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世界临床医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世界临床医学
世界临床医学

双月刊

世界临床医学/Journal The World Clinical Medicine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医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活动性类风湿关节炎的疗效观察

    肖丹
    65,6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中医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活动性类风湿关节炎的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9月在我院治疗的活动性类风湿关节炎患者56例进行研究,将其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单一的免疫抑制剂治疗,观察组给予中医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治疗3个月后,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6。4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8。57%(P<0。05)。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7。86%,显著高于观察组的3。57%(P<0。05)。结论:活动性类风湿关节炎应用中医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纯西药治疗,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更低,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中医免疫抑制剂活动性类风湿关节炎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联合胆总管切开在胆囊炎合并胆总管结石中的应用效果

    谢飞
    66,6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在胆囊炎并胆总管结石患者治疗中联合采取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与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院内自2018年4月至2019年1月诊治的80例胆囊并胆总管结石病人为分析对象,利用数字法分组,分为观察组、对照组。观察组患者进行LC联合CCHTD手术方案治疗,对照组患者以OC联合CCHTD手术方案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常规手术指标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在手术用时、出血量、术后疼痛VAS评分、排气时间及离床活动时间等各指标对比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率为5。00%,显著低于同期对照组的20。00%(P<0。05)。结论:对于胆囊并胆总管结石患者采取LC+CCHTD治疗方案可取得满意效果,有助于优化患者围手术期指标并降低术后并发症风险,有利于促进患者尽快康复。

    胆囊合并胆总管结石胆囊切除术T管引流胆总管切开取石

    免疫组织化学及PCR技术在淋巴结结核病理学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叶蓉
    67-6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在淋巴结结核病理学诊断中运用免疫组织化学(IHC)及PCR技术的应用价值。方法:将病理科50例淋巴结结核患者(2016年1月年2018年12月)病理标本设为结核组,选同期30例非淋巴结结核患者的病理标本作为非结核组,均实施IHC染色、PCR技术、抗酸染色法检测,分析诊断结果。结果:三种方式检测的特异度均为100。0%,实施IHC染色、PCR技术检测的灵敏度和准确度显著高于抗酸染色法(P<0。05),实施IHC染色检测的灵敏度、准确度与PCR技术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淋巴结结核病理学诊断中运用IHC与PCR技术检测效果相当,且均优于抗酸染色法。

    淋巴结结核病理学诊断免疫组织化学PCR技术抗酸染色法

    Ilizarov外架和切开钢板内固定治疗胫腓骨骨折的应用比较

    杨斌任占涛黄日进孙毅...
    69,7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ilizarov外架和切开钢板内固定治疗胫腓骨骨折的应用效果。方法:从我院2015年6月至2018年6月就诊的胫腓骨骨折患者中选取48例,将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24例,一组为对照组,采用切开钢板内固定治疗;另一组为观察组,采用ilizarov外架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膝关节功能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95。83% (23/24),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70。83% (17/24),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膝关节功能评分(HS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膝关节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lizarov外架治疗胫腓骨骨折效果优于切开钢板内固定治疗,有利于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促进患者的恢复。

    ilizarov外架切开钢板内固定胫腓骨骨折

    血栓弹力图在缺血性脑卒中抗血小板治疗中的应用分析

    尹超群
    70,7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血栓弹力图在缺血性脑卒中抗血小板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7年2月至2018年9月在我院接受诊治的180例初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随机分为3组,A组患者采用阿司匹林进行治疗,B组患者采用氯吡格雷进行治疗,C组患者采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进行联合治疗。采用血栓弹力图对3组患者的血小板抑制率、血小板数量及平均血小板体积情况进行调查。结果:在血小板数量方面,3组患者数据经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平均血小板体积方面,A组、B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C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C组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栓弹力图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抗血小板治疗中可起到指导作用,对于降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复发率具有重要意义,值得临床推广。

    血栓弹力图缺血性脑卒中抗血小板治疗

    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相关并发症的治疗体会

    雍恒戈小虎
    71-7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EVAR)相关并发症的诊治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151例EVAR手术患者的手术相关并发症情况。结果:151例腔内修复手术均获成功,无中转开腹及术中死亡病例。住院期间1例死于并发症。术中Ⅰ型内漏18例,Ⅱ型内漏2例,Ⅲ型内漏13例,Ⅳ型或V型内漏3例,处理满意。术后随访150侧,随访时间为1~55个月,平均12。4个月(s=3。6)。可疑瘤体破裂死亡1例,髂支闭塞死亡1例,急性脑梗死亡2例,急性心梗死亡1例。术后内漏7例,ⅠB型2例,Ⅱ型3例,无Ⅲ型、Ⅳ型、V型内漏,Ⅰ型内漏经腔内治疗均治愈;髂支闭塞14例,3例非等术治疗,12例手术治疗,1例术后下肢缺血坏死,其余效果满意。随访患者均复查CT血管造影,支架相关感染1例,未发现与支架相关的其他并发症。结论:髂支闭塞和Ⅰ型内漏是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后二次干预的主要原因,依据解剖特征和一般情况选择个体化腔内修复和随访策略是提高EVAR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关键。

    腹主动脉瘤腔内治疗髂支闭塞内漏

    关节镜微创技术治疗膝关节骨创伤的临床效果

    喻文波
    74,7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评价在膝关节骨创伤中使用关节镜微创技术的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2月至2017年5月在笔者曾经所在医院诊治的64例膝关节骨创伤患者,按照随机分组的方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2例。对照组使用传统开放式手术治疗,试验组使用关节镜微创技术,对比两组下肢功能、膝关节功能、临床手术有效率。结果:试验组膝关节骨创伤患者治疗后下肢功能评分为27。54(s=1。34),膝关节功能评分为95。65 (s=3。55),临床手术有效率为93。75%,与对照级数据比较[3个值分别为20。22(s=1。01)、80。54(s=4。37)、7 5。00%],差异有统许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关节镜微创技术在膝关节骨创伤患者中可显著改善肢体功能和膝关节功能,提升手术效果。

    关节镜微创技术膝关节骨创伤临床效果

    开腹手术与药物治疗急性阑尾炎的疗效对比

    张保锁
    75,7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对比分析开腹术、药物治疗在急性阑尾炎临床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7月至2019年1月在我院接受外科手术的60例急性阑尾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数字表随机分组法划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行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行开腹术治疗,比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为100。00%,高于对照组患者的80。00%,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开腹术治疗急性阑尾炎,比药物治疗方案效果更好,有利于患者获得更好的生活质量。

    急性阑尾炎药物开腹术效果观察

    免疫相关性癫痫的临床诊疗研究

    张薇
    76-7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免疫相关性癫痫的临床特征和诊断治疗情况。方法:选择2016年2月至2018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免疫相关性癫痫患者53例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①发病年龄。本组53例患者中,41 ~60岁19例,占35。85%,20~40岁16例,占30。19%,提示癫痫首发年龄大部分为青中年。②发病时间。慢性发作3例,占5。66%;亚急性发作2例,占3。77%;急性发作48例,占80。57%。③发病类型。全面强直阵挛性发作5例,占9。43%;单纯部分发作8例,占15。09%;复杂部分发作15例,占28。30%;部分继发全面发作25例,占47。17%。④治疗效果。经对症治疗后,10例无效、20例有效、23例显效,有效率81。13%。结论:免疫相关性癫痫好发于男性,大多数为部分继发全面发作,经对症治疗后,可以获得较好的疗效。

    自身免疫性脑炎发作类型临床治疗癫痫

    不同药物治疗脊髓炎性脱髓鞘病所致疼痛的临床效果

    周海云
    7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脊髓炎性脱髓鞘病所导致不同类型疼痛通过不同的药物进行治疗,对不同类型疼痛患者的缓解程度、疼痛程度进行比较,从而将药物治疗的疗效进行分析。方法:本次研究,笔者从我院在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两年时间内收治的脊髓炎性脱髓鞘病患者中随机抽取出100例患者,根据患者的疾病导致的疼痛类型的不同,对患者进行不同的药物治疗,对不同类型疼痛的患者的用药后的缓解情况进行记录分析,对所有患者的疼痛情况进行分析,从而将药物治疗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研究。结果:神经根痛患者51例,疼痛缓解率为90。20% (46/51),Lhermitte征患有26例,疼痛缓解率为88。46% (23/26),痛性痉挛患者21例,疼痛缓解率为90。48%(19/21),内脏痛或者肩背痛的患者2例,疼痛缓解率为100。0%(2/2);通过药物治疗,患者感到轻度疼痛及重度疼痛的例数增加,感到重度疼痛的患者大量减少,疼痛缓解情况显著,说明药物治疗效果显著,治疗前与治疗后之间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脊髓炎性脱髓鞘病会导致患者不同疼痛情况,所以临床对患者采取不同的药物治疗方法进行治疗,患者可以获得比较显著的治疗效果,疼痛缓解情况比较明显。因此,临床对于脊髓炎性脱髓鞘病患者治疗时,应该了解患者的疼痛情况,再采取针对性方法进行治疗,才能获得显著的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中广泛应用以及推广。

    药物治疗脊髓炎性脱髓鞘病疼痛临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