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视听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视听
视听

月刊

视听/Journal Radio & TV Journal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匿名社交的驱动力与边界:小红书momo现象的传播游戏机制研究

    孙可新
    80-84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采用美国传播学家威廉·斯蒂芬森的传播游戏理论,结合网络民族志方法,深入分析了小红书momo群体.研究发现,用户通过匿名"游戏",复制头像和昵称,来保护隐私,逃避社会控制,自由表达并寻求情感认同,实现快乐传播.这一社交驱动模式反映了当代青年的网络社交行为,强调了警惕个体异化和群体极化的边界所在.研究旨在深化对数字时代网络社交行为的理解,验证传播游戏理论的适用性,为未来的网络社交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传播游戏理论momo群体快乐传播匿名社交

    从抖音"小火人"看虚拟中介对亲密关系的影响及伦理迷思

    张悦
    84-89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以抖音中的"小火人"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调查法、平台漫游法及深度访谈法,探索它作为虚拟中介在形成线上亲密关系中的作用机制及社会影响.研究发现,虚拟中介在塑造新型亲密关系方面有一定作用,但也引发了社交压力、情感商品化及虚拟与真实关系边界模糊等伦理问题.面对虚拟中介亲密可能产生的社会问题,应秉持技术德性的治理原则,通过多方协调提出构建和维护伦理边界的策略.在技术的发展和社交互动的演变中找到平衡点,以确保工具理性和人类价值的和谐共存.

    虚拟中介亲密关系"小火人"合养精灵伦理风险

    用户使用MBTI人格标签在社交媒体上的自我呈现

    王俪澍
    90-94页
    查看更多>>摘要:伴随着MBTI人格测试在社交媒体的爆火,一种单纯的人格属性测试逐渐从中剥离出来,演变成一种社交符号和自我定位的方式,对人的自我认知和对外呈现形象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通过剖析用户在社交媒体上呈现的有关MBTI的内容来分析他们如何借助人格标签来定位自我并进行圈层社交,可以发现,MBTI人格测试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用户的社交行为和自我呈现,使他们不自觉地在社交媒体上进行表演行为.从拟剧理论的视角分析这种通过MBTI人格测试所呈现出的表演及在前台的印象管理得出结论:MBTI人格测试会影响用户在社交媒体上的呈现内容,他们进行无意识的表演和想象,造成刻板印象的加深,从而反作用于自我认知.

    MBTI人格拟剧理论自我呈现社交媒体

    听觉重拾与感知重组:媒介四定律视角下的ASMR音视频研究

    肖伊婧
    94-98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媒介四定律的视角研究发现,ASMR音视频在加快类社会互动、优化大众娱乐生活的个性选择以及重塑听觉体验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编辑、整合、增强日常"噪音",使人们重新体验声音的魅力.基于媒介的具身性,其独特的触发机制在传播过程中能激活身体感知,进一步促进感官的延伸与融合.ASMR音视频作为一种新兴的媒介形式,承载着技术的力量,沉淀了人类的情感记忆与文化认同,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现实与虚拟的桥梁.然而,也应理性看待其潜在的负面影响与边界问题,确保在享受它带来的益处的同时,能够对可能引发的问题保持警觉与反思.

    ASMR声音媒介四定律

    发错微信群现象及其风险规避

    靖裕思
    99-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微信作为即时信息交流平台,具有私密性和公共性.当下常常发生发错微信群的尴尬事件,如误将工作信息发至家庭群、误将个人私聊内容发至工作群、误将敏感信息泄露至公共群、误将不当言论发至家校群、误将助力链接发至工作群等,对当事人产生不良影响和后果.同时,发错微信群会带来信息发生扭曲或改变、对个人或集体造成损失、信息被加速放大和传播等问题.在规避发错微信群带来的风险时,要提高人们的数字素养与技能,微信用户在正式发送信息前应多次检查,学会借助外力进行及时补救,降低舆论风险.

    微信群转发风险规避舆论传播数字素养

    网络直播社交模式的属性、模态及风险挑战分析

    潘锡东
    102-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网络直播内容具有社会交往属性,在技术、经济和情感层面对社会交往产生影响.虚拟的直播对话拓展了交往边界,丰富了表达方式,重构了网络社会场景,但同时也引发了媒介依赖、真实交往缺失、算法囚笼与社交异化等问题.因此,直播时代的社会交往路径亟待重塑:倡导用户适度断连虚拟空间,强化现实交往;优化平台机制,以防止社交消费畸形化;强调传递主流价值观,深度融入现实社会网络,构建健康的社会交往新生态.

    网络直播社交模式风险挑战优化路径

    "拆"得其所:数字时代拆卡直播的呈现机制与价值审视

    石域岚
    106-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时代,拆卡直播席卷着各大媒体平台.通过参与式观察可以发现,在视觉呈现上,拆卡直播以风格化的场景表演与仪式化的互动体验,充分满足了人们的心理刺激与精神需求,吸引了大批短视频用户驻足观摩.但究其本质,拆卡直播是主播将无形的消费体验潜移默化地内置于直播的观看中,以此实现了对观看者消费欲望的甜蜜控制与隐性驯化,因而消费者选择在拆卡直播间中进行下单往往是消费驯化后的结果.与此同时,拆卡直播热火朝天的背后也暗含着诱导消费、价值偏移与扰乱秩序等现实问题,值得人们警惕与反思.

    拆卡直播视觉呈现消费驯化价值审视

    县级融媒体中心内容生产创新路径研究

    杨玉洁戴蔚
    110-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打造新型主流媒体、提供优质新闻服务,走好传播的"最后一公里",是县级融媒体中心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内容生产这一安身立命之本.尤其是在小众旅游地火爆的当下,作为小众旅游地宣传的重要媒体,县级融媒体中心则肩负着传播当地文化、宣传当地旅游景点、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重任.县级融媒体中心应加强人才培养,创新生产流程,差异化生产实现精准触达,与本地文化相结合,重视媒体合作和用户需求,提升自我造血能力,从而更好地助力当地的建设发展.

    县级融媒体中心内容生产创新路径

    数字化视域下平台型媒体的叠变与规则再构

    吴婧宜
    115-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平台型媒体作为一种新媒体形态,将传统媒体的编辑专业性和数字平台的开放性融为一体,推动传播结构从去中心化走向再中心化.以保罗·莱文森的媒介进化三论的理论视角展开研究,有利于更加深入地看待媒介进化与人之间的联系,从而推导出平台型媒体的内在演变逻辑:以"人"为中心,但"人"是由众多社会角色所构成的,因此建立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传播将是数字时代传播形态的发展趋势,以中国传统关系取向为基点所发展的交往法则将发挥巨大作用,以"关系"为中心所构建的新传播体系或是推动平台型媒体未来发展的重要力量.

    平台型媒体数字时代媒介进化三论关系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