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世界石油工业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世界石油工业
世界石油工业

高泳生 王志明 祁少云

双月刊

1006-0030

010-64523343

100011

北京安外安华里2区3号楼(北京755信箱)

世界石油工业/
查看更多>>本刊是全面反映世界石油工业发展的综合性科技期刊,全方位地刊登国内外石油工业的技术、经济、管理研究成果;交流石油、石化、海洋企业的经营管理之道;分析预测国内外石油工业的市场、资源供需趋势;研究中国石油工业的宏观战略和应用策略。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国页岩油勘探开发研究进展与科学技术问题

    贾承造王祖纲姜林赵文...
    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全球页岩油探明资源量和产量持续上升,成为重要接续资源.针对中国页岩油勘探开发现状与资源潜力,提出加快推进实现页岩油规模开发的建议,这对于保障中国能源安全意义重大,并将对全球能源经济和石油工业产业产生深远影响.中国勘探开发领域实现了非常规油气对经典石油天然气地质学理论的突破,发展了全油气系统理论,长水平井、多级压裂、夹层型页岩油开发关键技术等;提出当前页岩油勘探开发在基础理论、关键技术、效率成本、持续发展等方面仍面临一定挑战.分析指出:①中国页岩油勘探取得积极进展,具有巨大潜力,要进一步加大页岩油勘探开发支持力度;②基础理论突破是页岩油开发的关键,重点夯实理论基础有助于深化对页岩油成藏机理、储层特性、流动规律等方面的认识,为开发技术创新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③成本控制与效率提升面临双重挑战,应充分借鉴美国的经验,结合自身特点,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模式,以实现效率和成本的最优平衡;④通过勘探开发一体化、地质工程开发经济一体化、全生命周期管理、提高原油采收率、储层管理、产量分配以及储量评估等措施,提升页岩油产业的持续发展能力.中国页岩油已进入规模化开发阶段,随着勘探开发的不断推进,页岩油将成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支撑.

    页岩油勘探开发全油气系统理论长水平井多级压裂生命周期管理提高原油采收率地质工程开发经济一体化

    中国公司海外上游油气项目获取30年历程回顾与思考

    王建君李浩武窦立荣曹庆超...
    12-23页
    查看更多>>摘要:1993年中国公司开始走向海外拓展上游油气业务,其发展历程是一部波澜壮阔、筚路蓝缕的奋斗史,也是一部艰难求索、不断成长的学习史.纵观30年中国公司海外上游油气项目获取的拓展之路,可划分为尝试起步、稳健发力、规模发展和优化调整4个阶段.中国公司"走出去"的上游油气项目获取之路和实施效果展现出5个特点:(1)高油价期间并购项目多,低油价期间招标项目多;(2)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海油"三桶油"后续发展有一定基础,但维持现有规模压力大;(3)高油价期间"走的急","小大非"项目略显被动;(4)作业者项目掌控力强,自主勘探效益好;(5)政府主导项目有保障,全方位合作受益多.在此基础上得出4点启示,为中国公司油气业务"走出去、走上去"高质量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1)紧跟国家战略,深化产业合作;(2)保持战略定力,聚焦优势领域;(3)继续争当作业者,多拿勘探项目;(4)强调优势互补,携手共克难关.在全球油气资产日益复杂的大背景下,中国公司只有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弥补自身弱项的同时有效提升与国际大型石油公司的竞争力,才能获取更多的优质海外上游油气项目,取得良好的经营业绩,有效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中国公司油气业务国际化项目获取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海油

    "两宽两高"地震勘探技术及应用成效

    赵邦六董世泰
    24-34页
    查看更多>>摘要:宽方位、宽频带、高密度(简称"两宽一高")地震采集技术在解决低信噪比地区勘探、复杂地质体成像等难题方面具有明显的技术优势.随着复杂地层岩性和非常规油气藏等隐蔽性油气藏勘探的不断深入,地震资料的保真度要求大幅度提高.提高保真度需要野外地震采集采用宽频超高灵敏度传感器,提高弱信号记录能力,消除激发和接收的组合效应以及解决从近地表至目标层的地层吸收衰减问题.为此,提出了宽方位、宽频带、高密度、高保真(简称"两宽两高")的地震采集理念,经过多年实践与发展,形成了"两宽两高"单点三维地震勘探技术.高保真的核心是野外采用高灵敏度的检波器,提高数据记录动态范围,单点接收消除组合效应,既提高弱信号记录能力,又消除组合带来的检波器时差问题,降低近地表起伏和速度差异带来的静校正、速度拾取等影响保真度的问题."两宽两高"地震勘探技术提出后,率先在长庆油田、辽河油田、四川油田等探区进行了试验,均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随着节点地震采集系统和"双高"地震处理、真地表地震成像等技术的全面推广应用,目前"两宽两高"地震勘探技术已成为中国石油陆上油气勘探开发的主要技术.

    勘探技术地震两宽两高双高处理真地表成像应用成效

    中国海相盆地深层白云岩储层特征及成因机理

    李茜朱光有李婷婷陈玮岩...
    35-47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中国特殊的叠合型海相盆地背景,深层白云岩在埋藏过程中遭受了多期流体叠加改造,造成富镁流体的迁移机制与白云石化过程难以被有效示踪,制约了油气勘探决策.Mg同位素是白云石化流体的直接示踪剂,在探究深层白云岩成因方面已取得初步成效.为推动Mg同位素在深层白云岩成因方面的应用与深层白云岩油气突破进程,系统介绍了中国海相盆地深层白云岩分布与油气勘探现状,Mg同位素实验技术流程、数据有效性评估和示踪原理,以及不同类型深层白云岩的Mg同位素特征和成因机制.结论表明:(1)中国海相盆地深层白云岩具有发育时代跨度长、分布范围广、储层类型多样、油气资源丰富等特征,是当前和未来油气勘探开发的重点领域;(2)微生物白云岩主要发育于前寒武纪地层,其Mg同位素相对偏低,白云岩的形成受微生物繁盛程度和海洋化学性质控制;(3)准同生白云岩是中国发育最广泛的白云岩储层类型,其Mg同位素与海平面周期性波动相互耦合,指示白云石化过程的流体来源于海水,白云岩的厚度与分布受相对海平面变迁的控制;(4)埋藏或热液白云岩的富镁流体来源较为复杂,其Mg同位素在垂向上往往呈无规律波动状态,白云岩的分布主要受温度、压力及断层控制.为揭示中国海相盆地深层白云岩储层成因机理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对指导深层白云岩储层大模规油气勘探具有深远意义.

    海相盆地油气勘探深层白云岩Mg同位素流体迁移白云石化

    2023全球重大油气发现及2024勘探展望

    王大鹏孔祥宇田琨郭金瑞...
    48-57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国际知名咨询机构IHS Markit、Wood Mackenzie、Rystad Energy和Westwood等公司最新发布数据,剖析2023年全球勘探形势和重大油气发现,展望2024年应重点关注的勘探领域和方向.2023年,在全球能源领域追求安全与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国家石油公司更倾向于投资陆上富油气盆地,国际大型石油公司则继续引领全球深水油气勘探.2023年全球常规油气勘探发现储量呈现下降趋势,虽然与2022年相比全球勘探投资有所增长,但新增储量和商业成功率下降明显.2023年,以圭亚那、苏里南、印度尼西亚和土耳其等为代表的新兴领域获得多个重大发现;以伊朗、埃及和挪威等为代表的成熟领域取得规模新增储量;以马来西亚、纳米比亚和津巴布韦为代表的前沿领域成为重要的增储发现地,展现了良好的商业前景.虽然面对全球能源安全和能源加速转型的双重压力,国际石油公司对勘探投资持相对谨慎态度,但对前沿领域和深水勘探保持乐观.预计2024年,全球勘探投资继续保持稳定增长,投资主要来源于国家石油公司和国际大型石油公司;全球高影响力探井数预计与2023年大致持平,这些探井将主要集中在南美圭亚那和苏里南、非洲纳米比亚和南非、东南亚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以及东地中海和挪威海域.

    油气发现勘探领域勘探前景勘探投资高影响力探井

    塔里木盆地顺北地区1号、5号断裂带奥陶系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及控藏因素

    朱莲花徐珊
    58-68页
    查看更多>>摘要:塔里木盆地顺北地区奥陶系储层油气勘探潜力巨大,是目前超深层油气勘探重要的研究区域之一.顺北1号和5号断裂带位于顺北油田中部,厘清该区域原油的来源、热成熟度、油裂解程度以及控藏因素对揭示该地区油气成藏模式,指导后期油气勘探至关重要.选取了顺北油田1号及5号走滑断裂带19个原油样品进行饱和烃、芳烃、金刚烷及碳同位素分析,以揭示其地球化学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号和5号断裂带的原油样品均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热应力改造,传统生标参数失真且无法用于指示油源.相似的轻烃碳同位素分布特征指示研究区内原油属于同一族群.原油正构烷烃碳同位素值介于-37‰~-30‰,与寒武系烃源岩具有可比性,认为该区原油均产自下寒武统玉尔吐斯组.5号断裂带原油的成熟度自北向南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芳烃参数换算的原油等效镜质体反射率平均值介于0.80%~1.43%,指示原油处于成熟-高成熟阶段.1号断裂带南北两侧原油成熟度差异不大,与5号断裂带中部原油的成熟度相当,总体介于1.06%~1.20%,原油处于成熟阶段.研究区原油裂解程度强弱排序依次为5号断裂带南段、5号断裂带北段及1号断裂带.综合分析认为,走滑断裂带发育特征与储层温度差异共同控制着顺北地区1号和5号断裂带油气物性及地化参数变化.该研究可为顺北地区超深层油气勘探提供指导.

    塔里木盆地顺北地区走滑断裂带地球化学特征控藏因素

    中国深水钻井关键技术与装备现状及展望

    杨进傅超刘书杰李中...
    69-80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陆上和浅水区域钻井技术日渐成熟,石油行业将研究重心转向深水区域,近10年全球重大油气发现70%来自海洋深水区域.深水钻井具有高风险、高技术、高投入的特点,其关键技术和装备是世界油气强国竞相角逐的技术制高点.随着在超深水、深层、远海"两深一远"区域勘探开发的持续推进,深水钻井需要面对深水、海况恶劣、浅层土质不稳定以及深层地质条件复杂等挑战.通过多方联合技术攻关和工程实践,中国已成功构建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深水钻井技术与装备体系,包括深水钻井工程设计关键技术、深水钻井安全控制及高效作业技术、深水钻井关键装备.对相关成果进行了系统介绍,提出了融合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创新钻井技术、加快工程地质一体融合、促进工程装备和软件研发、加强深远海钻井作业应急能力等建议,进一步推动深水油气勘探向深远海发展,实现深水钻井作业的安全高效和自主可控.

    深水钻井钻井设计安全控制作业技术深水钻井装备

    鄂西地区二叠系页岩气钻完井难点及对策

    高东伟代林刘湘王成宇...
    81-93页
    查看更多>>摘要:鄂西地区二叠系优质页岩发育、有机质丰度高、资源潜力大,但受地表地下双复杂地质条件的制约,十三五期间区内始终未实现页岩气商业开发.为找寻区内有效储层实现鄂西商业突破,进而率先打开湖北页岩气开发阵地,江汉油田相继在石柱复向斜建南构造二叠系吴二段历时3年部署12 口勘探评价井.围绕吴二段"一薄三复杂"特征,地质上采用边摸索边研究边实践的精细工作思路,工程上采用边实践边研究边提效的精准优快迭代方法.通过12 口井的钻井—压裂—试采一体化研究,逐步认清二叠系吴二段储层地质特征,形成复杂岩相薄层页岩全息储层精细表征技术,完成了页岩气储层全尺度综合评价,稳步优化二叠系井身结构设计技术,研选了高效破岩钻头钻具组合,研发了防漏防塌防储层伤害的钻井液体系,配套了小井眼窄间隙固井技术,形成页岩优快钻完井技术,实现安全成井率100%;揭示了高模量多灰岩夹层页岩的成缝机制,构建了以"降压促缝、动态控滤、控近扩远"为核心的压裂工艺技术,建立了"实施评估—动态调整"的工艺迭代调整技术,形成了页岩精准压裂技术,压后成藏率100%.勘探开发率先实现了国内二叠系新层系页岩气重大突破,获得了薄层复杂岩相页岩稳定工业气流,湖北省页岩气规模超千亿方增储,为中国非常规能源勘探在新层系方面实施勘探开发提供"湖北经验",技术成果应用于鄂西渝东地区,推广应用效果好.

    优快钻完井二叠系吴二段薄层页岩精准压裂鄂西地区

    基于复杂网络理论的天然气管网气源追踪方法

    叶恒李光越刘家乐梁悦童...
    94-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中国天然气管网规模不断攀升、管网脱离于上下游独立运行,传统的仿真计算方法供气计算慢或不收敛、管网能耗最优的目标函数不符合托运商和用户核心利益等局限性逐步凸显,导致当前天然气管网各用户的气源结构解析结果存在争议.为解决上述问题,将天然气管网视为一个复杂网络,应用复杂网络理论,以托运商和用户提出的"供气方案需优先满足用气需求,其次寻求管输费最低"核心诉求作为供气计算目标函数,将供气计算问题分解为最大流、最小费用2个线性规划过程.基于供气计算结果,提出总体管输费最低、天然气经过站场充分混合、公平分配原则3大核心原则,通过公式推导,建立一套气源追踪算法.案例试算结果表明,该算法可快速得到给定日指定条件下对应的最低管输费及各管段的输量配置、各个气源向各用户的供气情况;该算法逻辑清晰直观,为超大型复杂天然气管网气源追踪提供解决方案,为科学的天然气定价机制提供理论支撑,可有效避免天然气气价"一刀切"和供需双方的相互猜疑,有利于进一步推进中国天然气行业向市场主体公平开放.

    天然气管网复杂网络理论供气计算气源追踪

    公路用聚合物改性沥青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王成宇李春新崔博皓田晓春...
    103-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现代化公路交通所呈现的货车轴载增大、车流量大幅增加以及渠化行驶普遍等特点要求公路沥青路面应具备更好的高温抗车辙、低温抗开裂以及耐磨损等路用性能.为探索聚合物改性沥青的改进方向,通过分析聚合物改性沥青的研究现状,明确了聚合物与沥青相容性影响因素涉及沥青质分子的数量与大小、聚合物分子的数量和大小、软沥青质的芳香性等方面.改善聚合物与沥青相容性的方法包括反应性单体移植、对聚合物进行官能化、使用活性聚合物等技术.聚合物与沥青混合时需要一定程度的溶解度和溶胀性才能获得改善黏弹性的聚合物网络,且聚合物溶解度不宜过高.深入分析了弹性体、塑性体、橡胶等聚合物的改性效果,热塑性弹性体、塑性体、胶粉等聚合物的应用为改性沥青提供了帮助,但是常用的几种聚合物在应用过程中均表现出一定的局限性,热塑性弹性体改性沥青,尤其是SBS和SEBS,因其优异性能而具有应用潜力,但需进一步研究以解决相容性和稳定性问题.塑性体改性剂,如WPE,通过形成网状结构提高沥青刚度,但储存稳定性有待改善.橡胶改性沥青利用废旧轮胎,既环保又经济,但其在高温下的稳定性和环境影响需进一步研究.该领域未来研究方向,包括聚合物复配、微观机理分析和改性剂与沥青的相容性提升等方面.整体而言,聚合物改性沥青的研究和应用前景广阔,但仍需解决部分技术难题以实现更广泛的工程应用.

    公路交通改性沥青聚合物热塑性弹性体橡胶改性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