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食品科技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食品科技
食品科技

王海清

月刊

1005-9989

shipinkj@vip.163.com

010-67913893;83557685;67914382-227

100053

北京市宣武区广内大街316号京粮大厦

食品科技/Journal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国内轻工类核心期刊,作为《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的来源之一,被《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目前,在食品行业中已成为发行量和影响力很大的专业性刊物,刊物内容涉及产业动态、食品研究与开发、食品化工、国外信息等,信息量大,内容新颖,时效性和实用性强,主要面向食品、农业、商检、科研、高等院校等领域中从事相关行业的广大读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温度对牛乳近红外光谱/介电谱测量重复性的影响

    颜炘安长青郭文川朱新华...
    269-275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红外光谱和介电谱技术在生鲜牛乳快速检测方面被广泛研究,但谱的测量重复性受温度影响较大,导致检测精度和鲁棒性降低.文章研究了25~45℃的牛乳近红外光谱/介电谱的测量重复性.结果 表明,在近红外波段,吸光度的重复性误差δA随波长的变化与吸光度具有相似的趋势.在25~35 ℃时,δA随温度升高而升高;在35~45℃时,δA随温度升高先下降后快速上升,并在40℃达到最小.介电常数的重复性误差δε'随着频率增加变化较小,而介质损耗因数的重复性误差δε''随着频率增加变化较大.在任意频率下,40℃下具有最小的δε'和ε''.在915 MHz处,温度对δε'和δε''的影响相似.对于近红外光谱,乳脂肪的强散射效应和官能团的伸缩振动可能导致δA升高;而对于介电谱,自由水的介电弛豫和乳脂肪聚集、上浮可能导致δε1和δε''升高.该结果为提高牛乳近红外光谱和介电谱的测量重复性提供了依据.

    温度生鲜牛乳近红外光谱介电谱测量重复性

    基于响应面分析的PRiME HLB-HPLC法高灵敏检测牛乳中5种限用氟喹诺酮类药物

    彭大红梅艳珍郝爱月戴传超...
    276-28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有效筛查牛乳中抗生素残留风险以确保消费者安全,采用改进的PRiME HLB固相萃取联合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检测牛乳中5种限用氟喹诺酮类药物残留.利用Box-Behnken统计设计进行响应面优化,样品经0.5%甲酸乙腈溶液萃取后,以Oasis PRiME HLB SPE柱净化;并以乙腈和0.1%甲酸溶液为流动相,利用Ultimate XB C18色谱柱(250 mm×4.6 mm,5μm)进行分离检测,外标法定量.结果 表明:5种氟喹诺酮类药物在线性范围内线性良好,相关系数(R2)均大于0.991;方法检测限在1.0~4.0 μg/kg,定量限在2.0~13.0 μg/kg;回收率为93.0%~114.2%,RSD均小于8.8%.可应用于保障牛乳中氟喹诺酮类药物残留质量安全.

    高效液相色谱(HPLC)PRiMEHLB响应面分析氟喹诺酮牛乳残留检测

    气相色谱-质谱法快速测定食用植物油中7种农药残留

    蔡燕斌丁萍吴伟燕顾强...
    284-288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建立了一种气相色谱-质谱法快速测定植物油脂中7种农药残留的方法.样品经乙腈提取,冷冻高速离心后过有机相滤膜,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检测,以外标峰面积法定量.结果 表明,7种农药的浓度在线性范围(0.005~0.20 mg/L)内均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系数大于0.99,方法的定量限为0.005~0.020 mg/kg.验证试验结果表明,该类化合物的平均回收率为79.8%~100.6%,相对标准偏差(RSD)为0.8%~3.7%.该方法重现性好、精密度高、操作简单快速,适用于食用植物油脂中农药残留的检测.

    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植物油农药残留

    肉制品中多组分食品添加剂快速检测的前处理优化研究

    莫紫梅陈宁周宁芯王海波...
    289-29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优化肉制品中多组分食品添加剂快速检测方法的前处理步骤,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方法:考察样品前处理中的提取溶剂、净化方式、基质效应、滤膜吸附等方式对各组分提取效果的影响.结果:优化后的前处理方法经上机测定,41种食品添加剂在一定质量浓度范围内线性良好,线性相关系数大于0.990.空白样品添加的回收率为64.84%~111.15%,相对标准偏差为1.21%~9.88%(n=6).结论:优化后的样品前处理方法,目标物分离效果好,线性、回收率与重复性均良好,结果准确性高,适用于大批量肉制品中多组分食品添加剂及非法添加物的快速检测,提高监管效率.

    肉制品添加剂提取溶剂净化方式基质效应

    不同前处理方法测定猪肝中重金属含量的比较

    王彦花郭楠楠齐贝贝
    298-302页
    查看更多>>摘要:分别采用微波消解法、湿法消解法、干法灰化法进行前处理,结合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测定猪肝中铅(Pb)、镉(Cd)、砷(As)、铬(Cr)、汞(Hg)5种元素的含量,并从元素含量检测结果、加标回收率及方法基本参数3个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 表明:3种前处理方法测定5种元素的检测结果均有显著性差异,干法灰化法测定的Pb含量最高,湿法消解法测定的Cr、Hg含量最高,微波消解法测定的Cd、As含量最高.3种前处理方法的回收率表现为微波消解法优于湿法消解法优于干法灰化法.3种前处理方法的基本参数差异明显,微波消解法消解时间最短、空白值最低、样品需求量小、批处理量大,优势最显著.通过对比可知,3种前处理方法各有优劣,微波消解法比其他2种方法更适用.

    前处理方法猪肝重金属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

    共振光散射法测定大豆制品中铜含量

    李人宇李咏梅卢国俭周家宏...
    303-308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微波消解处理样品,研究铜(Ⅱ)与1,10-菲啰啉(phen)和灿烂黄(BY)发生的配位显色反应.通过实验优化测定条件,建立一种新的共振光散射法(RLS)测定大豆制品中铜含量的方法.结果 表明,生成的配合物Cu(phen)BY最大共振光散射峰位于606.3 nm,此波长下测定共振光散射强度,共振光散射强度增大值与铜(Ⅱ)质量浓度在0~60 μg/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为0.1 μg/L.新建方法用于测定大豆制品中铜含量,结果与原子吸收光谱法无显著性差异,相对标准偏差为1.33%~2.04%(n=5),加标回收率为98.4%~102.2%.该方法为大豆制品的质量控制提供实验依据.

    共振光散射法含量测定灿烂黄大豆制品

    桑色素-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油炸面制品中的铝

    王正吴丽
    309-31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建立用桑色素-荧光分光光度法高效测定油炸面制品中铝含量的分析方法.方法:试样采用碱共热法进行前处理,在pH3.5的HAc-NaAc缓冲体系中铝与桑色素形成稳定荧光络合物,用荧光光度计检测其荧光强度计算铝含量.结果:铝离子在0~0.80 mg/L质量浓度范围内与荧光强度线性相关,相关系数为0.9992;方法检出限为1.49 mg/kg;在0.02、0.06、0.15 mg/L 3个添加浓度水平下,平均回收率为90.24%~97.26%,相对标准偏差(RSD,n=3)为1.83%~2.91%.该方法试剂用量少、操作简便快捷、测定结果准确、灵敏度高,适用于油炸面制品中铝含量的测定.

    荧光分光光度法桑色素油炸面制品

    石墨烯修饰电极的制备及对食品中亚硝酸盐的检测

    阙小峰方志成徐良司文会...
    313-318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循环伏安法成功自制石墨烯修饰玻碳电极,考察了其电化学沉积的最佳缓冲液和pH值条件,并应用于检测食品中的亚硝酸盐.结果 表明,该石墨烯修饰电极最佳检测环境为pH7.0的0.10 mol/L PBS缓冲液,亚硝酸根检测的线性关系范围为1×10-6~1×10-2 mol/L,检出限为7.2×10-8 mol/L,相关系数r为0.9956.抽检市售生抽酱油、辣白菜、乳粉等7种食品,除熟制菠菜亚硝酸盐含量超标外(47.26 mg/kg),其余食品均符合国家食品亚硝酸盐含量标准,相对标准偏差(RSD)为2.38%~5.92%,加标回收率为96.7%~103.0%.建立起高效且检出限低的快速检测、定量分析食品中亚硝酸盐含量的方法,有助于保障食品安全和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

    石墨烯修饰电极循环伏安法食品亚硝酸盐

    AI-2信号分子对单增李斯特菌生物被膜形成过程的影响

    张君怡王静怡郑学琪巴巨伟...
    319-324页
    查看更多>>摘要:单增李斯特菌生物被膜对食品工业安全产生巨大影响.生物被膜的形成受到群体感应系统调控,但群体感应信号分子在单增李斯特菌生物被膜形成过程中的变化规律还未见系统报道.利用哈维氏弧菌BB170发光特性检测单增李斯特菌信号分子呋喃硼酸二酯(AI-2)的形成,结合结晶紫染色法定量测定生物被膜形成规律,考察荧光强度与生长密度、培养时间、生物被膜形成量之间的关系.结果 显示,单增李斯特菌22 h与对照组产生AI-2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在22 h时单增李斯特菌产生AI-2是介质对照的1.33倍,生物被膜在22h显著增长(P<O.05);43 h后趋于平稳,呈正相关性.上清液荧光强度在对数期(4~22 h)增长,与生长密度相吻合,在稳定期趋于平稳.通过阐明AI-2信号分子在单增李斯特菌生物被膜形成过程中的变化规律,旨在为从群体感应角度调控单增李斯特菌的形成和清除提供依据.

    信号分子AI-2哈维氏弧菌BB170单增李斯特菌生物被膜群体感应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食品中的毒黄素、路霉素和热诚菌素

    周鹏王朝霞崔晓娇周探春...
    325-329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优化样品前处理方法,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酵米面、新鲜银耳、玉米淀粉中的毒黄素、路霉素和热诚菌素的含量.样品经过0.1%甲酸水提取,进高效液相色谱仪分析检测,外标法定量.采用Ultimate AQ-C18(4.6 mm×250 mm,5μm)色谱柱分离,流速为1.0 mL/min,流动相为0.05%甲酸水-甲醇(90∶10,v/v),检测波长为240 nm.在优化条件下,3种目标化合物在O~12 μg/mL线性范围内线性良好;毒黄素、路霉素和热诚菌素方法检出限均为3 mg/kg,方法定量限均为10 mg/kg;在10~100 mg/kg的添加范围内,毒黄素的回收率(n=6)为81.7%~93.8%,方法精密度(RSD)小于2.34%,路霉素的回收率(n=6)为85.4%~95.9%,方法精密度(RSD)小于2.08%,热诚菌素的回收率(n=6)为87.0%~98.6%,方法精密度(RSD)小于2.53%.所测15个食品样品中,一个银耳样品检出毒黄素、热诚菌素,其他样品均未检出目标化合物.该方法简便、对环境友好、准确,精密度和回收率好,可用于酵米面、新鲜银耳、玉米淀粉中毒黄素、路霉素和热诚菌素的检测.

    酵米面新鲜银耳玉米淀粉毒黄素热诚菌素路霉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