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世界宗教文化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世界宗教文化
世界宗教文化

金泽

双月刊

1007-6255

religion@cass.org.cn

010-85195480

100732

北京市建国门内大街5号

世界宗教文化/Journal The World Religious Cultur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督教经典中国化的历程及其意义

    卓新平
    1-6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梳理了基督教经典中国化的历程,并对其意义加以探究,指出以《圣经》为代表的基督教经典之中译和诠释是基于基督教政治、社会和文化层面"中国化"之发展的思想理论深化,认为这一工作极为重要,而其难度也颇大,其译经释经演进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历史过程.为此,本文分别对唐元时期、明清之际和20世纪以来基督教经典在华翻译、其社会影响和现代启迪加以具体分析,并说明其当前"中国化"推进的现实意义和主要任务.

    基督教经典圣经汉译中国化

    明清闽籍侨僧在日本长崎传播中华文化的特点及启思

    张禹东岳世洲
    7-1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侨僧是中华海外移民中的特殊群体,具有佛教徒和华侨移民的双重身份.侨僧在海外的弘法既是中华佛教传播的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重要内容.明清时期,长崎华侨建立了以唐寺为核心的华侨社会自治组织,并在长达百多年期间延聘祖籍地僧人住持寺庙.长崎侨僧与华侨社区在互动中,形成了以唐寺为基础的社会文化共同体,协同推进以中华文化为主体的族群文化的传承,推动了汉传佛教和中华文化在长崎乃至日本的传播.

    中华侨僧华侨社区长崎唐寺中华文化海外传播

    论中国佛教对佛教文明交流性的深广拓展

    程恭让李震
    15-23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是基于"一带一路"学术思想视角对中国佛教交流性本质的研究,认为交流性是佛教文明一种重要的内在本质,而中国佛教大大拓展了佛教文明的这种交流性本质.文章分别从判教智慧、义理原则、教理实践模式建构及本土思想价值评估四个方面,对中国佛教拓展佛教交流性的领域、过程与实质进行了深入及系统的分析,中国佛教的特色及价值透过其对佛教文明交流性的深广拓展获得凸显和呈现.

    中国佛教"一带一路"交流性五乘佛法佛教文明

    高原丝路上建立吐蕃佛幢的汉藏因缘

    尹邦志康珠
    24-32页
    查看更多>>摘要:经过多年的研究,"高原丝绸之路"的历史存在已经取得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共识,有关它的真相和更多的意义还有待更加广泛和深入的探索.从丝绸之路对佛教在亚洲的传播历史来看,高原丝绸之路为研究吐蕃佛教和汉藏佛教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即从政教关系、教派源流和宗教领袖之外的立场,在一个更为宏阔的时间和空间维度上来看待佛教的历史和教义.本文聚焦于吐蕃时期桑耶寺建立佛法僧三宝齐备的法幢这一历史事件,立足于青藏高原丝绸之路来分析各方面的因缘,希望阐明汉藏佛教交流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具有其客观性和必然性,藏传佛教是文明交汇的成果.

    高原丝绸之路吐蕃佛教汉藏交流中印交流佛教地缘关系

    敦煌西夏石窟的营建与国家背景

    沙武田
    33-40页
    查看更多>>摘要:如何有效解读敦煌西夏时期的汉传洞窟,是敦煌石窟和西夏学研究的瓶颈问题.把瓜沙地区的莫高窟、榆林窟的营建,尽可能放在西夏国家佛教的背景下思考,可以看到那些汉传洞窟营建表现出来的集体性意识、统一性特征:经变画的简化,净土类题材的频繁出现、模式化呈现,洞窟中不画供养人像,整体营建工程的简单处理.这实际上是"官方佛教"作用的结果,是瓜沙地区的官方和佛教界为了响应西夏最高统治者皇帝、皇太后等统治的需要以及皇室成员的各种宗教需求,而举办各类大型佛教活动背景下采取的地方举措,选择以最简捷的方式方法重修、重绘洞窟,以完成地方响应国家佛教行为的活动.

    西夏国家宗教官方佛教汉传洞窟集体统一营建

    印度历史变迁中宗教与政治的互动

    宋丽萍张起铭
    41-48页
    查看更多>>摘要:宗教和政治的互动在印度历史发展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古代印度政治建立在宗教的基础上,宗教决定了政治和社会关系,呈现出一体化的互动关系.近代以来,西方民族国家观念的介入,现代政治体制的引入,打破了宗教在政治中的主导角色,印度教面临西方政治和穆斯林政治的竞争,呈现出双向竞争的局面.印度独立后,伴随着世俗民主体制的建立,宗教与政治的结合呈现为世俗两种政治理念的对抗.

    宗教政治文化世俗主义教派主义身份政治

    印度禅观经典中忏悔与观佛关系略论

    林啸
    49-56页
    查看更多>>摘要:原始佛教中的忏悔和禅观作为修行者净化内心和入定的重要功能而相互独立.随着大乘佛教兴起,两者逐渐融合.尤其"观佛"作为大乘菩萨道修行的重要实践方法,与忏悔共同构成佛教思想中的两组重要概念.在大乘禅观经典中体现的融合互动,源于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的相关概念的发展.观佛由于本身具有灭罪功用,同时是禅修的一种重要方法,在某些经典中,忏悔逐渐成为观佛的附庸.这种思想变革打破了早期忏悔灭罪、往生诸天的传统,逐渐建立起以观佛忏悔、灭罪生净土为核心的修学系统.

    观佛禅观灭罪忏悔

    跨宗教视阈下的印度佛教戒律研究举隅

    吴娟
    57-64页
    查看更多>>摘要:佛教在古代印度并非孤立发展,而是与婆罗门教和耆那教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文运用比较宗教学方法,以裸行、拔发、妄语、针对灾难制戒、偿还亡僧债务等事项为例,将印度佛教现存律典与耆那教经典及注疏、婆罗门教《法经》《法论》进行对比释读,论证耆那教和婆罗门教对佛教戒律制定的潜在影响,并揭示同属沙门宗教的佛教和耆那教在修行方式和价值理念方面的一些重要差异.

    印度佛教耆那教婆罗门教戒律比较宗教学

    佛典中的六群比丘考

    陈映锦
    65-71页
    查看更多>>摘要:六群比丘是佛典中犯戒、破僧的主角,然诸部律藏并没有出现其具体姓名.南传巴利文《善见律注》与《本生经注》为我们提供了南传上座部六群的名单,说一切有部《萨婆多昆尼昆婆沙》为我们另提供了一份有部的名单.两份名单都以释种比丘为主构成,并围绕教团中发生的"破僧"事件,但它们表现出从人物择选、犯戒数量、罪案影响等不同之处.特别是南传上座部名单表现出以迦尸一带为活动中心的释种僧团,而有部名单释种比丘的据点则转向拘啖弥.两份名单的形成反映出部派教团活动地域的变化乃至部派的特点.

    六群比丘释种比丘破僧迦尸拘睒弥

    中国式现代化与新时代的宗教事务治理现代化

    李华伟
    72-79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已载入《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这一纲领性文献和二十大报告之中.在《决议》中,中共中央系统总结了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决议》提出,在宗教工作上,"坚持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坚持我国宗教的中国化方向,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这三句话是对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在我国宗教工作上实行的基本方针和政策导向的高度浓缩和深度总结,是适合中国国情的政策导向,也是未来在推进宗教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要继续坚持的政策路线,具有深刻的理论内涵和鲜明的实践导向.

    中国式现代化宗教事务治理宗教中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