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世界宗教文化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世界宗教文化
世界宗教文化

金泽

双月刊

1007-6255

religion@cass.org.cn

010-85195480

100732

北京市建国门内大街5号

世界宗教文化/Journal The World Religious Cultur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共生与互动:太平洋丝绸之路的海洋信仰传播

    吴杰伟
    80-87页
    查看更多>>摘要:太平洋丝绸之路是海上丝绸之路的组成部分,为太平洋沿海民众的社会活动提供了广阔的经济和文化空间.16-19世纪的海上贸易在进行经济活动的同时,也为宗教传播活动提供了传播网络,还为海洋信仰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因和物质基础.本文梳理了太平洋不同地区海洋信仰的传播方式与表现形式,聚焦外来宗教与本土信仰相结合的海洋信仰形式,剖析海洋信仰的传播过程和路径,阐释太平洋丝绸之路上海洋信仰的影响.笔者认为,周期性的太平洋贸易活动,面临着自然的巨大风险,保佑海上航行安全和贸易获利的海洋信仰既是贸易活动的精神寄托,也是贸易活动的保障力量.海洋信仰的功能不仅保佑海上航行安全,而且衍生出保佑获得商业利益、生活幸福,甚至指引社会运动的作用.海洋信仰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包容性、冒险性、实用性、约束性、本地性和稳定性的特点,在太平洋地区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太平洋海上丝绸之路海洋信仰传播

    美国学者加里·斯奈德的佛教本土化实践

    邓建新
    88-94,141页
    查看更多>>摘要:加里·斯奈德是美国文化学者、诗人和散文家.他从小喜爱东方文化,学习、体验佛教,将佛教诸多内容融会贯通,批判西方文化,倡导文化、经济领域的革命,提出自己的生态思想,擘画理想世界的图景.尽管他的观点存在自相矛盾之处以及乌托邦色彩浓厚,但其努力体现了美国佛教本土化的一个重要层面.

    加里·斯奈德美国佛教佛教本土化

    艾儒略的弥撒心性论及其对天主教中国化的启发

    冀倩茹
    95-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艾儒略的《弥撒祭义》是第一本以中文阐释基督宗教感恩圣事的著作,亦可谓中国化基督宗教礼仪神学的初步尝试.艾儒略以"报本""感恩"解释弥撒的祭献意义;强调信徒通过默观弥撒中的基督以"反己""克己""敬信"建立"与主翕合"的关系,以弥撒为枢纽把"与主翕合"的灵性体验融入生活实践.艾儒略所建立的弥撒心性论生动诠释了宗教与文化的互成关系,说明中华文明与外来文明的互鉴通和是中华文明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动力与条件.

    弥撒《弥撒祭义》艾儒略弥撒心性论天主教中国化

    元朝宗教治理的多层路径与历史经验

    宝贵贞赵梅兰
    101-108页
    查看更多>>摘要:元朝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促进了众多民族的交往、多样文化的交融和多元宗教的传播,而多元宗教共存的局面也为宗教治理提供了发挥空间.在历史发展的纵向时间和复杂多变的国家、政治、民族、宗教之间的互动关系及宗教内部关系的横向交流等多元复杂的情况下,统治者主张"宗教平等、信仰自由"理念,采取了"兼容并包"的宗教政策,通过多层路径实现宗教治理,由国家政权作为治理主体针对不同地区和民族宗教差异问题,积极探索宗教治理的可行方法与对策,设立不同的宗教管理机构,对各种宗教施行不同的治理措施,展现出高超的宗教治理智慧,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和思想遗产.

    元朝宗教治理兼容并包历史经验

    复合信仰体系视阈下傣族生态观及其实践机制

    梁晓芬高兴
    109-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傣族的信仰体系具有复合性特点,原生性宗教与南传上座部佛教互构共生,不同的信仰因其内在逻辑不同,衍生出不同的生态观念及实践机制.在傣族基于复合性信仰体系的仪式实践中,有着积极仪式与消极仪式之分,且分别形成了鼓励机制与禁止机制,进而间接发挥着调节人与生态之间关系的"潜功能".

    复合信仰生态观竜文化积极仪式消极仪式

    佛教中国化历程中的畏兀儿人——比丘尼舍蓝蓝

    高健群
    116-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元代时,畏兀儿人在中国佛教中扮演着不容忽视的角色,作为一名畏兀儿比丘尼,舍蓝蓝显得相当特殊,从西域到大都,从一名宫女成长为深受元廷上下尊重的八哈石,她的活动主要见于《佛祖历代通载》,其他相关的记载均比较零散,目前学界尚无专文对其进行研究.本文在广泛收集梳理相关史料的基础上,尝试描画舍蓝蓝的人生轨迹,她在元廷中的生活、所参与的佛教活动,不仅可以为了解元代畏兀儿人在佛教中国化进程中的历史作用提供材料,为还原元代西域与中原地区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进程提供素材,更重要的是,为佛教中国化历程中的多族群文化互动和交融提供了历史印证.

    佛教中国化元代畏兀儿人舍蓝蓝

    蒙古族马鞍装饰的宗教艺术特征——以鞍韂装饰为例

    敖日格乐
    124-131页
    查看更多>>摘要:蒙古族是一个以马背为家园的民族,马鞍不仅是他们的交通用具,更是文化与艺术的结晶.蒙古族马鞍装饰具有悠久的历史,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鞍韂装饰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不仅展现了超凡的工艺技巧,更蕴含着丰富的宗教文化内涵.本文主要以鞍韂装饰为切入点,通过对纹样、色彩等方面的探究,深入剖析鞍韂装饰的宗教艺术特征,旨在揭示其背后所承载的精神意义与文化价值.

    马鞍鞍韂宗教艺术装饰图案

    汉文佛经"吉法"考辨

    赵悠
    132-141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通过中古经录与注疏等记载,结合早期梵语碑铭与写本遗存,对汉语佛教经典抄写中所谓的"吉法"及其体例进行了初步考察.通过比对具体案例,我们发现汉语记述有助于补充说明多语种佛教经典书写的特点,证实经初吉法常应按照"悉檀"发音.这些素材也启发我们对敦煌包首题符号提出新的假设:它可能正是吉法在特定时空中的具体示例.

    吉法悉昙包首题声教写本文化

    浅析《迦利迦往世书》中的印度教杀生祭祀

    刘丽文
    142-14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与"印度教崇尚不杀生"的刻板印象相反,杀生从吠陀时代起就是印度教祭祀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主要考察《迦利迦往世书》中对女神的杀生祭祀;首先介绍该往世书编纂的历史背景,为杀生仪式的文本化提供一个具体的语境;随后讨论往世书如何在咒语方面借鉴吠陀传统来构建仪式.最后,本文将分析该往世书对涉及杀生和禁忌物质的左道修行的矛盾态度,从而试图论证往世书中杀生仪式的文本是婆罗门传统与当时边缘的地方文化碰撞的结果,其仪轨体现了双方复杂的交涉与交融.

    杀生祭祀往世书女神崇拜仪式研究

    范热内普过渡礼仪理论视阈下的道教涂炭斋分析

    尚益民
    150-157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类学家阿诺尔德·范热内普在其《过渡礼仪》一书中指出,个体从世俗世界到神圣世界的过渡必须经历一个中间阶段.同时,一切社会生活都是由这种过渡仪式连接而成.涂炭斋作为旨在引导受礼者扭转人生状态的仪式,亦需经由这种过渡才能实现其仪式目的.分隔仪式中,行斋者通过脱离世俗时空而推动神圣秩序的建立,借由神降开启仪式身份的正式转变.边缘仪式中,行斋者以"未知死焉知生"的姿态献祭己身,以自刑式的牺牲呼唤"彼一世界"中的重生.聚合仪式中,行斋者扭转人生状态的祈愿开始得以实现,他们获得新的身份与社会地位,并重新融入相对稳定的状态之中.

    涂炭斋过渡礼仪分隔仪式边缘仪式聚合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