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生态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生态科学
生态科学

段舜山 彭少麟

双月刊

1008-8873

ecosci@jnu.edu.cn

020-85228257

510632

广州暨南大学水生态科学研究所

生态科学/Journal Ecological Scienc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广东省科协主管、广东省生态学会主办的中、高级的生态科学的学术刊物。《生态科学》杂志社设在广州市连新路171号广东省科协机关。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菜子湖冬季水鸟空间分布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研究

    姚简周立志魏振华李凌晨...
    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水鸟空间分布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是生态研究的重要内容,环境因子的变化可以通过改变栖息地的生境特征、食物资源从而直接或间接影响水鸟的种类、数量和分布.利用网格单元对2019—2020年菜子湖冬季水鸟及其环境因子进行调查,共记录到水鸟6目12科41种,其优势种为豆雁(Anser fabalis)和黑腹滨鹬(Calidris alpina).运用空间自相关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研究冬季水鸟的空间分布特征,并确定影响不同取食集团水鸟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网格鸟类占比显示,菜子湖冬季水鸟主要分布在堂屋(30.98%)、梅花大圩(10.53%)、季庄(7.87%)、车富岛(6.49%)以及双兴村(5.67%);食苔草水鸟与食块茎水鸟呈现显著的空间自相关,聚集分布(P<0.05,I>0);食鱼水鸟、食无脊椎水鸟和食种子水鸟为随机分布(P>0.05).环境因子对不同取食集团水鸟的影响也有所差异,食鱼水鸟会倾向于选择大面积的开阔水域,湿地裸露出的泥滩会吸引食无脊椎水鸟在此栖息,沉水植被的退化使得食块茎水鸟聚集分布在农田和草滩中,广阔草滩的形成使得食苔草水鸟数量明显增加,食种子水鸟往往分布在植被量低且水域开阔的生境中;到居民点距离或到道路距离对食块茎水鸟、食苔草水鸟、食种子水鸟和食鱼水鸟均产生显著性影响(P<0.05).因此,在菜子湖湿地保护和管理时应考虑环境因子对不同取食集团越冬水鸟影响的差异.

    冬季水鸟菜子湖环境因子取食集团空间分布

    不同石漠化草地凋落物对土壤养分的贡献

    王吉高柳鑫汪依妮金宝成...
    1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凋落物是草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养分循环的重要途径,为探明草地凋落物对土壤养分的贡献,于2017年3月至2018年1月,采用土钻法、收集器法和分解袋法研究3种石漠化(潜在、中度和强度)草地凋落物的产量、组成、分解、养分释放及对石漠化的响应.结果表明:3种石漠化草地的凋落物组成以叶为主,占比84.39%—89.73%;凋落物产量随时间均呈现先增大再降低的趋势,在9月达到峰值;凋落物年产量相对较低,为157.16—222.40 g·m-2;凋落物分解速率呈现先快后慢的趋势,年分解率分别为59.20%、50.38%、41.24%;凋落物养分释放共有4种模式,其中有机碳释放模式为"淋溶—释放",氮、钾释放模式为"淋溶—富集—释放",磷释放模式为"淋溶—富集—释放"和"富集—释放—富集—释放"两种;有机碳、全氮、全磷、全钾等4种主要营养成分的年归还量分别为15.04—34.51 g·m-2、0.25—0.57 g·m-2、0.025—0.06 g·m-2、0.085—0.15 g·m-2;相关分析显示凋落物年产量、分解速率和养分归还量随石漠化程度加剧呈逐渐降低的趋势.

    石漠化草地凋落物分解土壤养分养分释放

    近20年海南岛植被生态质量变化特征分析

    韩静张国峰李伟光张明洁...
    20-30页
    查看更多>>摘要:海南是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是我国生态环境最好的省份之一.基于2000—2019年MODIS—NDVI海南岛植被覆盖度、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植被生态质量指数及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海南岛植被生态质量变化情况以及气象条件对植被生态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2000年以来,海南岛植被生态质量指数呈增大趋势,植被生态质量整体向好.海南岛植被覆盖度平均每年增加0.52%,2019年达到75.4%;植被NPP平均每10年增加55.9 g·m-2,2019年NPP为1139.4 g·m-2;近20年,海南岛植被生态质量指数的平均值为75.0.植被覆盖度和NPP的变化与气候因子、人类活动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利用遥感手段监测海南岛植被生态质量对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时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植被覆盖度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生态质量指数海南岛

    高寒草甸不同扰动斑块植物功能群和根土复合体特征变化研究

    宋梓涵李希来李杰霞卡着才让...
    31-38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活动在高寒草甸上会形成各种类型扰动斑块,扰动斑块类型的转变是导致草地退化的原因之一.目前,斑块类型发生转变的关键影响因子尚不清楚,因此,对高寒草甸活动斑块、非活动斑块和恢复斑块三个扰动斑块类型植物功能类群结构、根土复合体特征和斑块分布特征进行研究,旨在探讨斑块类型发生转变的主要因子,说明高寒草甸退化机理.研究结果表明,高寒草甸中活动斑块土壤表层由于放牧和高原鼠兔活动扰动强度大,无法形成稳定的植物群落,非活动斑块的植物群落处于次生演替早期阶段,但是恢复斑块已具备高寒草甸优势种莎草科植物生长的基本条件.退化高寒草甸中活动斑块与非活动斑块呈现镶嵌性分布,而恢复斑块相对独立没有镶嵌性分布现象.造成高寒草甸干扰斑块类型转变的主要原因是高原鼠兔活动强度由间歇性干扰转变为持续干扰的结果.

    高寒草甸干扰斑块植物功能群根-土复合体

    基于SPA-MC耦合模型的陕西省水环境生态安全水平动态评价

    杨法暄徐盼盼钱会任文豪...
    39-49页
    查看更多>>摘要:水环境生态安全与一个区域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息息相关.为了对陕西省水环境生态安全水平进行合理评价,结合陕西省水生态现状,基于DPSBR概念模型构建水生态安全水平评价体系,采用SPA-MC(集对分析—马尔科夫链)耦合模型对陕西省2000—2017年水环境安全状况进行了动态评价,并提出适应性建议.结果表明:陕西省2000—2017年水环境生态安全水平整体上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2001—2010年明显升高,2011—2017年降低;2010—2012年安全水平最高,为"较安全"水平,2001、2002年安全水平最低,为"较不安全"水平;层级水平上,"生态压力"和"生态基础"对陕西省水环境生态安全水平的影响最大,指标水平上"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与"水土保持面积"的影响最大;预测陕西省2018—2025年水环境生态安全水平将长期处于"临界安全"状态,且逐步向"较安全"水平转变.重视水土保持工作和水污染防治工作,是持续改善陕西省水环境生态安全状况的重要举措.研究成果对陕西省水环境的有效保护以及生态建设政策的制定具有指导意义.

    水环境生态安全SPA-MC动态评价陕西省

    基于生物多样性的樟江流域自然保护地空间优化

    傅微甄广润
    50-58页
    查看更多>>摘要:优化生态保护空间格局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国际保护生态学研究的前沿方向.评估资源禀赋、识别并确定优先次序和预测保护区对保护和管理濒危物种至关重要.樟江流域内已占11.9%流域面积的保护区仍出现77.9%流域面积的生境显著退化,发展与保护亟待合理平衡.Zonation4GUI软件以互补性非穷尽式算法为基础,在优化已有保护网络并表征稀有性和独特性方面结果较为理想,以此展开樟江流域自然保护地空间整合优化路径研究.先人工预处理物种栖息地分布格局、物种保护权重、规划单元,并迭代选择输入性生境退化条件图层、保护代价图层,结合人工干扰情况提出三种不同情景下的优化方案.结果表明:保护优先区对代理物种栖息地有良好的覆盖效果,生态完整性优先情景和最小社会经济和土地资源代价的保护优化情景均呈现扩建小于8%的一级优先区域,所有保护对象均受到保护;加入27%左右的所有优先区域,两种优化方案覆盖所有保护对象栖息地的比例提升70.0%和59.0%.虽然生态完整性优先的优化情景优于最小社会经济和土地资源代价下的优化情景,但保护代价更高.人为干扰强烈的抢救优先的优化情景中,90.7%的保护对象栖息地覆盖范围有明显提升.从技术和操作层面,为重构中国自然保护地体系整合优化方案提供路径和方法.

    系统保护规划保护空缺喀斯特地区流域整体保护保护目标

    一株重金属镉耐受小球藻的分离鉴定及其生长条件优化

    李启虔卢福芝覃勇荣
    59-65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龙江河镉污染水体预留样本为实验材料,从中筛选得到一株重金属镉耐受藻株,经形态和分子生物学鉴定为小球藻属,命名为Chlorella sp.LQQ-1.实验从温度、pH、Cd2+、有机碳源及有机氮源等方面对该藻株生长条件进行优化,并考察其在最佳生长条件下对水体中Cd2+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该小球藻最适宜生长温度为30℃,最适宜pH为7.0左右.Cd2+在低浓度下能促进小球藻的生长,当Cd2+浓度超过30µmol·L-1时,小球藻的生长受到抑制.适宜该小球藻生长的最佳葡萄糖添加浓度为10g·L-1,最佳尿素添加浓度为1g·L-1.在最佳生长条件下,该小球藻对水体中Cd2+的去除率达89.7%.

    小球藻重金属耐受藻株分离鉴定

    退耕还林(草)过程中陕北地区NDVI时空变异及其驱动因子的地理探测

    尚雪何钊全张铜会
    66-7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地表植被作为生态环境变化的敏感因子,对维持区域生态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基于退耕还林(草)生态工程实施过程中2000-2019年陕北地区的MODIS NDVI数据,结合地形、地貌、气候、土壤和植被等环境因子,探究NDVI时空变异特征,并运用地理探测器模型对植被NDVI影响因子及其影响程度进行探测,最终确定主要环境因子对NDVI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2000-2019年陕北地区中高和高植被覆盖区面积分别增加了25.64%和11.74%,植被覆盖状况整体良好;NDVI空间分布差异显著,其中,东南丘陵沟壑区植被覆盖度较高,西北风沙区以及城镇建设用地区域植被覆盖度较低;(2)陕北地区植被NDVI主要受年降水量和干燥度指数的影响,其解释力均大于45%;植被类型、≥10℃积温、地貌类型和坡度的解释力在15%-35%之间;土壤类型、年均温、高程和坡向的解释力均小于10%;(3)各环境因子对陕北地区NDVI变化的影响存在相互增强和非线性增强的协同交互关系.结果揭示的中高和高植被覆盖区面积的显著增加、影响NDVI的主要驱动因子年降水量和干燥度指数的适宜阈值以及它们之间交互增强的驱动机制,能够为陕北地区生态脆弱区生态环境修复提供理论支撑和辅助决策.

    植被NDVI地理探测器时空变化驱动力陕北地区

    土壤含水量和光照对沙地柏光合生理指标的影响

    崔英王占林张得芳樊光辉...
    77-83页
    查看更多>>摘要:试验采用人工控制土壤水分的方法,测定不同土壤含水量条件及有效辐射强度下沙地柏苗木的蒸腾速率、净光合速率、水分利用效率等指标,分析沙地柏在不同土壤含水量和光照条件下影响的光合生理响应特征及其变化规律.土壤含水量(SWC)用称重法测定,将硬塑盆中的土壤水分含量设置为7.5%,10%,12.5%,15%,17.5%,20% 等6个不同的处理,每天进行称重,瞬时土壤水分含量用TDR100土壤水分测速仪(上海赛弗生物公司)测定,用Li-6400光合测定仪(美国LI-COR公司)测定沙地柏在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光合生理指标.研究表明沙地柏的蒸腾速率、净光合速率均随着土壤含水量的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光合有效辐射在400—2000μmol·m-2·s-1范围内,沙地柏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水分利用率均呈现最高值.土壤水分含量在18.71%,17.99%和12.44% 时,沙地柏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水分利用率达到最高值.土壤含水量12.44%—18.71% 是沙地柏生长最适宜的土壤水分区间.在实践中利用沙地柏最适宜的土壤水分区间对沙地柏的栽植和生长可以进行有效地指导.

    沙地柏光合生理指标土壤含水量光照

    杨梅根系和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随林龄的变化

    张勇刘海英吕爱华吴翠蓉...
    84-90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研究了浙江省仙居县3、9、14、21年生根系和土壤微生物量碳(C)、氮(N)、磷(P)含量及化学计量比.结果表明,杨梅根系C、C:N在不同林龄间没有显著差异;随着林龄的增加,根系N、P含量降低,而C:P、N:P则增大;21年生杨梅根系N含量显著低于3年生(P<0.05),磷含量显著低于其他林龄(P<0.05);21年生杨梅根系C:P、N:P显著高于其他林龄(P<0.05).从根系N:P的变化可知,随着林龄增大,杨梅生长受到P的限制更加明显.土壤微生物量碳(MBC)、微生物量氮(MBN)、微生物量磷(MBP)含量和MBC:MBN、MBC:MBP表现为先明显下降而后略有升高,而MBN:MBP总体呈现上升趋势.3年生杨梅MBC含量和MBC:MBN显著高于其他林龄(P<0.05),MBN、MBP含量显著高于9年生(P<0.05);9年生MBC:MBP显著低于其他林龄(P<0.05);3年生0—10 cm土层的MBN:MBP显著低于其他林龄(P<0.05),而21年生的10—30 cm土层的MBN:MBP显著高于其他林龄(P<0.05).从土壤微生物量N:P的变化可知,幼龄杨梅生长主要受N的限制,林龄达14年后,其生长主要受P的限制.

    化学计量根系土壤微生物量林龄杨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