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李平

月刊

1000-3894

bjb-iqte@cass.org.cn

010-85195717

100732

北京市建国门内大街5号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Journal The Journal of Quantitative & Technical EconomicsCSSCICSCD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该刊兼容数量经济和技术经济两个学科,主要针对改革开放中的焦点问题及时反映两个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交流新理论、新方法和新经验,探索国内外该学科的发展趋势和动向,反映其运用于中国经济发展实践的研究成果。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智能制造政策与中国企业高质量发展

    沈坤荣乔刚林剑威
    5-25页
    查看更多>>摘要:提升企业智能制造水平是中国把握数字经济时代的发展新机遇,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进而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本文以智能制造产业政策作为准自然实验,探究智能制造政策对中国上市公司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智能制造政策显著提升了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助推中国企业高质量发展.基于生产经营效率和创新能力视角对全要素生产率做进一步分析,发现智能制造政策提高了企业生产经营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提升了企业创新能力.从作用渠道上来看,智能制造政策通过提高企业信息化能力、优化人力资本结构以及降低资金约束渠道提升了企业的生产经营效率和创新能力,进而实现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异质性分析发现,对处于数字基础设施更为完善地区的企业、数字化水平较高的企业、处于技术变革较快行业的企业、劳动密集型企业以及大规模企业,智能制造政策促进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更强.此外,拓展性分析表明,智能制造政策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积极影响将转换成更高的收入、更大的市场份额以及更低的风险,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本文研究证实了智能制造对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赋能效果及其作用渠道,为提升企业生产智能化和数字化的相关政策制定提供了有益参考.

    智能制造政策全要素生产率高质量发展

    从隶属走向共享:财政利益、统一大市场与企业高质量发展

    谢贞发杨健鹏梅思雨
    26-46页
    查看更多>>摘要:国家发展整体性与地方发展积极性是贯穿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矛盾,市场统一与市场分割的对立是矛盾的突出体现.为了打破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促进商品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畅通流动,必须深入研究财政体制对市场一体化的激励性效应.分税制以来,中央通过将主要流动性税种从隶属税转为共享税,在财政利益上扭转了地方激励机制扭曲:"降分成"减少了地方政府来自隶属企业的财政利益,引导打破市场分割;"扩税基"赋予了地方政府通过市场一体化建设做大税基的财政激励,推动形成统一市场.基于2002年所得税分成改革,本文实证检验了财政利益、统一市场与企业效率的内在联系.研究结果表明,市县级政府在中央与省级政府参与分享后的边际所得税损失越高,则地区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提升越多,以非隶属企业与民营企业最为明显.改革使市县级政府偏好的政策工具从立足地方保护的财政补贴转向以招商引资为目标的税收优惠,优化了企业进入退出机制,降低了企业非生产性支出,削弱了市场垄断程度.生产率分解结果显示,提升主要源自企业成长效应与退出效应.本文的研究为进一步推进央地间尤其是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加快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提供了有益启示.

    税收分成财政利益统一大市场全要素生产率

    最低工资标准与共同富裕:理论逻辑与中国实践

    彭刚杨德林姚星李宏兵...
    47-67页
    查看更多>>摘要: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最低工资制度作为调节劳动市场收入分配的重要政策工具,其能否有效"提低""兜底"意义重大.本文通过构建理论模型并进行模拟,发现当最低工资标准处于工资收入分布的第25到第30分位数区间内,其能够最大效果改善共同富裕.在此基础上,实证检验了新时代以来中国各地区最低工资标准对共同富裕的影响及异质性.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各地区最低工资标准有效缩小了收入差距,但抑制了收入水平的提升,随着最低工资标准的不断优化,2019年起总体上促进了共同富裕水平提升.数字经济与产业结构高级化增强了最低工资标准对收入水平的促进作用,而脱贫政策则改善了最低工资标准的收入分配效应.城市现代化进程与最低工资标准对共同富裕的影响效应关联密切,城市化效率越高、经济发展潜力越强,促进作用则越明显.中国未来最低工资标准的完善,需要避免地区间攀比和盲从,充分实现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现代化进程相协调,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

    最低工资共同富裕可支配收入中国式现代化

    创业与中国家庭收入流动

    尹志超张紫璇岳鹏鹏
    68-88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研究家庭创业对家庭收入流动、收入流动性的影响,使用2013年、2015年、2017年和2019年CHFS数据,结合收入转移矩阵分析法和实证分析法进行研究.收入转移矩阵分析表明,家庭创业提高了收入流动性,并改善了收入流动性质量.实证研究发现,开始创业、持续经营显著促进家庭向上流动,退出创业显著推动家庭向下流动.总体来看,创业显著促进了家庭收入位次向上流动.进一步分析表明,机会型创业比生存型创业更有助于家庭向上流动;企业型创业比自雇型创业更有利于家庭向上流动.持续经营有助于家庭进入高收入组,畅通了向上流动通道.相较城镇家庭,创业更有利于农村家庭向上流动.随着企业年龄与初始投资额增加,持续经营越发有助于家庭向上流动.本文创新性地构建百分位收入转移矩阵,并采用因果分析法研究了不同创业行为对家庭收入流动的影响,同时还考虑了收入流动性的质量分析视角,为促进家庭收入流动,维护社会稳定,提高经济效率提供了新思路.

    家庭创业家庭收入流动收入流动性转移矩阵

    电商发展与农村共同富裕

    方师乐韩诗卉徐欣南
    89-108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技术革命在携带数字红利的同时也孕育了不平等的机制.电商技术作为数字技术革命覆盖人群最广的典型形态之一,对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2010~2017年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的微观面板数据,将全国范围开展的"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政策作为准自然实验,探讨农村电商发展对农户收入不平等的影响及其实现路径.研究发现:农村电商在提升农户整体收入水平的同时,扩大了农村的收入差距,即对农村"精英群体"的收入提升效应比"弱势群体"要大.机制分析表明:农村电商扩大了高收入农户与低收入农户在非农创业、农业创业和种植结构等经济活动选择方面的差异.异质性分析发现:传统和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数字金融发展和村干部人力资本提升能够营造更加公平的竞争环境,有效弥合农村电商带来的收入不平等.最后从提升低收入农户可行能力、建设"机会公平"的包容性环境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电子商务数字经济共同富裕机会公平可行能力

    "双碳"目标下能源与产业双重结构转型

    江深哲杜浩锋徐铭梽
    109-130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构建并校准了一个包含内生能源与产业结构的多部门动态一般均衡模型,研究了中国能源与产业结构的升级过程以及其与碳排放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能源生产技术的进步通过改变各产业的生产成本推动了产业结构转型,而产业结构转型从能源需求侧减少了高排放化石能源的使用.结果显示,2009~2020年宏观产业结构转型推动了能源结构的转变并显著降低了碳排放量,其累计减少的碳排放量相当于2020年中国年排放量的10%.同时,本文求解了"双碳"目标下最大化居民福利的碳税安排,发现内生税率随经济增长而快速上升,具有显著的发展阶段依赖性.在发展阶段早期实行较低的碳税税率可以维持更高的资本回报率,有利于资本积累、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

    "双碳"目标能源结构产业结构碳税发展阶段

    "双碳"目标下政府补贴、需求替代与减排效应——来自中国乘用车市场的证据

    郭晓丹王帆
    131-150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基于中国乘用车市场微观数据,应用结构估计方法,结合汽车需求替代和发电结构评价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的减排净效应,并模拟"双碳"目标下的减排效果.研究发现,新能源汽车购车补贴较好实现了市场推广的政策目标,贡献了新能源汽车销量的48.72%,但其中仅31.72%的增量来自对燃油车的替代,其余68.28%则来自补贴刺激的额外新增;补贴在减排方面存在双向作用,替代效应通过替代燃油车减少了尾气排放,直接效应刺激了新能源汽车额外新增,增加了用电排放,由于替代效应弱于直接效应,在当前发电结构下最终导致21个样本省市碳排放净增加941.39万吨,可见补贴并不是一项有效的减排政策.同时,补贴政策的减排效果与发电结构密切相关,发电结构达到"碳中和"时补贴政策会净减排1000.05万吨.基于此,本文提出,汽车行业减排的政策设计应关注需求替代与能源背景,适应能源结构调整的同时促进新能源汽车有效替代燃油车,以推进"双碳"目标的实现.

    碳排放补贴政策需求替代发电结构

    产业承接与内陆地区空气质量——来自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的证据

    陈启斐黄必银吴金龙
    151-17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长期致力于开辟环境友好型的产业承接之路能否达成政策预期?针对该问题,本文将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政策视为一项准自然实验,利用2000~2020年中国2545个县级市数据量化设立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对当地空气质量的影响,得到以下结论:第一,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设立后,当地的PM2.5指数下降2.53%.第二,细化研究发现,部分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可以显著改善当地空气质量.第三,机制分析表明,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成立会提高当地创新能力;同时,还能吸引清洁企业进入、倒逼污染企业退出、提高在位企业环境绩效.本文的研究有助于全面深入了解中国的产业转移特征,厘清产业承接和环境之间的关系,为内陆地区构建低碳绿色的产业体系建言献策.

    产业转移空气质量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PM2.5

    环境权益交易如何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理论与经验证据

    宋德勇陈梁王班班
    171-192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以二氧化硫排污权交易试点作为环境权益交易的准自然实验,基于中国工业企业、中国工业企业环境统计与企业专利数据库匹配数据,利用双重差分法探究环境权益交易能否以及如何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研究发现,排污权交易显著降低了企业二氧化硫、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与强度,产生减污降碳协同效应,该效应在成熟期或衰退期企业、国有企业、大气污染行业及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地区中更强.机制检验表明,排污权交易通过清洁生产和末端治理促进污染减排;排污权交易激励企业能源消费替代和提升能源效率,通过减源效应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基于创新效应的协同路径主要来自弱波特和强波特效应,不仅提高企业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能力,还通过提升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协同推进减污降碳.进一步分析发现,排污权交易主要通过降低能源消费强度有效提升减污与降碳系统协同程度,在推动减污降碳的同时带来经济社会效益,从而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此外,排污权交易产生的协同降碳效应会导致碳配额超发,碳市场需要对碳配额分配实施协同规制.本文为将环境保护的市场化手段融入"双碳"目标战略的政策体系中,通过市场机制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提供了有益参考.

    排污权交易减污降碳协同波特效应"双碳"目标

    数字普惠金融对县域城乡资本要素一体化的影响——基于新二元转型视角

    许月丽纪晓丹
    193-212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要素市场统一是城乡融合的重要基础,而传统二元转型仅强调农村向城市单向储蓄转移的矛盾,本文在一个新二元转型框架下,研究数字金融能否通过资本下乡促进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县域城乡融合发展问题,研究选择的视角是数字金融有无通过促进城市部门向农村部门的储蓄转移而放松了农户的融资约束,这打破了传统二元转型框架中储蓄流动的假定.研究发现,利用数字金融改善农村金融市场,对促进县域内资金由城市向农村的流动是重要的,且不同维度数字金融指标的作用效果存在差异.机制检验表明,数字金融促进资本下乡的可持续动力机制,是数字金融对农村金融市场摩擦弱化所诱致的农村投资边际收益水平的提高.同时,数字金融促进资本下乡的效果受农户类型和区域等异质性因素的影响.本文研究得出了通过进一步推进数字金融发展以提高资本下乡的内生动力、县域城乡融合战略应分类实施以及加速传统金融业的数字化改造来构建结构合理和高效的农村金融体系等政策含义.

    数字普惠金融县域城乡融合储蓄流动融资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