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普洱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普洱学院学报
普洱学院学报

杜巍

双月刊

2095-7734

smszkjc@yahoo.com.cn

0879-2302377

665000

云南省思茅市宁洱大道275号

普洱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Puer University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文明建设的实践路径研究

    朱艳莉
    85-87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村文明作为推进乡村发展的"着力点",在推进乡村生活与生产方式转变的同时,为乡村振兴战略建设提供新动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乡村文明、乡村发展提供重要的政策支撑.在保护、传承农耕文明的过程中,能够培育淳朴乡风、良好家风、文明乡风,全方位深化乡村文化建设.针对乡村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应探索以环境治理、道德建设、文化惠民工程及民生问题为主的实践路径,提高乡村文明建设质量,巩固乡村振兴战略的成果,促进乡村的全面发展.

    乡村振兴乡村文明实践路径

    "文化强国"背景下的网络历史小说及其发展

    王琳
    88-91页
    查看更多>>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网络文学作为新型民间文学,是民众生活、思想和情感的自发流露,具有大众性、宣泄性、平等性、狂欢性等特点.通过对网络文学发展30年来的网络历史小说研究,从网络历史小说的传统文化具象呈现、传统文化精神滋养两个方面入手,分析网络文学在"文化强国"中的价值所在.

    网络历史小说传统文化文化自信

    论萧红《呼兰河传》的空间叙事特征

    吉莉
    92-94页
    查看更多>>摘要:萧红在中国文坛上被誉为 20 世纪 30 年代的文学洛神,在她短短 9 年的创作生涯中,为后人留下了《商市街》《小城三月》《马伯乐》《呼兰河传》《生死场》等多部经典文字作品.近年来,众多学者从叙事形态、空间形态等角度分析萧红小说的艺术内涵.《呼兰河传》是萧红空间叙事的杰出代表作,拥有地志空间、记忆空间、短篇叙事空间等特征.结合萧红与呼兰城的艺术构成,对《呼兰河传》的空间叙事特征进行深入分析.

    萧红《呼兰河传》空间叙事特征

    莫言《蛙》中"姑姑"人物形象解读

    黄震华
    95-97页
    查看更多>>摘要:《蛙》紧扣计划生育这一时代命题,在叙述姑姑的人生传奇中,以小人物为线索,集中笔墨塑造了一个内心复杂而矛盾的经典形象.莫言的笔触是辛辣而温和的,是细腻而粗犷的,他以时代的视角审视着小人物的命运,探析了现代思想与传统文化的碰撞、揭示了人性在极端环境中的复杂性,分析了政策与社会环境的关系.基于此,结合《蛙》的内容简介,探究人物形象变迁,并从人性观的视角解读"姑姑"形象.

    莫言《蛙》"姑姑"人物形象

    论《白鹿原》中的女性悲剧与反叛意识

    朱晴
    98-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白鹿原》是 20 世纪最为经典、最为厚重的文学作品之一,其塑造的人物个性鲜明,并表现出女性浓厚的悲剧意蕴.有不甘于命运的安排,从肉体到心灵都是悲剧代表的田小娥;有投身革命却牺牲于政治迫害的白灵等等.从这些女性身上能够看到一种强烈的反叛意识,体现出作者对中国女性的深层次思考.

    《白鹿原》女性悲剧反叛意识

    芥川龙之介《罗生门》中的人性冲突

    潘靓
    101-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芥川龙之介通过《罗生门》深刻探讨了人性的善恶转变问题,融入自身对现实社会中利己主义与人性冲突的思考,抨击了日本社会的"假恶丑".基于此,结合《罗生门》的内容简介与创作背景,分析罗生门所展现的利己主义、人性冲突以及主题思想,以探究芥川龙之介深邃的人文理念.

    芥川龙之介《罗生门》人性冲突

    《砖巷》中后殖民女性文化身份的重构与认同——《砖巷》的后殖民女性主义解读

    董雪娟
    104-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伴随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民族融合与多元文化交流成为普遍现象,少数族裔文学创作已经成为世界文学史发展的重要力量.小说反映了后殖民时代中的文化、宗教、性别、种族等问题,从身份认同、女性主义、空间叙事及后殖民的视角,论述了女性文化身份的重构与认同这一主题.基于此,从《砖巷》的内容与主题为入口,探究后殖民时代女性的困境及身份探寻,分析后殖民时代女性的文化身份重构与认同道路.

    文化重构认同《砖巷》后殖民女性主义解读

    华裔美国人的"第三空间"身份建构——以《典型的美国佬》为例

    曾奕晖
    107-109页
    查看更多>>摘要:华裔美国作家任璧莲在小说《典型的美国佬》中,以其新颖的视角和独特的写作风格,对华裔美国人的身份建构以及"典型美国人"的重新定义进行了开创性的思考与探索.基于此,借助霍米·巴巴的"第三空间"及杂糅理论,试图就《典型的美国佬》中华裔美国人的"第三空间"文化身份建构进行重新探讨.

    《典型的美国佬》华裔美国人第三空间杂糅身份建构

    《荆棘鸟》中女性意识的觉醒与抗争

    王绍燕
    110-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荆棘鸟》一书中女性角色的描绘及其意识的觉醒和抗争,不仅反映了女性在特定社会和文化背景下的生活状态,而且深刻揭示了女性在寻求自我实现的挑战与努力.通过对小说中主要女性角色深入解读,探讨她们性格特点与时代背景的关系,以及她们如何在社会和文化约束中逐渐觉醒并最终解放的过程.

    《荆棘鸟》女性意识女性觉醒

    概念隐喻视角下《围城》中的隐喻翻译研究

    程凯
    113-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技巧,更是人类的一种普遍思维方式,可以用来认知和理解世界.隐喻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在翻译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具体的语境,还要注意两种不同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围城》是钱钟书先生最具代表性的长篇小说作品,蕴含着丰富多彩的隐喻,其英译本也同样得到关注.结合概念隐喻理论,分析《围城》隐喻修辞的特点,明确"替换""直译""非隐喻表述"等隐喻翻译策略的应用形式,可以为我国文学作品翻译带来经验与借鉴,让世界更好地认识中国、了解中国、聆听中国的声音.

    概念隐喻《围城》隐喻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