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世界历史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世界历史
世界历史

张顺洪

双月刊

1002-011X

sjls@yahoo.cn;sjls03@yahoo.com.cn

010-65275907

100006

北京市王府井大街东厂胡同1号

世界历史/Journal World History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学术理论性刊物。反映世界史研究最新成果,刊登研究论文、史学理论探讨、评述世界史研究动态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古埃及文字的仪式性特征及其早期应用

    温静
    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其诞生之初,与古埃及国家同时起源的古埃及文字就具有仪式性特征.在文明诞生后所构建的新秩序中,统一的文字与书写格式是权力的象征,也是社会价值观与宗教观念的载体.官员阶层发展起来以后,开始用文字展示自我身份,从书写简单的头衔官职开始,逐渐发展出篇幅较长的自传体铭文.文字的使用还延伸到死后世界.人们用文字表达死者的语言与思想,在死者和生者的世界之间进行沟通.文字与魔法也有着密切关系.日常咒语能以文字形式存在于丧葬场合,在仪式中使用的咒语也能被书写下来,文字的仪式性特征使这些咒语以书面形式发挥作用.文字还是魔法的载体,书面咒语经过编纂整理,发展出神圣的魔法书和奥秘知识.

    古埃及仪式性文字早王朝古王国奥秘知识

    劳迪凯亚《政令》与图拉真时代的地方治理

    吴靖远
    17-39页
    查看更多>>摘要:2015年夏于劳迪凯亚(Laodikeia)古城区中心出土了公元114/115年行省总督斯卡普拉政令铭刻,此政令为研究罗马元首制时期行省治理提供了新资料.在该政令中,总督制定了标准和惩罚措施,以确保水质及水利设施,并要求地方行政系统设立新职.位,调整现有的水资源分配、保护和使用的职权和责任.市政自治是罗马元首制的一个主要机制.总督这种介入地方事务的行为,对地方政府而言是一次重大的干预.总督虽然有理论上不受限的权力,但总督任期长度、总督幕僚和附随人员规模、历任元首和总督的治理先例以及地方上掌有政治社会权力或影响力的人士和群体等动态因素,都会影响总督行使权力的方式.劳迪凯亚《政令》为今人提供了衡量罗马帝国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尺度,揭示了包括中央与地方当局之间的权力平衡、权力动态和共识建设等方面的宝贵信息.

    罗马帝国劳凯迪亚《政令》行省铭文图拉真地方治理

    "地理"之外:斯特拉波对罗马帝国"历史记忆"的构建

    陈莹
    40-5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地理志》冠以地理之名,但并非一部纯粹的科学地理学著作,斯特拉波不仅将古希腊人的神话与历史等填充于作品中,还极力论证荷马在地理学领域的权威,实际上放弃了地理研究的科学性;虽然斯特拉波的《地理志》与其《历史记录》联系密切,蕴含了丰富的历史信息,但斯特拉波对研究实用性的突出强调,致使他既区别于科学地理学家,《地理志》中的历史插叙又与希罗多德等古典史家的历史书写不同,本质上是对区域历史记忆的主观性构建.斯特拉波秉持着为统治者服务的原则,对《地理志》中的历史元素加以嫁接、融合和重塑,将希腊神话传说和历史知识填充到罗马统治者的知识系统中,演绎出各地区如何并入罗马帝国的历史进程,进而构建出与帝国统治秩序相匹配的共同的历史记忆.由此,斯特拉波借以谱写共同历史记忆的希腊文化,最终变成了用于维系罗马帝国的基石.

    斯特拉波地理志历史记忆希腊文化罗马帝国

    17世纪盎格鲁美洲奴役观的演化与种族主义的兴起

    郭建军
    54-6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盎格鲁美洲种族主义的兴起,肇始于基督教精英对传播福音的坚持和美洲奴隶主对财产权的捍卫所引发的冲突.最初,殖民者以宗教界限建构了自由人和奴隶的社会等级.对于殖民者来说,黑人奴隶是与基督徒对立存在的异教徒,异教身份是他们遭受奴役的认知依据.然而,受洗现象的出现改变了黑人奴隶的宗教身份,它使殖民者无法从观念上确认奴隶制度的正当性.为维护异教奴役观形塑的身份边界,奴隶主坚决反对黑奴受洗.奴隶主的这一立场违背了基督教福音主义原则,因此受到基督教精英和英帝国政府的批驳.17世纪80年代,殖民地立法机构为规避因受洗问题引发的两难困境,引入了"白人"概念,将"肤色"确认为自由与奴役的绝对边界.这一转变意味着奴役黑人的依据从宗教身份转向了肤色差异,种族主义奴役观由此勃兴.而种族主义从奴隶制中派生后,又依托肤色界限在自由人社会中塑造了白人与黑人的等级之别.此后,不同形式的绝对边界与社会等级相结合,为绵延数百年的种族主义顽疾埋下了病根.

    盎格鲁美洲黑人奴隶基督徒奴役观种族主义

    美洲奴隶制烟草种植业与英帝国的兴起

    荆玲玲
    69-83页
    查看更多>>摘要:16世纪末17世纪初,英国殖民者在美洲开拓殖民地的过程中,烟草种植试验取得成功.烟草的种植扭转了英属北美和加勒比地区殖民地的危局,使其能够维系下去,为后来英属美洲殖民地的巩固和扩大奠定了基础.烟草种植园对劳动力的需求推动了英属美洲殖民地烟草种植园中奴隶制的兴起和发展,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的英帝国烟草生产不但为英国本土的烟草销售提供了稳定的来源,还促进了英帝国商品市场的开拓.烟草销售中烟草商业产品的设计和运用建立起了英国消费者与殖民地和奴隶制之间的关联,体现了英国人对帝国的想象和认知,其殖民主义和种族主义帝国意识建构了英帝国文化.英帝国的兴起在一定程度上是由美洲殖民地的烟草种植、奴隶制种植园经济积累的资本,以及由烟草销售而建构的帝国文化共同实现的.

    英帝国英属美洲殖民地烟草种植业奴隶制帝国文化

    立陶宛皈依天主教与中世纪东欧政治版图的重构

    罗爱林宋歌
    84-97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1147年开始,天主教会发动了"北方圣战",强行将易北河以东、波罗的海东岸地区的斯拉夫人、利沃尼亚人、爱沙尼亚人、普鲁士人等异教民族纳入拉丁基督教世界体系.与上述东北欧民族不同的是,立陶宛人在宗教皈依问题上同东西方教会长期博弈,最终通过与波兰的联合主动接受了天主教,而并非是在十字军战争后的被动臣服.立陶宛皈依天主教对东欧政治版图产生了深远影响,不仅弱化了"北方圣战"的思想理论基础,加速了"北方圣战"的终结,而且改变了欧洲宗教力量格局,加深了东西方宗教的矛盾冲突.它还构建起立陶宛与波兰之间宗教文化的相互认同,从而引发14-17世纪东欧政治版图的重组和东北欧新争霸局面的形成.立陶宛皈依天主教虽已过去七个多世纪,但其影响并未消散,当代东欧的许多重大事件都能从中找到源头.

    立陶宛天主教北方圣战莫斯科公国东欧政治版图

    查理一世之死与斯图亚特复辟王朝的记忆政治

    苏泽明
    98-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后,以查理一世之死为核心的内战记忆受到了政治力量左右.为了修复国家的裂痕,复辟王朝采取"有限遗忘"或"选择记忆"策略,将查理一世之死定义为少数野心家发动叛乱导致的弑君事件,弑君之罪应由克伦威尔等少数叛贼承担.查理一世被宣传成为国家和国教赴死的殉道者,是不容置疑的合法性权威.复辟王朝以政权力量塑造的查理一世之死记忆与詹姆士二世的继位诉求相匹配,助其顺利登上了王位.然而,查理一世为国教殉道的记忆与詹姆士二世推行天主教的政策之间存在明显冲突,最终成为辉格党发动光荣革命的借口.复辟王朝以查理之死为中心,构建了一种极度简化的集体记忆,试图主导民众的记忆内容,却只能暂时压制矛盾和仇恨,最终导致局面失控.这种高度政治化的集体记忆有利于初步实现民族和解,但其过度依赖单一叙事,缺乏包容性和变通性的特点,使它难以与动荡的政治局势相适应,反而使记忆塑造者落入自设的合法性陷阱.

    查理一世斯图亚特王朝记忆政治集体记忆光荣革命

    18-19世纪前期英国煤价生成机制及其影响

    马涛
    112-132页
    查看更多>>摘要:18-19世纪前期是英国工业化的重要时期,与工业化相伴的是煤炭产业的大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伦敦煤炭市场和内地煤炭市场.受交通、垄断组织等因素影响,伦敦煤市和内地煤市各有其独立的煤价生成机制.在伦敦煤市,煤价主要受到垄断组织的操控;在内地煤市,煤价则更多受交通因素的影响.当时英国的煤价体系实际上是伦敦煤价与内地煤价并存的煤价体系.伦敦煤价生成机制在保障伦敦能源供给的同时加剧了伦敦煤市的封闭性,导致内地煤难以进入伦敦煤市,只能寻求就地消化,也让长期享受高煤价红利的东北部忽视本地工业建设,因而经济逐渐衰落;内地煤价生成机制却触发了英国内陆交通大变革,引发煤炭产业地理格局的重构,在低煤价区孕育出以运河为依托的发达工业区.英国工业地理格局由此发生变化,地处煤价洼地的英格兰西北部开始崛起,成为英国工业化最快的地区,并对英国工业经济的崛起产生影响.

    英国工业化煤价生成机制煤炭产业煤炭市场工业地理格局

    长野朗的农本主义思想及其发展畸变——以近代性和反近代性为中心的考察

    刘峰
    133-144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代日本的农本主义,是日本传统社会遭受西方文明冲击、由传统农业社会向近代工商业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的"乡愁",也是一种近代的产物.为了在高度西方化的近代社会探寻原本属于"东方的自我"并确立日本的主体性,长野朗将视线投向了中国.在数年旅华调查中,他重新"发现"了东方传统社会里存在的自治组织与自治运动.因此返回日本后,其别具特色的农本主义思想渐告形成.在其看来,农本主义应在经济上通过反资本主义追求自立,政治上通过反官僚主义追求自治,并致力于把自治运动自下而上扩大到全国规模.然而另一方面,他却坚持认为只有在国家力量的保障下,基层自治单位才有可能从无序的"自然态"走向有序的"组织体".这说明长野朗的农本主义思想虽然看似具有寻找东方的"反近代性",但实际上却是一种和近代性相互交融的产物.对西方制度、近代国家的有效性加以肯定,意味着其思想显露出了走向国本主义的趋势.

    近代日本长野朗农本主义近代性东方传统社会

    战后日本学界国家神道认识的形成与嬗变

    秦莲星
    145-161页
    查看更多>>摘要:"国家神道"概念正式诞生于1945年颁布的"神道指令"中.该指令认为,国家神道是军国主义、极端国家主义思想之源泉,但因其未对国家神道的概念与内涵进行明确界定,为日本学界多种国家神道认识的产生埋下了伏笔.在对"国家神道的复活"抱有强烈危机感的驱使下,村上重良等将国家神道视作"国家宗教",以指令中对国家神道的价值判断为前提,主张国家神道由神社神道与宫中祭祀结合而成,在统合国民思想和驱使国民参与战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苇津珍彦等采用指令中对国家神道概念的狭义解释,将国家神道"窄化"为神社神道,提出国家神道不过是由政府官僚基于近代合理主义原则进行管理的"官僚神道",淡化了国家神道所具有的意识形态作用;面对21世纪以来日本的右倾化趋势,岛菌进对苇津等的研究提出批判,他在回归指令价值判断的前提下,将国家神道视作一种"宗教民族主义",主张国家神道是以宫中祭祀和天皇崇敬为核心内容,与日本民族主义紧密交织的神道式思想与实践.这三种典型的国家神道认识的形成与嬗变,与战后日本的政治形势、社会思潮以及学术发展水平等密切相关,其具体内容中体现出不同时期、不同主体对政教关系的现实关怀与历史认识.

    日本学界神道指令国家神道国家宗教宗教民族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