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生态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生态科学
生态科学

段舜山 彭少麟

双月刊

1008-8873

ecosci@jnu.edu.cn

020-85228257

510632

广州暨南大学水生态科学研究所

生态科学/Journal Ecological Scienc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广东省科协主管、广东省生态学会主办的中、高级的生态科学的学术刊物。《生态科学》杂志社设在广州市连新路171号广东省科协机关。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毛乌素沙地盐池地区固定沙丘主要固沙灌木的空间分布格局与空间关联性研究

    牛程旭张定海张志山王艳莉...
    1-9页
    查看更多>>摘要: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与关联性的研究对预测种群的演替趋势和植被重建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毛乌素沙地固定沙丘上固沙灌木的地理位置和生长发育阶段数据,采用单变量、双变量成对相关函数和Monte-Carlo拟合检验方法,对油蒿(Artemisia ordosica)、杨柴(Hedysarum mongolicum)和柠条(Caragana korshinskii)三种优势种群进行空间分布格局和关联性分析.结果表明:(1)三个种群在小尺度下呈现聚集分布,大尺度下呈现随机或均匀分布;杨柴和柠条种群在研究尺度范围内主要表现为聚集分布.(2)种间关系表明:油蒿和杨柴在小于 5 m尺度下负相关,其他尺度下基本不具有相关性.(3)种群不同生长发育阶段之间的种内关联关系表明:在小尺度下,3 个种群的种内关系基本呈正相关;在大尺度下,油蒿种内关系呈负相关,杨柴和柠条的种内关系不存在相关性.

    毛乌素沙地固沙灌木点格局分析分布格局空间关联性

    高寒山地生态修复方式对土壤颗粒碳氮分配的影响

    汉光昭曹广超曹生奎冶文倩...
    10-18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探讨草地和林地两种修复方式下不同粒径土壤颗粒有机碳和全氮的分配规律,以期能够为高寒山地生态修复措施对土壤颗粒碳氮的影响提供参考.以空间序列代替时间序列的方法,分别选取不同恢复年限的草地和林地作为研究对象,管理方式分别为仅在生长季封育和常年封育.对生长季野外现场采集的土壤样品在实验室采用离心法对土壤颗粒进行分级,分为砂粒(2000-50 μm)、粉粒(50-2 μm)和粘粒(<2 μm),以此分析不同粒径土壤颗粒中有机碳和全氮的分配规律.结果显示:1)不同修复年限草地和林地土壤颗粒有机碳和全氮的分配主体分别为砂粒和粉粒,草地和林地土壤颗粒有机碳在砂粒中的分配比例分别为 57.36%和 46.46%,全氮在粉粒中的分配比例分别为 44.79%和42.55%.2)两种修复用地三种粒径土壤颗粒碳氮分配比例均与其组分含量呈正相关关系,砂粒的碳氮分配比例主要受地下生物量和土壤总孔隙度影响,粘粒和粉粒碳氮分配比例主要受容重和 pH 的影响.本研究区植树造林的修复方式对土壤颗粒碳氮的分配影响更为明显.

    土壤颗粒有机碳全氮生态修复高寒山地

    背角无齿蚌幼蚌对水体铜的吸收特征研究

    刘凯陈修报刘洪波姜涛...
    19-2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探究在不同浓度铜(Cu)暴露下背角无齿蚌(Anodonta woodiana)对水体Cu的吸收特征,选定对Cu吸收能力更强的幼蚌作为实验对象,依据Cu对幼蚌 96 h-EC50 和我国渔业水质标准(GB11607-89)中Cu限量设定 5 个浓度梯度 2.0、1.0、0.1、0.01 和 0.005 mg·L-1,进行 24 h Cu暴露实验及水体Cu含量测定.结果显示:随暴露浓度的升高,幼蚌Cu吸收效率迅速升高,最高值出现在 2.0 mg·L-1 暴露组为(0.69±0.11)μg/(g·h);幼蚌Cu去除率总体呈现出降低趋势,其中 0.005 mg·L-1 暴露组去除率最高为 84.8%,1.0 mg·L-1 暴露组去除率最低为 28.9%.综上所述,背角无齿蚌幼蚌具有较强的Cu吸收能力,表明其在淡水渔业水域环境Cu污染防控方面以及开发作为监测评价淡水渔业水域环境Cu污染的模式生物方面具有非常高的应用潜力.

    背角无齿蚌吸收效率去除率

    汉江中下游后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苗滕周驰张航胡艳欣...
    25-3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汉江中下游江段干流丹江口等 7 个点位开展了 4 次后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和水环境特征调查,使用主成分分析、Spearman 相关分析和冗余分析等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了后生浮游动物群落和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汉江中下游干流江段共检出后生浮游动物 51 种,包括枝角类 16 种,桡足类 16 种,轮虫 19 种.其中汉江干流汉川段丰度最高为 1500.1 ind.·L-1,丹江口丰度最低为 31.3 ind.·L-1;汉江干流生物量汉川段最高为 1.80 mg·L-1(2018年 7月),丹江口的生物量最低为 0.05 mg·L-1(2017 年 11 月).汉江中下游后生浮游动物丰度、生物量总的趋势是沿水流方向均呈升高趋势.与过去监测资料相比后生浮游动物丰度、生物量呈急剧增加和种类下降趋势.PCA分析结果显示,氮、磷等环境因子对 2018年 1月站点的影响明显,而温度与 7月份站位成正相关关系;通过冗余分析显示环境因子对后生浮游动物群落的影响规律性不明显,考虑后生浮游动物群落变化不仅仅受沿江水质污染影响,还可能受其他未调查因子的影响.

    汉江后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环境因子

    基于PLUS模型的汾河流域景观生态风险时空分异及多情景模拟

    汪勇政梁哲余浩然张强...
    35-45页
    查看更多>>摘要:探究流域地区景观生态风险时空分异规律及未来多情景模拟对于诊断区域土地开发问题以及促进区域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参考.以汾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 2000、2010、2020 年三期土地利用数据,利用GIS网格法、景观格局指数、空间统计分析等方法,探究汾河流域景观生态风险时空分异特征及其规律,并结合多元数据采用PLUS模型模拟探讨未来多情景下汾河流域景观生态风险的演变趋势及其差异.结果表明:(1)2000-2020 年,汾河流域景观生态风险指数均值整体呈下降趋势,主要由于低风险地区面积持续增加;(2)其空间集聚效应逐年增强,地形较平坦的盆地地区主要为低风险和较低风险等级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范围愈大集聚性越强;(3)2035 年两情景景观生态风险进一步降低,基于生态保护可持续情景下汾河流域景观生态风险均值降低以及低风险面积增大与林地、草地、水域的面积增大和连通密切相关,自然发展情境下的变化与建设用地和耕地的整合紧密相关.

    PLUS模型多情景模拟景观生态风险评价汾河流域景观格局

    2010-2017年中国典型城市群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及其驱动力比较分析

    邢佳丽史文娇郭旭东王鸣雷...
    46-54页
    查看更多>>摘要:明确典型城市群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及其驱动力,对生态环境保护与国土空间规划有重要意义.以 2010 与 2017年哈长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和海峡西岸城市群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为基础,采用土地利用变化幅度、土地利用变化速率、土地利用类型转移矩阵等定量和定性方法对 2010-2017 年三大城市群的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及其驱动力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三大城市群的主要土地利用变化表现为其他土地利用类型向建设用地的转化,其规模由大到小依次为:海峡西岸城市群(2186.27 km2)>山东半岛城市群(1056.45 km2)>哈长城市群(897.91 km2);海峡西岸城市群的耕地面积表现为净增长(192.00 km2),其中流失面积为 18755.00 km2,新增面积为 18948.00 km2,而其余两个城市群的耕地变化则以净流失为主.人口增长、经济发展、交通建设是三大城市群建设用地扩张的主要驱动力,而气候变暖促进了哈长城市群新增耕地的北移.研究得出三大城市群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及其驱动力存在明显差异.

    哈长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海峡西岸城市群土地利用格局变化驱动力

    两种丛枝菌根真菌和黄瓜花叶病毒复合作用对烟草生长和光合特性的影响

    裴佳梁瑾金夏焕夏丽娜...
    55-6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丛枝菌根真菌(AM真菌)和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 mosaic virus,CMV)的复合作用对烟草生长的影响,在大棚控制试验中,通过设置4个AM真菌处理水平(接种灭菌混合AM真菌、Funneliformis mosseae、Diversispora versiformis和两者混合菌种)和2个CMV处理水平(不接种和接种),从生理生态学角度来研究其调控作用.结果表明:接种CMV显著降低了未接种AM真菌烟草植株的总干重、净光合速率(Pn)和瞬时水分利用效率(WUE);接种AM真菌显著提高烟草植株的菌根侵染率、菌丝酶活性、总干重、Pn和WUE.无论接种CMV与否,AM真菌的菌根效应均为正值且存在菌种间的差异,以D.versiformis的菌根效应最为显著.可见,接种AM真菌对烟草抗CMV能力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增加烟草植株的光合能力可能是AM真菌增强烟草植株抗CMV能力的主要作用机理.

    AM真菌黄瓜花叶病毒烟草光合能力生物量积累

    武汉城市圈生态网络鲁棒性模拟及稳定性分析

    黄悦李红波欧国良
    63-73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态网络在不同破坏程度或干扰强度下呈现出不同的鲁棒性,势必造成区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风险.基于武汉城市圈生态网络的构建与识别,建立节点和廊道的重要性评价体系,运用鲁棒模型模拟随机干扰情景下的鲁棒性变化评价生态网络的稳定性特征.结果表明:基于复杂网络理论对武汉城市圈生态网络进行拓扑网络提取,共生成 117个节点和 189 条连接线,重要性等级较高的节点占 23.9%,主要分布在研究区中北部区域,重要性较低的节点占节点总数的 51.3%,主要分布在研究区的西北和东南地区;采用重力模型判别生态廊道重要性,得到 17 条重要廊道,28 条一般廊道,重要廊道对生态网络的连通性和稳定性具有极大影响;节点数量和重要度对网络的稳定性具有显著影响,当节点失效率低于 50%时,生态网络稳定性变化较小,整体处于较高的稳定性;当节点失效率在 50%—85%时,生态网络极其不稳定;当节点失效比率达到 85%时,生态网络开始瘫痪;依据生态节点和廊道的重要性以及模拟结果,分别提出生态节点保护和廊道建设的差异化管理策略.

    生态网络稳定性鲁棒性武汉城市圈

    基于Bio-Argo浮标数据研究孟加拉湾中部海域溶解氧分布

    徐华兵杨丰成梁颖欣刘宇鹏...
    74-80页
    查看更多>>摘要:溶解氧的分布影响着海洋生物的生存,以孟加拉湾低氧区为研究对象,利用 2013-2017 年该海域 Bio-Argo浮标数据和卫星遥感数据,分析孟加拉湾海域海洋上层(0-200 m)溶解氧的垂直分布特征,探讨孟加拉湾海表溶解氧和氧跃层时空变化及其成因.结果表明,由于大量径流和降雨的输入,孟加拉湾海表形成显著的盐度成层,导致该海域溶解氧浓度在约 40 m处开始显著降低,并在 200 m以内降至 20 μmol·kg-1 以下.海表溶解氧浓度与海表温度呈负相关(r=-0.75).氧跃层深度(DO50 μmol·kg-1)与 23℃等温线和海表面高度异常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 0.93 和 0.81.孟加拉湾中部低氧区海表温度是影响海表溶解氧变化的主要因素之一,氧跃层的变化则与海洋中尺度涡密切相关.

    Bio-Argo浮标溶解氧低氧区孟加拉湾海表面高度异常

    太湖河蚬种群组成及生长特征研究

    刘洋李大命陆建明刘燕山...
    81-8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掌握太湖河蚬种群的大小组成、年龄结构及其生长特征,在太湖设置 6 个采样点,通过采集太湖河蚬样品,测量河蚬的壳长、壳宽、壳高和体重,判定河蚬的年龄,建立河蚬壳长、体重的生长方程.研究结果表明:(1)河蚬壳长、壳宽、壳高及体重范围分别为 5.45-40.34 mm、6.68-24.89 mm、7.15-37.41 mm、0.15-19.27 g,其均值分别为(20.17±0.60)mm、(13.57±0.33)mm、(19.13±0.53)mm和(4.09±0.32)g.(2)河蚬种群由 0+至 4+ 龄共 5 个年龄组组成,其中 0+至 2+ 龄的个体数量占比 91.85%,3+至 4+ 龄的个体数量占比 8.15%.(3)河蚬的壳长与体重的关系式为W = 2.0×10-3L2.477(R2=0.954),表明河蚬呈异速生长.(4)河蚬的壳长生长方程为Lt = 41.99×[1-e-0.27(t+1.47)],体重生长方程为Wt = 19.28×[1-e-0.27(t+1.47)]2.477,拐点年龄为 2.22 龄,对应的壳长和体重分别为 26.48 mm和 6.16 g.基于研究结果得出,太湖河蚬种群个体的小型化、低龄化明显,资源开发利用强度偏大,需要采取措施保护太湖河蚬资源.

    河蚬种群组成年龄结构生长方程太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