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李平

月刊

1000-3894

bjb-iqte@cass.org.cn

010-85195717

100732

北京市建国门内大街5号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Journal The Journal of Quantitative & Technical EconomicsCSSCICSCD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该刊兼容数量经济和技术经济两个学科,主要针对改革开放中的焦点问题及时反映两个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交流新理论、新方法和新经验,探索国内外该学科的发展趋势和动向,反映其运用于中国经济发展实践的研究成果。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数字经济监管与企业数字化转型——基于收益和成本的权衡分析

    张文文景维民
    5-24页
    查看更多>>摘要:适度监管是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的制度保障.基于2011~2021年城市数字经济监管相关行政处罚数据和A股上市公司数据,本文从经济治理角度切入,探究数字经济监管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影响作用及其内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监管对企业数字化转型总体表现为正向促进作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机制分析发现,在矫正市场失灵的基础上,数字经济监管不仅能够通过维护竞争秩序、加强数据信息共享、鼓励创新产出来优化数字化转型环境,而且能够通过降低经营成本和增加经营利润来改善企业数字化经营状况,从而对企业数字化转型形成激励.异质性分析发现,对数字基础薄弱的企业、处于早期监管阶段的城市以及数字经济监管与企业数字化发展协同的地区,这一推动作用更加显著.研究结论为构建数字经济监管体系从而推进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政策启示.

    数字经济监管数字化转型政府与市场监管与发展协同

    货币政策外溢与中国宏观政策选择

    梅冬州张咪
    25-4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其货币政策的外溢效应也在不断显现.中国在影响全球经济的同时,必然也会受到货币政策外溢的回溢效应.在此背景下,中国的宏观政策将会如何影响国内外的福利?中国宏观政策又该如何选择?为回答这些问题,本文构建了开放经济下的DSGE模型,数值模拟了中国货币政策的全球外溢路径,并通过反事实分析发现,中国从国外进口的比例以及国内金融市场摩擦程度会显著影响外溢效应,而中国的资本管制程度对外溢效应没有明显影响.本文进一步发现,在考虑中国货币政策的外溢效应后,中国选择相对稳定的汇率制度或使用逆周期宏观审慎政策均能有效改善中国和全球的福利,并且搭配使用两种政策会产生更好的效果.最后,本文基于2010~2018年全球50个国家和地区的面板数据展开实证分析,为理论模型结论提供经验证据.

    货币政策外溢汇率制度选择宏观审慎监管福利损失

    数字治理与城市创业活力——来自"信息惠民国家试点"政策的证据

    何雨可牛耕逯建赵国昌...
    47-66页
    查看更多>>摘要:推进数字治理是中国政府治理改革的重要方向,"信息惠民国家试点"政策是近年来大数据赋能政府治理进而实现惠民惠企的重要举措.本文利用中国工商企业注册数据,基于2014年实施的"信息惠民国家试点"政策,采用双重差分方法研究数字政府建设对城市创业活力的影响.研究发现,以信息惠民试点工程为代表的数字政府建设对城市创业活跃度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机制检验结果表明,信息惠民试点工程通过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和不确定性感知促进创业.进一步分析表明,在生产要素越充足和制度环境更完善的地区,信息惠民试点工程的创业促进作用越大.此外,信息惠民试点工程能显著提高城市的创业质量.本文从数字化转型的角度研究了政府治理的创业促进作用,为理解新时期提升政府治理水平和促进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经验启示.

    数字治理创业双重差分模型

    金融可得性与碳排放——来自金融地理结构的宏观与微观证据

    王守坤范文诚
    67-89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金融可得性视角探究金融发展与碳排放之间的关系对中国经济低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金融分支机构地理信息,构造县域范围以及企业邻近一定距离范围内金融可得性指标,结合县域二氧化碳排放栅格数据以及中国工业企业污染排放数据,从县域和企业两个角度研究提升金融可得性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发现,县域金融可得性每提升1%,县域二氧化碳浓度下降4.1%;同时,在工业企业邻近5~15公里范围内,金融可得性每提升1%,企业二氧化碳排放减少4.4%~5.4%.该结论通过了替换核心解释变量、工具变量估计以及考虑其他政策冲击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异质性分析显示,在中国经济增长较快地区、民营企业以及较大规模企业中,金融可得性的碳减排效应更为突出.机制分析发现,提升县域金融可得性可以促使产业结构升级并增加县域专利发明数量;提升企业金融可得性可以促进企业能源结构清洁化、增加企业绿色专利发明数量以及减少重污染企业生产规模.进一步拓展研究发现,提升金融可得性可以缓解县域间碳排放的横向差异.

    金融可得性碳排放绿色技术创新结构优化金融地理结构

    市场型环境规制与制造企业转型升级——来自"排污权交易"的微观证据

    孙晓华张竣喃李佳璇
    90-109页
    查看更多>>摘要:充分发挥市场型环境规制手段的作用,激发企业主体自主减排潜力,是高质量发展阶段健全国家环境治理体系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以二氧化硫排污权交易试点改革的制度解析为基础,从价值链的新视角讨论市场型环境规制下制造企业转型升级的路径选择机制,在理论上提出微观主体向下游延展的服务优化效应与向上游攀升的创新激励效应.在经验研究方面,将中国企业污染数据库与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匹配获得微观样本,运用工具变量法解决内生性问题,检验了市场型环境规制对制造企业转型升级路径选择的影响.结果表明:排污权交易在发挥二氧化硫减排作用的基础上,推动了制造企业以延展价值链为导向的服务转型,表现为创造嵌入式服务和挤出混入式服务的优化效应,但没能倒逼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意味着市场型环境规制下制造企业并没有选择创新升级;排污权交易通过提高客户集中度和固定资产投入,降低流动资产及营销支出,达到制造企业服务优化的效果;面对市场型的排污权交易制度,制造企业没有增加研发投资,而是优先实施末端污染治理实现减排目标.本文的研究结论为完善排污权交易制度、建立环境治理协同机制、助力制造企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可靠的经验证据与政策启示.

    市场型环境规制排污权交易转型升级服务优化创新激励

    优化城市营商环境促进南北经济均衡发展——限制经济秩序向开放经济秩序的演进

    丁从明王聪陈昊
    110-129页
    查看更多>>摘要:南北地区因初始经济禀赋的微小差异,政商互动分别演化出"开放经济秩序"和"限制经济秩序"的营商环境.不同类型营商环境培育出南方"小企业铺天盖地"和北方"大企业顶天立地"的经济景观."开放经济秩序"的营商环境以低制度成本优势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实现经济高水平集聚;以技术创新优势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实现南方地区数量扩张和质量提升的高质量发展道路.而"限制经济秩序"的营商环境则带来北方部分地区经济增长的失速.本文采用南北城市经济发展和营商环境指标"两两捉对"回归的实证策略,直接识别营商环境差异对南北均衡发展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营商环境差异对南北经济差距的解释能力在5.8%~14.2%,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和工具变量估计均佐证研究结论的稳健性.本文的研究强调,实现南北经济均衡发展和区域高质量发展,需要持续优化地区营商环境,推进城市营商环境从"限制经济秩序"向"开放经济秩序"演进.

    营商环境南北经济均衡企业集聚高质量发展

    商事制度改革与就业增长

    毕青苗徐现祥杨海生
    130-150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中国新增就业不断增加,经济增速连续放缓,呈现出明显的非一致性,本文从商事制度改革的视角解释这一现象.理论研究结果表明,当商事制度改革降低市场准入成本后,将有利于规模较小的边际企业进入市场并创造就业岗位,在数量上表现为就业增加,在结构上表现为企业平均员工规模减小.实证研究结果与理论预期一致,商事制度改革使得城镇民营部门就业增长率显著提高了 3.5个百分点,新增企业平均员工规模缩小一半.进一步研究发现,由于改革后新增的主要是小微和民营企业,这些企业比较脆弱、退出率高,所以短期内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比较有限.这些发现是稳健的,揭示了"保企业"就是"保就业",企业成长是关键.

    就业商事制度改革边际企业办事成本

    防范"脱实向虚"的另一面:契税税率下调与企业房产投机

    唐飞鹏霍文希
    151-171页
    查看更多>>摘要:防范企业"脱实向虚"是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本文以《契税暂行条例》和《契税法》授权地方政府的税率自由裁量调整作为准自然实验,研究发现下调契税税率可以显著抑制实体企业的房产投机行为,尤其是对融资较紧张、税费负担较重、股价风险较高、市盈率较低的企业和营商环境平庸、土地财政依赖度较高的地区.作用机制包括"蓄水池"效应和替代效应,下调契税税率降低了企业的预期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并提升了实业—房地产投资的相对报酬.房产投机收敛后("脱虚"),企业资本配置趋于优化("向实"),下调契税税率挤进了企业创新投资和设备投资并挤出了寻租支出.以上结论为中国促进房地产与实体经济的均衡发展提供了决策参考.

    "脱实向虚"契税房产投机实体经济减税政策

    社会网络:农民工人力资本积累的垫脚石还是绊脚石?

    刘启超陈安平
    172-191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民工多借助于以亲缘、地缘等为纽带的社会网络实现就业,借助于社会网络实现就业是否会影响农民工的人力资本积累?本文从社会网络视角,通过构建理论模型和实证分析对其进行研究.本文首先构建一个社会网络影响农民工人力资本投资决策的理论模型,揭示了通过社会网络实现就业对农民工人力资本积累的影响机理.然后采用中国城乡流动人口数据,实证检验了借助社会网络实现就业对农民工进城之后人力资本投资的影响,并利用条件混合过程估计法,对模型中所存在的潜在内生性进行了处理.本文研究发现,借助于社会网络实现就业会显著降低农民工人力资本投资的概率.机制分析表明,社会网络所具有的缩短搜寻时间及提高工作搜寻效率的作用,是借助社会网络实现就业的农民工缺乏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动力的重要原因.本文的研究表明,应正确认识社会网络对农民工人力资本积累或自身能力发展的影响,制定有效的激励政策以调动农民工进行培训、学历教育等人力资本投资的积极性.

    社会网络人力资本投资农民工工作搜寻

    中国居民收入机会不平等再测算——来自机器学习的新发现

    万相昱张晨唐亮
    192-212页
    查看更多>>摘要:缩小机会不平等,消除收入差距扩大的源生动力,从而达到分配公平,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治理抓手.本文采用基于集成回归树算法的机器学习模型,同时引入分位数回归森林将收入均值的机会不平等拓展至收入分布的机会不平等.本文基于2010~2021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的测算结果表明,以基尼系数衡量的全样本收入均值的机会不平等约为0.244~0.307,大致占总体不平等的38.1%~52.4%,这种非线性机器学习模型的测算结果明显高于依赖线性模型的传统测算方法.城镇居民收入的机会不平等高于农村,环境因素对城乡间收入差距形成的贡献度最大;个体及其父亲的可观测特征差异更倾向于拉大收入差距,而其母亲的可观测特征则相反.另外,收入分布的机会不平等测算结果表明,环境因素显著影响子代的收入风险,优良的环境基础更倾向于赋予子代收入分布的右偏优势;从分布结构看,收入下限、收入上限、偶然收入和收入风险的不平等程度都显著高于收入均值的机会不平等.

    环境因素机会不平等分布不平等机器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