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塑料科技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塑料科技
塑料科技

于文杰

月刊

1005-3360

slkj@dsy-cn.com

0411-86601793

116033

大连市周家街11号

塑料科技/Journal Plastics Science and Technology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塑料加工行业中的优秀期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稿件多,学术水平较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轻量化PP/MCHGB/POE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李依鹏董庭轩李快张栋...
    1-7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采用多种硅烷偶联剂对空心玻璃微珠(HGB)进行改性,改善HGB与聚丙烯(PP)的界面相容性,并探究了改性HGB的最大添加量,同时引入低密度聚烯烃弹性体(POE)对PP进行增韧。结果表明:经过偶联剂改性后的HGB与PP相容性好,且提升了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其中以乙烯基三甲氧基硅烷(A-171)改性效果最佳。与未改性的PP/HGB复合材料相比,PP/A-171-HGB的拉伸强度和弯曲强度分别提升了4。02 MPa和9。28 MPa,密度下降至0。902 g/cm3。当添加10%的改性HGB和15%的POE时,可保证复合材料刚性和韧性的平衡,相比未改性的PP/HGB复合材料,其断裂伸长率提升了73。4%,且密度可降至0。864 g/cm3。

    轻量化聚丙烯空心玻璃微珠聚烯烃弹性体

    海岛法制备聚烯烃弹性体(POE)纳米纤维及其形貌调控

    钟卫兵刘苇苇柯弈名宋引男...
    8-13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采用海岛熔融纺丝法制备聚烯烃弹性体(POE)纳米纤维。通过热重分析确定了加工温度范围以避免材料热降解。通过改变醋酸丁酸纤维素(CAB)种类、POE/CAB的比例、加工温度和剪切速率,以优化POE纳米纤维的形貌。分析不同工艺参数下纳米纤维的形貌差异,包括平均直径和直径分布。结果表明:考虑CAB的热稳定性,整个加工过程温度应低于250℃,使用熔体流动速率接近POE的CAB-20可以获得直径为400 nm左右的POE纳米纤维。加工温度为235℃时,纤维形貌最佳,直径最小,分布最窄。加工温度为250℃时,POE纳米纤维形貌出现交联网状结构。双螺杆剪切速率越接近400 s-1,制备的POE纳米纤维形貌越好,直径越小,且分布越集中。POE与CAB的组分比越低,其纤维形貌越好,但其比例低至5∶95时,其纤维直径变粗,分布变宽。

    海岛纺丝纳米纤维热塑性弹性体熔融挤出

    石墨烯增强碳纤维复合材料层合板制备技术及其性能研究

    杨铮鑫李光宣党鹏飞王凯...
    14-18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真空辅助树脂传递模塑成型工艺制备石墨烯/碳纤维复合材料层合板,研究不同质量分数的不同结构形式的石墨烯对碳纤维复合材料层合板拉伸性能的影响。首先,通过超声分散将单层石墨烯和多层石墨烯分别均匀分散到环氧树脂中。然后,采用真空辅助树脂传递模塑成型工艺分别制备单层和多层石墨烯/碳纤维复合材料层合板。最后,使用拉伸试验机测试复合材料层合板的抗拉性能。结果表明:单层石墨烯的质量分数为0。03%~0。10%时,随着单层石墨烯质量分数的增加试件的抗拉性能逐渐提高。多层石墨烯的质量分数为0。03%~0。10%时,随着多层石墨烯质量分数的增加试件的抗拉性能逐渐降低。

    单层石墨烯多层石墨烯碳纤维复合材料拉伸性能

    聚乳酸/rGO/HTPDMS纳米纤维膜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秦杰耿鑫靳开朗邓曼娜...
    19-2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减小废弃油水对环境的危害,将聚乳酸-还原氧化石墨烯(PLA/rGO)与羟基封端聚二甲基硅氧烷(HTPDMS)以不同比例共混,通过静电纺丝技术制备了一系列PLA/rGO/HTPDMS复合纤维膜,结合扫描电子显微镜、红外光谱仪和接触角仪等对纤维膜的微观形貌、表面成分和疏水性进行表征。结果表明:PLA/rGO与HTPDMS共混后,所制得的纤维膜均以纳米尺度纤维构成,且膜中存在HTPDMS成分。HTPDMS的加入使PLA/rGO膜疏水性得到大幅提升。油-水混合物的分离具有较高油通量,通量均高于18 400 L/(m2·h),分离效率大于98。2%。经过10次循环分离后纤维膜分离效率仍可达到97%以上,具有良好循环稳定性。PLA/rGO/HTPDMS纤维膜在含油废水处理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聚乳酸还原氧化石墨烯羟基封端聚二甲基硅氧烷静电纺丝

    不同注射温度和热处理对聚醚醚酮/碳纤维复合材料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

    施水娟卞达李佳红王恺璇...
    23-2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对聚醚醚酮(PEEK)的成型工艺进行优化,从而提高材料的耐磨损性能,并拓展其工业应用。以碳纤维(CF)为增强相,在不同注射温度条件下,制备了不同热处理工艺下的PEEK/CF复合材料。利用摩擦磨损试验机对复合材料的摩擦学性能进行测试,并利用X-射线衍射仪、白光干涉仪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材料进行表面分析和性能测试。结果表明:注射温度和热处理工艺对PEEK/CF复合材料的物相没有影响。随着注射温度的增加,样品表面的摩擦系数和磨损呈现出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而回火后样品的摩擦系数和磨损率更小。注射温度为175℃且回火后的材料,其摩擦系数最低,为0。091 4,磨损率最小,为0。106×10-6 mm3/(N·m)。研究表明,合适的注射温度和热处理可以提高PEEK/CF复合材料的减磨耐磨性能。

    聚醚醚酮碳纤维摩擦系数磨损率

    癸酸基相变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杨迪思芳车秋凌代阿瑞...
    28-3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前智能调温织物存在温度范围窄、价格昂贵、稳定性不足等问题。为解决此问题,文章采用物理共混的方法制备癸酸/聚甲基丙烯酸甲酯(CA/PMMA)和癸酸/聚乙烯醇(CA/PVA)低温相变材料。采用差示扫描量热法、导热系数测定仪、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仪、同步热重分析仪对相变材料的储热性能、导热系数、化学结构、热稳定性进行表征。结果表明:CA含量为80%的CA/PVA低温相变材料综合性能较好,其相变温度为29。69℃,相变潜热为325。40 J/g,导热系数为0。815 4 W/(m·K)。PVA和PMMA的加入促进了CA基相变材料的界面相容性,使其相变材料的缺陷和界面空隙相对较多,热量传递效率较快,有效提高了导热性能。PVA和PMMA的包覆延缓了燃烧界面以外的热量和氧气向材料内部迁移的速度,起到隔热作用,同时也提高了相变材料的热稳定性。

    癸酸甲基丙烯酸甲酯聚乙烯醇低温相变材料

    自愈合形状记忆聚氨酯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

    王新玲祝凯陈建程小鹏...
    33-3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实现材料功能的多元化,延长材料的使用寿命及发挥材料自身的优异性能,以弹性聚氨酯(EPU)作为基体,以热塑性聚氨酯(TPU)作为转变相,根据EPU和TPU的比例不同,制备了一系列具有自愈合功能的形状记忆EPU-TPU复合材料。通过核磁共振(NMR)、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差示扫描量热法(DSC)以及万能试验机对原材料和复合材料的结构、热学性能、力学性能、形状记忆性能进行测试与表征,并分析了复合材料的自愈合性能及自愈合机理。结果表明:EPU-TPU(3∶7)的形状记忆效应最好,其固定率为100%,回复率达到了98。9%,从卷曲的临时形状回复到初始的纸条状,用时258 s,热响应较快。EPU-TPU(3∶7)和EPU-TPU(2∶8)还表现出较好的自愈合能力,愈合后的应变达到600%左右。

    弹性热塑性聚氨酯自愈合形状记忆

    炭黑含量对阻燃抗静电聚乙烯流变性能及力学性能的影响

    王晗鹿立新李雁飞
    39-4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阻燃聚乙烯中加入炭黑制备阻燃抗静电聚乙烯材料,研究炭黑含量对材料的导电性能、动态流变行为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炭黑含量的增大,材料的复数黏度(η*)、储能模量(G′)和损耗模量(G″)均增大,但损耗角正切值(tan δ)下降。炭黑含量超过2。4%,复合材料形成逾渗网络,表现为高零切黏度。炭黑含量逐渐增大,材料表面电阻率下降,炭黑含量为2。4%,表面电阻率迅速降至3×108 Ω,黏弹逾渗点与导电逾渗点几乎一致(均在2%~3%之间)。随着炭黑含量的增加,材料的冲击强度降低,流动性变差。炭黑含量为2。4%时,材料缺口冲击强度达到10。5 kJ/m2,熔体质量流动速率为2。0 g/10 min(190℃/2。16 kg)。

    阻燃聚乙烯炭黑导电性流变行为力学性能

    油浸处理引起BOPP粗化膜结构变化及其对性能的影响

    姚成蔡希鹏刘刚贾磊...
    43-48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考察了两种双向拉伸聚丙烯(BOPP)粗化膜在油浸处理前后的结构及性能变化趋势。通过光学显微镜表征BOPP的表面粗化形貌,利用DSC和WAXD研究晶体结构、结晶性质,偏振红外技术评价取向结构,并且测试了薄膜的拉伸力学、热氧稳定和耐电压击穿性能。结果表明:两种链结构不同聚丙烯制备的BOPP薄膜,在油浸前后晶体结构没有明显改变;取向参数θj与fj显示油浸处理几乎不影响晶区取向结构,而无定形链的取向度降低。此外,油浸处理后高等规、窄分布薄膜的击穿场强从737 V/μm提高到863 V/μm。这是因为在油浸过程中会使无定形区发生取向松弛,消除内应力造成的结构缺陷,使得BOPP薄膜的击穿场强增加。

    电容器用粗化膜结晶取向无定形相击穿场强

    尼罗红染色聚苯乙烯微塑料新方法开发

    胥文瑞周李俊君王超杜春瑛...
    49-55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微塑料的分析研究需从量化方法开始。目前,针对微塑料常使用的染色方法都存在荧光强度较低和染色分布不均匀的缺点。文章采用了旋转蒸发法(旋蒸法)和尼罗红(NR)染料对聚苯乙烯微塑料(PS)进行染色。采用扫描电镜(SEM)和红外光谱法(FTIR)对比染色前后PS的微观结构和表面基团的变化,利用流式细胞仪对荧光PS(FPS)的数量进行统计并与荧光法测定结果对照。结果表明:旋蒸法对PS的染色效果符合预期,定量分析小尺寸FPS的相对标准偏差在10%以内,且FPS的荧光信号强,易于检测。在FPS的稳定性测试中发现,该方法的染色效果较稳定,适用于对不同尺寸的PS和在模拟环境中的样品进行染色。

    聚苯乙烯微塑料荧光分析旋转蒸发流式细胞仪定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