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生态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生态科学
生态科学

段舜山 彭少麟

双月刊

1008-8873

ecosci@jnu.edu.cn

020-85228257

510632

广州暨南大学水生态科学研究所

生态科学/Journal Ecological Scienc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广东省科协主管、广东省生态学会主办的中、高级的生态科学的学术刊物。《生态科学》杂志社设在广州市连新路171号广东省科协机关。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郑州大都市区"生产-生活-生态"用地转型图谱特征分析

    贾琦刘毅洁张超玉尹泽凯...
    90-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郑州大都市区1980-2020年5 期的土地利用分类数据,在构建"三生空间"用地分类体系的基础上,本文运用地学信息图谱方法探讨 1980-1990、1990-2000、2000-2010 和 2010-2020 年 4 个时序单元内"三生空间"时空转移图谱和涨落势图谱特征,分析了郑州大都市区40 年来"生产-生活-生态"用地转型规律及发展过程.结论表明:(1)郑州大都市区"三生"用地结构以农业生产用地和农村生活用地为主,农业生产用地持续减少,工矿生产用地、城镇生活用地和农村生活用地均持续增长.(2)水域、林地等生态用地持续向农业生产用地转移,主要分布在平原地带和黄河沿岸.农业生产用地转变为城乡生活用地和工矿生产用地较为显著,主要分布在郑州主城区远郊以及各地级市、县区等建成区外围.(3)在涨势图谱中,2000年之前以新增农业生产用地面积为主,2000年之后以新增城乡生活用地和工矿生产用地为主.在落势图谱中,农业生产用地成为其他用地变化的来源,萎缩持续严重.这些成果可为郑州大都市区国土空间的集约利用及土地管控预警等提供技术支撑.

    "三生"用地地学信息图谱图谱单元郑州大都市区

    南昌市不透水地表时空变化及综合生态效应研究

    胡梦姗叶长盛李媛洁刘彦...
    102-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不透水地表破坏了区域生态环境,分析不透水地表与区域综合生态效应之间的相关性对国土空间格局优化具有促进意义.基于线性光谱混合分解模型获取 2000、2010、2020 年三个年份不透水地表盖度,分析南昌市不透水地表时空变化特征.选取地表温度、地表径流、水网密度、生境质量、NDVI、碳排放量等指标构建综合生态效应评价体系.采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探讨南昌市不透水地表显著增长的趋势下,不透水地表变化与研究区综合生态效应指数的空间相关性.结果表明:1)2000-2020 年,南昌市不透水地表占土地总面积的比重由 5.80%增至 13.59%,整体分布由中心城区向外围递减,形成以中心城区为主体,安义县与新建区等多个次核心且多层次的分布格局;2)2000-2020 年,南昌市各区县空间分布的集中化程度不断增强,不透水地表保持快速增长态势,中心城区是自然地表向人工地表转化最为激烈的地域;3)2000-2020 年南昌市不透水地表盖度与综合生态效应指数负向回归影响先增强后减弱,由-0.1304 降至-0.3745,再升至-0.1099,不透水地表恶化区域生态环境的同时,南昌市正积极解决环境污染严重、生态质量降低等问题,力求在发展经济的步调上合理保护生态环境,向区域可持续、高质量发展迈进.

    不透水地表时空变化综合生态效应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南昌市

    人体排泄物的除臭复合微生物菌剂的构建与效果分析

    张婷玥辛伟明李金玲刘旭亮...
    112-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解决厕所异味、难闻等问题,从各除臭菌种中筛选出 4 种除臭微生物,针对单个菌株及复合菌剂对人体排泄物中主要气味物质 H2S 和 NH3 的降解作用展开研究,使用亚甲基蓝比色法和纳氏试剂比色法测定排泄物中 H2S 和NH3 含量,旨在构建高效除臭复合菌剂.单因素实验结果表明,4 种菌株中,细黄链霉菌(Streptomyces microflavus)和产朊假丝酵母(Candida utilis)对H2S的去除能力较强,去除率均高于 50%;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和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对NH3 的去除能力较强,去除率分别为 28.93%和 26.10%.正交实验结果显示,正交 2 实验组复合菌剂对 H2S的去除率达到 72.10%,正交 7 实验组复合菌剂对 NH3 的去除率达到 44.99%.经 SPSS软件数据分析得出,去除 H2S 的复合微生物菌剂的最优配比为 V(产朊假丝酵母):V(细黄链霉菌):V(植物乳杆菌):V(枯草芽孢杆菌)=2:1:3:2,去除 NH3 的复合微生物菌剂的最优配比为 V(产朊假丝酵母):V(细黄链霉菌):V(植物乳杆菌):V(枯草芽孢杆菌)=1:1:3:2.

    人体排泄物除臭微生物复合菌剂硫化氢氨气

    仙女湖重金属污染事件后水体环境质量和藻类水华风险研究

    苟婷梁荣昌虢清伟陈思莉...
    121-130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水体受到富营养化和重金属污染的双重胁迫,已成为水环境治理面临的重要问题.以江西省仙女湖为例,基于 2016 年突发重金属污染事件,开展了湖区及入湖河流富营养化、重金属污染特征及浮游藻类群落结构研究,分析了流域重金属的污染来源并评估了水体藻类水华的风险.结果表明:1)仙女湖流域总氮污染严重,平均质量浓度为1.88 mg·L-1,氨氮和总磷达到地表水Ⅱ类—Ⅲ类标准,水体整体处于轻度富营养化水平.2)2016 年突发重金属污染事件的特征污染物Cd、TI和As在湖区表现为轻度污染,在河流区表现为中度或重度污染,事件后的丰水期和枯水期水体不受特征污染物的影响;但流域重金属Fe和Mn的浓度较高,与环境本底污染相关.3)仙女湖流域浮游藻类河流区以硅藻门和甲藻门为主,湖区以蓝藻门和隐藻门为主,且在丰水期(夏季)湖区蓝藻门占绝对优势,蓝藻细胞密度维持在107 个·L-1 数量级,暴发蓝藻水华的风险较高.4)CCA分析结果表明,浮游藻类的数量受到重金属特征污染物的短期影响显著,但随着时间推移,重金属的影响减弱,氮磷营养盐仍是主要影响因素.5)加强仙女湖流域矿区的环境保护和治理,控制流域外源营养负荷输入,积极发展科学的生态养殖是防治流域水环境恶化,恢复生态系统平衡的有效措施.

    富营养化重金属水体污染事件藻类水华风险评估

    基于MODIS数据的2003-2020年西南地区林火随地形因子的动态变化

    侯波李倩倩杨艳蓉张乐英...
    131-137页
    查看更多>>摘要:云南、贵州、四川、重庆为代表的西南地区是我国第二大天然林区,是我国林火灾害最严重地区之一.研究气候变化下该地区林火分布的地形变化规律,可为天然林应对气候变化提供科学依据.基于 2003-2020 年MODIS火点数据MCD14DL,结合地理高程数据DEM和历史气候数据,运用数理统计、核密度分析和M-K趋势检验,研究气候变化下西南地区林火与地形因子的统计关系及变化趋势.研究表明:(1)2003-2020 年西南林火总体呈下降趋势,下降率为 42 次·a-1.春、冬季为林火高发期.空间上总体呈现从云南南部到四川北部逐步减少的格局,林火分布多集中在哀牢山、横断山脉以及攀枝花等地.(2)2003-2020 年平均来看,林火与海拔、坡度呈单峰型关系,分别在海拔 1400-1600 m、坡度 15-20°达到峰值;阳坡最多,半阴半阳坡最少.(3)气候变化下,林火出现"转移"现象.海拔 600-1200 m内相对湿度和降水的增加致使林火在该海拔显著减少、在高于 1400 m 的中高海拔区间增加;年均温的升高导致林火从坡度 20-25°"抬升"到 35°以上.气候变化下,西南林火出现向高海拔、高坡度转移现象,致使高海拔、高坡度可燃性屏障减弱.

    林火海拔坡度坡向气候变化西南地区

    城市化对喜鹊(Pica pica)巢生境选择的影响

    杨笑周立志程磊魏振华...
    138-145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市化改变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影响动物种群繁殖和生存,高度城市化区域内物种的繁殖生境选择的研究对于了解城市生物多样性的维持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喜鹊(Pica pica)是城市和郊区生境中具有代表性的鸟类,数量较多,巢易观察,是研究城市化对鸟类巢址生境影响的理想动物.根据公里网格内建筑物覆盖率将合肥市划分为城市外围农村区域、城市扩张边缘区域、轻度城市化区域和高度城市化四类区域,共包括 240 个网格.在四类城市化等级区域内随机抽取各 60 个样地,调查喜鹊巢的数量、营巢树种和巢址生境;通过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方法对 692个喜鹊巢生境特征进行分析,通过多重Wilcoxon检验得出不同城市化等级区域的喜鹊巢址主要生境因子的差异.结果表明,高度城市化区域喜鹊巢数量(16.33%)低于其它区域,而城市扩张边缘区域的数量相对较高(37.14%);喜鹊的营巢树种多样(25种),而杨柳科树木占有一定的比重;城市化等级不同的四类样地中除样方乔木盖度(χ2=5.069,P=0.167)外,喜鹊巢址生境因子均存在显著差异,人为干扰强度更高的高度城市化区域的喜鹊巢距食物源较近,距水源较远;而城市化水平较低的城市外围农村区域则相反.

    喜鹊城市化巢址选择食物源水源

    基于InVEST模型的安徽省时间序列生境质量评价

    汪左王畅畅鞠森万海霞...
    146-156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境质量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生态环境评价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 1980、1990、1995、2000、2005、2010和 2015年 7期土地利用数据,运用InVEST模型和GIS空间分析方法,计算安徽省时间序列生境质量指数、生境退化程度指数和生境稀缺性指数,分析安徽省 1980-2015 年生境质量时空变化特征,从而实现安徽省生境质量的时间序列定量评估.结果表明:(1)1980-2015 年安徽省生境退化程度不断加剧,栅格单元之间的空间差异性逐渐扩大,生境退化程度低的区域主要在皖南地区,而沿江地区和巢湖附近区域生境退化程度较高.(2)1980-2005 年生境质量降低的速度较为缓慢,2000-2015 年则下降较快.安徽省生境质量皖西及皖南地区普遍高于皖北地区,且生境质量水平与土地覆盖类型有着高度的一致性,其中生境质量低的区域对应的主要是建设用地,生境质量高的区域对应的是耕地、林地、草地和水域等.(3)安徽省生境稀缺性整体表现为皖北地区稀缺性高于皖南地区,沿江地区及巢湖附近的生境稀缺性较高.研究结论可为安徽省生态规划和生态空间布局提供理论支撑.

    生境质量InVEST模型时间序列安徽省

    基于FLUS的成渝城市群三生空间演变及模拟预测

    王超越郭先华陆晨东金晶...
    157-168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三生空间格局演变与驱动机制,设定不同模拟情景,有利于实现城市群国土空间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以成渝城市群 2000 年、2010 年及 2020 年的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划分三生空间.应用FLUS模型,以 2010 年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结合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和交通区位等驱动因子,仿真模拟 2020 年三生空间格局,Kappa系数为 0.824,以此模型因子预测 2030 年三生空间分布格局,并设定三种单一情景与之对比.结果表明:(1)2000-2020 年间,生产空间相对减少 1375.95 km2,生活空间相对增长 2087.48 km2,生态空间减少 736.8 km2.生产空间与生活空间的重心总体向东南方向移动,而生态空间与之相反,重心总体向西北方向移动.(2)与 2020 年实际情况相比,预测 2030 年生产空间相对增加了 1749.57 km2,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分别减少了 58.9 km2、1685.37 km2,基于历史情景,符合未来成渝地区三生空间格局变化.(3)与单一空间优化情景相比,2030 年三生空间综合预测更符合未来发展趋势,且与 2020 年三生空间实际利用变化对比,城镇与农村生活用地持续增长,城市化进程保持高质量发展.研究成果可为未来成渝城市群国土空间规划及未来的三生空间共生协调提供多方位、多角度的借鉴参考.

    三生空间FLUS模型预测多情景模拟成渝城市群

    榆阳区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其影响因素

    南正正艾宁刘长海史嘉豪...
    169-174页
    查看更多>>摘要:榆阳区森林生态系统处于新时期植被建设的初级演替阶段,研究其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有机碳储存的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有利于森林生态系统恢复和土地的合理利用.以榆阳区 5 种典型植被为研究对象,测定不同土层有机碳含量,探讨不同植被类型在 0-100 cm土壤有机碳储存特征及其与土壤环境因子的关系.(1)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有机碳平均含量表现为油松林(5.62 g·kg-1)>樟子松林(4.13 g·kg-1)>侧柏林(3.44 g·kg-1)>沙棘林(2.75 g·kg-1)>草地(1.37 g·kg-1),油松林与侧柏林、沙棘林、草地土壤有机碳平均含量呈显著性差异(P<0.05).(2)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有机碳储量介于 21.08 t·hm-2-76.16 t·hm-2.(3)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关系在各植被中表现不一,综合 5种植被类型来看,有机碳含量与电导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总孔隙度和饱和含水量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榆阳区不同植被类型下有机碳的储存特征具有差异性,电导率、总孔隙度和饱和含水量显著影响林地土壤有机碳积累.

    土壤有机碳植被类型分布特征影响因素通径分析

    基于遥感生态指数的济南市生态环境质量动态监测

    郑彩之边振桑国庆
    175-182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市的快速发展往往会引起生态环境质量的变化,为了促使区域社会经济稳健可持续发展对其生态环境质量评估是非常必要的.以济南市作为研究对象,利用 2002-2021 年Landsat遥感影像数据,通过计算WET、NDVI、LST、NDBSI,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各个分量指标进行分析进而构建 RSEI 模型.结果表明:(1)2002-2021 年济南市 RSEI均值分别为 0.529、0.502、0.565、0.591,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总体处于中等水平;(2)生态环境改善地区主要分布在济南市西北部,生态环境退化地区主要分布在中部、北部、东南部;(3)济南市生态环境变化与 NDBSI 关系最密切,4年平均相关度为 0.715,为进一步分析NDBSI指标对环境质量的影响,对其分量指标IBI和SI指标进行数值分析以及空间分析,IBI指标和SI指标 4 年平均值为 0.565、0.356,通过空间分析IBI指标值较高区域范围与RSEI指标较低区域范围具有高度的吻合度,在NDBSI指标中IBI指标是对济南市生态环境质量产生负面影响的主要因素,表明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

    遥感生态指数生态环境质量主成分分析济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