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中国生态经济学会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中国生态经济学会

刘昌明

月刊

2096-6237

editor@sjziam.ac.cn

0311-85818007

050022

河北省石家庄市槐中路286号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Eco-Agricultur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原名《生态农业研究》,1993年创刊,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和中国生态经济学会主办,科学出版社出版。系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刊、万方数据库统计源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源刊、中国期刊网统计源刊以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源刊,并被国际农业生物学文摘(CABI)、美国化学文摘(CA)、哥白尼索引(IC)、美国乌利希国际期刊指南等国际数据库及检索单位收录。《中国生态农业学报》是以农业生态学为理论基础,研究农业生态系统及其稳定发展理论与技术的大农业学术期刊。主要报道农业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生态学及资源与环境保护等领域创新性研究成果。主要刊登土壤、施肥与植物营养、水资源及其高效利用、作物水分生理生态、农业高效栽培技术与机理、作物抗性生理生态、抗性育种、病虫害防治、生物多样性保护、资源优化配置及其效益分析、农业生态工程技术、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农业环境污染防治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研究报告、研究简报及综述,以及生态农业建设和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典型模式与典型经验等。适于国内外从事农业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及环境保护等领域的科技人员、高等院校有关专业师生、农业及环境管理工作者及基层从事生态农业建设的技术人员阅读和投稿。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四川盆地紫色土耕层有机碳含量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

    薛晶玲成金礼陈丹毛雅若...
    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根据四川盆地紫色土耕地20世纪80年代的1 087个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数据和21世纪10年代的1 154个土壤采样数据,采用地统计学、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方法,探讨近40年四川盆地紫色土耕层土壤有机碳(SOC)含量变化、影响因素及其对气候变暖的响应。结果表明,研究区SOC含量从6。97 g·kg-1上升至9。65g·kg-1,增幅为38。45%,不同地貌区和不同二级流域SOC含量增长幅度不同。母质所导致的SOC空间变异性下降;SOC增量与气温呈正相关的抛物线关系;与降水、海拔、坡度呈负相关的抛物线关系,在干燥条件(降水<1 050 mm)下的SOC增量是潮湿条件(降水>1 050 mm)下的1。64倍;SOC增量与施肥和作物生产力相应指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抛物线变化特征。此外,SOC增量在不同水分条件下呈相似的抛物线趋势,但干燥条件下的SOC对于温度变化更敏感,说明紫色土 SOC对气候变暖的响应受到水分条件和土壤特性的强烈影响。研究结果为提升气候变暖背景下紫色土地区的碳汇能力和改善耕地质量提供了科学依据,对优化四川盆地农业水分管理措施有重要指导意义。

    土壤有机碳(SOC)紫色土时空变化气候变暖四川盆地

    重庆三峡库区农业碳排放脱钩效应及驱动因素

    周恒阳张军以彭国川
    14-2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双碳"目标背景下,探究重庆三峡库区农业碳排放特征及其驱动因素,可为库区低碳农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采用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因子法测算2015-2022年重庆三峡库区农业碳排放量,系统分析库区农业碳排放量和强度时空分异特征,利用Tapio脱钩模型分析库区农业碳排放量与农业经济增长的脱钩关系,并进一步运用LMDI(logarithmic mean divisia index)模型解析库区农业碳排放驱动因素。结果表明:重庆三峡库区农业碳排放总量整体呈波动降低趋势,农业碳排放总量从2015年的645。89万t降至2022年的620。74万t,库区农业碳排放主要来源为农田土壤碳排放和畜禽养殖碳排放。库区农业碳排放强度总体呈下降趋势,各区县间碳排放强度差距逐渐缩小。2015-2022年,库区农业经济与农业碳排放量整体上呈脱钩关系。随着农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农业产值增长,农业碳排放量增加。脱钩关系以2019年为节点表现为由强脱钩向弱脱钩转变。农业生产效率、农业人口规模、农业产业结构对库区农业碳排放量的增长具有抑制作用,而农业经济规模对农业碳排放量的增长则具有促进作用。基于以上结果,本文提出减少禽畜养殖业碳排放量、控制农田土壤利用碳排放量和发挥农业碳排放驱动因素抑制作用等相关建议,以期为库区低碳农业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三峡库区农业碳排放Tapio脱钩模型LMDI模型驱动因素

    不同耕作方式配施有机肥对盐碱地玉米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刘昊麻仲花刘威帆万猛虎...
    25-39页
    查看更多>>摘要:摘 要:本研究旨在探究不同耕作方式配施有机肥对盐碱地玉米根际土壤化学性质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从而为改良盐碱地和了解盐碱地玉米根际土壤的微生物群落特征提供重要依据。本研究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主区设置两种耕作措施:CT(传统翻耕)和DV(垂直深旋耕),副区设置4个有机肥施用水平:O1(0 kg·hm-2)、O2(7 500 kg·hm-2)、O3(15 000 kg·hm-2)、O4(22 500 kg·hm-2)。研究结果表明,在 DVO3 和 DVO4 处理下,玉米根际土壤的pH和全盐含量较其他处理显著降低3。94%~9。20%和6。31%~25。96%,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较其他处理显著增加5。29%~45。24%、4。71%~24。34%、13。63%~32。67%和10。77%~34。25%,玉米产量较其他处理显著增加2。51%~22。23%,且DVO3和DVO4处理之间的差异不显著。与其他处理相比,DVO3和DVO4处理下玉米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的丰富度和多样性明显提升,且DVO3和DVO4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此外,DVO3和DVO4处理显著提高了细菌优势菌门中的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以及真菌优势菌门中的子囊菌门(Ascomycota)和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的相对丰度,同时显著提高了细菌优势菌属中的Ohtaekwangia、Gp6和Gp7,以及真菌优势菌属中粪盘菌属(Ascobolus)、线黑粉酵母属(Filobasidiuni)和毛葡孢属(Botryotrichum)的相对丰度,且DVO3和DVO4处理之间的差异不显著。上述菌门和菌属的相对丰度与玉米根际土壤有机质和速效养分含量呈正相关。综上所述,垂直深旋耕配施15 000~22 500 kg·hm-2有机肥能够显著降低盐碱土壤pH和全盐含量,增加速效养分和有机质含量,提高微生物丰富度和多样性,有利于盐碱地土壤改良和养分循环。

    盐碱地玉米耕作方式有机肥微生物群落根际土壤

    水稻对弱光胁迫的响应及适应机制研究进展

    张银张运波
    40-55页
    查看更多>>摘要:水稻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光照对其产量和品质形成具有重要影响。随着全球气候恶化,阴雨寡照天气频发,随之带来的弱光胁迫已成为影响水稻高产稳产、优质生产的重要限制因素。水稻安全稳定、可持续生产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满足人们对粮食的需求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对近些年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综述了弱光胁迫对水稻根茎叶和花器官的形态特征、光合特性、花粉受精、同化物转运和淀粉合成酶的生理特征,氮代谢、激素调节、光受体调节、抗氧化系统和渗透调节的生化特征,以及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重点关注水稻对弱光胁迫的分子响应机制;并展望未来水稻耐荫性研究的方向和热点,指出未来要更加深入研究水稻在遗传水平上对弱光胁迫的适应机制以及相关耐荫基因的挖掘。本研究旨在全面了解水稻耐荫分子响应机制,为选育耐荫品种提供新的思路和策略。

    水稻弱光胁迫产量和品质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征耐荫基因

    有机物料还田对中国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影响的Meta分析

    唐志伟翁颖尹春张琪南...
    56-66页
    查看更多>>摘要:有机物料(秸秆、有机肥)还田会影响小麦籽粒的营养质量。本研究基于中国各试验站点2023年9月30日前发表的文献数据进行Meta分析,综合了 65篇文献中393个观测值,以施氮量、土壤本底有机质、年均温、年均降雨量等亚组,评估有机物料还田对中国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可提升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grain protein content,GPC)。综合比对秸秆还田不同亚组发现,151~200 kg·hm-2施氮量下秸秆还田对小麦GPC提升效果最佳,秸秆还田量>9 000kg·hm-2对小麦GPC提升最大,秸秆还田下土壤本底有机质≥21 g·kg-1可显著提升小麦GPC,水稻和玉米秸秆还田对提升小麦GPC有显著的正向效应,21~25 ℃年均温和>800 mm年均降雨量下秸秆还田对小麦GPC提升最好。有机肥还田降低了小麦GPC,其中有机肥替代75%和100%无机肥显著降低小麦GPC,有机肥替代25%和50%无机肥对小麦GPC降幅较小。综合比对有机肥还田下不同亚组发现,151~200 kg·hm-2和251~300 kg·hm 2施氮量下,有机肥替代25%和50%无机肥可提升小麦GPC,高比例有机肥替代无机肥下土壤本底有机质≥21 g·kg-1可降低对小麦GPC的部分损失,且有机肥替代50%无机肥在年均温21~25 ℃和年均降雨量>800 mm下均可提升小麦GPC。秸秆还田对于中国小麦GPC的响应均呈正效应,而有机肥还田以负效应为主。研究结果可为中国有机物料还田提高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提供科学依据。

    有机物料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秸秆还田有机肥Meta分析

    增施铵态氮肥诱导滨海盐渍土作物根际降碱抑钠可实现以种适地增产增效

    王丁霞郝志诚李登登彭懿...
    67-79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改变栽培种植模式激发作物自身抗盐碱的潜力,实现作物以种适地增产增效的目标,对盐碱地绿色产能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本试验以滨海盐渍土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为研究对象,采用田间定位试验,设置AS0(100%尿素,磷肥减量)、AS50(50%尿素+50%硫酸铵,磷肥减量)、AS75(25%尿素+75%硫酸铵,磷肥减量)、AS100(100%硫酸铵,磷肥减量)和FP(农民过量施氮磷肥,100%尿素,对照1)、P0(不施磷肥,100%尿素,对照2)6个处理,分析了不同硫酸铵替代尿素比例处理下冬小麦和夏玉米的产量、养分吸收量、氮磷肥利用效率、根际土壤pH、根际土壤盐度和钠吸附比(sodium adsorption ratio,SAR)的变化。2年田间试验结果表明:P0处理下盐碱地小麦、玉米产量最低,作物生长受到土壤缺磷限制;与FP处理相比,所有减磷处理的作物产量无显著差异。等氮等磷条件下,与全部施用尿素(AS0)处理相比,AS50处理冬小麦平均增产5。4%,夏玉米平均增产1。5%。增施硫酸铵(AS50、AS75、AS 100)处理与AS0处理相比小麦根际土壤pH降低0。08~0。24个单位,玉米根际pH降低0。06~0。35个单位。随硫酸铵比例增加,根际土壤速效磷含量呈先增后减的趋势,其中AS50处理速效磷含量最高;根际土壤Ca2+、Na+含量和SAR降低。与FP处理相比,AS50和AS75处理的根际pH、SAR和Na+含量均显著降低,氮磷肥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并且玉米季的处理效应比小麦季更显著。在滨海盐渍土区,与FP处理相比,硫酸铵替代50%的尿素能够在磷肥减施的情况下通过诱导根际pH的下降促进SAR和Na+含量降低、提高有效磷和Ca2+含量,营造更适宜作物生长的根际低盐低碱高营养环境,从而提高产量和肥料利用效率。基于以上结果提出了增铵降碱解磷增钙的措施,诱导根土界面肥盐分布区隔化、实现以种适地的轻-中度盐碱地作物增产增效。

    以种适地盐渍土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硫酸铵减施磷肥根际降碱抑钠钠吸附比

    灌浆期高温对早稻光合性能和产量品质的影响

    杨军章毅之张方亮段里成...
    80-9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不同高温条件对灌浆期早稻生长的影响及高温热害发生机理和灾害指标,以主推品种'湘早籼45号'为材料,利用人工气候室开展早稻不同高温强度(35、37、38、39、40和42℃)和持续天数(3、5、7和10 d)处理的试验,以同期田间自然条件为对照,分析不同高温条件对早稻光合性能和产量品质的影响,研究早稻高温热害致灾机理和等级指标。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高温处理降低了剑叶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增加了秕谷率,降低了千粒重和产量,变幅与温度强度和持续天数成正比。高温降低了精米率、整精米率和直链淀粉含量,增加了垩白粒率、垩白度和蛋白质含量,改变了淀粉RVA谱特征。早稻高温热害等级指标为:35≤日最高气温(Tmax)<37 ℃且持续天数(Dn)≥3 d或37≤Tmax<38 ℃且3≤Dn<6 d属轻度,对应0<有害积热(Ha)≤11℃·d,0<产量降幅(Yd)≤ 10%;37≤Tmax<38 ℃且Dn≥6d 或 Tax≥38 ℃ 且 3≤Dn<6 d 属中度,11<Ha≤22 ℃ d,10%<Yd≤20%;Tmax≥38℃且Dn≥6 d为重度,Ha>22 ℃·d,Yd>20%。因此,日最高气温≥35 ℃持续3 d会降低早稻光合性能,影响产量品质形成,引起高温热害;根据灾害指标可预估高温热害程度。研究结果可为早稻高温热害监测评估和农业防灾减灾提供科学参考。

    早稻灌浆期高温光合速率产量品质灾害指标

    水分和温度对藜麦种子萌发出苗及籽粒产量的影响

    王慧丽钟苑宁杨晗马玉诏...
    95-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藜麦作为富含营养物质且喜冷凉的旱地作物,温度和水分是限制其种子萌发和生长的必要条件,明确温度和干旱胁迫下藜麦的出苗和生长情况对雨养旱作区藜麦高产高效种植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河北坝上地区典型藜麦品种'冀藜3号'为试验材料,设置1)种子萌发试验:3个干旱胁迫处理(PEG-6000溶液渗透势分别为0、-0。3、-0。6 MPa)和4个种子萌发温度(10 ℃/0 ℃、15 ℃/5 ℃、20℃/10℃、25 ℃/15 ℃),分析干旱和温度胁迫及其互作效应对发芽率、发芽势、根长和芽长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的影响,阐明其对环境胁迫因素的响应机制。2)播期试验:在河北坝上地区设置5个播期(5月1日、5月11日、5月21日、6月1日和6月11日),探究不同播期下环境温度和土壤水分变化对出苗率及产量的影响,明确河北坝上冷凉地区藜麦高产的适宜种植时间。种子萌发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发芽率、发芽势、根长和芽长逐渐增加,20 ℃/10 ℃和25 ℃/15 ℃处理下种子萌发率较高。在干旱胁迫下,种子萌发指标整体下降。当干旱胁迫较轻(PEG-6000为-0。3 MPa)时,SOD和CAT活性较高,种子萌发受到的影响较小。田间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播期推迟,藜麦出苗期间温度和籽粒产量均呈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的趋势,以6月1日播期处理最高。相关性分析表明,出苗率与环境温度呈正相关,产量与株数呈显著正相关。6月1日播期出苗期间的平均气温为17。77 ℃,出苗率为95。72%;5月11日播期出苗期间的平均温度为5。90 ℃,出苗率为6。58%。与5月11日播期相比,6月1日播期产量提高435。67 kg·hm-2。以上结果表明,藜麦种子能耐受一定程度的干旱胁迫,但在低于15 ℃/5 ℃的温度下萌发表现较差。在河北坝上冷凉地区,为确保藜麦的出苗率免受低温的负面影响,不宜过早播种;适宜播期在5月中旬到6月上旬,以保证藜麦生长所需的适宜温度。此结果可为优化坝上冷凉地区藜麦种植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藜麦播期干旱胁迫温度产量

    硅藻土对再生稻产量、CH4排放及其温度敏感性的影响

    张振远刘阳曾茜倩蒋梦蝶...
    104-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明确硅藻土与氮肥配施对再生稻模式下甲烷排放及其温度敏感性的影响,对稻田生态系统温室气体减排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于2022-2023年在湖北荆州市开展了2年大田试验,比较了3种施肥处理[不施氮肥(CK)、氮肥施用(N)和氮肥与硅藻土配施(N+Si)]下再生稻田CH4排放及其温度敏感性的差异,同时分析了再生稻产量和稻田土壤性质的变化。两年结果表明:与CK处理相比,N和N+Si处理均显著增加了再生稻两季产量,以及再生稻头季CH4累积排放量与CH4排放强度(P<0。05)。与N处理相比,2022年和2023年N+Si处理头季稻产量分别显著增加3。75%和3。85%(P<0。05),CH4累积排放量分别显著降低38。66%和25。99%(P<0。05),CH4排放强度头季分别显著降低43。51%和26。52%(P<0。05),再生季分别降低18。65%和41。14%(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土壤性质对CH4排放通量的影响在不同处理以及水稻生长季不同时期存在显著差异。头季CH4排放通量与土壤氧化还原电位呈显著负相关(P<0。05),再生季CH4排放通量与土壤温度和土壤铵态氮呈显著正相关(P<0。05)。在头季持续淹水期间,CH4排放通量与土壤温度显著正相关(P<0。05),并且N+Si处理下CH4排放的温度敏感性(Q10)值最高,为8。86,这意味着添加硅藻土使CH4排放通量对温度变化更为敏感。综上所述,硅藻土的施用通过影响土壤氧化还原电位和土壤温度等关键因子,调节CH4排放,以上有助于实现稻田生态系统的减排增产。

    再生稻CH4排放硅藻土氮肥土壤肥力

    高岭土对酿酒葡萄光合、荧光特性及果实品质的影响

    刘泽亚韩守安王敏刘旭鹏...
    116-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新疆天山北麓产区酿酒葡萄果实发育过程中存在的高温频发所引起的问题,本研究以'赤霞珠'(Caber-net Sauvignon)、'梅鹿辄'(Merlot)和'品丽珠'(Cabernet Franc)3个红色酿酒葡萄(Vitis vinifera)品种为试材,于果实膨大期对叶面进行喷施高岭土(6%)处理,以常规管理为对照(CK),通过测定叶片光合特性、荧光特性以及果实品质等指标,对其进行综合分析,系统探究高岭土对新疆天山北麓产区酿酒葡萄的影响。结果表明:红色酿酒葡萄品种'赤霞珠''梅鹿辄'和'品丽珠'经高岭土处理后,叶温比CK分别降低8。9%、8。3%和9。3%;叶绿素a含量有效增加,其中'梅鹿辄'比CK增加52%;高岭土处理有效提高3个品种的净光合速率。与CK相比,JIP-test参数Vj显著降低,3个品种的电子传输通量的量子产率(øEo)分别提高58。1%、93。0%和61。1%,每光子吸收的PS Ⅱ最终电子受体还原的量子产率(øRo)分别提高87。5%、33。3%和66。6%;单位反应中心吸收光能(ABS/RC)和单位面积吸收的光能(ABS/CSm)比CK均显著提高,单位反应中心耗散能量(DIo/RC)和单位面积热耗散能量(DIo/CSm)比CK显著降低。在果实品质方面,高岭土处理后'赤霞珠''梅鹿辄'和'品丽珠'果皮中类黄酮含量比CK分别提升62。3%、63。9%和54。4%,总黄酮含量分别提升79。1%、69。1%和56。7%,黄烷醇含量分别提升48。6%、66。0%和27。2%;种子中,'品丽珠'类黄酮含量提升68。2%,'赤霞珠'总黄酮含量提升67。1%。本研究表明,新疆酿酒葡萄叶面喷施高岭土可以有效降低天山北麓产区'赤霞珠''梅鹿辄'和'品丽珠'这3个红色酿酒葡萄品种的叶温,减少单位面积叶片的热耗散,提高光合速率,提高叶片单位反应中心及单位面积对光能的吸收和利用,有效避免夏季高温胁迫所造成的危害;叶面喷施高岭土还有效增加了这3个酿酒葡萄品种的果实总酸和部分酚类物质的含量,提高了果实品质。

    酿酒葡萄高岭土光合特性荧光特性果实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