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曹奎

月刊

1672-3600

sqsysk@126.com

0370-2586863、2586865

476000

河南省商丘市平原路55号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Shangqiu Normal UniversityCHSSC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主持人按语

    邓联合
    1页

    《老子》"为无为"的减法工夫论之疏解

    赖锡三
    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老子》强调,面对人们被过分聚焦而转刚强的"可欲"之心、"常心"之志时,须给予柔软(虚之)、给予淡泊(弱之)的工夫转化。《老子》认为,"为无为"的修养与智慧,才真能使人们减少"争、盗、乱"的后遗症,而达成"无不治"状态。《老子》提醒我们,要将"有为之心"转化为"无为之心",要将"刚强雄心"转化为"柔软雌心",要将"自知之心"转化为"无知之心"。《老子》要我们调整身心欲望过度外驰的"为目"习惯,转以"为腹"来逆转收回"为目"的一往不返而天机不张。"为腹"不再是"日进"的工夫,反而是"日退"的工夫。它甚至不再是一般的工夫,而是恢复自然天机的"去工夫的工夫"。《老子》强调,当"我"能"致虚""守静",超脱有为、名言的"以我观之",改以"不-知""无-言"来"以道观复",就能洞察"夫物芸芸"终究"复归其根",并通向"天命"流行的变化大公。《老子》认为,"为者败之,执者失之",任何"有为""有事"的强固控制,都不可能长久,都必然无所逃于"夫固将自化"的变化无常。只有"为无为"(自然无为),"事无事"(清净无事),随顺事事物物的"自然"韵律,减少主宰控制的欲望烦扰,才能"无为而无败""无执而无失"。

    《老子》为无为为腹不为目无为而无不为减法工夫论

    《老子》地上地下诸本考异(二)

    汪韶军
    12-17页
    查看更多>>摘要:古今的《老子》诠释似乎陷入到了一人一义、十人十义的窘境。但通过对地上地下几个重要版本的对勘,可获取更为可信的文本,从而为校准或深入理解老子思想奠定坚实基础。此处择取一些重要字词考订异同,在此基础上确定"爱民活邦""三者不可至计""万物方作""居以须其复也""此三言以为使""唯之与诃"等文本,消除或防止相关的一些误读,并在可能的情况下梳理出文本流变历程。

    《老子》传世本出土四本异文

    教化权力的悖谬与本真教化的可能——《庄子·人间世》"颜阖将傅卫灵公太子"解读

    郭美华
    18-23页
    查看更多>>摘要:庄子借颜阖将傅卫灵公太子的故事表明,以才德自高而欲图教化掌有权力者或规训权力本身,反而会导致教化者以及教化自身的扭曲与自我丧失。在蘧伯玉所提出的"形莫若就心莫若和"与"就不欲入和不欲出"的两难与张力中,教化从与权力的悖谬中,克服二者的沆瀣而昭示出一条返归本真性教化的道路。从而,由本真性教化绽露出存身与救世的可能。

    教化就不欲入和不欲出本真性教化

    习近平关于思政课建设重要论述的系统思维探赜

    李卓李红玲
    24-30页
    查看更多>>摘要:系统思维是马克思主义认识事物和分析问题的一种重要思维方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发表了一系列关于思政课建设的重要论述,蕴含着深刻的系统思维。全面确认新时代思政课建设的意义价值,协同推进思政课建设的要素联动,优化思政课建设的要素结构,引领思政课建设的要素创新,表现出系统思维的整体性、协同性、结构性、动态性诸特征的辩证统一,是习近平以系统思维科学方法统筹谋划和部署思政课建设的具体表达。这对全面理解和准确把握习近平关于思政课建设重要论述的基本内容和总体要义,实现思政课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习近平思政课系统思维"大思政课"

    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人民性

    卢晓莉贺鸽
    31-35页
    查看更多>>摘要: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顺应历史发展趋势,因应时代发展需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对党的文化发展实践进行时代总结,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人民是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了谁""依靠谁"和"由谁评判"等重大问题,蕴含着深厚的人民性。

    习近平文化思想人民性根本立场研究导向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核心要义及其世界历史意义

    雷永强庞佳乐
    36-41页
    查看更多>>摘要: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马克思共同体思想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智慧结晶。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习近平总书记为应对全球挑战、完善全球治理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中国方案,并从政治、安全、经济、文化、生态五个维度对其进行深刻阐释:政治上,要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安全上,要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经济上,要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文化上,要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生态上,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这一理念不仅为新时代中国外交提供基本遵循,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擘画新愿景,而且为科学社会主义注入新活力,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新智慧,具有深刻的世界历史意义。

    人类命运共同体全球治理科学社会主义世界历史意义

    胸怀天下视域下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三维探赜

    潘建屯邹佳芯
    42-47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之一,"坚持胸怀天下"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方法论指引。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中,为了加速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进程,必须坚持胸怀天下,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眼光之必备、立场之必需、方法之必要三个方面进行全面审视;从逆全球化思潮、国家安全威胁和文化冲突论三个方面认清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三重险阻;从顺合作共赢之趋创利益共同体、行普遍安全之道建责任共同体、走开放包容之路构价值共同体三个维度破解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三大难题。

    胸怀天下人类命运共同体方法论中国式现代化

    宋诗中的终南书写与空间感知

    杭洁
    48-53页
    查看更多>>摘要:终南山作为一座文化名山,其文化书写从唐到宋逐渐式微。宋诗中的终南山首先作为高峻连绵、清幽宜人的自然地理空间出现,同时也是有所意味的文化符号。宋人的书写终南通过对汉唐盛世的怀念,抒发咏史怀古之忧思、时代兴亡之感慨。终南山作为一种符号上的语码,也是僧人修习和道士隐居的重要空间,"终南捷径"指代的隐逸思想成为苏贾空间理论中的第三空间。探讨宋代终南山的空间感知和文化内涵对于研究终南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终南书写咏史怀古"终南捷径"空间感知

    《孽海花》中的异域都市书写及其文化意蕴

    李军锋
    54-5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晚清中西文化碰撞的时代背景下,《孽海花》是当时最受欢迎的畅销小说之一。作家曾朴的审美视野已经从本土扩展到世界各地,其中的西方城市成为他所建构的重要审美空间。在情节设置上有意虚构主人公金雯青与傅彩云游历西方的情节,以此展现西方社会的发达与文明。曾朴在作品中对西方城市进行想象的同时,也是根据晚清本土化的现实来建构自己心目中的社会秩序与城市景观。因此,作品中的异域都市书写是作家言说"他者",审视和反思"自我"的产物。

    《孽海花》异域都市文化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