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李平

月刊

1000-3894

bjb-iqte@cass.org.cn

010-85195717

100732

北京市建国门内大街5号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Journal The Journal of Quantitative & Technical EconomicsCSSCICSCD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该刊兼容数量经济和技术经济两个学科,主要针对改革开放中的焦点问题及时反映两个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交流新理论、新方法和新经验,探索国内外该学科的发展趋势和动向,反映其运用于中国经济发展实践的研究成果。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国数字经济产业链的规模测度与循环研究

    张少华朱雪冰陈鑫
    5-2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客观上要求对我国数字经济产业链有清楚的判断,以及我国数字经济产业链本身发展要畅通循环.为此,本文编制出中国数字经济产业链投入产出表,测度了中国数字经济产业链的上中下游规模,分析了产业链内部的互动衔接状态、上中下游产业关联和最终需求效应.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已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在数字经济产业链内部结构上,数字经济上中下游产业规模呈现"哑铃式"形状,数字经济中游与下游产业在需求拉动和供给推动方面出现不甚匹配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数字经济产业链的循环化.在产业结构系数上,数字经济中游产业的影响力系数最大,对国民经济具有较强的辐射作用;数字经济下游产业推动力系数最大,对国民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在最终需求的敏感度分析上,数字经济上游和下游产业均是投资依赖型产业,数字经济中游产业是消费、投资、净出 口复合依赖型产业.本文的发现可以为"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的国家战略提供学理支撑和政策建议.

    数字经济产业链数字经济投入产出表产业关联分析最终需求分析

    央行数字货币与商业银行——兼论央行数字货币与金融脱媒风险

    贾鹏飞
    25-45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数字经济蓬勃发展和私人加密货币广泛兴起,央行数字货币备受关注.本文通过构建新货币主义模型研究央行数字货币对金融体系、支付系统以及经济产出的影响,重点关注央行数字货币是否引发金融脱媒问题.研究发现,央行数字货币的引入将规范商业银行的存款行为,迫使银行增加存款利率,使得银行吸收更多存款;在存款准备金约束下,更多的存款意味着更多的银行贷款和信用创造.机制分析表明,由于商业银行具有垄断权力,银行将通过降低贷款利率以匹配更高的贷款需求;存款利率的增加以及贷款利率的减小将挤压银行利润;贷款利率的减小也意味着厂商面临更低的借贷成本,这将鼓励厂商投资进而增加产出.进一步分析表明,央行数字货币的引入可增加流动性.在存在流动性约束的环境下,流动性资产的增加将放松消费者约束,进而鼓励消费者交易更多的商品并提高支付效率,这同时也促进了生产端活动,增加产出.最后,本文认为央行数字货币的发行与使用可对金融体系、支付系统以及经济产出产生正面影响,并且不会导致金融脱媒.

    央行数字货币商业银行垄断权力宏观经济新货币主义模型

    收入分配演化、人力资本积累与产业结构转型

    郭凯明杭静牛梦琦
    46-6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新发展阶段中国实现效率和公平双重目标平衡,须准确把握收入差距演化和产业结构转型的互动关系.库兹涅茨曲线和库兹涅茨事实对此总结了国际共性特征事实,但深入研究二者互动关系特别是收入不平等如何影响产业结构转型方面的文献还较少.本文首先使用跨国数据展示收入不平等和产业结构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之后在一个多部门动态一般均衡模型中引入了人力资本异质性和几乎理想需求系统,在理论上提出了收入不平等在短期、中期和长期通过消费结构渠道推动产业结构转型的经济机制,发现收入不平等的影响方向和影响程度取决于不同产业的产品需求弹性和人力资本的代际转移程度.本文使用中国微观家庭调查数据估计了消费需求收入弹性,并基于估计结果通过数值模拟量化了收入分配演化对产业结构转型的影响.本文政策含义是随着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以改善收入分配和促进共同富裕为重点,加快低收入群体人力资本积累和消费结构升级,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是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有效政策着力点,为此本文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不平等结构转型收入分配人力资本共同富裕

    当断则断:重点产业政策退出、过度投资缓解与企业绩效高质量发展

    戴宏伟郑立晨
    68-88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采用"十一五"到"十四五"五年规划中的相关信息,将五年规划中产业政策退出十年及以上的产业视作处理组,始终受到扶持的产业视作控制组,使用双重差分法识别了产业政策退出对企业TFP和企业投资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相关产业扶持政策的退出通过缓解企业过度投资、提高企业研发支出效率提高了企业TFP.对于产生了有较强竞争力龙头企业的行业,政策退出的正面影响更明显.在市场化程度较差的地区,政策的及时退出对缓解企业过度投资的作用更显著.产业政策退出有助于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本文的政策启示在于,产业政策的本质是"雪中送炭"而非"锦上添花",因此产业政策的实施应是短期性而非持久性政策.在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有必要及时、逐步减少或废除产业政策支持,以减少企业过度投资并提高企业效率.

    产业政策退出全要素生产率过度投资交错双重差分

    数据跨境流动能否抑制国际贸易逃税——来自海关信息交换的证据

    房超沈雨婷
    89-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一直以来,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税收流失十分严重,国际贸易中尤为如此,数据跨境流动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可能.本文首先提出增值税自我执行机制的边境失效问题,然后以"中国-新西兰原产地电子信息交换系统"为例,考察海关信息的跨境流动对国际贸易中增值税逃税的抑制作用.基于2014~2021年中国和新西兰各自报告的HS6位码层面贸易数据的实证研究发现,海关信息交换系统运行之后,相比于非消费品类别,逃税可能性更大的消费品类别的逃税规模显著下降.这一结论在考虑了其他诸多干扰因素以及多项检验下均保持稳健,这意味着海关信息交换能够显著抑制国际贸易逃税.机制分析发现,海关信息交换主要通过抑制低报价格渠道减少逃税,而非抑制低报数量渠道或错标HS分类渠道.基于这些研究结论,本文提出重点关注消费品类别逃税、扩大海关信息交换国家范围以及重视数据流动的税收征管价值三条政策建议.

    数据跨境流动海关信息交换增值税边境失效问题逃税原产地证书

    数字贸易与跨国并购影响研究:理论机理与中国证据

    杨连星王秋硕韩彩霞
    112-130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球化进入"数字驱动贸易"时代,引发国际分工和全球价值链深刻调整,对中国高水平对外开放造成多重复杂影响.基于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数字贸易数据以及标普智汇并购数据,本文全面探究数字贸易对跨国并购的影响机理.本文一系列稳健性估计结果表明,数字贸易对跨国并购呈现显著促进效应.异质性分析发现,消费类电子产品和电子元件出口对跨国并购促进效应更大;相较于水平并购,数字贸易对垂直并购的促进作用更强;与南北国家及北北国家相对比,南南国家对的跨国并购受数字贸易正向作用更为显著.机制检验显示,数字贸易通过降低双边技术与制度距离,强化国家间要素禀赋差异进而促进跨国并购.进一步地,数字贸易有助于提升并购成效,在开放型模式下数字贸易对跨国并购的促进效应最大;中国情境下,相较于"走出去",数字贸易对中国作为东道国跨国并购的促进作用更强.基于此,要注重发挥数字贸易赋能跨国并购的重要作用,促进高质量对外投资与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协同,以此提升国际循环质量.

    数字贸易跨国并购数字服务异质性

    数据规模、数据范围与平台企业绩效——基于数字平台并购视角

    刘玉斌张贵娟徐洪海
    131-152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据是数字平台的核心资产,并购是平台企业获取数据的重要途径.同业并购与跨界并购获得的数据类型及其在平台内或平台间的交互作用程度存在差异,它们如何影响企业绩效是数字平台并购策略选择需要关注的关键问题.本文以广告主导平台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两阶段Hotelling博弈模型比较分析同业并购与跨界并购对数字平台市场绩效的影响,使用2009~2021年上市的广告主导数字平台相关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并对百度公司的并购行为进行案例分析.研究发现:"数据规模经济"主导的同业并购和"数据范围经济"主导的跨界并购均有利于提升平台企业绩效;由于同类数据更易融合并形成"数据规模网络效应",同业并购对平台企业绩效的提升作用更为明显.本文从数据要素视角深入揭示了不同类型并购影响数字平台市场绩效的内在经济逻辑,可为数字平台如何基于数据规模、数据范围和数据网络效应选择并购策略提供参考依据.

    数字平台同业并购跨界并购数据规模经济数据范围经济

    新三板分层制度与企业创新——基于"柠檬市场"治理机制的视角

    戴天仕赵琦
    153-172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将新三板分层制度视为解决新三板"柠檬市场"的治理手段,研究当分层制度缓解了投资者与中小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性后,能否激发资本市场活跃度和流动性,解决实体经济的融资难题从而促进企业创新.在此基础上,本文将2016年分层制度的首次实施视为一项"准自然实验",基于2013~2021年新三板挂牌企业的微观数据,采用多时点双重差分模型评估分层制度对企业创新水平的影响.研究发现,分层制度显著提高创新层企业的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机制检验表明,分层制度通过改善创新层的信息披露质量和声誉,使其股票流动性提高,融资约束得到缓解,从而促进了企业创新水平.异质性分析发现,分层制度对企业创新水平的促进作用在高机构持股比例组、定向增发组中更显著.进一步分析将结论拓展至北京证券交易所设立对企业创新水平的影响,发现在北交所上市的企业具有更高的专利申请水平.本文的研究结果为我国资本市场的金融制度设计和完善提供了参考.

    新三板分层制度柠檬市场新三板企业创新北京证券交易所

    数字化转型如何影响劳动技能溢价——基于A股上市公司数据的经验研究

    陈东郭文光
    173-19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阐释数字化转型能否通过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提升劳动技能溢价,本文在构建理论模型的基础上,采用2010~2020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考察数字化转型对劳动技能溢价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并进一步讨论在资本—技能互补性关系下,数字化转型对劳动产出效率和技能工资的实际影响.研究结果发现,数字化转型能够显著提升劳动技能溢价,且这种提升作用在非国有企业、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数字基础设施较发达地区和数字化底层技术转型中更为突出;数字化转型主要通过促进企业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机制和增加高技能劳动者相对需求机制,共同提升劳动技能溢价,其中增加高技能劳动者相对需求机制的根源在于企业数字化无形资本与高技能劳动者的互补性更高,有助于提升高技能劳动者对企业生产效率和劳动产出的贡献,并引发对低技能劳动者的"技能挤出"现象,从而扩大了劳动技能溢价.本文结论为政府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提供了有益参考.

    数字化转型技能溢价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资本—技能互补性技能挤出

    数字化转型与银行信贷配置——基于银行贷款投向实体经济的视角

    丁鑫周晔
    193-21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建设数字中国、构建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数字金融新格局下,数字化转型能够缓解银企之间信息不对称,精准识别企业信贷需求,成为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路径.基于成本优化和信息传递视角,本文在微观银行经济学理论框架中引入数字化转型进行理论分析,并采用2010~2021年217家商业银行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银行数字化转型对信贷配置的影响及其内在机理.研究发现,银行数字化转型能够促进信贷供给增加,促使银行信贷由金融业配置到实体行业.作用机制为数字化转型利用信息技术与数据要素增强银行信息甄别能力,缓解银企之间信息不对称性,并通过降低银行经营成本与人力费用,推动信贷配置到实体行业.进一步地,数字化转型具有"顶层设计"的特征,不同转型路径中"创新理念型"对信贷配置的效果最优;相较于"合作式"转型,"自主式"转型方式的信贷配置效果更佳;银行实体网点数量的增加和人力成本的减少有助于数字化转型推动信贷投向实体行业,数字化转型在经济繁荣和信贷上行阶段具有更明显的顺周期性.异质性检验发现,规模较小、盈利较高与贷款质量较低的银行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对信贷投向实体行业的边际影响更强.本文的研究为进一步优化金融供求结构,推动商业银行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数字化转型信贷配置实体经济信贷供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