和地基采用饱和土半解析边界元法(boundary element method,BEM)建模,劲芯水泥土墙采用有限元法(finite element method,FEM)建模,根据饱和地基-水泥土墙交界面的平衡和连续性条件,分别建立了劲芯水泥土墙对入射Rayleigh波(瑞利波)的远场被动隔振和对动力机器基础振动近场主动隔振的半解析BEM-FEM耦合分析方法,并对劲芯水泥土墙的隔振效果进行了计算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饱和地基中设置劲芯水泥土墙能够起到较好的隔振作用,其隔振效果与混凝土墙基本相当且远优于纯水泥土墙;预制芯墙在劲芯水泥土墙隔振系统中起关键作用,为避免弹性波从芯墙底绕射而降低隔振效果,预制芯墙深度应与水泥土墙深度保持一致;增大芯墙厚度对隔振效果提升不大.在等深芯墙条件下,增大墙深能显著提高远场隔振效果,但对近场隔振效果提升较小;增大墙厚也可提高隔振效果,但提高幅度不大.实际工程中,建议结合工程造价和施工工艺,选择合适的水泥土墙和预制芯墙墙厚.此外,屏障距振源距离对主动隔振效果影响较小,建议根据被保护建筑与振源之间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位置构建隔振屏障.

    环境振动饱和地基劲芯水泥土搅拌墙隔振效果BEM-FEM耦合方法

    池式快堆堆本体中液体晃动效应的研究进展

    张康康尹训强徐舒桐
    179-189页
    查看更多>>摘要:堆本体是核反应堆的核心组件,也是核反应堆进行核聚变或核裂变反应的关键部位.池式快堆堆本体内部的液态金属冷却具有大自由液面特征,其内部液体出现晃动可能会对核反应堆的安全性和稳定性造成不利影响,因此开展池式快堆堆本体中液体晃动效应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首先,阐述了液体的晃动效应,并介绍了池式快堆堆本体的结构形式;其次,从理论研究、数值模拟和振动台试验三个方面对池式快堆堆本体的液体晃动研究进行了讨论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单一的理论方法、数值模拟或振动台试验难以准确捕捉液体晃动对堆本体结构的实际影响,结合使用这三种方法能够获得更为准确和全面的研究效果;最后,对既有研究进行了梳理与总结,以期为池式快堆堆本体的进一步抗震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启发.

    快堆堆本体池式结构液体晃动液态金属

    典型建筑物震害防御投资标准研究

    袁近远苏安双许成顺王兰民...
    190-198页
    查看更多>>摘要:震害防御投资是减轻震害损失的必要条件,投资标准应是考虑震害防御目标与整个社会利益权衡下的决策结果,但以往尚少研究.文中通过对具有广泛性、代表性和权威性的调查分析,得到了我国专业群体对典型建筑物震害防御投资可接受能力的认识,阐明了地震风险区、建筑抗震类别和设防目标对抗震投资决策的影响规律.采用综合分析,提出了典型建筑物震害防御投资推荐标准,可供制定相关政策法规与工程建设参考.

    建筑物抗震投资标准地震风险区建筑抗震类别设防目标

    征稿简则

    《世界地震工程》编辑部
    19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