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世界宗教文化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世界宗教文化
世界宗教文化

金泽

双月刊

1007-6255

religion@cass.org.cn

010-85195480

100732

北京市建国门内大街5号

世界宗教文化/Journal The World Religious Cultur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从西南地区"活的历史"认识中华本土信仰的"中国性"

    范丽珠陈纳
    1-5,1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性"是中华民族具有普遍性的文化共识.上古时期出现的认识和解释世界的宇宙观,是中华文明原生根源性的信仰、价值和生命意义的基础.周孔承上启下在常识理性基础上发展出一套整体性信仰框架和普遍性社会秩序原则,超越时空进入到覆盖广泛人群的生活世界,对天地、祖先、圣贤以及国家的崇拜作为共享价值内化为民众伦常日用中社会意义表达的基本因素,长期累积成就了中华民族大家庭不言而喻的信念与符号——无不带着鲜明的"中国性".本文基于对西南地区不同族群社会生活的长期田野研究,从时间横截面观察当地普遍流行的中华根源性信仰(以"天地君(国)亲师"崇拜为代表)实践,以"把现状作为活的历史"为方法,溯源中华根源性信仰及其衍生的价值体系与社会因素,揭示广土众民意义系统及其实践中所呈现的"中国性".

    中华本土信仰中国性西南地区活的历史

    邓小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的开创性贡献

    王静
    6-12页
    查看更多>>摘要:邓小平同志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的创立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20周年之际,回顾邓小平同志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作出的历史性贡献,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当今我们党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对于做好新时代宗教工作具有的重要现实意义.

    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宗教问题宗教工作

    应用佛教学发微

    张文良
    13-2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与传统佛教学相比,应用佛教学在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上皆有新的开拓,特别是在研究方法上,应用佛教学研究需要从文献导向到问题导向、从传统解释学到现代解释学、从"我注六经"到"六经注我"的转变,这种转变意味着佛教从单纯的研究对象向作为方法的佛教转变,也意味着佛教不再被单纯视为一种哲学体系,同时也要关注其宗教性属性,并在后现代的语境中发掘其积极的思想要素和思想资源.

    近代佛教学应用佛教学佛教研究方法论

    生活世界中的相遇:菩萨与圣人的生存论分析

    孙建生刘成有
    21-27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以海德格尔生存论为视角,以形式指引结构为线索,尝试分析菩萨与圣人在生活世界中的生存特性.具体考察了如下要点:(1)菩萨的生存论涵义,揭示其形式指引结构中的实行意义;(2)在可能性意义上,如来种性标识了菩萨朝向"生活世界"的能在;(3)在实际性意义上,宋代新儒家对圣人之乐情的重新诠释;(4)菩萨与圣人之间的对话诠释学.本文认为"生活世界"是菩萨与圣人的共通基础,二者之间的互动关联构成了积极的诠释学循环.我们主张,"生活世界"是相遇对话得以展开的境域.

    菩萨圣人生活世界生存论诠释学循环

    太公信仰与中古政治——以出土墓志为中心的考察

    王博
    28-35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于齐太公吕尚的信仰是中国祖先崇拜的重要内容,其历史形象经由春秋战国秦汉多次演绎,最终完成由人向神的转变,在此过程中,原本局限于其后裔的太公信仰也扩展至全国,成为被世人所普遍认可并接受的集合了诸多正面积极因素的综合形象.这一形象也成为太公后裔在国家和社会发挥作用之际的重要底色.由于太公研究涉及到宗教信仰、齐地文化、兵家思想、政治思想等诸多领域,一直为学界所关注.本文以此前无人注意到的墓志史料为切入点,将墓志志文中的太公信仰分作"太公后裔"和"非太公后裔"两种类型,以此探究太公信仰于公于私的两面性及其与现实政治的交互.

    太公后裔政治墓志

    被选择的穷人与穷人的选择:解放神学与成功神学在拉丁美洲的碰撞

    陈明丽
    36-44页
    查看更多>>摘要:20世纪60年代以来,解放神学在拉丁美洲形成、发展并进入低潮,而高举成功神学的五旬节派在该阶段得到广泛传播.然而,这两种神学并非简单的取代与被取代的关系,一方面天主教为五旬节派在拉美的传播奠定了信仰基础,另一方面解放神学揭示了贫穷的结构性原因及其被改变的必要性,五旬节派在本土化过程中形成了迎合信仰需求的共同体,为走出贫困提供了希望和新路径.尽管两种神学在理解神人关系、贫穷原因以及救赎方式上存在不少区别,但二者均是在拉美社会处境中迸发的信仰回应.

    解放神学成功神学拉丁美洲

    正统化、社会化和国家化:巴西天主教复兴运动刍议

    潘芳
    45-51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中期在塞巴斯蒂昂·莱梅领导下,巴西天主教经历了思想正统化、活动社会化和定位国家化为特征的天主教复兴运动.教会通过加强对天主教基本哲学、新理论和新思想的学习,实现了教会思想的正统化.以圣体大会和天主教行动为代表,教会活动日益社会化.由此教会发展成为一支举足轻重的社会力量.同时,在巴西民族国家构建中,教会通过各种路径有选择地参与国家政治,实现了教会定位的民族国家化.

    塞巴斯蒂昂·莱梅天主教复兴运动巴西

    "正名育类":圣方公在古巴的来龙去脉

    唐永艳景军
    52-5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古巴,一百多年前由华人带去的关公崇拜,近年来以"圣方公"之名出现在古巴和海外学者的研究中.本文使用"正名育类"这一概念分析古巴的圣方公崇拜现象.在对话既往研究的原真论、建构论、代际论的基础上,本文认为对圣方公崇拜的理解,既需要考虑它的历史性,同时需要考虑历史与现实的勾连.圣方公崇拜的历史性源于华人与黑人的通婚、劳作、起义、受洗以及宗教仪式的融合.它的现代性源于古巴宗教活动在后苏联时代获得的合法性和哈瓦那华区的复建.

    正名育类综摄圣方公古巴华人

    莱昂纳多·博夫圣母论的建构方式与现实关怀

    高然
    59-66页
    查看更多>>摘要:莱昂纳多·博夫的圣母论突破了进步/保守的二元框架.他试图论证玛利亚在不借助任何中介的情况下成为了圣灵的永久居所,因此上帝的神性与圣母的人性在位格上合为一体.这一理论的建构方式与安提阿学派的基督论有异曲同工之妙.博夫的圣母论源于对解放神学的反思.他希望妇女的政治参与将以关怀为核心的女性经验注入公共生活,改变由男性主导的社会运动过于强调计划和事业而不以人为本的危险倾向.这一理论的调和主义色彩深刻地反映了解放政治与日常生活的辩证关系.

    莱昂纳多博夫圣母论圣灵女性解放神学

    基于GPT大模型的宗教学区域国别第五范式智能驱动研究

    向宁
    67-73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将数字人文项目构建流程引入到中国宗教学数字人文项目中,摸索基于大模型的宗教学区域国别项目的研发和部署步骤,更宏观地呈现区域国别视阈下多元社会文化变量中的宗教动态与样貌,推动大模型等互联网技术与中国宗教学的双向赋能,开拓计算宗教学第五范式智能驱动研究的可行性路径,为中国数字人文宗教研究的研究范式迭代作铺垫.

    数字人文宗教区域国别学GPT大模型第五范式智能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