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视听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视听
视听

月刊

视听/Journal Radio & TV Journal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主流媒体短视频生产的叙事创新与传播力提升

    罗锐
    2-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短视频迅速崛起的背景下,主流媒体面临着传播格局的重大变革.主流媒体可通过叙事创新提升短视频的传播力,具体策略包括精准定位与贴近生活的选题策划、强化视频制作质量、培养专业化采编团队,以及加强内容分发与互动等.叙事创新是提升短视频传播力的重要途径,通过生动的故事和技术手段,主流媒体可以在激烈的竞争中实现突破,不断优化传播效果,以保持在新媒体环境中的竞争力.

    主流媒体短视频叙事创新传播力互动策略

    如何讲好广西与东盟的故事——以国际在线广西频道"魅力东盟"板块为例

    蔡倬琳
    5-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当前国际传播的格局下,讲好广西故事、讲好广西与东盟的故事成为广西主流媒体的重要使命.本文以国际在线广西频道"魅力东盟"板块的新闻报道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内容分析法和词频统计法,对板块内新闻报道的数量、主题框架、关注焦点、报道形式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为讲好广西与东盟的故事,广西主流媒体应强化精准传播,注重分众化表达;加强与东盟媒体的合作,拓展传播渠道;紧跟时事热点,强化内容建设.

    国际在线东盟广西新闻网站

    YouTube平台上中国美食纪录片的文化符号传播效果研究

    沈国华刘宇婷
    9-1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风味人间》《早餐中国》等在YouTube平台上展现出了很好的传播效果.伴随着这些纪录片的热播,一系列中国饮食文化符号获得了海外受众的关注、认知与接受.本文通过抓取YouTube平台上关于这三部纪录片的传播数据,分析纪录片所传播的文化符号在海外受众中的接受指向、辨识度及情感倾向情况.数据显示,海外观众对这些纪录片中展现的中国饮食文化符号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和高度的认同感.针对接受效果的不足,应注重创作视角与手法的创新,对旁白进行二度创作,注重翻译时文化背景的铺垫与解释.

    美食纪录片YouTube中国文化符号海外传播效果

    国产悬疑剧的对外传播研究——以《隐秘的角落》和《漫长的季节》为例

    杨薇刘爱丽
    14-17页
    查看更多>>摘要:国产影视剧作为文化传播和国家形象建构的重要载体,对于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国门,展现中国形象具有重要作用.辛爽导演的《隐秘的角落》和《漫长的季节》具有选题围绕现实主义题材、叙事结构丰富、实验音乐与时代感音乐融合、剧本内容丰满有质地等艺术特点.两部剧的"出海"有助于传播国家文化形象,彰显国家艺术水平,增强我国与他国人民之间的情感联结.我国影视剧要想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就要表达人类共通情感,提升审美品位和制作水平,以口碑促进传播分享,探索新的"出海"模式.

    国产悬疑剧艺术特色现实主义对外传播

    身体·符号·侠义精神:中国功夫电影对游戏观照的三重向度

    万梓玉
    18-2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功夫电影是中国特有的电影题材,主要以中国武术为核心,结合中国的传统文化、宗教、哲学、价值观并传递中国武术精神.中国功夫电影中的打斗招式、符号表达与侠义精神为各类游戏提供了创作源泉.游戏通过对功夫电影中人物武打动作的借鉴,完成游戏角色的动作设计.场景与符号化道具蕴含着功夫电影的影像基因.功夫电影的文化表征也是游戏文化层面游戏内核的来源.中国功夫电影从角色身体、场景构建、文化内涵三个层面实现了对游戏的观照.

    中国功夫电影游戏文化表征三重向度

    "侠"本位的回归:武侠电影江湖重塑

    蒋雨腾
    22-26页
    查看更多>>摘要:武侠电影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类型电影,自20世纪20年代中国第一次商业电影浪潮起,便不断地实现其自身类型的演化与融合,最终成为我国成熟的电影类型之一.但近年来武侠片市场陷入低迷,院线上映的武侠片产量质量不尽如人意.在网络大电影发展的过程中,武侠却成为颇受欢迎的题材,其中虽然质量参差,但不乏用心之作.网络电影《目中无人》和其续作《目中无人:以眼还眼》的成功给热衷武侠的观众带来了惊喜.在情节上,两部影片将电影回归"侠"本位,在文本的建构上专注于侠者形象的构建.在视听语言上,展示"武"的刺激,重塑了武侠江湖,迎合了当代观众对于武侠的审美期待,兼顾了经典武侠的复古与符合当代观众口味的创新,对于新时代武侠电影的创作与发展有着启发意义与思考价值.

    武侠电影《目中无人》情节设置文本建构

    东方朋克:中国神怪动画电影中的叙事新构

    王鹏飞
    27-3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动画电影学派在20世纪后半叶创造出了独特的民族动画电影美学风格——以中国传统文化与精神为基底,以中国神话(1961年的《大闹天宫》)、民俗寓言(1981年的《南郭先生》)和成语故事(1984年的《鹬蚌相争》)等为题材,并结合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工笔画、水墨画等)、民俗艺术(年画、门神画)和京剧艺术(程式化表演、脸谱)等形式元素而构建.步入21世纪后,沉寂失落的中国动画电影也在时代与审美的新变化下有所重振,民族动画电影的叙事新风亦被重提.近年来,追光动画公司接连推出"新神榜""新传说""新文化"系列作品,打造出民族动画电影之新风,并由此诞生了中国神怪动画电影叙事新构造——东方朋克风格.

    东方朋克神怪动画民族动画

    《牧马人》的数字重生:电影文化遗产的修复价值

    陈岚王福来
    31-35页
    查看更多>>摘要:经典老电影以独特的叙事时空和传播效果,成为保存历史记忆的文化载体,因而具备了文化遗产的基本属性.数字修复技术通过物理、数字和艺术等多方面的综合应用,使经典老电影得以重焕生机.电影数字修复给了观众再次挖掘老电影中文化基因丰富内涵的机会,也揭示了电影文化遗产的多元价值,包括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社会教育价值和经济价值.经过高清影像修复技术的加持,老电影《牧马人》依然能够焕发出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文化传播力.

    电影修复电影文化遗产文化基因《牧马人》

    阿尔茨海默病电影的疾病书写与伦理叙事

    王帅赵新
    36-39页
    查看更多>>摘要:电影《脐带》以内涵深刻的意象隐喻、冷静克制的视角观察和含蓄内敛的情感抒发,讲述了音乐人阿鲁斯陪同患有阿尔茨海默病的母亲返回故乡草原,一路寻找她记忆中的"阴阳树"的故事.电影通过展现母子携手同行的归乡之旅,探讨了漂泊游子重返精神家园、失序家庭重塑代际关系,以及离散个体重拾游牧记忆的艰难性与可能性,营造出丰富多义的话语空间和哀而不伤的主题基调,彰显出导演观照现实的悲悯意识.

    阿尔茨海默病《脐带》疾病书写伦理叙事

    镜与镜之间:电影《走走停停》的精神隐喻与叙事价值

    杨璇杨影影
    40-44页
    查看更多>>摘要:电影《走走停停》描述了一位"北漂"失败的返乡青年从迷茫中找到自我,重新定义人生价值的过程.借用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对电影中所使用的戏中戏结构进行解析,三重镜头分别对应着本体映照、世俗凝视与自我回望,通过解码镜头背后的精神隐喻,可以看到电影主角的自我挣扎与成长历程.电影风格化的叙事逻辑和人物设定,讽刺了成功学叙事在当下的虚浮与空洞,并呼唤了"人生无需定义,允许一切发生"的价值理念.

    《走走停停》精神隐喻叙事价值拉康精神分析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