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世界美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世界美术
世界美术

易英

季刊

1000-8683

010-64771021 64771024

100102

北京市花家地南街8号中央美术学院

世界美术/CSSCI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美术刊物。研究外国美术创作教学发展情况,介绍外国美术创作和史论研究成果,介绍及正确评价世界各民族古今美术流派、作家及作品,以及美术教育经验、美术史论与技法、美术胜迹与博物馆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跨文化对话和全球身份的交织——第60届威尼斯双年展的策展策略

    刘燕
    2-10页

    9夜:戏剧与工程——一个艺术与科技跨界的关键性时刻

    王丹云
    1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9夜:戏剧与工程"是1966年于纽约69团军械库举行的表演项目,在这个项目中,10位艺术家和30位工程师合作推出了集科技、舞蹈、音乐和戏剧于一体的表演,这在西方艺术史上是艺术与科技跨界的开创性实践.本文聚焦于此次艺术项目,追溯20世纪60年代艺术与科技合作的历史,即艺术家与工程师协作的原因和方式,并将其放置在艺术史的视野中,揭示该时期艺术与科技跨界与艺术思潮之间的关联,并对当下的科技艺术潮流进行思考.

    "9夜:戏剧与工程"艺术与科技偶发艺术

    代理、运动与人工生命:机器人艺术中的启蒙回归与当代转向

    蔡润玮
    18-23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从思想史角度追溯18世纪人形自动机的历史,试图揭示这段历史与机器人艺术中的内在关联,并围绕这种关联与人机关系问题在机器人艺术中的复现展开研究,结合相关艺术实践可以发现:启蒙时代自动机对代理、自主运动,人工生命等问题的探讨在机器人艺术中得到了回归.同时,对于技术的反思与迷恋最终指向了机器人艺术家对于自毁、功能失控、脆弱性与非拟人化形态的关注.最后探讨了过去人体机器论对于外部代理、人机混合体的关联与在机器人艺术上的表征.

    机器人装置人机关系控制论艺术后人类

    制造存在体——生物艺术的后人类仿生观

    刘佩舒
    24-30页
    查看更多>>摘要:仿生学对生物模拟的目的是为解决复杂的人类问题,美国生物学家奥托·施密特(Otto Herbert Schmitt)于上世纪50年代提出了"仿生学"(Biomimetics)的概念,意指生物学和电子学的交叉与混合,主要利用电子系统模拟自然界中的有机生命形态或运作模式.生物艺术创造中的仿生观念是超越实际功能的,艺术家关注生命的可能性和人类的未来境况.而在后人类的想象中,生物艺术的仿生观念转变,存在沿着技术变更生成的生命认知变化,艺术家融合人工智能的制造观念,尝试将人造机械体作为生命物质的一部分.然而这种跨生命的想象又潜伏着怎样的危机?本文着重讨论生物艺术从制造工具性的寄生物,到走向无机自生体感知化的后人类生命观的转变.

    生物艺术仿生学生命后人类

    超越文本:诚挚沟通的网络艺术

    李泽坤
    31-35页
    查看更多>>摘要:"超文本"最早指一种非线性的图文关系,在Web2.0时代表现为基于用户隐私的平台算法,因而成为监视、控制技术的文化隐喻."超文本"是网络艺术创作的技术基础,故本文将围绕网络艺术中技术媒介与艺术话语的复杂张力展开:从奥利娅·莉亚莉娜的作品《我的男友从战场归来》切入分析,得出结论:"诚挚沟通"是贯彻网络艺术的创作策略.最终,本文为"超文本"提出新解——通过技术语言的艺术化呈现,网络艺术以情感内核超越媒介本体的控制性意图,成为批判网络自身,乃至介入信息数据时代的可能手段.

    网络艺术超文本监视

    新媒体时代下的虚拟现实技术与其现实意义

    郭明轩
    36-39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旨在通过应用虚拟现实技术(以下简称VR技术),深入分析其对现代视觉艺术领域产生的深远影响,以期更准确地把握其在艺术发展中的重要地位.通过艺术家案例的剖析,本文探讨了VR技术对现行视觉文化带来的具体变革,并对未来可能面临的挑战与问题进行了预测.在当前社会文化背景下,艺术家的角色愈发凸显,他们不仅是技术的实践者,更是虚拟现实艺术世界的构建者.

    虚拟现实新媒体技术重建主义者

    人工智能艺术中具身化认知与人机共生的创作前瞻

    郭硕博李政昱
    40-47页
    查看更多>>摘要:伴随机器理解概念的萌芽与人工智能后训练扩展定律(Post-Training Scaling Laws)技术的发展,艺术创作中人类的主体性与具身观念在迎来挑战的同时,也为当代艺术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本文从人工智能与艺术结合的现状出发,依据后人类主义概念下人与技术的动态关系,分析人工智能技术对艺术表现及人类认知的深层级影响,从而发掘未来人类与机器共生的潜力,并就由此产生的身份认同与伦理困境等问题进行关涉.

    人工智能艺术机器自主性后人类主义具身认知自我重塑

    阅读,观看,行动:埃德·鲁谢作品中的多层次视觉效果

    秘卓伦
    48-56页

    悬浮、混杂与庇护——因卡·修尼巴尔作品中的后殖民叙事

    张天禹
    57-62页
    查看更多>>摘要:尼日利亚裔英国艺术家因卡·修尼巴尔在3岁时移居尼日利亚,17岁时又回到英国学习艺术,多元文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修尼巴尔自称为"后殖民时代的混血儿".通过绘画、雕塑、装置、摄影和电影等多种媒介,修尼巴尔在介于故乡和移民地之间的"混杂性"空间中,对身份归属和文化认同予以思索,并探讨了当代全球化背景下的殖民主义和后殖民主义问题.

    因卡·修尼巴尔后殖民主义混杂性跨文化文化认同

    "法国理论"在美国艺术批评界——以罗莎琳德·克劳斯及"十月主义者"为中心

    徐进毅
    63-70页
    查看更多>>摘要:"法国理论"自进入美国以来就在艺术批评领域产生了强大的影响力.20世纪70年代,以罗莎琳德克劳斯为旗手的"十月主义者"突破了克莱门特·格林伯格现代主义的形式主义的藩篱,提出了"扩展领域的雕塑""视觉无意识"等术语,标志着美国艺术批评从形式主义转向了后形式主义.克劳斯、"十月主义者"以及他们创办的《十月》杂志,在对形式主义的革命和构建自身认知媒介的审视中,不断引导和丰富着美国的艺术实践、理论研究,实现了"法国理论"在英语世界艺术批评中的转换.

    《十月》罗莎琳德·克劳斯形式主义法国理论艺术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