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水土保持通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水土保持通报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
水土保持通报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

刘国彬

双月刊

1000-288X

bulletin@ms.iswc.ac.cn

029-87018442

712100

陕西省咸阳市杨凌区西农路26号

水土保持通报/Journal Bulletin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1981年创刊,是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主办的学术性期刊,为中国科学院科学出版基金资助期刊,由科学出版社出版。连续3度被 编入我国《中文核心期刊》为《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 来源期刊。 《水土保持通报》紧密跟踪本学科的发展动向, 全方位及时报道有关最新科研及实践成果, 积极引导和推动本学科及其实践的快速发展, 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实用性和行业导向性。 主要报道土壤侵蚀、旱涝、滑坡、泥石流、风蚀等水土流失灾害的现状、预防监督、治理 经验和效益及水土流失地区生态环境及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 水土保持学科阶段性 的理论研究成果以及计算机、遥感、系统工程、生物工程等新技术在水土保持科研及其实践 中的应用; 国内外水土流失及水土保持研究新动态等内容。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粮食安全视角的喀什地区耕地"非粮化"影响因素及监管对策研究

    张文政阿也提古丽·斯迪克
    93-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基于粮食安全的视角,分析喀什地区的耕地"非粮化"特征、耕地供需盈亏情况以及耕地"非粮化"的影响因素,并提出耕地"非粮化"的监管对策建议.[方法]基于实地调查及统计数据,分析喀什地区1995-2020年耕地"非粮化"时空演变特征,运用粮食供需平衡法分析喀什地区的耕地供需盈亏情况以及耕地"非粮化"的安全区间,构建耕地"非粮化"影响因素指标体系,使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各影响因素对耕地"非粮化"的影响程度.[结果]①1995-2020年,喀什地区的耕地"非粮化"率及"非粮化"面积的时空演变趋势基本一致,在1995-2014年呈波动中上升的趋势,2014年后呈波动中下降的趋势,空间演变特征呈现东北高,西南西北低的分布格局.②在研究期内,只有喀什市长期处于耕地供给赤字状态,塔县于2010年处于耕地供给赤字状态,其余县市均处于耕地供给盈余状态;喀什市的耕地"非粮化"率已严重超过安全区间,喀什地区的其余区域均处于安全区间范围内.③家庭农业劳动力、农户兼业化程度、农资价格变化、种粮补贴政策效果对耕地"非粮化"的影响显著,其余影响因素对耕地"非粮化"的影响不显著.[结论]喀什地区耕地"非粮化"水平较高,耕地供给不平衡,应完善区域耕地保护政策,制定差别化的管理策略,遏制耕地"非粮化"现象继续蔓延,实现粮食安全与耕地安全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粮食安全耕地"非粮化"耕地供需Logistic回归模型影响因素喀什地区

    基于PMC指数模型的黄河流域生态补偿政策量化评价

    程梦芝方永恒
    104-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生态补偿政策的有效推进对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对黄河流域生态补偿政策进行梳理和科学评价,旨在促进生态补偿政策的进一步优化与完善.[方法]基于黄河流域9省(区)2001-2022年颁布的170份生态补偿政策文本,利用ROSTCM软件和政策一致性(PMC)指数模型,构建生态补偿政策社会网络图谱和量化评价指标体系;选取9项生态补偿政策为研究对象,使用文本挖掘和内容分析方法,通过PMC指数测量、凹陷指数计算、PMC曲面绘制等量化评价所选政策各维度的情况.[结果]评价的9项黄河流域生态补偿政策整体质量较高,6项评价结果为优秀,3项为良好;所选9项政策在政策性质、政策措施、政策评价、政策保障等方面得分较高,而在政策设计、政策目标、政策内容等方面得分偏低.[结论]黄河流域生态补偿政策的设计和内容有待完善,且忽略了政策目标在生态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应从制定长短时期相结合的政策规划,探索多元化补偿方式,提升对"补偿标准"和"资金监管"的关注度等方面进一步优化.

    黄河流域生态补偿政策评价PMC指数模型

    资源型城市转型背景下土地利用结构的模拟与预测

    於冉魏露叶芸储昭君...
    113-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资源型城市作为国家资源能源安全的重要保障城市,其转型发展方式更应向高质量方向推进.研究资源型城市转型背景下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并进行预测模拟,为新时期资源型城市国土空间优化提供新思路.[方法]基于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概念及内涵,分析经济、社会、人口、科技、资源环境5个维度的系统性影响,并与空间布局相关联,构建系统动力学模型,以安徽省铜陵市2005-2020年的历史数据为参照,将2021-2035年的数据设置仿真情境,进行土地利用结构的多情境趋势性预测分析.[结果]①铜陵市土地利用和经济发展现状奠定了发展的基础,可以此为依据进行转型条件设置和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合理预测.②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作为一个系统性概念,形成"系统—指标—要素"的层级框架,不仅相互关联,密不可分,还传导作用于不同的地类,影响土地利用系统.③铜陵市2021-2035年地类的情境趋势发展差异较为相似,即耕地、林地、水域、草地和未利用地的减少幅度自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综合发展而递减,在资源保护情境下面积均有小幅度提升.建设用地则相反,增加幅度随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综合发展而递减,在资环保护情境下扩张速度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结论]资源型城市的新时期转型,不仅要将内在要素融合成系统性概念,还要提升土地利用系统的关注度,重视结构合理性和发展协调性.

    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系统动力学模型土地利用结构安徽省铜陵市

    基于ESV-ERI-MCR评价的嘉陵江流域景观生态格局构建与优化

    杨光容蒋贵国周娟
    124-13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嘉陵江流域景观生态格局,旨在增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稳固生态系统从而降低生态风险,为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嘉陵江流域为研究区,基于动态当量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评价结果识别生态源地,基于最优空间尺度的景观生态风险(ERI)评价结果确定生态阻力面,再结合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提取的生态廊道构建生态网络.[结果]①2005-2020年嘉陵江流域ESV呈北高南低格局和呈波动增长趋势.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计增加2.10×1010元,林地贡献率最高(50%),依次为草地(25%)、耕地(14%).②嘉陵江流域适宜分析粒度和幅度分别为150,750 m.2005-2020年ERI呈西北部高,中南部低格局和呈逐年降低趋势.③整个生态网络呈西北—东南向分布.共识别出生态源地11个,总面积36 297.19 km2,潜在生态廊道365条,生态节点133个.其中,重要生态廊道47条,重要生态节点39个.④建设的重点生态保护区作为新增生态源地,为嘉陵江流域限制开发区域.新增道路型生态廊道6条,绿带型生态廊道3条,河流型生态廊道13条,生态节点24个.[结论]优化后嘉陵江流域生态网络密度增加,贯穿了全方位的生态源地,整体连通度得以提升.研究成果可为流域生态格局修复、生态保护策略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新思路.

    嘉陵江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景观生态风险最小累积阻力模型生态网络生态格局优化

    上海市崇明区东滩湿地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及其时空变化特征

    杨瑞妮韩震周怿翁暄...
    136-14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估算上海市崇明区东滩湿地植被的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on,NPP),探索小尺度区域湿地植被NPP估算方法,为有效评估湿地生态系统固碳能力提供数据支撑.[方法]以崇明区东滩湿地作为研究对象,利用Sentinel-2B卫星遥感数据和地面气象数据,基于CASA模型对崇明区东滩湿地2017-2021年NPP进行了月、季、年尺度上的估算,并对影响NPP时空变化的自然因素做了相关性分析.[结果]①2017-2021年崇明区东滩湿地NPP均值(以C计)分别为390.22±155.68,426.74±102.40,575.25±445.51,539.29±201.87 和 611.81±464.88 g/(m2·a),总量(以 C 计)分别为 1.56 ×10 10.1.96×10 10,2.54×10 10,2.70×10 10和2.94×10 10 g/a,增长趋势明显;②NPP高值区域不断向海淤积扩展,芦苇对研究区NPP总量的贡献率达54.73%~70.03%,其次是互花米草和海三棱藨草;③月NPP均值呈正态分布,NPP均值随季节变化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差异,夏季和秋季NPP均值和NPP总量有显著提升,春季和冬季变化不明显.[结论]月平均温度是影响月NPP均值的主要因素.采用高空间分辨率遥感影像获取湿地植被分类结果,并对估算模型参数本地化,可以提升估算结果的真实性.

    净初级生产力植被CASA模型东滩湿地上海市崇明区

    基于景观生态风险评价的湘江流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邓楚雄龚雅菁张光杰刘唱唱...
    145-15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进行湘江流域景观生态风险评价,构建生态安全格局,为该地区的区域生态保护修复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方法]从自然环境、人类社会以及景观格局三个层面选取11个指标构建湘江流域景观生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空间主成分分析法对湘江流域景观生态风险进行综合评价,基于评价结果构建综合生态阻力面.结合InVEST模型、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与景观连通性分析识别生态源地,采用电路理论识别生态廊道、生态夹点及障碍点区域,构建湘江流域生态安全格局.[结果]①人类社会对湘江流域景观生态风险影响最大.高景观生态风险在城市群及各地级市形成多个高值中心向外延伸,低景观生态风险区主要分布在东南部以及南部林地.②共提取出32个生态源地,面积20 415.89 km2,占流域总面积的22%.识别出生态廊道64条,总长度共1 888.25 km,确定筛选出50处生态夹点和41处生态障碍点,分别占流域总面积的0.8%和0.6%.③划分出生态保护区、生态改善区、生态修复区、生态关键区,并制定不同的生态保护与优化措施.[结论]合理构建生态安全格局是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基于湘江流域景观生态风险分析,对生态源地、生态廊道以及关键节点部分采取相对应的措施和方针进行生态修复与保护维护生态安全.

    生态安全格局生态风险电路理论主成分分析InVEST模型湘江流域

    基于RSEI改进模型的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及驱动机制研究——以湖南省桃江县为例

    陈创聂平静黄凤寸樊东...
    159-17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为了更好地对丘陵地区生态质量进行监测和评价,构建适用于高植被区的改进型遥感生态指数模型,并探索生态质量的影响因素,为湖南省益阳市桃江县兼顾发展与生态的发展提供科学支撑.[方法]针对植被指数(NDVI)在植被茂密区的饱和性缺陷,借助改进型遥感生态指数(MRSEI)量化了桃江县2000-2021年生态环境质量时序变化,并利用最优化参数的地理探测器模型对植被覆盖度、降水、气温、土地利用、海拔、人口密度等6个影响因子进行了驱动力分析.[结果]①与遥感生态指数相比,改进的遥感生态指数模型能够避免高植被覆盖区NDVI饱和性缺陷问题,可以更准确地监测桃江县生态环境.②研究区2000-2021年5期的MRSEI均值分别为0.77,0.84,0.83,0.75和0.79,生态环境质量整体表现良好,具有转好—转差—转好的变化特征.③从生态环境质量成因分析来看,土地利用是影响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的关键因子,交互式探测中,土地利用和海拔交互作用最强.[结论]改进的RSEI模型能对高植被地区生态环境质量进行准确的评价.桃江县2000-2021年生态环境质量总体处于良好水平且呈上升趋势.生态环境质量变化主要受到自然和人为因素双重影响.

    核归一化植被指数(kNDVI)生态环境质量改进型遥感生态指数(MRSEI)GEE地理探测器驱动机制

    吉林省辽河流域耕地的生态补偿主体及差异化补偿标准

    王盼盼鄂施璇张文琦
    171-179,20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明确流域及流域内各区域耕地生态价值空间分异特征,建立差异化的耕地生态补偿标准测算模型,完善耕地保护生态补偿机制,为流域耕地保护生态补偿政策的制定及实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吉林省辽河流域为例,界定耕地生态补偿支付主体及受偿主体,分析流域耕地生态价值空间差异,在此基础上,衡量耕地生态外溢效益及边界,结合区域耕地资源禀赋、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等关键因素,建立差别化耕地生态补偿标准测算模型,制定研究区耕地生态补偿标准及额度.[结果]①2020年,流域耕地整体存在生态盈余,属于耕地生态受偿区.流域范围内,除铁西区、龙山区及西安区属于耕地生态支付区.其他区域耕地生态服务可持续性良好,对区域内的耕地生态消耗具有较强的承载作用,均属于耕地生态受偿区.②流域耕地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且空间差异显著.流域耕地生态外溢价值达8.73 × 10 9元,为其他区域提供了重要的生态产品及服务.流域范围内,公主岭市和梨树县是主要的耕地生态价值外溢区.③流域耕地生态补偿标准为5 191.16元/hm2,总受偿额度为5.98 × 10 9元,各区域间由于耕地生态价值、耕地生态盈亏面积、耕地保护责任及发展阶段等差异,其补偿标准及额度差异较大.[结论]判别耕地生态补偿相关利益主体,确定耕地生态外溢效益,考虑空间尺度及地区实际,进行差异化耕地生态补偿,可以完善耕地生态补偿机制,提高生态补偿的有效性.

    耕地生态补偿补偿标准补偿主体差异化辽河流域

    基于PSR模型的黄河流域甘肃段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及预测

    罗鹏谈存峰齐婷婷
    180-18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开展黄河流域甘肃段生态系统健康水平评价研究,为该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参考与决策依据.[方法]基于2011-2021年面板数据,采用PSR模型构建黄河流域甘肃段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综合指数法和GM-ARIMA预测模型,对该流域生态系统健康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和预测.[结果]①2011-2021年,各市/州生态系统健康综合指数整体呈现上升趋势.具体来看,甘南州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生态系统健康等级为"劣等";临夏州生态系统健康等级由"劣等"向"差等"转变.在黄土高原区,兰州市生态系统健康等级由"中等"提升至"良好",而天水市、定西市和平凉市生态系统健康等级从"劣等"转变为"差等";白银市和庆阳市的生态系统健康等级仍处于"劣等".在风沙综合防治区,武威市的生态系统健康等级为"劣等";②2022-2031年,生态环境综合指数预测结果呈上升趋势,但生态系统健康等级没有发生明显变化.[结论]黄河流域甘肃段生态系统健康水平整体不高,当前的生态保护和环境改善措施尚未完全解决该地区生态环境面临的挑战,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强监管和管理,提高该地区生态系统的健康水平.

    黄河流域甘肃段生态系统健康PSR模型评价预测

    垄沟种植对干旱半干旱地区作物水分利用效率和产量的影响:基于Meta分析

    郭乔王冬梅张鹏李志梅...
    190-20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系统评估垄沟种植对作物水分利用效率(WUE)和产量的影响,探究影响垄沟种植增产效果的主要驱动因子,为北方干旱、半干旱雨养农业区垄沟种植推广与合理应用提供科学依据与理论基础.[方法]以平作为对照,以垄沟种植为处理,系统分析1980-2023年公开发表的文献68篇,利用采用Meta分析方法定量分析了高(R/F>1)、中(R/F=1)、低(R/F<1)3种典型垄沟比(R为垄宽,F为沟宽)对作物WUE和产量的影响,并从气候因素(即年平均降水量、年平均温度),土壤因素(土壤密度、土壤养分),人为管理因素(肥料使用、作物种类)出发,研究垄沟种植主要驱动因子对作物WUE和产量的综合影响.[结果]与传统平作相比,垄沟种植3种垄沟比都显著提高了作物WUE和产量,且不同垄沟比间差异显著.高、中、低3种垄沟比条件下,作物WUE和产量分别显著提高了 34.9%,27.48%,32.4%和39.94%,25.98%,34.93%.R/F>1适用在年平均降雨量<400 mm和年平均温度<8 ℃的地区,而R/F<1在年平均降雨量>600 mm和年平均温度>10 ℃的地区对作物WUE和产量提高更大.在低土壤容重、高土壤全氮含量的条件下R/F>1具有更高的增产效果,而R/F<1在高土壤容重、低土壤速效氮和速效磷含量时更合适.高强度的肥料投入显著降低了垄沟种植的增产效果,低施肥量(氮肥施用量0~150 kg/hm2,磷肥施用量0~75 kg/hm2)时作物WUE和产量提高最为显著.[结论]不同垄沟比对作物WUE和产量的提高受气候因素、土壤因素、人为管理因素的共同影响.在降水少、土壤贫瘠的自然条件下,更适宜采用垄沟种植.在使用化肥时,低施肥量可以让垄沟种植的增产和保水达到最佳效果.

    Meta分析垄沟种植产量水分利用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