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曹奎

月刊

1672-3600

sqsysk@126.com

0370-2586863、2586865

476000

河南省商丘市平原路55号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Shangqiu Normal UniversityCHSSC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老子》的两行调中与微妙玄通之疏解

    赖锡三
    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于《老子》而言,天地之道(天之道),有其维持不断运转的力量原理,是透过"两行且调中"的互补互救,成就活动之道的均衡而生生。《老子》要我们保持"宠辱若惊"的两端警觉,也就是不偏执在"近名"和"近刑"的任一极端状态。宠辱若惊,也暗示了一种不住两边的中道调节修养观。《老子》用了九个比拟之辞来形容有道之士"微妙玄通,深不可识"的人格特质与行事风貌。二十章中,"我"与"众人"的对比描述,非常形象地显示出《老子》中的真人特质与俗众品味的"差异性"。对《老子》而言,真正最为"天下贵"的珍贵智慧,乃是不住两边的"两行调中"之修养:"既不可"得而亲,"也不可"得而疏;"既不可"得而利,"也不可"得而害;"既不可"得而贵,"也不可"得而贱。这种"两端不住"的否定辩证,不只是消极地不住执于两边,它更要积极地以"调中"来促成两边对话与两行转化。

    《老子》两行调中微妙玄通守中天之道人之道共生无限游戏

    主持人按语

    邓联合
    1页

    老庄"知"论的多重结构

    廉天娇徐会利
    12-16页
    查看更多>>摘要:道家老庄对"知"的诠释主要分为"世俗之知"和"体道之知"两方面。他们都摒弃作为一般智慧的"世俗之知",这是由于世俗的认知本身具有局限性,不仅妨碍对道的认识,还损害了人的自然本性。在对"体道之知"的诠释上,老庄各有其侧重点,老子从"知"的生成角度来讲"介然有知",庄子则从心灵境界的觉解角度来讲真人真知。最后通过消除人与己的对立、消解人与人的隔膜、解决人与自然的冲突等修养路径,实现超越分别、与物齐一、同于大道的价值追求。

    老子庄子真知

    流俗政治-仁义之域的自行崩溃与乘物游心的个体性存身——《庄子·人间世》"叶公子高将使于齐"章的生存论意蕴

    郭美华
    17-2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相对儒者自圣化的救世之论,庄子更为深刻地指出个体存身的生存论意义。在以颜回和孔子对话消解了道德自圣与智慧自高以救世的两难之境后,庄子进一步借孔子与叶公子高的对话,指出个体在流俗政治-仁义之域存身的悖谬之境,即在扭曲的政治-仁义沆瀣一体之境中,任何个体作为使者传命成与不成皆有忧患的两难。经由对君臣仁义作为命义大戒与无限天地之关系的弹正,揭示出流俗政治-仁义沆瀣一体之境在其展开中必然自行崩溃,而在特定的具体历史阶段,个体乘物游心以致命的个体性存身,反倒是敞露了迈向无限性天地与自然而真实个体的通道。

    《庄子·人间世》政治-仁义之域无限性天地个体性存身无所逃于天地之间不得已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生成逻辑、理论品质及价值意蕴

    梁露行
    24-31页
    查看更多>>摘要:习近平文化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其产生提供了科学指引,党百余年奋斗实践中积淀的宝贵经验为其形成提供了重要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其发展提供了丰厚滋养。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理论思维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践凝结而成的理论结晶,具有"体"与"用"相贯通、"破"与"立"相统一、"内"与"外"相协调、"前"与"后"相兼顾、"点"与"面"相结合的鲜明理论品质。深刻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所蕴含的价值意蕴,对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深化文化建设规律性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引领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习近平文化思想文化强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

    中国式现代化对外话语体系建构:现实检视、核心话语和实践进路

    聂蕾徐晓莉
    32-38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中国式现代化展现出巨大的实践效力与发展特色,如何构建中国式现代化对外话语体系成为了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通过加强现实检视、提炼核心话语、优化实践路径三重进路,回答中国式现代化对外话语体系构建中"为何说""说什么"和"怎么说"三个基本问题:首先,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对外话语体系构建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其次,以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基本特征为面向,提炼出国情话语、价值话语、社会话语、生态话语、交往话语等五种核心话语。最后,将中国语境与国际视域相交融,做到视域融合;促进官方、学界和民间不同话语主体相结合,做到多元协同;将理性叙事与感性叙事相贯通,做到情理交融,进而最大程度提升中国式现代化的阐释力度、广度和深度。

    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体系建构实践路径

    论"三个务必"对"两个务必"的守正创新

    黄丹丹
    39-43页
    查看更多>>摘要:守正创新是党的指导思想保持旺盛生命力的科学方法。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的"三个务必",是在对"两个务必"守正创新的基础上,结合新的时代形势和发展需要而提出的。"三个务必"一以贯之地坚守了"两个务必"中的人民至上价值观,传承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坚守了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赓续了百年大党的拼搏基因;坚守了谦虚谨慎的优良传统,延续了党的优良作风。"三个务必"创新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发展动力,丰富了伟大斗争的理论内涵,拓展了自我革命的构成要素,对新时代建设坚强有力的执政党具有重要意义。守正是前提,创新是关键,二者内在统一,因此,"三个务必"对"两个务必"的守正创新,要牢牢把握继承与创新的统一、原则与灵活的统一、变与不变的统一。

    "三个务必""两个务必"守正创新党的发展动力自我革命

    "三个务必":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法宝

    吴湘梅
    44-4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三个务必"是对"两个务必"的继承发展,是对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奋斗的历史经验总结,是深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必然要求。"三个务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撑、优良的作风保证、鲜明的精神特质。新时代新征程要以"三个务必"全面推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以构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制度筑牢初心使命,以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作风走好新时代的赶考之路,以增强伟大斗争意志和本领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国共产党"三个务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要法宝

    贾谊《旱云赋》创作时间考

    吴从祥李泓如
    49-52页
    查看更多>>摘要:贾谊为西汉著名文学家,汉文帝时期曾任博士、太中大夫、长沙王太傅、梁怀王太傅。被贬长沙为贾谊仕宦生涯的重大转折点。诸多史料表明,贾谊汉文帝前元三年(前 177)被贬长沙说为正解。《旱云赋》为贾谊重要作品。从内容来看,此赋为夏秋之交大旱实录,恰对应《汉书·五行志》前元三年初秋大旱之记载,贾谊赴任长沙亦正值此时。从主旨来看,《旱云赋》为贾谊自寓身世、怨愤失意之作,无疑创作于其被贬长沙之后。从写作地点来看,该赋作于长安城外渭水之畔。

    《旱云赋》贾谊被贬长沙文帝前元三年渭水河畔

    重返寻根:文化寻根的"中国式现代化"文学推进

    郭芳丽
    53-58页
    查看更多>>摘要:寻根作家以文化突围的方式推进了中国现代派的思路,在西方文化坐标之外再设置一个本土文化坐标,继续文学的纯化。政策的导向性、作家的自我认同需要、马尔克斯的出现共同推动了作家寻根思想的产生。韩少功、阿城、李杭育等人不仅强调文学观念的现代化,而且对文学语言、文学叙事以及文学制度等问题展开全面思考。寻根文学运动中,作家的"自治"文学观念和文学体制的变化相互促进,相互生发,形成了本土化的文学自治。"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学在当时"现代转型"强大需求下的一次"创新"选择。"寻根"也因此成为一个颇具中国特色的"现代"文学命题。

    寻根文学本土化文学自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