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河海大学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河海大学

彭世彰

双月刊

1006-7647

jz@hhu.edu.cn

025-83786335

210098

南京西康路1号河海大学内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Journal Advances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Water Resource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由河海大学主办,主要刊登水科学、水工程、水资源、水环境、水管理方面的科技论文,主要栏目有专家论坛、学术研究、工程技术、专题综述、国外动态等,适合与水利、水电、水科学、水工程、水资源、水环境有关的科研、工程、管理人员以及大专院校师生阅读。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最小作用原理的积水土坡水分入渗路径及规律研究

    肖耀廷朱悦璐
    1-7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最小作用原理,以时间为最小作用量,建立了二维Richards方程水分入渗路径的泛函,提出了积水条件下土坡水分入渗的变分解,并在此基础上利用Brooks-Corey模型计算了锋面以上土体的水力坡降并讨论了入渗曲线的形态,同时利用Hydrus 2D软件分析了第一类边界条件下土坡内含水量分布.结果表明:二维斜面入渗的变分解与一维水平入渗、垂直入渗变分解具有相同形式;入渗曲线表现为外凸形态;数值计算得到的入渗量与湿润锋深度呈线性关系,与变分解的分析结果一致;变分解求得的湿润锋深度、含水量分布用于分析边坡稳定等宏观工程问题是可行的.

    积水土坡入渗曲线最小作用原理Richards方程变分解

    簇状分布的刚性双层植被明渠紊流特性分析

    吕升奇陈俊舟陈红陈界仁...
    8-12,33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RNG k-ε紊流模型,对簇状分布的刚性双层植被明渠水流进行了模拟和分析;根据时间及空间的双平均方法对植被明渠水流的流速及紊动参数进行了统计.结果表明:簇状分布的植被明渠水流可以分为植物区、间隙区及主流区,不同区域时均流速的大小和分布各异;双层植被明渠水流中,时均流速垂线分布在近床面、低植物顶部附近及高植物顶部附近均出现拐点,脉动强度和紊动能的最大值出现在高植物顶部附近.

    双层植被簇状分布植被明渠水流紊流特性紊动能

    城市暴雨洪涝灾害脆弱性评价

    季孔阳李学明高见徐佳颖...
    13-20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脆弱性概念阐述暴雨洪涝灾害下的城市脆弱性内涵,从暴露度、敏感性和适应能力3个方面构建了包含11个指标的城市暴雨洪涝灾害脆弱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并确定脆弱性等级划分标准.以南京市秦淮区为例,针对100年一遇设计暴雨情景,基于MIKE 一二维耦合模型,定量分析指标值,采用构建的评价模型计算了城市暴雨洪涝灾害脆弱性指数,对极端暴雨情景下研究区的脆弱性进行了评价,绘制了研究区脆弱性空间分布图,分析了脆弱性分布特点与成因.结果表明:MIKE 一二维耦合模型可用于暴露度指标中最大淹没水深和时段末淹没水深的获取;河流沿岸且地势较为平坦的区域,交通路网中的低洼区域、立交桥下易形成积水的区域,人口稠密、GDP产值高、暴露程度较高的居民住宅区与企业中心等区域脆弱性较高.

    极端暴雨城市脆弱性情景模拟综合指数法

    基于新安江模型的老挝南俄河流域径流变化贡献率分析

    林雍权陈启慧李琼芳张静芳...
    2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分析20世纪60年代以来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老挝南俄河流域径流变化的贡献率,基于流域内地面站点实测降水数据,对广泛应用于湄公河流域的APHRODITE和MSWEP两种卫星降水产品日降水数据进行了偏差校正,采用经校正的基准期卫星日降水和白冠洪、欣赫普两站点实测日径流资料构建了新安江模型,模拟还原了流域水库影响期的天然日径流过程,定量分析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径流变化的贡献率.结果表明:南俄河流域年径流总体呈下降趋势;白冠洪站两个水库影响期气候变化对径流变化的贡献率分别为-429%和-399%,欣赫普站水库影响期气候变化对径流变化的贡献率为-380%,而对应的人类活动贡献率分别为529%、499%和480%,人类活动是流域径流变化的主要原因;以水库运行为主的人类活动对径流年内分配影响显著,丰水期人类活动影响量的绝对值超过气候变化影响量绝对值的2倍.

    径流变化卫星降水新安江模型敏感性分析南俄河流域

    黄河源区典型泥炭湿地地下水水位时空变化及流量过程

    刘紫萱周冰玉李志威黄草...
    27-33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黄河源区若尔盖盆地黑河上游的一个典型泥炭湿地小流域为研究对象,采用2018-2022年的地下水水位监测数据、气象数据和无人机航测地形数据,统计分析了泥炭湿地小流域内地下水水位时空变化,并推算了小流域沟道出口的断面水深与流量过程.结果表明:降水是泥炭湿地小流域地下水水位变化的主导因素,地下水水位与降水量变化趋势一致,且随降水与蒸散发之比的增大而上升;小流域中游地下水水位比上游波动更剧烈,且上游地下水水位均值高于中游,沟道中部泥炭湿地的蓄水能力在减退.根据水力学方法和地下水水位监测数据得到了泥炭湿地小流域的沟道断面水深-流量经验关系公式,可用于计算日流量过程线.

    泥炭湿地地下水降水水位变化流量过程若尔盖盆地黄河源区

    基于连续级配方程的粗粒料压实密度缩尺效应试验研究

    褚福永朱俊高许凯翁厚洋...
    34-38页
    查看更多>>摘要:根据双江口心墙堆石坝堆石料的原型平均设计级配曲线,采用剔除法、等量替代法、相似级配法和混合法等4种不同缩尺方法得到室内最大干密度试验成果.结合土的连续级配方程,采用级配面积与小于5 mm的颗粒质量分数P5构建的函数式作为级配量化指标,拟合出最大干密度与试验前级配曲线面积、P5及最大粒径之间的关系,据此可推求出原型级配的最大干密度.通过分析得到试验前后级配量化指标之间的拟合公式,并利用试验前后级配量化指标的相对变化量Bw作为颗粒破碎的定量指标,探讨了缩尺方法对压实过程粗粒料颗粒破碎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等量替代法缩尺,Bw随粒径的增大呈减小趋势;而采用剔除法、相似级配法和混合法缩尺,Bw随粒径增大呈增大趋势.

    粗粒料连续级配方程最大干密度缩尺效应颗粒破碎

    不同砂率及骨料粒径对塑性混凝土断裂韧度的影响

    刘国豪甘磊刘玉吴志刚...
    39-44,8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不同砂率和骨料粒径对塑性混凝土断裂韧度的影响,开展了塑性混凝土力学性能测试和三点弯曲切口梁断裂试验,分析了不同配合比塑性混凝土物理力学韧度和表观形态,揭示了不同砂率和骨料粒径塑性混凝土断裂韧度的演化规律.结果表明:不同砂率和骨料粒径下的塑性混凝土强度和断裂韧度变化过程差异明显,随着砂率由45%增大至85%,塑性混凝土强度和断裂韧度在骨料粒径为0~5mm时均下降明显,5~10 mm时均呈上升趋势,但断裂韧度上升幅度较低;骨料粒径为10~20mm时,试件强度的变化规律与5~10 mm时相似,总体呈上升趋势,随着砂率由45%增大至85%时断裂韧度先下降后上升;同一配合比条件下塑性混凝土强度、特征荷载和断裂韧度随骨料粒径变化的变化规律较一致.

    塑性混凝土砂率骨料粒径抗压强度抗拉强度断裂韧度

    河岸边坡对抛投沙袋落点规律影响的试验研究

    肖洋高杰张涛涛李一彤...
    45-50,72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概化水槽试验,分析了有河岸边坡情况下开底驳船和翻板船抛投沙袋的漂移、偏移落距和落点范围规律,并研究了不同抛投方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河岸边坡的存在会导致沙袋发生滑动或滚动,增加沙袋的漂移和偏移落距,且坡度越大,沙袋在顺水流方向的落点越分散;沙袋平均漂移落距随流速的增大而增大,流速较大时,边坡坡度变化对沙袋漂移落距影响较小,流速较小时,开底驳船抛投时沙袋平均漂移落距随边坡坡度的增大而增大,翻板船抛投沙袋在顺水流方向的落点越集中;开底驳船抛投方式比翻板船抛投方式的沙袋落点更分散,但落点范围相差不大.

    沙袋抛投方式落点河岸边坡

    复杂输水发电系统尾水隧洞明满流对水力过渡过程的影响

    周建旭刘峰宏
    51-5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输水发电系统中明满流尾水系统的水力特性及其适用性,基于特征线法和特征隐式格式法建立水电站输水发电系统过渡过程分析模型,比较分析了明满流与全有压流两类尾水系统的水力特性以及尾水系统明满流过渡过程对输水发电系统瞬态参数和机组调节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尾水隧洞全有压和明满流条件下,机组调节保证计算参数的控制值偏差较小,明满流尾水系统对应的尾水管进口最小内水压力相对较大;考虑明满流尾水系统的机组调节品质优于有压流尾水系统,且无明显的高频振荡叠加现象.

    全有压流明满流水力过渡过程特征线法特征隐式格式

    海水泵站流道非对称引水流态特性数值模拟分析

    张娜杨克凡邹国良金越睿...
    57-63,9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讨海水泵站流道非对称引水流态特性,基于OpenFOAM建立了某液化天然气接收站海水泵站流道数值模型,在利用实测数据验证的基础上,模拟计算与分析了对称和非对称引水时,流道内流速与紊动动能分布特征.模拟结果表明:海水泵站非对称引水时,水流进入前池后流速较大,在低水位下水流无法充分扩散,在流道入口处形成偏流,行进至海水泵前断面水流分布已基本均匀;非对称引水时,海水泵所在进水池各断面均匀性指数平均值高于对称引水工况,且各海水泵进水池的紊动动能平均值也小于对称引水工况;从过水断面流速分布均匀性以及紊动量级来看,非对称引水对水泵运行更有利.

    海水泵站非对称引水紊动动能数值模拟OpenFO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