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生态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生态科学
生态科学

段舜山 彭少麟

双月刊

1008-8873

ecosci@jnu.edu.cn

020-85228257

510632

广州暨南大学水生态科学研究所

生态科学/Journal Ecological Scienc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广东省科协主管、广东省生态学会主办的中、高级的生态科学的学术刊物。《生态科学》杂志社设在广州市连新路171号广东省科协机关。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郑州市绿地结构对气候调节因子的影响及启示

    王惠惠王亚茹王腾飞王军梦...
    98-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高精度遥感影像及夏秋季微气候数据,应用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地理加权回归等方法研究了郑州市主城区绿地结构与微气候调节因子的相关关系空间分异特征.结果表明,绿地斑块的分散程度、优势程度以及形状复杂程度在研究区大部分空间显著影响微气候调节功能.在研究区中,西北、西南、中北、中南的绿地斑块的分散程度越小,东北部优势绿地斑块的优势程度越大,东北部、西部的绿地斑块的形状复杂程度越大,则相应空间范围内夏季气温的降温效果越明显;西北、南部绿地斑块的形状复杂程度越大,东部优势绿地斑块的优势程度越小,则相应空间范围内秋季空气比湿的增湿效果越明显;西北、西南部绿地斑块的形状复杂程度越大,南部、东部优势斑块的优势程度越小,秋季风速的降速效果越明显,反之,则可以提高相应区域的风速.

    城市生态系统服务绿地结构微气候调节功能

    重庆南川区生态环境变化及其对城市不透水面的响应

    邓力维徐丽华
    107-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市建筑物的扩张使得不透水面挤占了大量的自然生态空间,利用遥感技术对生态环境进行监测有助于快速掌握区域生态变化过程.以重庆市生态典型示范区南川为研究区,利用2002、2011、2016年3期多时相Landsat影像,通过耦合绿度、湿度、干度、热度四个因子,计算各个时期的遥感生态指数(RSEI),并采用归一化不透水面指数提取各个年份的不透水面信息,借助景观格局指数揭示不透水面时空变化对区域生态的影响,最后结合人类活动范围以及经济、政策等多角度对区域生态环境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南川区的RSEI均值由0.6791下降至0.5712,再上升到0.6669,生态环境总体有所恢复.构成RSEI的四个因子中,对区域生态影响最大的是绿度指数,其次为干度指数.(2)2002—2016年间研究区不透水面扩张主要以内部填充为主,不透水面年增长率约为6.31%.(3)不透水面斑块面积较大、聚集度高、结合度强的区域RSEI值低,生态等级为优的区域相较生态质量差的区域聚集度低12%左右.(4)生态环境与人类活动范围、生态政策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与道路距离每增大100 m,RSEI值提高约0.0149;积极的生态政策对区域生态环境具有促进作用.总的来说,合理利用现有不透水面进行建设,增加不透水面形态的复杂性和分散性,保护已有植被,注重经济增长与生态保护相协调是改善区域生态环境的关键.

    不透水面遥感生态指数景观格局指数生态环境变化

    氮肥种类和油菜秆还田对水稻苗期碳氮累积的影响

    杨文亭俞霞龙昌智朱树伟...
    117-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讨不同氮肥种类和油菜秆还田对水稻苗期碳氮累积的影响,设置了氮肥种类(尿素、碳酸氢铵和硫酸铵)和秸秆还田的双因素的盆栽试验,测定了移栽后水稻苗期碳氮累积量和碳氮比.结果表明,相比施用尿素,硫酸铵显著提高了水稻地上部氮素累积量,显著降低了不添加油菜秸秆条件下的水稻地上部和根碳氮比.添加油菜秆条件下,施用硫酸铵较尿素显著提高了播后57 d时水稻地上部和根部碳素累积量.相比不添加油菜秆,油菜秆还田显著抑制了播后57 d时水稻地上部和根氮吸收累积,显著增加了播后71 d时水稻根部氮碳素累积和57 d时碳酸氢铵和硫酸铵处理下的水稻地上部和根部碳氮比.综合来看,稻油轮作系统中油菜秆还田时配施硫酸铵能更好的促进水稻苗期碳氮的吸收累积.研究结果为南方稻油轮作系统中氮素养分管理提供了一定的技术支持.

    秸秆还田氮素水稻碳累积

    基于熵值-突变级数法上海市生态安全评价与对策研究

    闻熠肖涛谈晟荟王志强...
    124-132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市生态安全的定量评估对于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文章基于PSR模型和相关统计数据,构建了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结合熵权法对各指标进行赋权,利用突变级数法对2005—2015年上海市生态安全状况做出定量评价,并对其状态进行分级,研究结果表明:2005—2015年间,上海市生态安全状态可分为两个阶段,2005—2009为生态安全上升期,生态安全指数从0.8633上升到2009年的0.9497,安全等级由V级上升到III级;2009—2015年期间则为下降时期,生态安全指数从0.9497下降至2015年的0.8981,安全等级则从III级下降到V级,期间虽有所上升,但生态安全级别仍处于V级.整体而言,由于受到来自人类活动的巨大压力,城市生态安全水平较低,可持续发展受到严峻的挑战.基于研究结果,为提高上海市生态安全水平,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政府需要采取一些措施,具体可从以下角度来考虑,进一步加强对城市环境的监督和治理,以实现在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兼顾环境的质量提升,控制人口增长,改善能源结构,提高清洁能源的使用比例,同时改进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耗,减少排放;加大对教育,科技和社会福利性事业的投入力度,促进生态系统的压力、状态、响应协调发展,提高城市生态安全水平.研究旨在为上海市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提出理论支持和参考.

    生态安全PRS模型熵权法突变级数法上海市

    江苏东台野生草本植物多样性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叶鹏程陈慧张光富赵晓...
    133-141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2019年3月(春季)、6月(夏季)和9月(秋季)进行的50个调查样点和247个1 m×1 m的草本调查样方数据,探究了东台市野生草本植物多样性现状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通过R语言的vegan程序包计算各调查样点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同时结合相关环境因子,运用R语言的ggplot2、spgwr、multcomp和dplyr等程序包,通过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探讨了物种多样性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东台市共计有野生草本植物178种,隶属于47科134属.其中,一年生和二年生草本植物共计有90种,占总数的50.56%;多年生草本植物共计有88种,占总数的49.44%.物种丰富度指数(R)随年均温度(MAT)的上升呈极显著性的递增趋势(P<0.01),同时随年均降水量(MAP)的上升呈显著性的递增趋势(P<0.05).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随年均温度(MAT)的上升呈显著性的递增趋势(P<0.05).年均温度(MAT)和年均降水量(MAP)对东台市野生植物多样性的影响较大,二者对野生草本植物物种丰富度差异的解释率可达41.80%,其中年均温度解释率为25.38%,年均降水量解释率为12.76%,而人口密度(PD)对物种多样性的影响较小.研究结果表明东台市野生草本植物物种多样性受水热条件影响较大,主要由热量动能和水分状况共同决定,进一步验证了水分-能量动态假说.

    东台环境因子物种多样性水分-能量动态假说野生草本植物

    高压静电场处理对乌拉尔甘草生理特性影响

    李倩郭九峰高海荣
    142-148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取自赤峰和鄂尔多斯的两品种乌拉尔甘草为供试材料,采用组织培养方式栽培,研究了高压静电场处理对叶绿素含量、渗透调节物含量及抗氧化酶活性等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发现,适当的高压静电场作用对甘草幼苗的生长代谢等生命过程起到促进作用.与对照组相比,经电场处理之后的甘草幼苗体内的可溶性蛋白、叶绿素含量、相对电导率、根系活力及抗氧化性酶均发生一定的变化.研究表明,两品种甘草苗叶片的叶绿素在电场处理均遭到不同程度的阻碍,但均能通过增加体内抗氧化性酶活性、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及根系活力进行缓解调节,从而说明高压静电场处理种子使得甘草表现出更强的耐受能力,为抵抗逆境胁迫提供新思路.

    高压静电场乌拉尔甘草叶绿素根系活力抗氧化酶

    基于物元可拓模型的珠江三角洲雾霾灾害风险评价

    尚志海梁立锋陈宝怡曹泳茵...
    149-155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区域灾害系统理论,选择致灾因子、孕灾环境、承灾体等11个指标构建雾霾灾害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指标权重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来确定,并通过物元可拓模型评估珠江三角洲9个城市雾霾灾害风险等级,最后通过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检验结果的准确性.结果表明:珠江三角洲9个城市民用汽车拥有量和公路密度两个指标的关联系数整体偏高,广州市、深圳市、佛山市、东莞市民用汽车拥有量的风险等级均为Ⅳ级,多数城市公路密度的风险等级达到了Ⅲ级,其中东莞市最高;珠江三角洲城市雾霾灾害综合风险等级大多数都处于Ⅰ级,总体上较低,其中东莞市雾霾综合风险等级最高为Ⅱ级,珠江三角洲城市雾霾灾害风险主要是受孕灾环境和承灾体影响,致灾因子风险等级均为Ⅰ级;基于多指标综合评价法的珠江三角洲雾霾灾害风险评价结果与物元可拓方法基本一致,风险最低城市为中山市,风险最高城市为东莞市,两者风险排序有些差别,但是基于物元可拓模型的评价结果更符合实际,可信度更高.

    雾霾灾害风险评价珠江三角洲物元可拓模型

    基于遥感生态指数的河套灌区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研究

    李尚志薛华柱李静茹周利娟...
    156-165页
    查看更多>>摘要:河套灌区是黄河中游的大型灌区,也是我国设计灌溉面积最大的灌区,2019年被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为探究河套灌区在近十年来的生态变化情况,基于Landsat系列卫星2010年TM及2016年和2020年OLI/TIRS数据,利用绿度、湿度、干度、热度构建了遥感生态指数等指标,分析了河套灌区的近年来的生态环境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从2010年至2020年,研究区的植被覆盖区域的绿度水平显著提高,湿度增加变化明显,干度和热度两大指标均有所下降,遥感生态指数由0.45上升到0.57,生态水平有所提高.沙漠及盐碱化地区的生态水平有变好的趋势,部分区域完成了从无植被到有植被覆盖的转换,人为影响因素显著,极大提高了区域生态环境水平.本次研究通过多种环境因子、遥感生态指数等手段研究河套灌区的生态变化情况,探讨人为因素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期为河套区域生态保护提供理论参考和科学依据.

    河套灌区遥感生态指数生态环境质量

    模拟水环境离子液体污染对小麦幼苗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代磊薛醒李晓亮项伍杰...
    166-171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为了研究离子液体对小麦的毒害,以周麦18、百农207和百旱207三种小麦为实验材料,研究了不同质量浓度(0、100、300、500、700 mg·L-1)的离子液体1-乙基-3-甲基咪唑溴化盐对三种小麦幼苗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离子液体浓度的增加,三种小麦的株高、根长、光合色素、净光合速率和鲜质量都随之降低,而MDA含量和POD活性则随之增加.在离子液体低浓度100 mg·L-1处理下,三种小麦相比,百农207的株高、根长、净光合速率、光合色素含量都没有显著下降,MDA和POD活性也没有显著上升,表明该品种在此浓度下未引起胁迫响应,表明其耐逆性高于其他两个品种.当质量浓度为300 mg·L-1—700 mg·L-1时,三种小麦的各项指标与对照相比都有显著性差异.因此说明离子液体对三种小麦都有一定的毒害作用,且随着离子液体质量浓度增加毒害作用逐渐增大;三种小麦对离子液体的耐受性也不同,相对而言,百农207抗性最强.

    离子液体小麦幼苗生长生理特性毒害

    基于DEA和障碍度模型的江西省农业生产有效性评价

    缪建群周雪晧黄国勤
    172-177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江西省2016年11个市的统计数据,以农用柴油使用量、农业从业人口、农药使用量、地膜使用量、化肥使用量、机械总动力为投入值,农业总产值为输出值,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法中的DEA-C²R模型对江西省农业生产效率进行分析研究,并运用发展障碍度模型对影响江西省农业生态效率的主要障碍因素进行了分析诊断.结果表明:江西省大多数市农业生产效率较好,除九江和鹰潭两市外,农业生产综合效率均大于0.9,部分城市上升空间仍然很大;影响江西农业生态效率的主要障碍因素有化肥施用量和农业机械总动力,它们的障碍度分别为0.49和0.43.

    农业生态效率DEA-C2R模型障碍因素江西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