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社科纵横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社科纵横
社科纵横

张仲仪

月刊

1007-9106

skzh2008@126.com

0931-8726025;872295

730000

甘肃省皋兰路20号兴中大厦1502室

社科纵横/Journal Social Sciences ReviewCHSSC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习近平关于全球治理体系变革论述的规则价值指向

    张一鸣
    1-6页
    查看更多>>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重要论述,为推动现行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提供了基本的规则遵循.规则意识指向方面,应以规则意识取代丛林意识,尊重和维护合理规则的权威地位,按规则办事.规则判断指向方面,应认识到全球治理体系规则安排的滞后性,也要承认现行全球治理体系存续的现实必要性.规则意涵指向方面,应强化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规则平等化、规则民主化和规则法治化,完善规则统一性与规则多样性并存格局.规则作为指向方面,应扩大规则的国际参与度与认同度,充分借鉴和吸收人类社会的优秀文明成果.从规则指向视角审视和把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球治理体系变革重要论述的具体意涵,为新时代推动现行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以及打造人类共同价值提供理论启示.

    全球治理体系规则价值人类共同价值人类命运共同体

    于变局中开新局的内在意蕴与现实启示

    唐良虎吴满意
    7-1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剧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复杂形势.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在统筹"两个大局"的基础上,作出于变局中开新局的战略抉择.这一决策植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土壤,着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大厦,是全面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钥匙.新的历史条件下于变局中开新局,必须胸怀复兴全局,准确识变;保持战略定力,科学应变;发扬斗争精神,主动求变.

    变局新局意蕴启示

    唯物史观视域下"四史"教育的价值意蕴和基本要求

    覃糠王让新
    13-19页
    查看更多>>摘要:唯物史观关于历史本质的阐释表明:"四史"教育就是认识自身、实现自觉、凝聚共识和把握规律的活动,其基本功能是促进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坚定"四个自信".实现"四史"教育从必修到修好的衔接转化,要从历史的长度、宽度、深度和向度出发,理解和把握"四史"蕴含的基本规律和内在逻辑、带来的独特贡献和世界意义、发展的根本动力和基本前提、演进的趋势方向和最终归宿.

    唯物史观"四史"教育本质属性基本要求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生成逻辑

    宋文元
    20-23页
    查看更多>>摘要:走好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需要首先厘清"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生成逻辑.从历史、理论、实践三个维度对"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进行学理性剖析后认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沉淀于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百年征程,源自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继承与超越,立足于人民需求和国内国际新目标、新挑战.

    中国式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成逻辑

    网络意识形态话语形态的科学内涵、演化现实与优化引导

    王欣玥周芸帆
    24-33页
    查看更多>>摘要:意识形态话语是洞察"思想的上层建筑"的视窗.网络意识形态话语形态是由主导话语、公共话语、日常话语相互联系作用形成的多维立体形式,最典型的是弱链—扁平形态、立体—集聚形态、中心—圈层形态.话语形态以意象化的方式呈现了网络意识形态的话语关系和权力秩序,并生动地揭示了网络与社会的关系活动.在我国,网络意识形态话语形态演化的依据是网络话语权力关系,标志是马克思主义话语的领导地位和主导方式的变化.因此,优化引导网络意识形态话语形态的发展,重点是加强马克思主义的话语领导,优化马克思主义话语内容的供给和创新,加强马克思主义的话语权,并以此引导网络意识形态话语全局的均衡、正向发展.

    网络意识形态话语形态科学内涵演化现实优化引导

    全媒体视阈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的四重向度

    黎远波
    34-39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媒体所蕴含的时间、空间、主体和效果"四全"维度成为全面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内涵的四重向度.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在时间维度表现为全程传播力,在空间维度表现为全息引导力,在主体维度表现为全员公信力,在效果维度表现为全效影响力.准确掌握全媒体视阈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科学内涵,是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的基础,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全媒体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

    价值的形式化运动与资本全球化的时空结构

    谢亚洲张潇梦
    40-46页
    查看更多>>摘要:资本全球化的空间拓展与结构性差异提出如下根本性的问题,即这种全球化形态的内在驱力、运行机制与时空结构是什么.对这一问题的回答需要重返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特别是其对价值的形式分析.与古典政治经济学直接将劳动指认为价值的内容实体不同,马克思揭示出价值的本质在于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断裂性综合"的形式化运动本身.价值的形式化运动建构出价值的"抽象统治",这在推动全球化进程的同时也使全球化始终伴有危机的潜在可能.而在价值的资本化过程中,资本的再生产在使全部过去劳动积聚于当下的"当下性"生产中获得其"内在本质",这也使得机器体系作为资本"最恰当的形式"具有了时间性意义.价值的形式化运动使资本全球化呈现为一种关联性时空、危机性时空和等级性时空,对资本全球化时空结构的学理辨识为我们参与并引领全球化的进程提供了理论参照.

    价值资本全球化时间空间

    中国产业结构变化对经济波动的影响研究

    董康
    47-53页
    查看更多>>摘要:运用1999-2018年中国市际面板数据,构建合理的计量模型,选取产业结构合理化、产业结构高级化与产业结构变化值三个指标来衡量产业结构变化,并用HP滤波法测算经济波动,研究产业结构变化对经济波动的影响.在固定效应面板回归后,又运用面板数据Granger因果检验验证两者间的因果关系.研究表明,产业结构与经济波动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产业结构变化会导致经济波动.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高级化程度的提升都会抑制经济波动,而它们与影响经济波动的其他影响因素相互作用都会加强经济波动,在产业结构合理化与高级化程度较低时,对经济波动的影响比较小.

    产业结构变化产业结构合理化产业结构高级化经济波动

    创新发展: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引领动力

    杨嘉懿
    54-59页
    查看更多>>摘要:构建"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要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中的核心地位.我国发展环境面临着深刻的变化,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是畅通国内大循环、推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关键.同时,在这一构建过程中,创新发展也被赋予新的内涵和要求.因此,基于这一背景,从全球竞争格局的变化以及国内循环需要两个方面深人分析缘何要坚持创新的核心地位,认识坚持创新的优势与难点,进而通过优化布局、提升能力、激励人才和开放创新等路径,来实现创新对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引领作用.

    创新发展新发展格局创新

    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现实逻辑、制度优势与时代价值

    马晶晶赵秋静
    60-65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冠肺炎疫情叠加全球经济低迷,使国际政治经济形势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增加.面对贸易保护主义的兴起、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和国内主要矛盾转变的现实要求,依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和40多年改革开放奠定的坚实基础,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既破解了中国经济发展的现实困境,是实现持续健康发展的主动战略选择,也为世界经济的稳定和增长提供了思路和方向,贡献了新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制度优势改革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