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水利部发展研究中心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水利部发展研究中心

欧阳越

月刊

1000-0860

water@waterinfo.com.cn

010-63205989

100038

北京市海淀区玉渊潭南路3号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Journal Water Resources and Hydropower Engineering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1959年创刊,是我国水利水电行业的综合性技术刊物,对国内外公开发行,以介绍我国水利水电工程的勘测、设计、施工、运行管理和科学研究等方面的技术经验为主,同时也报道国外的各项先进技术。主要栏目有:水文水资源、水利规划、泥沙研究、环境水利、水工建筑、水力发电、地质勘测、工程施工、农田水利、防洪除涝、小水电站、运行管理、水利经济、动能经济、高新技术及应用、试验研究、国外科技、技术革新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宁蒙黄河治理对策

    张红武方红卫钟德钰王新军...
    1-25页
    查看更多>>摘要:资料分析表明,宁蒙黄河冰凌灾害频繁的被动局面是由于主槽萎缩、卡冰结坝所致;而洪灾与用水安全问题则是河势变化无常和多沙支流突发性洪水淤堵干流形成“沙坝”引起的.为有效恢复宁蒙河段的行洪排沙功能,实现河道减淤、恢复和维持河道中水河槽、保障防洪(凌)安全的宁蒙黄河治理目标,从产沙、输沙、调控机理三个角度出发,分析了各因素对宁蒙黄河河床演变特征的影响.就产沙而言,通过产沙地貌分区、遥感影像分析和流域水系分区相结合的方法确定黄河上游不同沙源区的分布.基于提出的风蚀输沙通量计算方法及风沙入河估算方法,并结合区域风速与植被覆盖率实测数据,发现近30 a风速下降、区域植被覆盖率上升是风沙侵蚀量与入黄风沙量逐渐减少的原因.分析宁蒙河段日均风速、日降雨量和已有侵蚀观测资料,发现宁蒙地区的风水两相侵蚀主要体现为风蚀与水蚀交错存在及其交互促进,风力侵蚀主要发生在3-5月,水力侵蚀则集中在7-9月.现场观测与黄土降雨侵蚀模型试验则表明,重力侵蚀在黄土高原的整个侵蚀过程中占有重要的份额,暴雨形成的径流是黄土遭到侵蚀的主要外营力,也是激发和加剧重力侵蚀发展的重要影响因子.总体来看,宁蒙黄河的流域产沙具有典型的风-水-重力多营力交互特点,在比尺模型与野外观测揭示的流域径流汇集过程、沟道水流与河床自适应以及非平衡输沙机理基础上,构建了复杂地貌形态的小流域产流产沙动力学模型,成功模拟了不同植被特征和分布状况对流域产流产沙的影响,并得出了植被的减水减沙效果与延滞径流洪峰的作用同郁闭度呈正相关关系,陡坡区域植被对径流洪峰的延滞作用大于缓坡区域的结论.就输沙而言,以泥沙起动、推移质输沙与河床均衡调整等基础理论为基础,提出了水沙两相流数值模拟方法与冲积河流全沙运动模型相似条件.数值计算与模型试验表明,龙羊峡、刘家峡水库联合运用改变径流分配是导致宁蒙河道淤积萎缩的主因,协调水沙关系是修复黄河行洪排沙功能的有效途径.并分析确定了宁蒙黄河河道水沙调控阈值和多沙支流入汇口干流防淤堵的流量阈值,即宁蒙黄河临界调控流量为2 000~2 500 m3/s,临界含沙量5.4~ 10.5 kg/m3,调控时间为15~20 d,证实了通过协调水沙关系可修复和维持宁蒙黄河行洪排沙功能;防止多沙支流入汇堵河的黄河流量阈值为2 500 m3/s,治理淤堵沙坝配合“挖引疏浚”有效冲刷的干流阈值流量为3 000 m3/s.从各河段模型试验给出的来沙系数阈值沿程减小的变化趋势看,在内蒙古河段现状河床边界条件下,全线冲刷要求的流量至少为2 600 m3/s,表明黑山峡工程必须预留充足的水沙调控库容.就宏观调控而言,针对流域下垫面条件多样、入黄泥沙沙源众多、河道输沙受水库调度影响显著等特点,以干流水库群为调节器,以径流泥沙为调节对象,采用模块化开发方法集成了风-水-重力侵蚀模型、河道输沙模型、冰情预报模型于水库联调模型上,构建了可进行大范围、高精度的水沙过程模拟预报的宁蒙黄河区域数字流域模型平台,并成功在下河沿—石嘴山河段进行了调试和应用.此外,针对宁蒙黄河河型复杂、凌汛期易卡冰结坝、夏季多沙支流突发性洪水易堵干流形成“沙坝”等河情状况,提出了“水沙调控、支流拦沙、堤外放淤”的处治模式.在稳定性分汊河段、大型支流入汇段、受沙卵石河床组成限制的河段,则指出不宜强行套用微弯型治理方案,而可采用“工程导送(简称为‘导’)、塞支强干(简称为‘塞’)、挖引疏浚(简称为‘挖’)”方针,亦即“导、塞、挖并举”的对策.建设黑山峡水库、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等是宁蒙河段长远治理的根本对策,通过增加河道内汛期水量和调水调沙,恢复并维持中水河槽,提供防凌库容,才能彻底解决宁蒙河段凌洪灾害,并得出建立黄河上游沙源固定、支流泥沙阻截、干流泥沙输导与堤外淤沙处置的“固-阻-输-置”综合防治体系,是目前可行的治理对策的结论.

    黄河宁蒙河段水沙调控治理对策多沙支流侵蚀产沙河道输沙

    中国不同月份暴雨的多属性时空演变特征及区域差异(1961-2016年)

    孔锋
    26-3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诊断变暖背景下中国不同月份暴雨多属性时空差异特征,采用1961-2016年中国545个气象站点的日值降水数据,利用线性回归、变异系数和图谱对比分析等方法,从气候态特征、变化趋势和年际变异3个方面诊断了中国不同月份的暴雨雨量和雨日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 表明:(1)1961-2016年中国不同月份的暴雨雨量与暴雨雨日在对应月份具有相似的空间分异特征.暴雨雨量和暴雨雨日的高值区1-7月份逐渐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扩张,但主要分布在胡焕庸线以东地区;8-12月份则从西北地区向东南沿海地区缩减;胡焕庸线以西地区的暴雨雨量和暴雨雨日在不同月份分布较少.(2)1961-2016年中国不同月份的暴雨雨量与暴雨雨日的变化趋势时空分异特征基本一致.5-8月份是中国暴雨雨量和暴雨雨日变化趋势最显著的月份,主要分布在东南季风区,且以增加趋势为主;西北地区的暴雨雨量和暴雨雨日的趋势则在不同月份变化较小.(3)1961-2016年中国不同月份的暴雨雨量与暴雨雨日的年际变异特征相似.其中北方地区在4-10月份波动特征较大;南方地区则在1-3月份、11-12月份波动较大.暴雨雨量和暴雨雨日波动较大的高值区随月份发展逐渐从东南向西北、东北和西南地区扩张,且东南地区的波动趋于减小,随后再从西北、东北和西南地区向东南地区缩减,同时伴随东南地区波动增大.研究对于防洪减灾和水资源规划与利用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暴雨月际差异空间格局变化趋势波动特征气候变化中国

    几种河川径流序列突变检验方法的对比

    张媛李常斌王刘明武磊...
    38-47页
    查看更多>>摘要:水文序列变异的诊断方法众多,各种方法所得突变结果不尽相同.为避免单种方法检测的不确定性,通过研究比较6种常用突变检验方法,以黄河上游三条代表性河流的河川径流序列变异为案例,对上述方法的基本原理、假设条件和成果合理性进行实证性对比研究,基于此提出突变检验的建议方案.曲线直观类方法适于突变时间范围的勾勒,变异年份须借助统计方法检验;参数统计法与非参数秩检验法各有优点,为避免同类方法的重复,建议各选其一用于突变检测和成果对比;宜严格控制显著性水平检验,当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检测结果较一致才能议为可信的突变结果.实证研究表明,黄河上游黑河和白河径流序列(1985-2015年)的突变均发生在1993年,洮河径流序列(1956-2015年)的突变年份发生在1991年.研究属多种方法应用于水文序列突变检验的有效范例,可为突变检验相关理论体系的完善和方法的创新提供参考.

    突变径流序列检验方法对比

    改进的实数编码加速遗传算法在暴雨强度公式参数优化中的应用

    张小潭吴绍飞顾雯叶
    48-52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城市暴雨强度公式参数识别时,传统求解方法(如牛顿迭代法、高斯-牛顿法等)存在间接拟合,而优化算法(如实数编码加速遗传算法、蚁群算法等)存在随机性,盲目地在一个区间内寻优拟合精度不高等问题,本文将两种方法结合,提出一种改进的实数编码加速遗传算法(RAGA),为暴雨强度公式参数识别提供一种新途径.该方法将传统求解方法所求的可行解作为改进遗传算法的初始参数,通过在每次代际寻优时设置各参数廊道约束来改进RAGA以提高算法搜索效率,直至公式拟合精度无法提高为止.将该方法应用于国内多地暴雨强度公式参数识别中以评估算法的有效性,结果表明此方法实用可行、搜索效率较高,可以快速收敛到最优解.实例表明该方法在暴雨强度公式参数识别中是实用有效的.

    实数编码遗传算法暴雨强度公式参数识别廊道约束

    开阳南江大峡谷岩溶地下水补径排研究

    徐一萍向喜琼杨根兰
    53-59页
    查看更多>>摘要:贵州开阳南江大峡谷景区岩溶地下水资源丰富,为独特的岩溶峡谷喀斯特地貌,为了查明该区地下水径流特征,特开展此次研究.在野外1∶10000水文地质调查的基础上,通过水文地质剖面,结合NaCl示踪试验以及13组地下水样的水化学离子与总溶解性固体(TDS)测试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分析研究区地下水补径排特征.结果 显示:(1)区内地下水的补给主要来自于大气降水与地表水,具有就地补给、就近泉点排泄循环的特点;(2)兰家寨段地下水受构造控制强烈,火龙潭(SQ2)上升泉同时作为F2断层两盘地下岩溶水的排泄点;(3)梯子岩泉作为断裂带泉也接受顶部洼地与落水洞处地表水的补给,并且存在一条地下岩溶管道;(4)大新场-屯上段鱼梁河与白安河同时作为峡谷两岸的排泄基面,不存在水力联系;(5)坡顶上-老河沟段之间地层的凸起转折对SW向与NE向地下水具有分流作用,构成地下水分水岭并使NE向地下水向老河沟方向径流.研究成果可为该区域供水提供地质依据.

    地下水补径排水文地质剖面示踪实验水化学

    气候变化下奎屯河流域径流特征分析

    王艳乔长录张和平
    60-68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人类经济活动加快以及气候的变化,导致径流特征发生一定的变化,这为径流预报、水资源的合理规划及利用增加了难度.目前,随着气候的变化,奎屯河流域的径流特征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根据1972-2017年奎屯河流域月径流量以及气温、降水实测数据,通过基本统计方法、累计距平法、MK检验等方法,分析了奎屯河流域两条主要河流在气候变化影响下的年内变化、年际变化和周期变化趋势等特性.结果 表明:奎屯河与古尔图河年径流序列分布规律较为相似,主要体现在年径流分布较为集中,离散程度小,分布呈正偏,极值数据集中度较好;奎屯河、古尔图河,相对变化幅度均呈现减小的趋势且河流年内分配逐渐趋向均匀,其中奎屯河径流量46 a间平均上升速率为0.38×108m3/10 a;古尔图河平均上升速率为0.214× 108m3/10 a;奎屯河、古尔图河年径流序列演化过程分别存在着4~8a、10~ 15 a、20~25 a以及5~15 a、20~30 a尺度的周期变化规律,第1主周期分别为23 a和22 a;奎屯河径流量与气温Pearson相关性系数为0.703**,呈极显著相关的关系;古尔图河径流量与气温、降水Pearson相关性系数分别为0.698**、0.225**,呈极显著相关的关系.

    气候变化奎屯河流域不均匀系数小波分析

    淹水胁迫对冬小麦-砂姜黑土土体单元碳通量的影响研究

    王富强刘沛衡王利娜赵衡...
    69-76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大气中二氧化碳(CO2)含量的显著增加引起学者们广泛关注,生态系统碳平衡问题成为研究的热点和前沿问题.研究淹水胁迫对冬小麦碳通量的影响可为探究土体单元碳平衡关系提供理论基础.在五道沟实验站设立典型试验区,以冬小麦四个主要生长期为研究时段开展控制试验,设置淹水试验组和对照试验组,测量不同情景下冬小麦碳通量,并分析其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对照情景下,冬小麦碳通量表现为碳汇,日内碳通量曲线大致呈先降后升趋势,9时碳通量与13时的碳通量随生长期不断接近,晴天碳通量低于阴雨天,连续阴雨天后的初晴日碳通量大幅降低;淹水情景在拔节期、孕穗期会使碳通量降低,在抽穗期对碳通量影响较小,在扬花期会对碳通量产生正影响,应尽量避免淹水胁迫的发生.研究成果可为维持农田生态系统碳平衡和建设生态灌区提供科学依据.

    淹水胁迫冬小麦碳通量砂姜黑土

    CFRP在水工钢闸门修复中的应用研究

    张雪才王正中孙丹霞
    77-8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解决水利工程中常用水工钢闸门的锈蚀问题,针对粘钢加固技术存在的闸门加固部位更易锈蚀、加固部位易产生应力集中等问题,充分发挥纤维增强复合材料(FRP)比强度高、耐腐蚀性好、不改变母材特性等优点,提出采用CFRP修复的方法.首先采用与试验结果对比的方式验证数值方法分析CFRP修复的可行性和正确性,然后采用数值方法对某水工钢闸门在未锈蚀、锈蚀和CFRP修复三种状态下的强度和刚度进行分析.分别采用改变单元厚度法和共结点重单元法对锈蚀和CFRP修复的闸门模型进行数值模拟.结果 表明:以未锈蚀闸门的计算结果为基值,主横梁腹板、支臂腹板和面板中下部发生2 mm锈蚀时,主梁、支臂、面板的强度和刚度分别降低25.95%和23.73%、25.52%和24.24%、24.43%和25.00%.采用单层厚0.167 mm的CFRP修复后,主梁、支臂、面板的强度和刚度分别提高30.28%和26.43%、29.46%和24.53%、28.47%和29.87%.采用CFRP修复加固水工钢闸门具有明显的效果,研究成果可为闸门规范的修订完善和实际工程中采用CFRP修复提供理论依据.

    水工钢闸门锈蚀破坏CFRP修复加固数值模拟

    土石坝抗震稳定的极限能力与评价标准研究

    杨昕光徐晗王铭明潘家军...
    86-9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前土石坝极限抗震能力的评判指标尚不统一,评价标准仍不明确,且缺乏合理的依据.本文基于地震反应分析,从坝坡抗震稳定性和地震滑移变形对土石坝的极限抗震能力进行了研究,提出以地震滑移变形发生突变作为土石坝抗震稳定极限能力的判定标准.以某沥青混凝土心墙堆石坝为例进行了计算分析,当地震峰值加速度为0.55g时,上、下游坝坡FS<1.0的累积时间分别为2.5s和2.8s,地震滑移变形分别为0.46 m和0.55 m,并产生了明显的突变.由此,可判定大坝的极限抗震能力为0.55 9.结果 表明,土石坝的抗震薄弱部位位于坝顶1/5坝高范围内,符合实际震害的一般规律,建议该区域应采取合理的抗震措施.

    土石坝抗震稳定性极限抗震能力评价标准

    季节冻土区渠道水分迁移规律及冻胀特性试验研究

    姜海波李琳李志强
    92-9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量化渠基土体中的水分在冻融过程中的迁移及其分布规律,揭示渠基土体的微观冻胀特性,选取渠基土体不同部位的原状土样,进行冻融试验,采用CT扫描技术,监测研究渠基土样冻融过程中的水分迁移及其孔隙水分布规律,进一步探究渠基土体的微观冻胀特性.结果 表明:冻融过程中土样深度16~18 cm处的含水率较高,产生了水分积聚.冻结过程中,土体的微观孔隙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同时发生了裂缝的张开和闭合.在融化阶段,由于冻结水快速融化,土体发生融沉,最大融沉量为6.78 mm.研究成果揭示了渠基土体单向冻融过程中的水分迁移规律、孔隙水的分布状态及其冻胀微观特性,为季节冻土区输水渠道的抗冻胀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

    渠基土体冻融水分迁移CT扫描技术冻胀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