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塑料科技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塑料科技
塑料科技

于文杰

月刊

1005-3360

slkj@dsy-cn.com

0411-86601793

116033

大连市周家街11号

塑料科技/Journal Plastics Science and Technology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塑料加工行业中的优秀期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稿件多,学术水平较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ABS电子继电器注塑成型优化分析

    张苏新
    109-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电子继电器塑料方案设计中,注塑成型后的最大变形量是重点需要控制的参数.针对某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ABS)电子继电器外壳的注塑成型及变形进行了模拟研究.通过流动阻力及浇口匹配性分析得到最佳的浇口位置并以此建立热流道系统.正交试验分析得到:对于变形量,保压时间的影响为极显著,料筒温度和模腔温度的影响为显著,注射时间的影响为不显著.通过观察最大变形量随工艺水平变化的曲线得到优化的工艺参数组合为A2B3C1D3(模腔温度45℃、料筒温度250℃、保压时间14 s、注射时间0.9 s).优化工艺的模拟验证发现:最大变形量从0.341 0 mm降低至0.212 8 mm,优化率达到37.6%,且充填状态、外观、注射压力等均符合要求.

    电子继电器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仿真模拟正交试验工艺优化

    基于Moldflow的管道分路器注塑成型工艺翘曲优化分析

    娄艳华徐莉莉
    113-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管道分路器所用材料为聚酰胺66(PA66),通过注塑成型工艺制得,通过Moldflow软件对其进行模流分析,注塑成型过程受到很多因素影响,本文以熔体温度、注射压力、保压压力以及冷却时间为研究变量,以制件的翘曲变形量为研究目标建立响应面模型,通过获取较佳的成型工艺参数组合,从而降低制件的翘曲变形量.结果表明:当熔体温度为238℃、注射压力为50 MPa、保压压力为30 MPa、冷却时间为110 s时,制件的翘曲变形量最小,为2.264 0 mm,较未优化前降低了2.118 7 mm,整体质量显著提升.

    管道分路器响应面分析Moldflow工艺优化

    用于中空壳体复合材料一体成型的轻质水溶性芯模研究

    姚雷范欣愉任建楠杨洪鉴...
    117-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聚乙烯吡咯烷酮(PVP)的水溶液为胶黏剂,空心玻璃微珠为基体材料,经过热烘干工艺制备了一种用于中空壳体复合材料一体成型的轻质水溶性芯模材料,着重研究了胶黏剂用量、不同处理方法对芯模弯曲强度、压缩强度以及水溶速率的影响,并使用扫描电镜观察芯模材料微观组织形貌.结果表明:胶黏剂用量为40%时,弯曲强度和压缩强度最高可达到3.346 MPa和3.499 MPa,水溶速率为0.238 g/s,经过偶联剂处理以及高温处理后,芯模强度以及水溶速率均有提升,改性效果良好;小尺寸填料能有效填补基体材料堆积形成的空隙,但提升力学强度的同时会影响水溶速率.水溶芯的各项性能能够满足树脂传递模塑(RTM)成型、真空袋成型的使用要求,为异形中空型材一体成型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法.

    水溶性芯模聚乙烯吡咯烷酮空心玻璃微珠低密度

    两种食品用塑料复合膜袋典型材质中溶剂残留的测定与迁移规律研究

    张智力高勇王灵玺韩立鑫...
    121-125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重点检测了双向拉伸聚丙烯/低密度聚乙烯(BOPP/LDPE)和尼龙/流延聚丙烯(PA/CPP)两种典型材质复合膜袋中溶剂残留量,并考察了其迁移规律.选择的两种典型材质样品中溶剂残留不符合率为90%.典型样品在常温放置18个月后,BOPP/LDPE样品溶剂残留总量减少了95%,PA/CPP样品溶剂残留总量减少了88.2%;在4个不同温度下,经80℃,1 h后,BOPP/LDPE样品溶剂残留完全挥发;PA/CPP样品溶剂残留总量减少了95.8%.实验温度的升高和实验时间的延长都会使复合膜袋的溶剂残留总量和苯类残留量呈递减趋势.食品用塑料复合膜袋的材质、实验温度、实验时间对两种典型材质样品中溶剂残留量的迁移规律有重要影响.建议对相应的检测方法标准进行修订,积极推进产品绿色包装评价工作,更好地保证食品用塑料复合膜袋的质量.

    复合膜袋典型材质溶剂残留迁移规律

    避光型聚氨酯输液器中紫外线吸收剂UV-P的溶出性质研究

    崔萍曹庆丰丁逸梅
    126-131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建立了避光型热塑性聚氨酯输液器中紫外线吸收剂UV-P迁移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方法,对一次性使用聚氨酯输液器中紫外线吸收剂UV-P的溶出性质进行研究.以6种不同类型的注射液模拟临床使用条件,经聚氨酯输液器输注后进高效液相色谱仪进行分析.采用Kromasil C18 色谱柱,以甲醇-水(90∶10)为流动相,339 nm为检测波长.结果表明:UV-P在0.061 4~1.638 0 mg/L质量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 9),各输液平均加标回收率均在97.51%~101.10%,相对标准偏差(RSD)小于2%,信噪比大于3,检测下限为0.020 48 mg/L.文章建立的方法灵敏度高、重复性好,适合对聚氨酯输液器中UV-P的溶出量进行检测.

    避光型聚氨酯输液器紫外线吸收剂UV-P溶出高效液相色谱法

    可降解食品接触材料中三种新型增塑剂的迁移量检测方法及迁移规律研究

    孙仁悦金莉莉邹凯刘桂华...
    132-137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建立了6种食品模拟物中磷酸三异辛酯(TOP)、癸二酸二异辛酯(NINS)及1,2-环己烷二甲酸二异辛酯(DEHT)3种新型增塑剂迁移量的检测方法.采用液相色谱串联四极杆-飞行时间高分辨质谱仪(HPLC-QTOF),以甲醇和5 mmol/L甲酸铵为流动相,用T3色谱柱(100 mm×2.1 mm,2.7 μm)在梯度洗脱下对目标物进行分离,在信息依赖采集模式(IDA)下进行检测.并研究了阳性可降解食品接触材料样品在不同接触时间、温度及食品模拟物中的迁移规律.结果表明:3种新型增塑剂在0.005~0.250 mg/L质量浓度范围内线性良好(R2>0.99),检出限在0.1~0.9 μg/L之间,添加回收率在79.3%~108.0%范围内,相对标准偏差(RSD)在0.84%~9.80%之间.迁移规律结果表明,同等条件下TOP向50%乙醇模拟物中的迁出率最高,NINS向95%乙醇溶液中的迁出率最高;它们的迁移量均随温度升高而增大,随迁移时间的延长先快速上升然后4 d后趋于平衡.研究可为企业和监管机构对可降解食品接触材料的生产和质量控制提供技术支撑.

    可降解食品接触材料磷酸三异辛酯癸二酸二异辛酯1,2-环己烷二甲酸二异辛酯迁移规律

    水体微塑料的去除方法研究进展

    韩锋王硕王宽李晓阁...
    138-143页
    查看更多>>摘要:微塑料(MPs)作为一种新兴污染物,由于其对生态系统的潜在危害性,已经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目前,全球水环境中已普遍检测到MPs的存在,因此水体中MPs的去除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尚无一种处理技术可以完全去除水中的MPs.文章根据现有研究对典型的MPs去除技术从方法手段、影响因素和去除结果等方面进行了介绍,并对未来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展望.物理技术操作流程简单,目前实际应用相对较多;化学技术去除效率较高,但是仍需进一步研究后推广;生物技术比较节能、经济,但是还不适合在实际应用中推广使用.未来的研究应该更注重小尺寸微塑料的处理,并加强多种处理技术的组合联用.文章将为水体MPs的去除提供研究基础和方向,以更好地解决MPs污染问题.

    微塑料水体水处理去除效率

    改性纤维素填充改善聚乳酸性能的研究进展

    雷高伟许从洁曹申奥姚立民...
    144-150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通过对改性纤维素填充聚乳酸复合材料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促进该复合材料的进一步研究和应用.通过介绍多种改性方法在改性纤维素填充改善聚乳酸性能中的应用,如纤维素表面修饰、功能化研究、接枝共聚改性等,总结了改性纤维素填充聚乳酸复合材料的性能改善效果,包括力学性能、热稳定性、降解性能、抗菌性、透氧性、紫外屏蔽性、结晶形态、缓释行为等方面.最后,讨论了该领域尚需深入研究的问题,例如改性纤维素填充聚乳酸成核作用与复合材料性能的探索,多种改性方式的协同作用机理和复合材料微观结构等.未来的研究应着重于优化改性方法、填充机理研究和改进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以实现更好的改性效果和性能提升.同时进一步探索更多适用的改性方式和复合材料制备工艺,推动该领域的发展并拓展其应用领域.

    改性纤维素聚乳酸复合材料相容性性能改善

    空气中微塑料颗粒识别方法进展研究

    项麦祺宫晓琴张桂香蔡兴冉...
    151-155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全球塑料污染问题的日益严重,对空气中微塑料颗粒鉴定方法的研究变得越发重要.文章综述了近年来在这一领域取得的进展.介绍了常用的空气样品收集方法,包括被动采样和主动采样.讨论了常用的微塑料颗粒预处理方法,涉及筛分、消解以及密度分离法.重点总结了大气微塑料的鉴定方法,如显微镜观察、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和拉曼光谱等.然而,现有的鉴定方法仍然存在一些挑战,如微塑料颗粒数量和尺寸分布等.探讨了未来的机遇,包括开发更灵敏的检测方法和建立数据库以实现大规模监测;建议建立一套完整、规范化的空气微塑料采样与分析技术.总结了当前大气微塑料鉴定方法现状,指出面临的挑战与发展方向,为大气微塑料污染控制提供理论基础.

    空气微塑料采样技术分析技术

    微马达捕获降解微塑料的研究进展

    戴运鹏夏文杰于家明王兢...
    156-160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微马达捕获降解微塑料等相关领域进行了简单阐述,详细介绍了近几年发展迅速的微马达降解微塑料技术,重点围绕微马达的驱动方式和其在降解微塑料领域的应用进行阐述.微马达由于在水环境中的自主驱动性能被广泛应用于环境修复领域,简单总结了近几年微马达驱动方式及捕获降解微塑料方式的研究进展,着重展示了国内外研究中微马达在捕获降解微塑料方面的实际应用,讨论不同微马达对微塑料去除效果的差异.归纳总结微马达降解微塑料研究进展,不仅为环境保护提供科学指导,也进一步促进微马达在环境污染等方面的应用.最后,分析了微马达捕获降解微塑料所要面临的挑战和今后发展的方向.

    微马达微塑料环境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