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水土保持应用技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水土保持应用技术
水土保持应用技术

李树彬

双月刊

1673-5366

sb1532@163.com

0421-2911717-8501

122000

辽宁省朝阳市龙山街四段235号

水土保持应用技术/Journal Technology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查看更多>>本刊系水土保持科技刊物。旨在传递国内外水土保护科技信息,介绍国内外水土保护先进技术、科研成果及与水土保护有关的农业、林业、牧业、水利、土壤、环境保护、生态平衡、国土整治等方面的科技资料,促进水土保护事业的发展,提高科学技术水平。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RS技术的作物土地生态信息反演与估产

    刘惠楠王井利周斌马运涛...
    1-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快速监测土地生态情况,准确获取净初级生产力、收获指数与作物单产信息具有重要意义.以沈阳为研究区域,利用CART决策树方法对研究区玉米等地类进行分类提取,结合高精度地物分类结果与CASA模型对研究区内净初级生产力(NPP)进行估算,结合玉米估产模型与研究区内NPP与玉米收获指数(HI)对玉米单产进行预估.结果表明:研究区内玉米C的NPP达到600~800 g/m2 水平,2020 年沈阳市玉米生长状况良好;采取玉米单产模型预估的沈阳市各区县玉米单产相对误差均小于10%.研究结果具有一定可靠性,可为农业、国土资源等部门进行监测管理提供重要依据.

    玉米RSCASA净初级生产力收获指数估产

    河岸森林缓冲带对水质的影响研究

    李菲郑娟李晓光
    4-6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SWAT模型针对控制流域侵蚀与污染,模拟了两种农地保护措施(CP)对河岸森林缓冲区水质的影响效应.实施山地CP的3 种不同管理方案包括:随机法、概念法和模型法.研究表明,使用小流域面源污染物负荷作为优先排序标准,可以最快地改善水质.水质的改善是非线性的,而其他实施方案均产生线性回报.全面实施针对侵蚀的CP导致山地作物区域最大的沉积物和总磷负荷减少;全面实施针对营养物减少的CP导致最大的总氮负荷减少.总体而言,完整的河岸森林缓冲区促进全面的面源污染物负荷减少,沉积物、总磷、总氮减少率分别为20.5%、19.5%、7.0%.模拟结果表明,目前,小流域面源污染物减少的最大因素可能是河岸森林覆盖水平.

    河岸森林缓冲区沉积物SWAT模型水质

    北京市土壤可蚀性及空间分布特征

    杜宇佳
    7-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构建北京市土壤可蚀性K值的空间分布特征,分析土壤可蚀性K值影响因素,基于全国土壤调查数据计算土壤可蚀性K值,在ArcGIS中进行空间插值,探讨北京市土壤可蚀性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北京市土壤K值介于0.038 7~0.056 7 t·hm2·h/(MJ·mm·hm2),其中丰台灰黄土的K值最大,粘身两合土的K值最小.全市土壤均为低可蚀性土壤,土壤抗侵蚀能力较强.(2)从空间分布看,全市的土壤可蚀性由北向南逐渐增加.北京市土壤可蚀性与水土流失空间分布差异较大.(3)冲积物形成的粘身两合土砂粒含量最高,其土壤可蚀性K值最低;冲积物形成的丰台灰黄土砂粒含量最低,其土壤可蚀性K值最高.土壤颗粒组成与土壤可蚀性呈显著相关性(P<0.01).土壤可蚀性值呈现出旱地>林地>荒地>灌木林的特征.研究结果对北京市土壤侵蚀预报、水土流失精准防控等提供参考.

    土壤可蚀性K值空间分布土壤颗粒组成土壤性质

    沈阳市植被覆盖度计算及其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许艳杰
    10-11页
    查看更多>>摘要:根据沈阳市2018-2020 年Landsat影像和GEE云平台,采用最大值合成法及像元二分法计算沈阳市2020 年月尺度NDVI值和植被覆盖度,并深入揭示时空变化特征.研究表明:综合利用Landsat影像与GEE云计算平台可实现月尺度植被覆盖度的大面积估算,2020 年沈阳市植被覆盖度达到中低水平,覆盖度值 37.38%;植被覆盖度的高低与其生长周期保持一致,1 月最低为32.2%,7 月最高达到46.2%;从空间上,沈阳市东、南、西三面的植被覆盖度较高,而中、北部较低,应加强沙地植被建设,治理林下水土流失,注重特色经果林开发和植被恢复、保护.

    Landsat影像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沈阳市

    不同工况对土壤边坡发生滑坡破坏的影响

    何文华
    12-1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减少滑坡破坏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研究不同条件对土壤边坡发生滑坡破坏的影响.主要通过水槽试验,对不同降雨强度(40、70 和100 mm/h)、坡角(45~55°)和土壤初始含水量(5%~12%)条件下造成土壤边坡发生滑坡破坏的现象进行相关研究.得出以下结论:固定坡角和土壤初始含水量,滑坡破坏速度与降雨强度呈正比变化;固定土壤初始含水量、降雨强度<70 mm/h时,滑坡破坏速度与坡角呈反比变化;降雨强度>70 mm/h时,滑坡破坏速度与坡角呈正比变化;固定坡角和降雨强度,滑坡破坏速度与土壤初始含水量呈正比变化.试验结果可为预测、判断边坡发生滑坡破坏现象提供一定理论基础和参考.

    滑坡破坏水槽试验降雨强度坡角含水量

    耕作制度对土壤特性和玉米产量的影响

    陈绍辉
    14-1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土壤和地形变异严重影响山区农业生态系统的农业生产力和粮食安全.了解土壤空间差异对于进行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和采取适宜的保护措施来确保山区农业生产力是非常重要的.研究通过实地调查和采样,评估了普遍耕作制度对试验区土壤特性和玉米产量的空间动态变化和影响.同时评估了3 种耕作系统——综合耕作、牲畜耕作和机械耕作对土壤性质和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的耕作制度对山区土壤特性及玉米产量影响具有显著差异.采取适当的土壤耕作制度能够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和持水力,保护土壤结构,防止水土流失,同时也有利于山区粮食产量和生态安全.

    土壤密度土壤有机质渗透性土壤保持持水量

    小流域土壤养分时空分布规律及其变异特征

    曹泰彰
    16-18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大金寺河源头小流域为例,对耕地土壤、消落带、河道沉积物等区域中的铵态氮、硝态氮、全磷、全氮、有机质、pH等指标进行同步连续监测,采用反距离插值法、Pearson相关性分析、曼惠特尼U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法揭示土壤养分时空分布特征,探究耕地土壤、消落带与河道沉积物养分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发现:耕地土壤、消落带、河道沉积物中硝态氮、有机质及全氮受季节影响较大,不同季节具有明显差异;受人类活动与河床变化等影响,沿程河道沉积物土壤养分呈现复杂性变化特征;耕地土壤、消落带、河道沉积物养分含量受降雨影响较大,并且存在密切联系.

    耕地土壤、消落带、河道沉积物土壤养分河源头小流域

    小流域土壤水分含量空间变异及分布规律研究

    杨艳辉
    19-21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凌海市大羊河源头小流域为例,按放射状自坡脚向上沿阳坡、半阴坡、阴坡的坡向选择样线带布设样点,通过冗余、主成分和统计分析揭示不同深度土壤水分空间变异特征及其各环境因子影响规律.结果表明:①生长季初大于生长季末水分,各坡向体积含水率排序为阳坡<半阴坡<阴坡,各土层变异系数处于 10%~100%之间,达到中等水平;②初期各坡向变异系数排序为阴坡<阳坡<半阴坡,末期为阴坡<半阴坡<阳坡;在初期、末期水分采样点间隔处于35.2~445.8 m和 17.6~520.5 m;③海拔和草本丰富度对土壤水分异质性的贡献率为 36.1%、27.0%,海拔属于主控因素,植被冠幅和高度的影响也较大,可为凌海市低山丘陵区植被恢复及小流域水文生态过程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土壤水分冗余分析空间分布低山丘陵区

    小流域深层土壤水分分布状况及变化特征分析

    尚志强
    22-23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灯塔市叶河小流域为例,探讨了不同土层以及垂直、水平方向的土壤水分分布状况.结果表明:可以将土壤垂直方向上的水分变化划分成稳定层、规律变化层与活跃层,土壤含水量随坡度和耕地年限的增加逐渐减小,阳坡小于阴坡含水量,从高到低土壤含水量排序为农地>草地>灌木>乔木;水平方向上,从南到北、自东到西土壤水分逐渐减小,变化范围为6.18%~14.10%,这种分布格局是由小流域土壤特性、植被以及气候所决定的,整体分布比较稳定且持续时间更长;退耕年限、土地利用类型、坡向以及坡度对深层土壤水分的影响显著,可以为灯塔市生态修复和小流域治理提供参考依据.

    深层土壤水分变化叶河小流域

    朝阳市城市河流生态用水效率分析与评价

    娄利华
    24-25页
    查看更多>>摘要:根据河流生态用水特征,选择河道未渠化率、污水处理率、植被覆盖率、透水表面率和河道疏浚频率 5 个指标,采用模糊物元法评价分析朝阳市2011-2021 年城市河流生态用水效率.结果表明,经过近10a整治朝阳市生态水系取得显著成效,但仍需加大河道生态景观、污水处理、绿化等投入,研究成果为城市河流生态治理及其用水效率评价提供了参考.

    城市河流生态环境用水效率模糊数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