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水利部发展研究中心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水利部发展研究中心

欧阳越

月刊

1000-0860

water@waterinfo.com.cn

010-63205989

100038

北京市海淀区玉渊潭南路3号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Journal Water Resources and Hydropower Engineering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1959年创刊,是我国水利水电行业的综合性技术刊物,对国内外公开发行,以介绍我国水利水电工程的勘测、设计、施工、运行管理和科学研究等方面的技术经验为主,同时也报道国外的各项先进技术。主要栏目有:水文水资源、水利规划、泥沙研究、环境水利、水工建筑、水力发电、地质勘测、工程施工、农田水利、防洪除涝、小水电站、运行管理、水利经济、动能经济、高新技术及应用、试验研究、国外科技、技术革新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PIE-Engine云计算平台和CASA模型的植被NPP时空动态遥感监测:以道孚县为例

    曾见闻戴晓爱徐纪鹏李雯雨...
    115-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为深入了解道孚县的植被固碳水平以及其长期变化趋势,[方法]以MODIS数据、站点气象和土地覆盖等资料为基础,通过PIE-Engine遥感云计算平台建立了 CASA模型,估算了2001-2016年道孚县陆地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同时,结合Theil-Sen Median趋势分析、稳定性分析、分区统计和冷热点分析等手段,探讨了其时空分布和演变特征。[结果]结果显示:(1)基于PIE-Engine云平台模型和CASA模型估算的道孚县2001-2016年的NPP,其精度较高并与MODIS NPP数据有良好的拟合效果。(2)道孚县NPP呈持续上升趋势,其中中部和东南部NPP较高,东北部和中南部NPP较低,同时NPP的低值区正在逐年减少,反映出该地区生态状况正在逐渐改善。(3)所有乡镇的NPP在2001-2016年间均有增长,NPP的空间变化整体稳定,大部分地区NPP波动较小。(4)道孚县的NPP在2001-2016年间总体显著增长,增长区域面积占全县的93%以上。(5)高NPP值区域在空间上形成聚类,"热点"现象明显,这为进一步研究和理解NvPP的空间分布和变化规律提供了依据。[结论]研究成果为道孚县的生态环境改善和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并提出了一种基于云平台的快速、高效的区域植被NPP评估方法,这对于全面评估可持续发展目标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积极意义。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CASA模型PIE-Engine时空分布遥感道孚县

    黄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的时空变化及与人类活动的空间交互作用

    师永强耿巍张新生李话语...
    129-14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随着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干扰的日益加强,分析黄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的变化特征及其与人类活动的交互作用,能够为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策略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当量因子法核算1980-2020年黄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供给量,以土地利用开发程度、人口密度和经济密度核算生态系统服务需求量,并基于供需分析和人类活动强度的量化结果,采用双变量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揭示了两者之间的交互关系。[结果]结果表明:1980-2020年,黄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供给呈现先减少后增加趋势,总体减少了 14。43×108元;生态系统服务需求增加,特别是在2000年后增加更明显,2020年呈现自西向东递增的空间格局。黄河流域低供给-高需求的地级市主要位于研究区东部地区,低供给-低需求的地级市主要位于中部地区且被高供给-低需求的地级市围绕。人类活动强度呈现东部地区较高,而西部地区较低的特征,且随时间推移在增强。黄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供需与人类活动强度之间表现为显著的空间负相关性,并且在局部尺度呈现出High-Low集聚、Low-High集聚和Low-Low集聚三种集聚模式。[结论]研究结果可视化了黄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与人类活动在空间上的权衡关系,能够为协调生态保护与人类活动的政策制定提供科学指引。

    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关系人类活动强度空间交互作用黄河流域

    流域水网环境异质性及驱动力分析

    罗晴阳李发文金相楠
    141-15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水网结构和类型的产生与多种环境因素相关,对流域水网的环境异质性及驱动力方面的分析,是调整水系结构、合理恢复和保护水网的重要基础工作。[方法]以长江流域、黄河流域、淮河流域和海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典型水网类型,系统分析对比四大流域的环境异质性。进一步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冗余分析、地理探测器分析方法,定量梳理各因子对于水网结构和类型的解释度。[结果]结果表明:网状和混合状水网流域内,坡度为0。0°~5。0°的比例大于55。05%,地形起伏度为0~70m的比例大于67。98%,土地利用类型多为耕地和人造地表。矩形状、平行状、树枝状和扇状水网流域内,坡度为5。0°~35。0°的比例大于62。42%,地形起伏度为70~500 m的比例大于49。63%,土地利用类型多为耕地、林地和草地。土壤侵蚀强度、降水量、湿润指数、气温和水利设施数量也在不同水网类型中表现出异质性。气候因子与河流弯曲度显著正相关,地形因子、开发程度与水网的密度和流向最大频率均显著负相关。所选因子对四大流域水网结构特征的总解释率达53。47%。[结论]水网结构和类型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坡度和湿润指数对水网结构有较大影响,解释率分别为21。40%和16。50%。降水量对水网类型的解释度最高,为16。61%。开发程度和气候因子的交互作用对水网类型的形成有重要影响,解释度接近50%。

    水网结构水网类型长江流域黄河流域淮河流域海河流域环境异质性驱动力分析人类活动

    基于特征优选和机器学习的第四系空间信息提取研究

    李清清黄海峰张瑞易武...
    157-16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第四系土体是土质滑坡的主要物源,其分布及厚度是开展土质滑坡隐患识别的重要基础。随着机器学习技术的兴起,图像分类技术与人工智能算法结合已成为遥感识别的主流。[方法]以三峡库首秭归向斜盆地为研究区,以Landsat-8影像为基础数据源,以区内现有土质滑坡数据构建样本,采用机器学习软件EnMAP-Box,建立第四系厚度及空间分布信息的随机森林分类模型,筛选出用于识别第四系土体厚度的最优特征子集,得出第四系相对厚度空间分布。[结果]结果表明:Landsat-8遥感影像的光谱特征、主成分、植被指数、湿度、坡度、绿度、均值等与第四系厚度具有强相关性,可作为识别第四系土体厚度的重要特征因子;随机森林模型能有效识别第四系土体厚度信息,且对岩质区提取精度较高;经实地调查验证,模型性能均衡,预测结果合理,可用于多植被中低山区环境的第四系识别。[结论]研究成果可为土质滑坡隐患识别和风险防控提供重要数据支撑。

    第四系土体滑坡相对厚度机器学习空间信息提取三峡库首

    基于颗粒流GBM模型的花岗岩热力损伤特性研究

    闫程锦郤保平
    170-18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为了研究花岗岩在热力耦合作用下的裂纹扩展规律及损伤特征,揭示岩石细观结构演化对其力学行为的影响,[方法]基于颗粒流GBM算法,建立了非均质花岗岩热力耦合数值模型,研究20℃及高温(200℃、400 ℃、600℃和800 ℃)处理后花岗岩细观裂纹演化规律及力学行为。[结果]结果显示,热致裂纹数量随热处理温度升高显著增加,且所有热处理温度下,花岗岩模型中热致裂纹均以矿物晶界的拉伸裂纹为主;当热处理温度超过400 ℃后,石英和长石矿物内部开始萌生大量晶内拉伸与晶内剪切裂纹。[结论]结果表明:热致裂纹的萌生、扩展和贯通导致花岗岩的力学性质劣化,随着热处理温度升高,花岗岩峰值强度和弹性模量减小,而峰值应变增加;当温度大于600 ℃时,热致裂纹开始主导花岗岩试件的最终破坏模式,同时应力-应变曲线峰后阶段开始由脆性向延性转变;热致裂纹随热处理温度的升高而显著增加,导致花岗岩在单轴加载的早期阶段产生了更多的声发射事件。此外,轴向应力引起花岗岩试件内部的应力重分布,应力集中区域产生更多应力诱导裂纹,并最终引起失稳破坏。

    花岗岩GBM模型热致裂纹演化声发射特征力学行为力学性能

    无损检测方法在大尺寸堆石混凝土试验仓强度检测中的应用研究

    张书倩唐晓玲李友彬杨韬...
    181-19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混凝土常规力学性能试验方法并不适用于堆石混凝土,而缩尺试验能否应用于堆石混凝土仍有待验证。目前,无损检测方法已广泛应用于混凝土强度测定,但其在大尺寸堆石混凝土中的适用性还有待研究。[方法]为此,将大尺寸堆石混凝土试验仓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回弹法和超声回弹综合法对不同龄期、不同测距下的试验仓进行现场无损检测,并计算其抗压强度。[结果]结果显示:使用回弹法得到的强度推定值相对集中,试验仓90 d龄期的整体强度虽达到设计强度,但与其他研究的试验结果相比较小;将90 d龄期的检测结果代入全国统一测区混凝土抗压强度换算公式后,计算的强度变异系数最高达到48。22%,离散程度大;测距超过2 400mm后,堆石混凝土 C15试验仓3个龄期的波形平缓且波速分布范围较大,波速范围为994~4 391 m/s;C15试验仓在180 d时3 820 m/s以上的声速占比较大,为65。12%;使用超声回弹综合法得到的强度结果在60~180 d龄期内随龄期的增长而逐渐增大。[结论]结果表明:回弹法并不适用于堆石混凝土的强度推定;全国统一测区混凝土抗压强度换算公式并不适用于堆石混凝土,超声回弹综合法需要建立专用的堆石类堆石混凝土抗压强度换算公式,且当测距超过2400mm时不建议使用超声回弹综合法;可为无损检测方法在堆石混凝土中的应用提供参考,以避免不必要的检测。

    堆石混凝土无损检测回弹法超声回弹综合法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