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生态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生态科学
生态科学

段舜山 彭少麟

双月刊

1008-8873

ecosci@jnu.edu.cn

020-85228257

510632

广州暨南大学水生态科学研究所

生态科学/Journal Ecological Scienc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广东省科协主管、广东省生态学会主办的中、高级的生态科学的学术刊物。《生态科学》杂志社设在广州市连新路171号广东省科协机关。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巢湖地区现代花粉—植被—人类活动关系研究

    袁储君马春梅李峰孙珏...
    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巢湖地区的孢粉研究多集中于化石孢粉,相对缺少现代孢粉研究的支持.选取巢湖地区苔藓表土样品及湖泊表层底泥样品共49个进行孢粉分析,探讨现代花粉与植被分布及人类活动的关系.结果表明:花粉组合与当地植被有着很好的对应关系,可以反映出当地的植被状况,松属、栗属、落叶栎类、榆科、朴属、柳属、枫杨属、蔷薇科、十字花科、蒿属、紫菀属、禾本科(≤37μm)、藜科和眼子菜属为花粉主要类型.现代花粉和钻孔花粉的匹配度较高,可以为反演古植被古气候提供科学依据.花粉图谱和聚类分析将所有的采样点划分为4个土地利用类型.主成分分析相对划分出3个不同程度的人类活动影响区域:(1)农田区—人类活动影响最强烈的区域;(2)公园绿地区—人类活动影响较强的区域;(3)次生林和湖心区—人类活动影响较弱的区域.巢湖地区十字花科花粉含量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区分人类活动的强弱,有较强的指示作用.此外,由于大规模开发、人工栽培以及次生林生长等因素均可能对花粉含量产生较大影响,结合钻孔孢粉分析推测近1000年来巢湖地区松属、十字花科和谷物类禾本科花粉大量增加的主要影响因素极有可能是人为因素而非自然因素.

    巢湖表土花粉植被人类活动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

    基于FLUS-InVEST模型的中山市生境质量时空分异特征

    冯文彬林媚珍龚建周赵家敏...
    16-23页
    查看更多>>摘要:伴随城市的快速发展,土地利用格局也随之发生变化,对城市生境质量造成显著影响.探究在生态文明建设及生态宜居城市建设下的中山市生境质量的时空分异特征,运用FLUS及InVEST模型评估中山市1995—2026年土地利用、生境质量及生境退化时空分异特征.研究显示:(1)1995—2018年期间中山市土地利用以向建设用地转化为主,其中2000—2010年期间的土地利用变化速度是研究期间内变化最明显的.(2)2000—2010年生境质量变化是研究期间内最明显,生境质量下降的面积达18.98%,而1995—2000年间生境质量上升最明显;中度及以上退化地区面积自1995年逐步上升,并于2010年后逐步稳定在12%左右.(3)通过分析得出中度及以上生境退化区主要分布在建设用地缓冲区0—300米、坡度在0—6°地区,由此得出2026年生境主要退化地区,为进一步的生态规划提供一定参考价值.

    生境质量生境退化FLUS模型InVEST模型中山市

    广东省不同地貌形态类型区生境质量归因

    卢茵怡李天翔龚建周
    24-32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市用地扩张和人类活动生物生境破碎,已成为生物多样性降低的主要原因;全面认知区域生境质量是改善生境质量的基础,更是保护和维护生物多样的前提.论文基于广东省1980—2018年土地利用变化数据,利用InVEST模型对广东省生境质量进行评估,从地形视角分析其地形梯度效应;综合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几个方面,共选择10个影响因子,探测不同地形梯度下生境质量的主导因子.结果表明:(1)林地和耕地是广东省最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耕地与草地是流失最显著的地类,建设用地是明显增加的用地类型,耕地是其主要来源;(2)生境质量空间分异特征明显,低值区集聚化分布在珠三角平原地区,并且珠三角生境质量低值区明显向外扩张,粤北、粤东、粤西地区的生境质量相对较高.(3)不同的地形位,归一化植被指数对生境质量的解释力都最强.在低地形位的地区,生境质量的主导影响因子还有人口分布、GDP和道路密度;在中地形位的地区,还有道路密度、土壤类型和降雨量;在高地形位的地区,归一化植被指数解释力最强.研究有助于全面认知区域生境质量变化规律及其空间分异机制,是实现区域生态、农业和城镇三空间合理布局,充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基础.

    生境质量影响因子地形位指数地理探测器广东省

    武汉市城市化进程中生境质量对景观格局的样带响应

    庞惠心安睿刘艳芳
    33-43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深入理解快速城镇化区域生态环境对景观格局变化的响应机制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基于InVEST模型和GIS方法,设置城乡梯度样带并依据主体景观类型分段评价生境质量与景观格局变化特征,而后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探索二者关系存在的局部差异性.研究发现:由城市中心点向外,生境质量逐渐增高,景观由"凝聚—破碎—凝聚"、"单一—多样—单一";基于类型面积占比(PLAND)判断主体景观类型可以有效划分样段,不同样段生境质量与景观格局指数相关性存在显著差异,应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生态保护措施.研究结果对城市快速扩张时期如何改善生境质量提供实证依据.

    InVEST模型生境质量景观格局城乡梯度样带相关系数法

    海拔对入侵植物粗毛牛膝菊种群繁殖力与种子扩散力的影响

    陈晓艳张文刚刘芮伶刘刚...
    44-53页
    查看更多>>摘要:外来入侵植物在高大山体中沿着海拔扩散的过程中,由于环境选择压力的改变,其繁殖力和种子扩散力可能会发生改变.为探究入侵植物粗毛牛膝菊(Galinsoga quadriradiata)在秦巴山区扩散过程中的繁殖力和种子传播力的变化趋势,通过野外调查对比分析了其位于不同海拔梯度(505—1947 m)上的种群密度、盖度、单株种子产量和种子羽流载荷(MAR)等的差异,并对比分析了不同生境类型中的粗毛牛膝菊种群繁殖特性上的差异.研究结果显示:(1)粗毛牛膝菊的种群盖度和密度随海拔升高均未表现出显著的变化趋势;(2)单个花序成熟种子数随海拔升高而增加,但单株花序数、单株种子产量(数量和重量)均随海拔升高而降低;(3)种子MAR随海拔升高而显著升高,即种子传播力呈显著下降趋势;(4)相较于荒地生境中的种群,农田中的粗毛牛膝菊种群盖度和单株种子重量更高,且MAR更小.研究结果说明随着海拔升高,粗毛牛膝菊繁殖力和种子传播力均呈显著下降趋势,农田中的粗毛牛膝菊种群繁殖力和种子传播力均显著高于荒地中的种群,这暗示了秦巴山地在降低该物种的入侵扩散速度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但农业生产活动带来的人为干扰可能会促进该种的入侵与扩散进程.

    入侵植物粗毛牛膝菊秦巴山区种子扩散力海拔梯度

    木论喀斯特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土壤真菌群落多样性特征

    谷俊锟曾馥平宋同清彭晚霞...
    54-61页
    查看更多>>摘要:土壤微生物在森林生态系统中起着重要作用,为了解喀斯特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土壤真菌多样性,采用Illumina H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木论喀斯特森林土壤真菌群落多样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82个采样点内,随着采样点增加,检测出不同分类水平的土壤真菌类群逐步增多;土壤样点数达到82个时,检测出的土壤真菌类群达6门32纲126目336科886属和132616个种(OTU);82个土壤样品中所检测出的真菌类群平均有5.41门22.13纲71.09目144.89科216.66属和1256.44个OTU,其中门、纲、目分类水平上的优势类群(所占比例)分别为子囊菌门(Ascomycota)(50.09%)、接合菌纲(Zygomycota)(34.54%)、被孢霉目(Mortierellales)(22.65%).取样数量对所检测土壤真菌类群数据有显著影响,在门、纲、目、科的分类水平上,1个、15个、48个、73个样品基本上可以代表82个样品检测出来不同分类水平的真菌多样性;在属和OTU的分类水平上,当样品数达到82个时检测出来的响应类群数仍在不断增加.该研究为进一步了解喀斯特森林土壤真菌多样性与植物多样性和生境的关系提供了基础.

    土壤真菌多样性高通量测序采样数森林喀斯特生态系统

    不同人为干扰下广东和江西地区大型真菌多样性特征研究

    李健容裴男才陈言柳胡小康...
    62-7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进一步掌握我国热带亚热带地区森林微生物资源多样性、区系特征以及与生态环境的响应,拓展森林生物学研究内涵,以广东和江西两个具有不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省份,各选取2个具有不同人为干扰程度的保护区,结合野外调查、标本馆记录和文献统计,分析了大型真菌多样性、区系特征和群落结构特征.结果表明:大型真菌物种多样性随着人为干扰的增强而降低.广东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07种,其中,食用菌66种,药用菌47种,木腐菌96种,外生菌根菌121种;广东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574种,其中食用菌206种,药用菌94种,木腐菌180种,外生菌根菌134种;江西九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49种,其中食用菌53种,药用菌52种,外生菌根菌56种,木腐菌104种;江西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2种,其中食用菌70种,药用菌67种,外生菌根菌64种,木腐菌47种.南岭保护区有优势科19个,鼎湖山保护区有优势科13个,九连山保护区有优势科5个,庐山保护区有优势科5个;四个保护区有相同科的数量为27,约占总科数的36%.大型真菌群落结构也随着人为干扰的增加发生变化,共生菌呈现下降的趋势,木生菌则呈现上升的趋势.在属级区系成分分析中,4个保护区均具有从泛热带向北温带过渡的地理区系特征.经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大型真菌丰富度与年平均温度、相对湿度的相关性不显著.人为干扰强度对大型真菌物种组成与群落结构具有一定的影响,虽然能够增加木腐真菌的种类和数量,但总体上对大型真菌物种多样性水平会产生负面影响.

    森林微生物非木质林产品区系乡村林业森林保护

    惠州平海湾沿海沙滩沙生植被资源现状研究

    黄煜李海生伍凯瀚刘阳...
    72-81页
    查看更多>>摘要:2019年7月,采用路线法和样方法对惠州平海湾沿海沙滩沙生植被资源进行了实地调查.结果表明:平海湾沿海沙滩共有沙生植物131种,隶属于43科113属;生活型以草本植物为主,占种数的66.41%.科和属的地理成分具有明显的热带性质.群落类型有厚藤群落、单叶蔓荆群落、厚藤+单叶蔓荆群落、木麻黄群落、海边月见草群落、鬼针草群落、粗根茎莎草群落、香附子群落、苦郎树群落、狗牙根群落、铺地黍群落、匐枝栓果菊群落、盐地鼠尾粟群落、草海桐群落等.为保护好平海湾沿海沙滩沙生植被资源,建议将沙生植被纳入海岸带植被保护对象,加强环境管理,积极开展生态旅游等.

    平海湾沙生植被地理成分群落类型惠州

    深圳湾海域赤潮生物演变及赤潮预警关键因子分析

    李丽马方方翟晓辉杨伟思...
    82-89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0年5月初,深圳湾海域发生近5年来首次赤潮,面积达到6 km2,前期赤潮优势种为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后期转变为赤潮异弯藻(Heterosigma akashiwo).布放于深圳湾海域的海洋环境综合浮标自动监测到了赤潮发生过程的海水水质和生态数据变化:赤潮发生前(4月底)硝酸盐和磷酸盐均大幅升高;赤潮发生期间,叶绿素a浓度迅速升高,最高值达到127.1μg·L-1(5月2日),海水温度持续升高,盐度整体下降;5月4日开始,赤潮逐渐消散,当日水温日均值达到28℃以上,风力也开始升高,盐度则继续降低.经研究分析,本次深圳湾赤潮的主要调控因素可能是水温,活性磷酸盐大幅升高可能是引发中肋骨条藻大规模增殖的诱因,而赤潮后期的陆源水体输入导致的悬浮物增加导致了赤潮快速消亡.本次赤潮优势种从硅藻到针胞藻的转变,主要原因可能是赤潮前期磷酸盐快速消耗导致的磷供应不足.通过数据分析发现,近十几年来,深圳湾海域赤潮生物逐渐从硅藻转变为甲藻及其他藻类,其原因与海域氮磷比持续升高、磷成为限制因子有关,故海域赤潮监测预警应重点关注磷酸盐的变化.

    深圳湾磷酸盐赤潮中肋骨条藻赤潮异弯藻

    9种景观植物枯落物层及其土壤层水文效应

    周凌峰戴矜君黄艳萍张幸幸...
    90-9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研究海南大学儋州校区内景观植物枯落物层和土壤层水文效应,以利于景观植物配置更加合理,以9种常见景观植物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浸泡法、环刀法对不同景观植物枯落物层和土壤层水文功能进行定量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种植物未分解层枯落物最大持水量变化范围为1.52—2.76 g·g-1,表现为菠萝蜜>吊瓜树>黄葛树>小叶榕>大红风铃木>白兰>高山榕>南洋杉>印度榕.(2)枯落物未分解层持水量在浸水时间4 h内迅速增大,在浸水12 h时基本达到饱和.枯落物持水量与浸水时间呈对数关系(R2>0.93);枯落物在浸水2 h内吸水速率变化最大,6 h吸水速率明显减缓,枯落物吸水速率与浸水时间呈明显幂函数关系(R2>0.86).(3)不同种景观植物表层土壤容重均值变化范围为1.45—1.67 g·cm-3,总孔隙度变化范围为27.70%—42.54%,土壤有效持水量变化范围为17.94—56.93 t·hm-2,土壤层持水能力表现为吊瓜树>高山榕>小叶榕>印度榕>菠萝蜜>黄葛树>大红风铃木>南洋杉>白兰.(4)不同种景观植物土壤层初渗速率为0.4—3.25 mm·min-1,稳渗速率为0.15—1.75 mm·min-1,土壤入渗时间和入渗速率呈幂函数关系(R2>0.90).综合9种景观植物枯落物层和土壤层水文效应表明吊瓜树、菠萝蜜水源涵养能力较好,建议校园景观植物可优先配置吊瓜树、菠萝蜜等植物.

    景观植物枯落物层土壤层水文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