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世界宗教文化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世界宗教文化
世界宗教文化

金泽

双月刊

1007-6255

religion@cass.org.cn

010-85195480

100732

北京市建国门内大街5号

世界宗教文化/Journal The World Religious Cultur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宗教研究六十年:回顾、感悟与思考

    吴云贵
    1-5页
    查看更多>>摘要:六十年前,世界宗教研究所的创建,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学科建设上,可谓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大事.在历代学人的共同努力下,如今世界宗教研究所已经成为一个学科齐全、人才济济、成果丰硕的研究机构.几十年来,笔者亲历了世界宗教研究所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不断奋进的历程.本文回顾了建所的历史背景和初创时期经历的种种困难;评述了"十年动乱"造成的思想混乱及其对科研事业的危害;简略梳理、总结了改革开放新时期我所专业研究人员在基础理论、学术思想、研究方法等方面所发生的显著变化.作者认为,我所在人才培养、学术成果、学科建设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决定性的因素,是我们在科研实践中树立了为人民做学问的理想信念,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原则进行宗教学研究.努力在科研实践中,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与当代中国国情、社情、教情密切结合,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升到一个新水平新境界.

    世界宗教研究所建所历程学术成果学科建设

    中华宗教思想的五个历史阶段

    魏道儒
    6-15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理论为指导,结合中国具体社会形态的纵向演进历程,兼顾各地区横向存在的社会形态发展不平衡实况,把中华宗教思想的历史分为起源、形成、演进、嬗变和转型五个阶段,上起原始社会,下迄2022年党的二十大召开.本文认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至封建社会早期的两汉之际是中华宗教思想的起源阶段;两汉至东晋是中华宗教思想的形成阶段;南北朝到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是中华宗教思想的演进阶段;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华宗教思想的嬗变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中华宗教思想的转型阶段.本文重点阐述了中华宗教思想的发展规律、阶段特点、本质特征和社会功能.

    中华宗教思想历史阶段原生形态宗教成熟形态宗教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与马克思主义宗教学

    李维建
    16-24页
    查看更多>>摘要: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马克思主义上升为中国国家意识形态,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传播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条件.在毛泽东多次关心关怀下,其他多种因素共同推动下,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在中国迅速传播、发展.中国马克思主义宗教学术在文献引介、宗教研究、队伍培养、成果出版、机制建设等方面,都取得进展,出现一个发展的小高潮.1963年任继愈《汉唐中国佛教思想论集》出版,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宗教学学科的创立,实现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宗教学术从"观"到"学"的发展.本文基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引介、应用的资料,分析了分别由李大钊、任继愈创立的两种马克思主义宗教学观点,并尝试提出折中的看法.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马克思主义宗教学宗教学术任继愈毛泽东李大钊

    苏联科学无神论学科建设的"三大体系"

    黄艳红
    25-32页
    查看更多>>摘要:苏联将科学无神论定位为一门哲学科学,其内容包括三个部分,即宗教学、无神论研究和无神论宣传教育理论.其学科建设工作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建立了覆盖面较广和门类较为齐全的学科体系,包括建立关于科学无神论和宗教批判的研究部门,设立科学无神论教研室以及建立科学无神论研究所;二是不断探索并创新学术体系.包括对宗教的起源、标志、结构和社会功能进行研究,对无神论的历史阶段进行划分,确立无神论教育体系;三是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的话语体系.该学科建设的探索和成就,为今天加强马克思主义宗教学和科学无神论学科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苏联科学无神论学科建设马克思主义宗教学

    浅谈"批判神学"的理论内涵

    韩琪
    33-40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宗教、批判神学"是我国宗教研究的指导思想,但我们对于"批判神学"的具体内涵往往并不是很明晰.本文尝试从"批判神学"马克思主义宗教学、马克思主义无神论,与中华传统文化、以及与宗教治理这样几个关系维度,来阐释"批判神学"在我国的理论内涵."批判神学"是马克思主义宗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当前时代批判神学应以马克思主义无神论为主导,尤其应注意汲取中华文化优良传统的历史养分,要将中华历史上绵延不绝的无神思想的传承和正面形象继承下来,并汲取处理有神无神关系的结构性智慧."批判神学"内涵的澄清,有助于更好地服务于新时代的宗教治理.

    批判神学马克思主义无神论中华传统文化宗教治理

    近代以来日本宗教对话发展的政策性动因论析

    陶金
    41-50页
    查看更多>>摘要:受1893年万国宗教大会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日本的宗教团体已经出现了多宗教集会和研讨式对话模式.战争爆发后,日本政府通过《宗教团体法》强制宗教团体集结,以联盟集团形式开展对话与合作,成为对内煽动和协助备战、对外宣教进而辅助战争的一种联合势力.日本战败后,随着"政教分离"政策的实施,日本政府通过邀请宗教代表集会等形式开展战争死难者慰灵活动,成为现代日本共祈式宗教对话的最初形态.《宗教法人法》颁布以后,地区性、全国性宗教联盟成为了 日本宗教团体与政府的业务中转站和传声筒,也成为现代日本各类宗教对话活动的主要推动力.宗教对话是映射不同历史时期日本政教关系发展状况的一面镜子.从日本宗教对话发展史及其特异性的视角考察当代日本政教关系问题,或可为 日本乃至东亚宗教研究带来新的思考向度.

    日本宗教宗教对话政教关系

    韩国百济考古中的道教文化因素初探

    赵淑怡
    51-59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考古发现来看,百济时期朝鲜半岛已经受到道教文化的影响,出现了本土化的三神山信仰.同时百济又将传播而来的道教文化活用于外交之中,推动和加强道教文化在东北亚范围内的传播与影响.本文结合文献与考古资料,从百济道教文化的初次发现、渗透融合以及灵活应用三个方面,对百济考古中出现的道教文化因素加以考察,结合其时代背景,进一步理解当时百济的道教文化,进一步认识道教传播的重要影响.

    百济考古道教神仙信仰

    神社本厅与战后日本"国家神道"复活运动

    秦莲星
    60-67页
    查看更多>>摘要:1945年日本战败后,国家神道解体,日本成为实行"政教分离"原则的世俗化国家.然而,失去国家这一"后盾"的神社神道,并不甘心彻底放弃战前的特权地位,而是重组为民间宗教团体——神社本厅,在战后不久便开展了以强化神社与国家之间的关系、恢复神圣天皇崇拜为主要内容的"国家神道"复活运动.他们一方面通过政治运作,促使政府从侧面承认伊势神宫具有官方属性、推进靖国神社与国家之间的紧密联系,从实践层面为国家神道的复活开辟道路;另一方面则通过学理探寻,宣扬神圣天皇崇拜、"修正"对国家神道的历史认识,从理论层面为国家神道的复活提供支撑.神社本厅的上述举措,为右翼势力摆脱战后体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素材,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 日本的右倾化趋势.

    神社本厅国家神道政教分离"国家神道"复活运动

    汉译圣经东传日本考略

    葛奇蹊
    68-75页
    查看更多>>摘要:汉译圣经作为西学汉籍中最重要的经典,不仅是基督教在中国实现本土化的典型,在基督教传入日本的过程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影响了 日本基督教发展的历史进程.日本自古就有输入汉籍的传统,文人形成了通过汉文获取知识的习惯.特别是在江户末期"开国"以后,汉译圣经的各种译本通过多方渠道流入日本,为日本人竞相阅读,并为圣经的日译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汉译圣经的传日体现了汉字文化的巨大影响力.

    西学汉籍汉译圣经日译圣经

    文化润疆的历史逻辑——以道教文化与西域文化的涵化现象为例

    盖建民钟麒
    76-82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以人类学涵化理论为视角,基于道教文化与西域文化相关的各类文献资料,通过分析王母西来、四灵东去、"三夷教"入道三类道教文化涵化现象,阐明了西域文化扎根于中华文化,新疆民族文化自带中华文化基因的历史事实.文化润疆论断弘扬中华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对历史文化经验的高度概括.文化润疆的主观逻辑与道教文化涵化西域文化的历史客观逻辑相一致,再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主张的历史和逻辑的统一.

    文化润疆道教文化西域文化涵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