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地球与行星物理论评(中英文)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地球与行星物理论评(中英文)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地球与行星物理论评(中英文)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陈运泰

双月刊

2097-1893

010-68729337

100081

北京海淀区民族学院南路5号

地球与行星物理论评(中英文)/Journal Reviews of Geophysiscs and Planetary Physics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是国内唯一介绍国际地球科学的重要刊物。主要的报道地震、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地震工程、工程抗震和地震预报、地震前兆、震源物理、岩石实验、地震减灾、地学观测及数据处理、地电地磁以及石油物探、矿山与地震和核电站选址与地震等方面的重要论文,力求权威、准确、迅速。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地震波泄漏模式研究进展

    史才旺李正波陈晓非
    1-2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地震波在层状结构中传播时会产生频散现象,基于频散曲线特征可以反演地下速度结构.利用从地震记录和背景噪声中提取的面波频散曲线进行反演已经成为研究近地表和岩石圈结构的重要方法.除面波外,近年来学者们在泄漏模式及其频散的研究和应用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泄漏模式可以为速度结构反演提供包括纵波速度在内的约束信息,能够与面波频散反演优势互补,实现更准确、全面的速度建模.但相比于面波,地震信号和背景噪声中的泄漏模式振幅通常较弱,因此提取泄漏模式信息对观测技术具有较高要求;另一方面,研究泄漏模式需要更复杂的理论基础和数值求解技术,所以在过去几十年间泄漏模式并未受到太多关注.数十年来,泄漏模式理论已随着地震学、光学和声学的相关研究而日趋完善,并形成了有效的数值计算方法和工具,这为泄漏模式的实际应用奠定了重要基础.而随着高质量、高密度观测数据的增多以及数据处理技术的进步,学者们已成功从各类型数据(天然及人工地震、背景噪声等)中提取到了泄漏模式信息,并发展了基于泄漏模式的速度结构成像方法.目前该成像方法已成功应用于天然地震、背景噪声和勘探地震的速度建模,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本文首先介绍了泄漏模式的理论基础和数值计算方法,并从敏感性角度阐述了泄漏模式对速度建模的意义;随后本文通过回顾代表性的研究介绍了泄漏模式观测和应用方面的重要进展,并对已提出的几种反演手段进行了比较和分析;最后,本文还对泄漏模式在地震成像中的关键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泄漏模式频散曲线背景噪声速度结构反演

    青藏高原地壳隆升的GNSS与GRACE联合研究进展

    饶维龙刘斌唐河汪秋昱...
    26-44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现今的地壳隆升状态是地球科学的一个重要关注点,对其地壳运动的观测与动力机制分析是深入认识该问题的关键.随着卫星大地测量的快速发展,以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和重力恢复与气候实验卫星(GRACE)为主的观测技术在青藏高原地球动力学研究中表现出巨大优势和潜力.GNSS给出了精细的三维地壳变形结果,GRACE提供了丰富的时变重力数据,前人已有效结合这两种资料对青藏高原地壳运动与固体物质迁移问题进行了充分研究,较系统地评估了高原地壳隆升现状.因此,本文将综述当前联合GNSS与GRACE数据进行高原地壳隆升研究的科学进展,涉及到高原地壳位移场与时变重力场观测、负荷变形估算与构造变形提取、地壳厚度与Moho面深度变化反演等研究成果,本文还简单讨论分析青藏高原当前地壳隆升的环境背景与动力机制.

    青藏高原地壳隆升GNSSGRACE负荷变形

    利用低轨道卫星地磁观测反演电离层电流概述

    熊超王丰珏黄宇阳钱博浩...
    45-66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现代卫星技术的发展,携带高精度磁力计的低轨道卫星成为地磁场观测的重要手段,可以提供全球持续的磁场观测,而不受地面和低空天气条件的影响.空间电流,特别是电离层电流,是引起地表和低轨道卫星高度处磁场扰动的主要来源.本文简要介绍了低轨磁测卫星的发展历史和在轨定标流程与方法,回顾了电离层电流的起源、研究历史及产生机制,并详细介绍了利用卫星磁测数据反演电离层不同电流的方法.基于地基和卫星磁测对同一电流的分析结果并不总是一致的,有时会出现明显的差异.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可能与采用不同的数据源(比如地基与卫星、卫星与卫星之间)及反演算法中的假设有关.基于有限的观测,在反演中通常要对电流的几何形状和所在位置进行一定的假设,而这些假设可能并不完全满足实际电流的分布.因此,将地基台站和卫星磁测结合起来,通过对比和交叉验证,是检验和改进电离层电流反演算法中假设的合理性的一种有效手段.利用融合后的磁场观测数据,建立更准确的电离层电流反演算法,全面分析电流的形态学和气候学特征,建立以地球磁场信号为媒介的空间天气监测理论与方法,将有助于提升人们对电离层发电机理论、磁层状态以及电离层与磁层之间能量耦合途径等科学问题的理解.

    低轨道卫星星载磁力计电离层电流反演太阳静日电流赤道电集流场向电流

    岁星四纪——回望木星大气探测50年

    宋心仪杨军魏勇
    67-82页
    查看更多>>摘要:木星是太阳系中最大的行星,也是自转速度最快的行星.作为一颗气态巨行星,木星没有海陆分布、复杂地形等因素的影响,是研究大气动力学的天然试验场.木星的大气成分、大气环流、内部结构特征等都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1973年 12月 4日,先驱者 10号飞掠木星,实现了人类第一次木星大气近距离探测.如今木星探测已经积累了 50余年的经验,发射了 10次木星任务:7次飞掠任务、伽利略号与朱诺号两次环绕任务、正在飞行途中的木星冰卫星探测任务.本文简要回顾了这 10次探测任务及其取得的科学成果,重点关注木星的大气成分、波动和急流、大红斑、极地涡旋等方面取得的进展,并指出一些尚未解决的科学难题.我国计划于 2030年左右发射天问四号,对木星系进行探测.回顾过去的木星探测任务,对于天问四号如何合理设计科学载荷、制定科学目标等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木星探测大气成分大气动力急流大红斑极地涡旋

    基于三维地球模型的中国大陆重力潮汐因子研究

    王振宇赵倩
    83-93页
    查看更多>>摘要:潮汐现象是地球对日、月等星体引力的响应,重力潮汐因子对于揭示地球内部结构具有重要作用.中国地震局、中国科学院等自 20世纪 80年代开始布设首批重力仪,用于研究中国大陆固体潮空间分布特征,到目前为止已建成超过 50个台站的重力观测网络.本研究利用该网络的重力潮汐因子观测结果,结合考虑了横向非均匀效应的潮汐理论和三维地球模型,构建了中国大陆及周边地区的重力M2、O1 因子分布模型.基于微扰理论,本研究发现P波速度扰动、S波速度扰动、密度扰动及综合效应对重力M2 因子影响的幅值范围分别为-0.12%至 0.14%、-0.19%至 0.17%、-0.08%至 0.06%和-0.09%至 0.11%(对O1 因子的影响为-0.13%至 0.28%、-0.27%至 0.15%、-0.12%至 0.10%和-0.15%至 0.05%),影响最显著的区域为喜马拉雅造山带(负值)和华夏古陆东南缘(正值),体现了这些地区的特殊构造.本研究利用最小二乘配置方法对重力潮汐因子的理论值与实测值进行了融合,发现中国大陆及周边地区的重力M2 因子幅值范围为 1.130至 1.175,总体呈现周围低、中心高的特征.重力O1 因子幅值范围为 1.145至 1.195,总体呈现从西北向东南逐渐升高的特征.以上结果可为中国大陆及周边地区重力潮汐因子、地球模型等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重力潮汐因子三维地球模型数据融合

    基于聚类的重复地震识别方法及应用

    黄雅芬李红谊李炎臻葛慧颖...
    94-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重复地震是指不同时期发生在断层同一位置的一组地震,表现为波形和震源机制上的高度相似.重复地震可用来探测断层深部形变、刻画断层行为、评估地震灾害.然而,重复地震的识别条件阈值设置尚没有统一的标准,常用的识别参数存在较大的主观性,会导致识别重复地震存在误差.为解决上述问题,本研究利用基于机器学习中的层次聚类算法构建了一个自动高效的重复地震识别方法.首先采用波形并行互相关技术计算地震波形之间的互相关系数,结合S-P到时差方法估算地震震源之间的距离,再利用层次聚类方法将地震聚类,获得重复地震.本文将该方法应用至甘孜—玉树断裂带和东昆仑断裂带地区的地震活动,识别重复地震并估算断层滑动速率.在甘孜—玉树断裂带附近共识别出 6组重复地震组,它们均沿甘孜—玉树断裂带走向布展,平均断层滑动速率为 7.4 mm/a.东昆仑断裂带附近共识别出 3组重复地震组,平均断层滑动速率为 6.9 mm/a.沿东昆仑断裂东段,断层滑动速率呈现出速率向东逐渐降低的趋势,显示该区域复杂的动力作用过程.这些结果与野外地质观测和GPS大地测量结果较为一致.基于实际数据测试和验证,结果表明本文发展的基于聚类的识别重复地震方法具有自动、高效、便捷的特性,为准确识别重复地震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资料,为分析断层活动性提供了重要约束.

    重复地震聚类分析甘孜—玉树断裂带东昆仑断裂带

    基于短周期密集台阵接收函数成像揭示阿尔金山隆升机制

    李永华
    102-105页

    俄乌冲突袭击爆炸地震学监测

    杨淞杰赵连锋
    106-111页

    "水文地球物理前沿进展"专刊征稿通知

    《地球与行星物理论评(中英文)》编辑部
    1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