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曹奎

月刊

1672-3600

sqsysk@126.com

0370-2586863、2586865

476000

河南省商丘市平原路55号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Shangqiu Normal UniversityCHSSC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主持人按语

    邓联合
    1页

    《老子》"正言若反"的反向思维与柔软不争之疏解

    赖锡三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老子》"反者道之动"和"弱者道之用",均被放在四十章中,表示出两者之间,尤其"反者"(逆向思维)和"弱者"(柔软思维),具有某种微妙的连结关系。"正言若反"的"正",不是固定标准、单一方向的"正",反而是要"反"固定之正、"反"单一之正,以让各种"恢恑谲怪"能够"各正其正"地被包容、被欣纳。四十一章"上士之道"看似"背道而驰",一连串看似悖谬可笑的"反其道"描述,其实都以"正言若反"的"反反"方式,传达了否定性的大创造。"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都体现出"正言若反"的吊诡表达。亦即透过否定性的去执、去病(若反),反而才能重新返回自然变化、天机自张的最佳活动状态(正言)。人们应该要珍贵守护的"三宝":一是"慈心"而不争胜,二是"俭用"而不浮奢,三是"处后"而"不敢为先",《老子》也以它一贯"正言若反"的修辞,来显示"三宝"的吊诡妙用。真正的"柔弱"之"行",既不只是理性认知,更不是再增强意志,反而是虚损"自伐""自有功"那种处处想要自作主宰的权力意志,转换成如"上善若水"那般善因循、善回应的柔软之行。

    《老子》正言若反反反得正去偏执反向思维柔软不争

    《直注道德经》的圣人观

    李梦媛
    9-15页
    查看更多>>摘要:蒙山德异在《老子》思想的基础上,融合儒佛的理论,对老子的"圣人"作出了概念上的明确概括,认为"圣人"即"达大道,弘至德者"。所谓"达大道"是说"圣人"能够体达大道,以"道"为体,是"道"人格化的体现,具有"洞明真性""一念不生""自然无为""谦下不争"的特点;所谓"弘至德"是说"圣人"能够广弘至德,以"德"为用,是"玄德"的践行者,不仅能无为治世,亦能平等济物。而综合德异《直注道德经》三教合一的基本视域来看,德异阐述的圣人又体现了三教融合的特点。

    《直注道德经》圣人玄德自然无为

    栎社树的存身样式与信仰主义路径的拒斥——《庄子·人间世》"栎社树"一节的生存论阐释

    郭美华
    16-21页
    查看更多>>摘要:栎社树是在石姓匠人的技艺性知识、弟子以及众人的无知与隐匿曲径、社庙等诸多关联者的牵连一体中呈露自身的。栎社树要求无用以免于因用而夭折,但是其无用依赖于世俗中有用性的知识性眼光,即只有富于技艺的匠石才能理解其无用而长寿;因此,栎社树之存身,必须免于流俗无知之众因其无用而对之加以灭除。如此,栎社树以无用于世且寄寓于社庙的双重方式而存身人间世。如此存身,以反讽的方式揭露了流俗基于有用性追求而制造的神意或神力的虚假本质,而昭示出净洁而无限的道德之乡。

    栎社树散木信仰主义神意存身无用之大用

    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乡土文化传承探析

    李宇征戴聪慧
    22-26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乡村振兴的文化基石和力量源泉。当前,乡土文化传承仍面临着传承主体愈发匮乏、传承客体日渐式微、传承方式凸显不足的现实困境。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为乡土文化传承阐明了政治保证、明确了价值立场、揭示了内在规律。新时代新征程,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传承乡土文化,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夯实政治基础;引育文化传承主体,汇聚强大合力;推动客体塑形铸魂,实现创新发展。

    习近平文化思想乡土文化文化传承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赋能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逻辑与实现进路

    李国政李鑫汝周广亮
    27-3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民族整体的现代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中国式现代化的协同共进彰显了我国民族工作与国家战略的耦合互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思想基础、政治保障、实践动力及行为规范等方面赋予了中国式现代化鲜明的价值意蕴。基于"主体-客体-过程"三维探析,汇聚主体力量、涵育多元面向、贯通基本进程内构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赋能中国式现代化的运行机理。有鉴于此,需要从人口发展、经济共享、文化认同、绿色发展和安全发展等五个层面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赋能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路向。

    中国式现代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价值机理进路

    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生成逻辑及鲜明特质

    刘玉霞余津楠
    34-40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把"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纳入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中,并将其置于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的同等高度。人类文明新形态根植于中华文明的丰厚沃土,遵循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路线轨迹,依托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有机融合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的思想精华。由此,人类文明新形态在文明体系、价值理念以及国际关系上呈现不同于其他民族国家的鲜明特质,实现了对西方资本主义文明、传统的社会主义文明以及"西方中心论"的三重超越,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文明发展道路,有力回答了"世界之问"与"时代之问"。

    人类文明新形态马克思主义鲜明特质

    新时代党建引领农村基层治理路径论析——基于政治文化的分析框架

    孙国栋张静
    41-46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提升基层党组织引领力具有重要意义。在传统政治文化影响较深的农村基层治理成效不彰的情况下,以提高政治认知、形塑政治态度、激发政治情感和引领政治价值为契入点,合力提升党组织引领基层治理实效。基层党组织在强化农村基层政治文化实践中,面临基层群众政治认知低下、政治态度消极、政治情感淡薄以及政治价值偏狭等现实困境。因此,新时代我们需要以现实问题为导向,从强化思想政治建设、提升基层群众的政治认同,提升治理主体的综合素质、形塑治理主体的政治态度,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重塑基层群众的政治情感以及加强党组织功能转换、引导基层群众重构政治价值等方面构建推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多维路径。

    党建引领农村基层治理政治文化治理主体路径设计

    明代嘉靖万历时期士人心态及其文学史意义

    孙源鸿
    47-51页
    查看更多>>摘要:明嘉靖至万历,南虏北寇,帝王佞道,朝纲黑暗,士人普遍产生忧惧和绝望的心态;与此同时,亦有许多士人激扬起拯世情怀,意图匡扶正义。身为郎署官的后七子派以复古为旗帜,推动雄浑古奥之风隆兴于时。改革新政下国运升隆,诤谏之臣的出现亦促进士风重振,双重加持下馆阁词臣鸣盛意识高涨,推动台阁文学迎来复兴。阳明心学发展,促使士人心理关注自我,阳明殁后,在其弟子传播下,其理念逐渐偏移,张扬放纵之风弥漫士林,催生了性灵说的萌芽。科举僵化与资本经济初现,士人投机钻营与崇奢黜俭,士商融合之下,晚明通俗小说勃兴。

    嘉靖万历士人心态文风

    "梁园"记忆书写变迁与飞雪图景生成

    孟玉洁
    52-57页
    查看更多>>摘要:"梁园"的题写模式经历了描摹体物、拟代言志、意象象征的变迁,历代文人对其追忆书写中又生发出不同的主题。西汉枚乘《梁王兔园赋》以亲历者视角再现了作为地方藩王游冶之所的苑囿盛景,文本注重描摹体物;南朝江淹《学梁王兔园赋》、谢惠连《雪赋》则以"梁园"为拟代媒介劝诫刘宋藩王恪守臣道、应时而动,文本注重说理言志,此种书写技巧消解了"梁园"作为皇家园林的豪奢巨丽气象;唐及后世的诗歌创作中,"梁园"逐渐成为诗人习用的审美象征意象,以资"怀古""咏雪""隐逸"等咏歌抒情。综合历代文学书写,谢惠连《雪赋》作为经典文本影响了飞雪图景生成与艺术创作,辅助了文人对于"梁园"的想象。

    梁园记忆书写《雪赋》飞雪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