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塑料工业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塑料工业
塑料工业

陈敏剑

月刊

1005-5770

office@plast.com.cn

028-85570801、85558516

610041

成都市人民南路4段30号

塑料工业/Journal China Plastics Industr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月刊,本刊为专业技术刊物。刊登塑料工业技术方面的论文与科技成果。主要栏目有:合成工艺与工程、成型加工与设备、材料性能与应用、塑料助剂与配混、物化分析与测试、新技术与产品开发、国外动态、塑料市场等。读者对象为塑料工业科技人员及相关专业高等院校师生。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新型聚苯并噁嗪树脂及其防腐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

    张爱萍赵威蔺海兰李鑫康...
    1-7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首先对聚苯并噁嗪树脂(PBZ)的合成路线和反应机理进行了概述,并对比了溶剂法、无溶剂法和悬浮法制备PBZ的优缺点.然后介绍了金属防腐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以及PBZ的性能及在耐腐防腐领域的应用,并指出存在的不足.最后对PBZ及耐腐蚀PBZ复合材料的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了详细概述,从不同的分子结构设计、共混共聚改性以及添加功能纳米填料等策略分析了 PBZ树脂及其复合材料的耐腐蚀性能及机理,以期对PBZ树脂及其耐腐蚀复合材料的发展与应用前景作出展望.本文能为从事高性能聚苯并噁嗪树脂及其复合材料的研究和开发提供有价值的借鉴.

    聚苯并噁嗪树脂复合材料涂层耐腐蚀性能研究进展

    无损检测技术在纤维增强聚合物复合材料机械损伤监测中的应用进展

    徐康康程蹈刘点陈玉霞...
    8-15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应用在纤维增强聚合物复合材料中无损检测技术的研究成果,分析比较了超声波技术、图像处理技术、基于X射线的无损检测技术(X射线摄影、X射线断层摄影技术与X射线暗场成像技术)、红外热成像技术的原理及特性,针对已有的无损检测技术和研究现状,对纤维增强聚合物复合材料无损检测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应用进行了展望.

    无损检测技术复合材料缺陷机械损伤纤维聚合物

    PLA/PCL@EBS超细纤维贴肤材料的熔喷制备工艺及其柔软性

    秦子轩张恒甘益李晗...
    16-23,3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开发新型聚乳酸(PLA)基可降解贴肤用超细纤维材料,采用聚乙二醇(PEG)和乙撑双硬脂酸酰胺(EBS)对PLA/聚己内酯(PCL)体系进行共混改性.通过熔喷工艺制备出PLA/PCL@EBS超细纤维材料,并对共混聚合物的热力学特性、样品形貌和柔软性等进行实验分析.结果表明,加入PCL和EBS能够削弱PLA大分子间作用力,提高分子链运动能力,提升材料柔韧性能.此外,当模头温度为216 ℃时,材料纵向最大拉伸强度为64.42 N,较204 ℃时增加216%,断裂伸长率提高67%,力学性能大大提高.接收距离(DCD)增大,则提升了材料透气性能,当DCD最大为32 cm时,材料孔隙率与透气率分别为92.4%和327.4 mm/s.最后,模头温度和DCD对柔软度得分的影响规律进行响应面分析,为提高PLA/PCL@EBS熔喷非织造材料在贴肤领域应用提供思路.

    聚乳酸聚己内酯乙撑双硬脂酸酰胺共混熔喷超细纤维柔软性贴肤

    山梨醇杂质对异山梨醇型聚碳酸酯聚合的影响

    范期程王亚宁郭明法乌婧...
    24-30,53页
    查看更多>>摘要:异山梨醇型聚碳酸酯(PIC)是一类理想的可替代传统双酚A型聚碳酸酯(BPA-PC)的生物基聚碳酸酯,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然而,异山梨醇(IS)中的痕量杂质会干扰聚合反应,导致产物分子量低、易黄变,产业化应用受到严重制约.探究杂质对PIC聚合的影响可为其性能优化提供思路.以异山梨醇和碳酸二苯酯(DPC)作为原料,乙酰丙酮锂作为催化剂,通过熔融酯交换缩聚法成功制备了 PIC,黏均分子量((-M)η)达40 180,玻璃化转变温度(Tg)可高达174 ℃.通过反向添加法结合碳酸酯交换反应动力学探究了山梨醇杂质对PIC聚合的影响.结果表明,山梨醇的存在会显著降低PIC的聚合反应速率(k')和分子量,山梨醇含量为异山梨醇及杂质物质的量总量的1%时,Mη降低了 22 042.并且随着山梨醇含量的增多,PIC由淡黄色逐渐变成棕黑色.此外,山梨醇的增多会使PIC的Tg以及热稳定性出现轻微的下降现象.

    异山梨醇山梨醇聚碳酸酯酯交换动力学杂质

    紫外光引发制备PAA/CMC高吸水树脂及性能研究

    刘雨萌杨莹李丽华
    31-38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羧甲基纤维素钠(CMC)为骨架,通过紫外光引发聚合将单体丙烯酸(AA)接枝到CMC骨架上,合成PAA/CMC高吸水树脂.采用单因素实验法优化并确定了具有最高吸水能力的树脂的最佳制备条件.结果表明,合成树脂的最优条件为:CMC用量为0.05 g,AA质量浓度为0.48 g/mL,中和度为40%,引发剂和交联剂的用量分别为AA质量的0.3%和0.05%,反应时间55 min.所制备的高吸水树脂在蒸馏水中的最大吸水倍率为1281.21 g/g,在生理盐水中的最大吸水倍率为69.42 g/g.采用红外、热重以及扫描电镜对树脂的结构进行表征.结果表明,该制备方法成功合成了 PAA/CMC高吸水树脂,其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树脂表面有明显的褶皱结构,具有吸水速率快、保水性好等特点.

    高吸水树脂紫外光引发羧甲基纤维素钠丙烯酸

    丙烯精制系统升级及其定向除杂

    唐建兵郝雪丽王磊
    39-45,97页
    查看更多>>摘要:原料丙烯经原有精制系统净化后,仍残留不利于聚合反应的组分,削弱催化剂的反应活性.鉴于此,国能宁夏煤业集团烯烃二分公司对原有精制系统进行改造,将脱除绿油+脱除极性含氧化合物组合工艺嵌入原有精制系统并设置串级控制系统.闪蒸实验结果表明,新精制系统除杂效果显著,从根本上解决了因原料不纯导致反应活性降低的技术难题,为装置控制节约成本,提升了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

    精制系统除杂绿油极性含氧化合物串级控制系统

    聚苯醚黄变的机理研究

    敬新柯王建成王蒙蒙曾赛...
    46-53页
    查看更多>>摘要:聚苯醚(PPE)是一种高性能热塑性工程塑料,具有优异的电性能和耐热性能,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汽车、光伏、电子电器等领域.然而,PPE极易发生黄变,尤其对于浅色PPE产品的生产和使用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为寻找有效方法抑制PPE的黄变现象,研究PPE的黄变机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利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傅里叶红外光谱仪(FTIR)、分光测色仪、核磁共振氢谱(1HNMR)等表征技术,对不同温度下PPE的黄变现象进行测试与表征,提出黄变动力学,并结合PPE热氧老化过程中化学结构变化,分析致色物质并提出黄变机理.

    聚苯醚黄变动力学热氧老化

    基片等离子处理对PTFE微波基板性能的影响

    金霞韩笑薛微婷冯春明...
    54-59,78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等离子处理对聚四氟乙烯(PTFE)基片进行表面处理,研究气体流量、放电功率、处理时间的变化对PTFE基片微观形貌和接触角的影响,进而研究对PTFE微波基板介质损耗、吸水率、剥离强度等综合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等离子体处理可以有效增加基片表面粗糙度,降低PTFE基片的接触角,提高其表面能,使覆铜箔层压板的铜箔与介质层之间结合强度提升,制备的PTFE微波基板的剥离强度可接近未处理之前剥离强度的3倍.

    等离子聚四氟乙烯微波基板接触角介质损耗吸水率剥离强度

    热致液晶高分子膜的表面处理及化学镀铜

    刘述梅陈红赵建青肖中鹏...
    60-65,140页
    查看更多>>摘要:论文采用氢氧化钠(NaOH)溶液对Vecstar型热致液晶高分子(TLCP)膜表面进行刻蚀粗化,然后通过3-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KH550)在膜表面引入氨基,利用氨基络合银离子使膜表面活化,再进行无钯化学镀铜,提升了 TLCP膜与金属铜之间的黏附力.借助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接触角测量仪、X射线衍射仪(XRD)和剥离测试等对经表面处理及化学镀铜后的TLCP膜进行表征,探讨了 NaOH溶液浓度、表面粗化温度和时间、活化溶液组成等对TLCP表面化学镀铜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表面处理后TLCP膜表面产生均匀的孔洞,接触角下降至29.30°,亲水性大幅提高;所镀铜层呈光亮的粉色,带有金属光泽,致密平滑,纯度高,镀层厚度可达2.78μm,与TLCP膜间的附着力等级达到了 5B.

    聚芳酯液晶膜粗化活化化学镀铜

    聚苯基硅氧烷微球对聚丙烯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王富龙龙思宇钟安澜杨康...
    66-70,134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无规共聚聚丙烯(PPR)树脂为基体,聚苯基硅氧烷微球(PPSQ)为改性剂,采用注塑成型工艺制备PPSQ/PPR复合材料.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差示扫描量热法(DSC)、扫描电镜(SEM)等表征技术,考察PPSQ微球对PPSQ/PPR复合材料化学组成、力学性能、耐热性能、熔融行为及微观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当PPSQ改性剂添加量为6%时,相较于纯PPR,复合材料弯曲模量提高14.08%、冲击强度降低0.80%、热变形温度提高7.80 ℃以及结晶度提高8.70%.PPSQ微球可在不基本影响PPR冲击性能基础上,有效改善PPR的耐热性能和刚性.

    聚苯基硅氧烷微球无规共聚聚丙烯熔融行为耐热性能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