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生态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生态学杂志
中国生态学学会
生态学杂志

中国生态学学会

孙铁珩

月刊

1000-4890

cje@iae.ac.cn

024-83970394

110016

沈阳市文化路72号

生态学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Ec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中国生态学会主办的学术期刊,也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读者对象为从事生态学、生物学、地学、林农牧渔业、海洋学、气象学、环保、经济、卫生和城建部门的科研、教学、科技工作者、有关决策部门的科技管理人员及大中专院校师生和中学教师。主要刊登具有创新性和生态学研究论文、专题的综述和评论、研究方法和新技术的应用、学术讨论与争鸣、国内外学术消息和动态、生态学论坛和生态学新书刊介绍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天山雪岭云杉林群落组成与结构10年动态变化

    阿地来·赛提尼亚孜常顺利张毓涛孙雪娇...
    3033-3040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森林群落进行长期监测,有助于理解群落的构建机制与更新动态.以天山雪岭云杉林8 hm2森林动态监测样地2009年、2014年和2019年共3次群落调查数据为基础,从物种组成、重要值、死亡率、补员率和径级结构等方面分析天山雪岭云杉林10年的群落动态.结果表明:样地内胸径≥1 cm木本植物独立存活个体从2009年11835株(6科8属8种)减少到2019年的10301株(5科6属6种),物种组成无明显变化;总胸高断面积、平均胸径和平均树高随时间推移而增加,分别增加4.55 m2·hm-2、2.35 cm和2.27 m;胸径≥1 cm个体的年死亡率为3.41%,年补员率为0.65%;群落整体径级结构呈倒"J"型,中小径级(DBH≤20 cm)个体数量多,占总体的70.59%~78.74%,呈逐年下降趋势;死亡个体的中小径级(DBH≤10 cm)占比最高,每隔5年的占比分别为16.90%和15.26%;树高>10 m个体比例大且较为稳定,总体由48.94%升高到55.45%.雪岭云杉林在10年间的物种组成和结构没有出现较大变化,但群落中个体的高死亡率和较低补员率,尤其优势种的更新不足,使得该森林更新缓慢.本研究有助于了解天山雪岭云杉林物种组成和结构动态,为天山雪岭云杉林的保护和可持续经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动态监测样地云杉森林死亡率补员率胸径

    桂西南岩溶区18种适生植物叶性状变异及经济谱

    庞世龙欧芷阳凌福诚何峰...
    3041-3049页
    查看更多>>摘要:叶性状反映了植物的生活史对策.本研究以广西平果市岩溶山地18种适生植物为对象,分析其叶面积(LA)、叶厚度(LT)、比叶面积(SLA)、叶干物质含量(LDMC)和叶组织密度(LTD)等性状在种内和种间水平的变异特征,以了解岩溶植物对异质性生境的适应策略.结果表明:5个叶性状的变异程度差异较大,LA的种内和种间变异系数最大,分别达32.92%和228.44%,LDMC的种内和种间变异系数最小,分别为9.41%和20.33%;物种对各性状变异的解释度(85.3%~91.3%)最高,其次是科类群(28.4%~73.4%),再次是生活型(12.4%~59.1%),最次是生长型(3%~24.3%);生活型和生长型的交互作用对各性状变异的解释度(26.7%~61.2%)大于生活型和生长型的单独解释度;除LT与LA、SLA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关系外,叶性状间存在着广泛的相关性.这与全球尺度基本一致,验证了岩溶植物叶经济谱(LES)的存在.常绿植物具有较高LTD、LDMC和较低的SLA及LA,在LES中的位置更靠近"缓慢投资-收益"型物种的一端,而落叶植物则与之相反,位于LES"快速投资-收益"型物种一端,表明该区植物通过性状间的权衡采取了不同的适应策略.采取人工辅助措施促进植被恢复时,应结合植被不同演替阶段、立地条件以及经营目标等筛选适生物种,加速其自然恢复进程.

    叶性状变异叶经济谱适应策略岩溶

    典型山地河流植物繁殖体特征——以九龙江源头溪流地村溪为例

    郑雅容孙荣陈雅贤肖兴...
    3050-3059页
    查看更多>>摘要:植物繁殖体特性和分布特征对植物定植和群落更新具有重要意义,对山地河流生态恢复有着重要作用.以长约32 km的九龙江源头地村溪为对象,间隔2 km均匀布设16个样地,收集植物繁殖体并记录环境因子,开展山地河流植物繁殖体特性及其空间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沿自上游至下游的纵向梯度,植物繁殖体物种数逐渐降低;植物繁殖体以草本植物为主,部分植物繁殖体同时具备多种附属物,蒴果是优势果实类型;在纵向梯度上,植物繁殖体4种传播方式的物种数呈现下降趋势,4种传播方式物种数下降幅度为自体传播<风传播<水传播<动物传播;植物繁殖体物种数、传播方式受多种因素影响,人为干扰在其中起到关键作用.总体而言,山地河流河岸植物繁殖体种类多,其多样的传播方式受自体特征和环境因素影响,人为因素的干扰尤为明显.

    山地河流植物繁殖体漂浮能力传播方式环境因子

    白杨(Populus tomentosa)与小叶锦鸡儿(Caragana microphylla)枝干光合作用比较

    孔璐徐柱王玉刚刘冉...
    3060-3069页
    查看更多>>摘要:枝干光合是确实存在、但长期不被重视的植物碳获取的方式之一,可以帮助植物在极端环境下维持最基本的生理活动.本研究以白杨(Populus tomentosa)和小叶锦鸡儿(Caragana microphiylla)为对象,采用同化箱与CO2/H2O红外气体分析仪相结合的方法对植物枝干光合进行观测,同时采用LI-6400对叶片光合进行观测,结合枝干经济和光学功能性状,阐明植物枝干光合作用的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白杨和小叶锦鸡儿的枝干总光合速率均值分别为0.39±0.08和0.20±0.12 μmol·m-2·s-1,相当于叶片光合速率的2.31%和2.37%;枝干光合作用由光截获与利用能力共同决定;光截获能力受到枝干的表皮颜色和厚度等因素影响,使得枝干对可见光的反射、吸收和透射能力不同,而光利用能力受到叶绿素a/b、C/N和枝干含水量的影响.总之,尽管叶片光合是植物碳获取的主要途径,枝干光合速率仅为叶片的2.5%以下,但枝干光合可以在胁迫环境下保持稳定,对植物遭遇极端干旱事件后的抵抗与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枝干光合枝干呼吸叶绿素CO2通量皮层厚度光化学性状

    树干空洞对胡杨长势与心边材特征的影响

    热依拉·木民玉米提·哈力克塔依尔江·艾山崔宝凯...
    3070-3077页
    查看更多>>摘要:胡杨(Populus euphratica)是我国西北干旱区荒漠河岸林优势建群种,对于维持区域生态系统稳定性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恶劣的自然环境和人为干扰下,胡杨林遭受破坏,退化严重,树干空穴化较为突出,对胡杨的长势、健康和生存产生极大威胁.本研究在塔里木河下游阿拉干断面胡杨林设置监测样地,通过野外采样和室内测定,并运用两独立样本差异显著性检验,分析空心与未空心胡杨在长势、心-边材含水率和密度的差异,试图探明树干空心对胡杨树体的影响.结果表明:树干空心对胡杨树高的负面影响显著,并且造成树冠疏失度的增高(P<0.05),而对冠宽度、冠高比、冠幅面积、偏冠率等长势特征并未造成显著影响(P>0.05).当胸径(DBH)为25~35 cm、35~45 cm时,空心胡杨心材生材含水率(243.9%)显著高于未空心胡杨心材(170.5%);当DBH>25 cm时,空心胡杨心材气干含水率(7.3%)显著低于未空心胡杨心材(11.1%);空心胡杨边材的生材含水率和气干含水率均低于未空心胡杨(P<0.05),但DBH为35~45 cm时,其差异不显著(P>0.05).空心胡杨心材生材密度、气干密度、全干密度和基本密度均显著小于未空心胡杨(P<0.05).当DBH>25 cm时,空心胡杨边材的各项密度均小于未空心胡杨(P<0.05).可知,树干空心在一定程度上会限制树高生长,造成树冠衰退,致使心-边材密度下降.本研究结果不仅有助于了解树干空心对树木健康造成的风险,同时可为胡杨林资源保育和管理提供一定的参考.

    河岸林胡杨空心树心-边材含水率心-边材密度

    光伏阵列的微气候特征及其对站区植物生长特性的影响

    朱少康王珊张军涛高德东...
    3078-3087页
    查看更多>>摘要:光伏电站主要改变土壤的温湿度和光照条件,进而改变电站内部植被的生长分布特征.以西宁地区的小型实验光伏电站为研究对象,通过样地调查分析光伏电站内7种植物在不同微型生境区域内的生长高度和分布密度的差异性及其与环境因子的联系.结果表明:光伏阵列间的植被高度显著高于阵列下方各区域内的植被高度(P<0.05);自光伏阵列前端至另一个光伏阵列前端内的植物高度呈周期变化,先降低后增高,最低点在阵列中前端至阵列中端之间;苔藓只分布在阵列中端,苜蓿只分布在阵列间隔处,香薷只分布在阵列下方5个区域;阵列中前端和阵列中后端的植被密度显著低于其他区域(P<0.05);光伏电站内土壤湿度和土壤温度是影响植被密度的主要积极因素,光照强度是影响植被高度的主要积极因素.光伏阵列使得站区内的植物生长和分布趋向于规律化的趋势,降低其正下方的土壤湿度,提高土壤温度;降低植被的高度和密度,提升物种丰富度.

    光伏阵列植被高度分布密度土壤温度土壤湿度

    基于光合特性的毛竹实生苗土壤水分有效性及生产力分级

    景雄范少辉蔡春菊刘广路...
    3088-3097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3年生实生苗为材料,通过盆栽控制试验设置连续多级土壤含水量,在土壤相对含水量(RWC)与毛竹实生苗光合生理指标间建立回归模型,运用其光合特性作为评判依据,对毛竹实生苗培育管理过程中的土壤水分有效性及生产力进行分级与评价.结果表明:当RWC在77.01%时毛竹实生苗最大净光合速率(Pmax)达到峰值(9.56 μmol·m-2·s-1);光合有效辐射强度(PAR)在 1000 μmol·m-2.s-1 时,Pn补偿水分点(RWCPn=0)为 17.41%,净光合速率最大值(Pn-max=9.36 μmol·m-2.s-1)出现在RWCPn-max=78.19%;最大水分利用效率(WUEmax=4.55 mmol·mol-1)对应的 RWC 为64.28%,水分利用效率均值(WUEave=2.62 mmol·mol-1)分别出现在 RWC=34.25%、94.32%,水分利用效率(WUE)正负转折点在RWC=18.17%处;以不同土壤水分下的毛竹净光合速率(Pn)及水分利用效率(WUE)值作为"产"、"效"分级评判依据,3年生毛竹实生苗高产高效水RWC为44.69%~94.32%,中产高效水RWC为34.25%~44.69%,低产低效水RWC为17.41%~29.11%,RWC>94.32%为高产中效水,RWC<17.41%为无产无效水.本研究提出了毛竹实生苗培育的土壤水分利用参数,为毛竹育苗过程中的水分高效管理提供参考.

    毛竹土壤相对含水量光合特性分级与评价

    辽东栎不同大小种子幼苗子叶丢失的密度依赖性及幼苗生长响应

    康鹏张泽张金峰罗永红...
    3098-3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子叶是栎属植物种子萌发和幼苗建植期间的基本营养来源.本研究调查了六盘山区华北落叶松林中移栽的不同密度(0.25、0.75、1.50、2.25和4.00株·m-2)辽东栎大、小种子幼苗在动物取食压力下的子叶丢失动态及其对幼苗存活与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大、小种子幼苗子叶最终留存率和幼苗存活率均表现出低密度下较高、高密度下较低的变化趋势,即同种负密度依赖性,其中大种子幼苗的存活率在不同密度下均高于小种子幼苗.不论子叶丢失与否,大种子幼苗基径、主根长、叶片数、单株叶面积和总干重均显著大于小种子幼苗;子叶丢失小种子幼苗单株叶面积和总干重均显著小于子叶完整幼苗.大种子幼苗根冠比和比叶面积均大于小种子幼苗,但前者比根长和比枝长均小于后者;子叶丢失幼苗根冠比略有降低,但比叶面积、比根长和比枝长均不同程度增大.综上,辽东栎不同大小种子幼苗子叶留存率和幼苗存活率均表现出负密度依赖性;大种子幼苗具有比小种子幼苗更高的存活率和更强的生长优势,子叶丢失严重影响幼苗存活与生长;幼苗可通过形态学可塑性调节来适应不同大小种子的营养贮藏差异和补偿子叶丢失的负面效应.本研究结果可为六盘山区退化辽东栎次生林的实生更新和直播造林实践提供科学依据.

    种子大小子叶取食负密度依赖性幼苗建植六盘山区

    福建省林下铁皮石斛寒冻害危险性区划

    吴立黄川容孙朝锋王加义...
    3107-3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福建省1971-2018年冬季66个气象站点的逐日最低气温数据,采用层次分析法、熵权法、ArcGIS空间分析等方法,构建了福建省铁皮石斛寒冻害危险性区划指标,建立了基于地理信息的寒冻害危险性指数小网格空间推算模型,对福建省林下种植的铁皮石斛寒冻害危险性进行了区域划分.结果表明:福建省林下种植的铁皮石斛寒冻害轻度危险性区域主要分布在福建省东南沿海的低海拔地区,中度危险性区域主要分布在南平中部和南部、三明中部和东部、龙岩西南部和东部的中低海拔地区,重度以上危险性区域主要分布在南平北部、宁德西北部和龙岩中部等高海拔地区.通过实地验证,区划结果与实际较为吻合,研究结果可为福建省林下铁皮石斛的种植布局和防灾减灾提供决策参考.

    铁皮石斛寒冻害危险性区划GIS福建省

    基于MaxEnt模型的中国特有灌木物种白刺花的潜在适生区预测

    王露露伊力哈木·亚尔买买提
    3114-3124页
    查看更多>>摘要:白刺花是我国特有的豆科灌木植物,耐旱性极强,对干旱地区水土保持具有重要意义.为了解气候变化情景下白刺花在中国的潜在分布区变化,本文收集211个白刺花的地理分布数据与9个气候因子,采用物种分布模拟最大熵模型进行建模,预测了白刺花在末次间冰期、末次冰盛期(MIROC、CCSM)、当代及其未来(2050s、2080s)5个时期气候条件下的潜在分布区.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刀切法、环境贡献率与置换重要性评估模型的可信度,分析影响白刺花的主导环境变量阈值与适生区变化.结果表明:5个时期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AUC)的值都大于0.95,表明模型结果较好.物种分布模拟表明,白刺花最适宜的当代分布区主要集中在西南、西北、华北和中南地区,末次间冰期西南地区最适分布区减少,向河北、山东一带移动;末次冰盛期西北地区最适分布区减少,向西南方向移动;2050年最适分布区由云南向四川偏移,2080年云南一带最适分布区减少.影响白刺花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有温度和降水.在气候变化下,白刺花在当代的适生区面积占17.78%;与末次冰盛期相比,当代的适生区面积有所减少;与末次间冰期相比,当代的适生区面积略微增加;与当代相比,未来气候条件下,2050年适生区面积增加12.07%,2080年适生区面积增加1.67%.

    白刺花最大熵模型ArcGIS潜在分布区环境变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