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世界中医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世界中医药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
世界中医药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

李振吉

月刊

1673-7202

sjzyyzz@vip.126.com;wfcms2006zzs@163.com

010-58650023

100101

北京市朝阳区小营路19号财富嘉园A座303室

世界中医药/Journal World Chinese MedicineCHSSCDCSTPCD
查看更多>>《世界中医药》杂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正式批准,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管、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主办的综合性中医药学术期刊,是世界中联的国际性、专业性杂志。拟于2006年11月正式出版,双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世界中医药》杂志以增进世界各国中医药学术交流,促进中医药发展为宗旨,以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传播中医药文化,提高中医药学术水平,推动中医药国际化发展为己任。本刊的办刊方针是提高兼顾普及,继承与创新并重,展现中医药界最具权威的学术成果。《世界中医药》杂志力求做到既能反映世界各国高质量的中医药学术研究成果,又能满足各国中医药从业者提高技能的需要。因此,栏目设置多样,如“科研成果”、“科研动态”、“实验研究”、“临床研究”、“临床报道”、“名老中医经验”、“理论研究”、“综述”、“论坛”、“中医药国际标准化”、“中医药教学”等。另外,杂志还登载中医药在各国和地区的发展情况,中医药新产品的研制和开发,各种进修培训信息,向读者推荐新书等。为把《世界中医药》杂志办成国际化精品期刊,使中医药更好地为人类健康服务,我们欢迎各界人士为本刊撰写文章或提出建议,共同把《世界中医药》杂志办好。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西医结合防治小儿腹泻专家共识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儿科专业委员会消化学组
    2979-2984,2991页
    查看更多>>摘要:小儿腹泻是一组由多种病原体、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性状改变为特点的消化系统疾病,是导致儿童患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儿童营养不良的重要原因.近年来,随着营养及卫生条件的改善,食品种类的日益增多,小儿腹泻的病原谱及其致病因素也随之发生了变化.目前,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腹泻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临床实施时缺乏规范及循证医学证据.该共识在参照国内外中西医相关指南及研究进展的基础上,通过文献调研、问卷调查及专家会议相结合的方法制定完成,为合理应用中西医手段防治小儿腹泻提供了重要的临床参考.该共识属于阶段性的专家综合意见,随着新的循证医学证据出现,将会不断完善与更新.

    小儿腹泻中西医防治专家共识

    糖尿病性脑血管病病证结合诊疗指南

    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分会内分泌与代谢病学专业委员会
    2985-2991页

    中药鲜药的历史源流与发展策略思考

    李亚楠王庸全许岩张娜...
    2992-2997,300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药鲜药因具有药鲜汁醇、疗效独特的优势,备受历代医家重视.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临床需求的日益增加,如何更好地推广和应用鲜药成为目前的研究热点.现通过系统梳理和全面分析中药鲜药的历史源流,归纳为萌芽期、发展期、成熟期、鼎盛期和变革期5个阶段,并依据其发展现状提出了"完善质量标准、加强基础研究、创新鲜药制剂、发展保鲜技术、扩大鲜药品种以及健全鲜药产业链"六大发展策略,旨在传承古人原创思维和优秀经验,促进中医药守正创新事业进步.

    中药鲜药历史源流保鲜技术发展现状传承创新发展策略

    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法-串联质谱技术和网络药理学的复方感冒灵成分及作用机制验证

    刘黎明戴玉豪杨维符国成...
    2998-300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法-串联质谱(UPLC-MS/MS)技术系统研究复方感冒灵颗粒药效物质成分及体内代谢谱,并结合网络药理学探讨发挥药效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UPLC-MS/MS法对复方感冒灵颗粒主要化学成分以及入血成分进行鉴定.采用网络药理学的方法构建"成分-靶点-功效-疾病"网络,通过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筛选核心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O)功能富集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从复方感冒灵颗粒醇提物中共鉴别出170个化合物和21个入血成分,构建了复方感冒灵颗粒成分谱及代谢谱.预测核心靶点为肿瘤坏死因子(TN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胱天蛋白酶3(CASP3)、前列腺素内过氧化物合酶2(PTGS2)、促分裂原活化的蛋白激酶1(MAPK1)、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因子3(STAT3)、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白细胞介素-2(IL-2)以及促分裂原活化的蛋白激酶14(MAPK14),与解热、抗炎与抗病毒功效对应.结论:本研究采用UPLC-MS/MS技术构建了复方感冒灵颗粒的物质成分谱及体内代谢谱,从网络药理学角度阐明复方感冒灵多成分、多靶点的整体调节特点,初步揭示解热、抗炎与抗病毒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为复方感冒灵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复方感冒灵药效物质超高效液相色谱法-串联质谱网络药理学核心靶点抗炎解热作用机制

    梓醇对糖尿病小鼠肝肾并发症与肝脏胆汁酸作用的研究

    曾卿陈小芳刘畅李先恩...
    3006-301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考察梓醇对2型糖尿病小鼠糖代谢及其胆汁酸水平的影响.方法:取高糖高脂饲料喂养的实验用糖尿病纯合子(db/db)小鼠作为2型糖尿病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阳性药组和梓醇低剂量组、梓醇中剂量组、梓醇高剂量组,以糖尿病导入m基因杂合子(db/m)小鼠作为正常组,给药8周后,检测小鼠体质量、血糖、肝功能及视网膜病理变化,并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法-三重四极杆-线性离子阱质谱(UPLC-QTRAP-MS/MS)分析肝脏胆汁酸水平.结果:与模型组比较,梓醇显著控制db/db小鼠体质量并降低其血糖、糖耐量、血清谷丙转氨酶(GPT)、谷草转氨酶(GOT)、总胆红素(T-Bil)、血清白蛋白、直接胆红素(D-Bil)和间接胆红素(I-Bil)水平,且有效降低脏器系数(P<0.05)及改善肝脏和视网膜损伤;同时发现,梓醇与二甲双胍显著降低糖尿病小鼠肝脏中的熊去氧胆酸(UDCA)水平(P<0.05),且提高了小鼠肝脏中的石胆酸(LCA)、脱氧胆酸(DCA)与鹅去氧胆酸(CDCA)水平(P<0.05)及叶酸(FA)、维生素B12的水平.结论:梓醇能通过调节肝脏胆汁酸水平来调节2型糖尿病小鼠的糖代谢,改善肝脏和视网膜损伤,并降低周围神经病变的风险.

    梓醇2型糖尿病db/db小鼠肝肾并发症视网膜损伤周围神经病变超高效液相色谱法-三重四极杆-线性离子阱质谱肝脏胆汁酸

    "心脑同调"法电针对焦虑模型大鼠行为学及相关信号通路的影响

    许璐凡王军李诗梦惠志远...
    3014-3018,302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观察"心脑同调"法电针对焦虑模型大鼠行为学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酪氨酸激酶受体B(BDNF-TrkB)信号通路的影响,探讨针刺治疗焦虑障碍的疗效及相关作用机制.方法:将32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电针组和假针组,每组8只,制备焦虑大鼠模型.电针组电针"百会""风府""神门""内关"穴,假针组浅刺上述腧穴旁1 mm处,隔日1次,20 min/次,造模与治疗共计15 d.治疗结束后,采用高架十字迷宫实验与旷场实验测试大鼠行为学变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血清BDNF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大鼠前额叶皮质BDNF、TrkB的表达水平.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进入开臂次数百分比(OE%)、开臂停留时间百分比(OT%)明显降低(P<0.01,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OE%、OT%值明显升高(P<0.01);与电针组比较,假针组OT%值明显降低(P<0.05),OE%值有降低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水平得分、垂直得分明显下降(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水平得分、垂直得分显著上升(均P<0.01);与电针组比较,假针组水平得分、垂直得分显著降低(均P<0.05).模型组大鼠血清BDNF水平较正常组明显降低(P<0.01);电针组大鼠血清BDNF水平较模型组明显升高(P<0.05);假针组大鼠血清BDNF水平较电针组明显降低(P<0.05).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前额叶皮质BDNF、TrkB表达水平明显降低(均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大鼠前额叶皮质BDNF、TrkB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1,P<0.05);与电针组比较,假针组大鼠前额叶皮质BDNF、TrkB表达水平明显降低(均P<0.05).结论:焦虑模型大鼠BDNF-TrkB信号通路的异常表达可能是其焦虑的发病机制之一."心脑同调"法电针可能通过调控BDNF-TrkB信号通路而发挥抗焦虑作用.

    心脑同调电针焦虑行为学BDNF-TrkB信号通路大鼠实验研究

    白芍多糖对化学性肝损伤肝阴虚证病证结合模型的影响和作用机制

    贾岚高晶孟智睿魏益谦...
    3019-302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在建立肝阴虚证病证结合实验模型的基础上,研究白芍多糖对大鼠化学性肝损伤肝阴虚证候模型的影响和作用机制.方法:将40只无特定病原体(Specific Pathogen Free,SPF)级雄性SD大鼠,按体质量随机区组法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阳性药组、白芍多糖组.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大鼠腹腔注射浓度20%CCl4橄榄油溶液,后期给予附子、干姜、肉桂温热中药复方灌胃,同时给药,连续6周.6周后观察大鼠体质量,易激惹程度,毛发光泽度,小便颜色,大便颜色质地,肛温.测定血清及肝组织转氨酶活性、细胞因子水平、脂肪代谢相关酶活性、抗氧化酶活性并取肝脏进行HE病理切片检查.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多糖组可改善大鼠大便的干燥程度(P<0.05),血清谷丙转氨酶(GPT)、谷草转氨酶(GOT)、Ⅳ型胶原(CⅣ)、层粘连蛋白(LN)水平显著降低(P<0.05),丙二醛水平显著下降(P<0.05),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力显著升高(P<0.05),病理切片有所改善.白芍多糖组大鼠TNF-α、IL-6水平显著下降(P<0.05),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mRNA表达量显著下降(P<0.05).结论:白芍提取物白芍多糖具有保护化学性肝损伤肝阴虚证的功效,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抗肝纤维化、减轻氧化应激水平、调节细胞因子平衡有关.

    白芍多糖化学性肝损伤肝阴虚证病证结合肝纤维化氧化应激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细胞因子

    氯雷他定与消风止痒颗粒对3种荨麻疹动物模型的药效评价研究

    庞博徐英莉刘晓峰陈梦苹...
    3026-303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氯雷他定和消风止痒颗粒对免疫性/非免疫性接触/非接触性慢性荨麻疹模型的药效作用.方法:采用尾静脉注射抗二硝基苯基(DNP)-IgE单克隆抗体进行致敏,双耳涂抹2,4-二硝基氟苯(DNFB)进行激发造成小鼠免疫性接触性慢性荨麻疹模型;腹腔注射卵白蛋白-氢氧化铝混悬液进行致敏及激发诱导致大鼠免疫性非接触性慢性荨麻疹模型.二甲基亚砜涂抹豚鼠耳郭两面致非免疫性接触性荨麻疹模型.结果:免疫性接触性/非接触性慢性荨麻疹模型试验中,氯雷他定和消风止痒颗粒均能显著减少小鼠的抓挠次数,抑制大、小鼠腹腔肥大细胞脱颗粒(均P<0.05);氯雷他定能明显缓解炎症介质的释放,消风止痒颗粒则能显著抑制背部风团的发生,减轻耳肿胀(均P<0.05).非免疫性接触性荨麻疹模型实验中,消风止痒颗粒可显著减轻豚鼠耳肿胀度及耳厚度(均P<0.05),缓解变态反应肿胀症状.结论:氯雷他定对免疫性慢性荨麻疹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可抑制炎症介质的释放,缓解瘙痒症状.消风止痒颗粒则对接触性荨麻疹作用明显,有缓解皮肤红肿,抑制风团之效.

    免疫性荨麻疹接触性荨麻疹肥大细胞炎症介质氯雷他定消风止痒颗粒实验研究

    高乳糖饮食叠加水平台法脾虚证模型研究与评价

    卢梦雄黄金科王一帆薛红...
    3033-303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在高乳糖饲喂加水平台法所致脾虚证模型基础上,叠加饥饱失常因素,完善模型,并观察检测模型各时间点相关指标变化情况,为后续研究提供数据.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2只SD大鼠分为7组,其中正常组12只,模型SD大鼠分为造模2周组、造模3周组、造模4周组,每组6只,造模2周停造1周组、造模3周停造1周组、造模4周停造1周组,每组4只.监测大鼠一般体征、体质量、粪便含水量、抓力.取材后检测血清D-木糖、胃蛋白酶原、胃促生长素、三酰甘油(TG),肌肉腺苷三磷酸、糖原,血小板、红细胞与小肠苏木精-伊红染色.结果:与正常组比较,各造模组体质量降低(P<0.05),造模3周组差值最大;抓力降低(P<0.05),造模2周组差值最大;粪便含水量增加(P<0.05),造模2周组差值最大;造模2周组血清D-木糖水平明显下降(P<0.001);造模3周停造1周组血清胃促生长素水平明显降低(P<0.05);造模2周停造1周组和造模3周组血清TG水平增加(P<0.05);造模2周停造1周组肌肉糖原水平明显减少(P<0.05);造模3周组血小板计数明显减少(P<0.001);各造模组红细胞计数明显增加(P<0.01);各造模组均出现小肠生理结构破坏,造模3周组最显著.结论:增加饥饱失常因素的40%高乳糖饮食加水平台法可成功建立大鼠脾虚证模型,2周时"脾主运化"功能降低明显,3周时脾虚证体征和"脾主统血"功能降低明显,且停止造模后模型不能维持.

    高乳糖水平台饮食失节脾虚证动物模型成模时间D-木糖肌肉

    电针对乳腺癌小鼠抑瘤作用的时间窗及其免疫学机制的初步观察

    万红叶张知云张晓宁于清泉...
    3039-304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观察肿瘤不同发展阶段电针干预对乳腺癌荷瘤小鼠肿瘤生长速度的影响,明确电针"足三里"抑瘤的最佳干预时间窗,并初步探讨电针抑瘤的免疫学机制.方法:BALB/c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阳性药组、电针1组、电针2组、电针3组和电针4组.原位接种4T1-luc细胞制备乳腺癌小鼠模型.对各电针组小鼠双侧"足三里"行电针干预(0.1 mA,2/15 Hz,30 min),阳性药组腹腔注射吉西他滨.选取正常组、模型组、电针3组、电针4组和阳性药组进行重复验证实验.采用游标卡尺和活体成像系统评估肿瘤尺寸;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抗肿瘤免疫细胞CD8+T和自然杀伤细胞比例.结果:第16天、19天和22天,阳性药组、电针4组和电针3组小鼠肿瘤尺寸较模型组明显减小(P<0.05或P<0.01),且持续至观察结束.电针4组和阳性药组小鼠肿瘤重量较模型组明显减轻(P<0.05或P<0.01).重复验证实验表明电针4组较电针3组抑瘤作用强,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电针3组和电针4组均可提高荷瘤小鼠外周血中CD8+T和自然杀伤细胞比例,以电针4组作用更加明显.结论:成瘤后电针干预的抑瘤效果最好,且电针"足三里"可能通过提高抗肿瘤免疫应答减缓乳腺癌荷瘤小鼠肿瘤的生长速度.

    电针足三里乳腺癌时间窗CD8+T细胞自然杀伤细胞抗肿瘤免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