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摘要:通过改变栽培种植模式激发作物自身抗盐碱的潜力,实现作物以种适地增产增效的目标,对盐碱地绿色产能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本试验以滨海盐渍土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为研究对象,采用田间定位试验,设置AS0(100%尿素,磷肥减量)、AS50(50%尿素+50%硫酸铵,磷肥减量)、AS75(25%尿素+75%硫酸铵,磷肥减量)、AS100(100%硫酸铵,磷肥减量)和FP(农民过量施氮磷肥,100%尿素,对照1)、P0(不施磷肥,100%尿素,对照2)6个处理,分析了不同硫酸铵替代尿素比例处理下冬小麦和夏玉米的产量、养分吸收量、氮磷肥利用效率、根际土壤pH、根际土壤盐度和钠吸附比(sodium adsorption ratio,SAR)的变化.2年田间试验结果表明:P0处理下盐碱地小麦、玉米产量最低,作物生长受到土壤缺磷限制;与FP处理相比,所有减磷处理的作物产量无显著差异.等氮等磷条件下,与全部施用尿素(AS0)处理相比,AS50处理冬小麦平均增产5.4%,夏玉米平均增产1.5%.增施硫酸铵(AS50、AS75、AS 100)处理与AS0处理相比小麦根际土壤pH降低0.08~0.24个单位,玉米根际pH降低0.06~0.35个单位.随硫酸铵比例增加,根际土壤速效磷含量呈先增后减的趋势,其中AS50处理速效磷含量最高;根际土壤Ca2+、Na+含量和SAR降低.与FP处理相比,AS50和AS75处理的根际pH、SAR和Na+含量均显著降低,氮磷肥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并且玉米季的处理效应比小麦季更显著.在滨海盐渍土区,与FP处理相比,硫酸铵替代50%的尿素能够在磷肥减施的情况下通过诱导根际pH的下降促进SAR和Na+含量降低、提高有效磷和Ca2+含量,营造更适宜作物生长的根际低盐低碱高营养环境,从而提高产量和肥料利用效率.基于以上结果提出了增铵降碱解磷增钙的措施,诱导根土界面肥盐分布区隔化、实现以种适地的轻-中度盐碱地作物增产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