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水土保持通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水土保持通报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
水土保持通报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

刘国彬

双月刊

1000-288X

bulletin@ms.iswc.ac.cn

029-87018442

712100

陕西省咸阳市杨凌区西农路26号

水土保持通报/Journal Bulletin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1981年创刊,是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主办的学术性期刊,为中国科学院科学出版基金资助期刊,由科学出版社出版。连续3度被 编入我国《中文核心期刊》为《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 来源期刊。 《水土保持通报》紧密跟踪本学科的发展动向, 全方位及时报道有关最新科研及实践成果, 积极引导和推动本学科及其实践的快速发展, 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实用性和行业导向性。 主要报道土壤侵蚀、旱涝、滑坡、泥石流、风蚀等水土流失灾害的现状、预防监督、治理 经验和效益及水土流失地区生态环境及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 水土保持学科阶段性 的理论研究成果以及计算机、遥感、系统工程、生物工程等新技术在水土保持科研及其实践 中的应用; 国内外水土流失及水土保持研究新动态等内容。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辽宁省"三生"功能时空演变及其碳排放效应

    黄栋刘跃宗刘建宁李一博...
    421-43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辽宁省"三生"功能时空演变及其碳排放效应,为"双碳"目标下的国土空间规划提供依据.[方法]基于土地利用多功能性分类识别辽宁省国土"三生"功能,结合直接和间接排放因子法核算碳排放量,探索"三生"功能与碳排放量空间关系及其时空分异性,揭示"三生"功能时空演变的碳排放效应.[结果]①2005-2020年辽宁省"三生"功能空间分布格局总体变化不大,大部分地区以生产和生态功能为主,生活功能区扩张明显,各地级市中心与周边区域空间差异明显.②2005-2013年,辽宁省各县域碳排放量增长迅速,2013-2020年增速缓慢,但空间差异愈发显著,碳排放高值明显集中在沈阳市和大连市.③辽宁省"三生"功能与碳排放量空间布局及数量变化的相关性总体较强,但空间差异明显且影响因素复杂.[结论]辽宁省各县域需要在自然地理条件约束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引导下,在明确各自土地主导功能定位的基础上,依托自身区域优势与资源禀赋,加强区域协作,以实现全域碳减排.

    "三生"功能时空演变碳排放地理加权回归辽宁省

    基于InVEST模型的广西茅尾海土地利用变化与碳储量评估

    吴舒雁朱庆林翟焕锋
    432-44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评估广西壮族自治区茅尾海土地利用与碳储量的时空变化特征,为促进增碳汇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使用监督分类的方法对茅尾海2009,2015和2021年的3期遥感影像数据进行解译提取,基于ArcGIS软件和InVEST模型对茅尾海土地利用变化与碳储量演化进行研究.[结果]①茅尾海土地类型主要呈现"大聚居,小杂居"的分布特点,2009-2021年耕地、浅海水域和渔业养殖区面积减少,红树林湿地、建筑用地、林草地、淤泥质滩涂面积增加;②茅尾海碳储量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2009-2015,2015-2021,2009-2021年区域碳储量变化量分别为-1.10×105,3.77× 104,-7.29× 104 t;碳固定净现值分别为-1.37× 108,4.66× 107,-9.01 × 107元;③2009-2021年,茅尾海主要为渔业养殖区、林草地等高固碳土地利用类型向建筑用地等低固碳类型的转变,转为建筑用地造成的碳储量损失最大,达2.85× 105 t;转为渔业养殖区增加的碳储量达1.81 ×105 t.[结论]加快推动茅尾海养殖方式转型升级,加强红树林在宜林区域的增殖及加快森林城市建设,有利于研究区域固碳与可持续发展.

    土地利用变化碳储量InVEST模型茅尾海广西壮族自治区

    黔中城市群碳储量对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响应及脆弱性

    万海峰蒙友波陈洋赵祖伦...
    443-45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区域生态系统碳储量及生态系统脆弱性的影响,以期为区域绿色低碳和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2000,2010,2020年黔中城市群核心经济区3期土地利用/覆被数据为基础,运用InVEST模型和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定量分析生态系统碳储量及其空间分布格局,并采用潜在影响指数(PI)对区域生态系统服务脆弱性进行评估.[结果]①2000-2020年,黔中城市群核心经济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总体表现为耕地和林地持续下降,建设用地持续上升.研究区土地利用/覆被转移主要表现为耕地、林地、草地向其他地类的转移,其中,2000-2010,2010-2020年分别有3 339.35,3 669.15 km2土地发生了转移,前者林地转为草地是主要转移类型,后者耕地转为建设用地为主要转移类型.②2000-2020年区域的碳储量表现为减少趋势,由4.42 × 107 t减小到4.33 × 107 t,累计减小9.40× 105 t,林地转为草地是引起碳储量减少的主要原因.各年度碳储量密度均呈现西部、东部高,中部低的分布态势;20 a间,高密度区未发生明显变化,低密度区表现为由中心区域向外围扩散.③2000-2020年黔中城市群核心经济区主要扮演碳源的角色,土地利用程度指数增加了2.83,PI指数分别为-0.04,-0.31,均表现为负面潜在影响,且脆弱性不断增强.[结论]增加林地、控制林地转为其他用地及建设用地扩张是促进区域绿色低碳和生态系统的稳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InVEST模型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碳储量脆弱性黔中城市群

    2015-2020年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蓝绿空间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碳储量的影响

    高铭阳张俊玲石淞刘威...
    453-46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预测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蓝绿空间用地变化并分析其对碳储量的影响,为实现大兴安岭"双碳"目标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基于2015,2020年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土地利用数据,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检验的驱动因子引入PLUS模型,预测2030年蓝绿空间用地格局,耦合InVEST模型分析蓝绿空间变化对碳储量的影响,量化并验证蓝绿空间对碳储量波动的主要驱动地类.[结果]①2015-2030年蓝绿空间持续增长,林地均达蓝绿空间转入的60%以上,占绝对优势.②2015-2020年蓝绿空间占碳储量增长空间总面积的96.52%,2030年自然发展、蓝绿空间保护、城镇快速发展情景碳储量分别为1.459 4× 109,1.483 1× 109和1.464 7× 109 t,主要为大量非蓝绿空间向林地、草地的转入,其中蓝绿空间保护对碳储量增加作用最明显.③蓝绿空间中林地、草地、水域聚集程度与碳储量呈显著正相关,林地、草地为碳储量变化第一、第二主导地类.[结论]未来应延续优良生态政策,对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蓝绿空间进行重点保护,提高林地、草地结构完整性,助力该地区实现"双碳"目标.

    蓝绿空间InVEST模型PLUS模型碳储量大兴安岭黑龙江省

    黄河流域内蒙古段碳汇演变模拟及驱动因素分析

    浩日娃周瑞平胡斯乐呼格吉乐...
    465-47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黄河流域内蒙古段土地利用变化格局对碳汇空间分布的影响,并找出其主要驱动因素,为研究区生态空间发展方向和增汇政策提供依据.[方法]以黄河流域内蒙古段为例,基于2000,2010与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使用InVEST-FLUS模型分析各期碳汇能力变化情况,进而模拟2040年自然发展、生态保护及农业优先3种不同情景下碳储量变化格局,并借助地理探测器找出造成碳汇空间分布差异背后的主要驱动因素.[结果]①2000-2020年,黄河流域内蒙古段碳储量呈先上升后下降态势,碳储量总体增加8.63× 106 t,其中,地下生物碳储量增加3.91 ×106 t,土壤碳储量增加2.28× 106 t.②未来自然发展情景下碳储量继续减少3.92× 106 t,而在生态保护情景下增长2.21×107 t,高于农业优先情景下4.99× 106 t的碳储增量,其中,土壤碳库是造成增量差异的关键.③年平均降雨量、年平均温度的不平衡分布是造成黄河流域内蒙古段各类碳库差异的主要因素.[结论]合理的生态保护政策更符合未来城镇集约化和生态高质量发展要求,未来应重视荒漠化防治工作,推进林草建设,为提升区域生态安全格局和增汇政策提供保障.

    碳汇土地利用InVEST模型驱动因素黄河流域

    《水土保持通报》2024年征稿简则

    《水土保持通报》编辑部
    封2页

    书讯

    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