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崂山区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特征,找出关键控制环节,为当地政府更科学地处置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更有针对性地制定预防和控制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收集2017-2022年崂山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调查处置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相关信息,对其流行病学特征进行描述性统计学分析.结果 2017-2022年崂山区共发生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85起,达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标准0起,累计发病455例;平均每年发生14.2起,不同年份间发生数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5.094,P<0.001;新冠疫情前3年(2017-2019年)平均每年发生22起,新冠疫情期间(2020-2022年)平均每年发生6.3起,新冠疫情期间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发生数量明显低于新冠疫情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916,P<0.050;不同月份相比,发生高峰主要集中在7、8月份,7、8月份共发生61起,占所有事件的71.8%;可疑餐次进食场所主要集中在餐饮服务机构(72起,84.7%);查明原因30起,事件查明率为35.3%;查明原因的事件中,致病因子以微生物类最为常见(26起,86.7%),其次是有毒动植物类(4起,13.3%),无化学性事件.微生物类以副溶血性弧菌占比最大(21起,80.8%),有毒动植物类以菜豆占比最大(2起,50%);发病人员以20~50岁的中青年为主(333例,73.2%),外地人群发生数量(51起,267例)多于本地人群(34起,188例),外地人群以旅行团或自驾游等人群为主(94.1%);外地人群因感染副溶血性弧菌而诱发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高于本地人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102,P<0.050.结论 随着新冠疫情的结束,人员流动的全面恢复,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发生数量有增加的风险,应加强对餐饮服务机构的监管,重点防范暑期旅游高峰季节由副溶血性弧菌引发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