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生态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生态学杂志
中国生态学学会
生态学杂志

中国生态学学会

孙铁珩

月刊

1000-4890

cje@iae.ac.cn

024-83970394

110016

沈阳市文化路72号

生态学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Ec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中国生态学会主办的学术期刊,也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读者对象为从事生态学、生物学、地学、林农牧渔业、海洋学、气象学、环保、经济、卫生和城建部门的科研、教学、科技工作者、有关决策部门的科技管理人员及大中专院校师生和中学教师。主要刊登具有创新性和生态学研究论文、专题的综述和评论、研究方法和新技术的应用、学术讨论与争鸣、国内外学术消息和动态、生态学论坛和生态学新书刊介绍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祁连山南坡典型区域不同粒径土壤颗粒有机碳δ13C特征

    汉光昭曹广超曹生奎冶文倩...
    1948-195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讨高寒地区不同植被类型土壤颗粒有机碳分解特征,本研究以祁连山南坡典型区域的高寒草甸、灌丛、林地和耕地4种植被类型为对象,对其土壤颗粒组成、土壤颗粒有机碳含量以及颗粒有机碳稳定同位素组成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域不同植被类型土壤中砂粒含量最高,介于58.3%~78.2%,其次为粉粒,含量介于20.2%~32.2%,黏粒含量最低,介于1.6%~6.3%;土壤颗粒有机碳含量随着粒径减小而增加,砂粒有机碳含量介于21.6~74.5g·kg-1,粉粒有机碳含量介于64.8~163.9g·kg-1,黏粒有机碳含量介于60.3~196.4 g·kg-1;3种粒径土壤颗粒δ13C值的变化范围在-27.5‰~-23.8‰,随着粒径变小,δ13C值逐渐增大,砂粒813C值<粉粒813C值<黏粒813C值.随着土壤颗粒粒径变小,土壤颗粒有机碳含量增多,有机质分解程度变高,分解速率变慢;粉粒和黏粒有机碳含量高,分解速度慢,是影响有机碳库稳定性的重要因素.

    稳定碳同位素土壤颗粒有机碳土壤有机碳库稳定性祁连山南坡

    刘家峡水库后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杜岩岩杨濯羽杨顺文苏子郡...
    1955-1961页
    查看更多>>摘要:于2020年3-10月(春季、夏季和秋季)对刘家峡水库的后生浮游动物和水环境因子进行调查,并通过冗余分析探讨刘家峡水库浮游动物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以期为刘家峡水库水生态保护和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参考.共鉴定后生浮游动物3类24种,其中轮虫12种、枝角类7种、桡足类5种.夏季后生浮游动物种类最多,为16种,春季最少,11种.优势种为螺形龟甲轮虫、针簇多肢轮虫、前节晶囊轮虫、长额象鼻溞、长刺溞、僧帽溞、汤匙华哲水蚤和无节幼体,季节更替明显.调查期间,后生浮游动物平均密度为31 ind·L-1,变化范围在8~116 ind·L-1;平均生物量0.280 mg·L-1,变化范围在0.056~0.606 mg·L-1.后生浮游动物Shannon多样性指数为0.77~1.87,平均值为1.55;Margalef丰富度指数为1.90~3.07,平均值为2.56;Pielou均匀度指数为0.20~0.55,平均值为0.44;最低值均出现在9月.冗余分析显示,水温、透明度和硝酸氮与后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具有明显相关性.刘家峡水库水体处于贫营养型水平,符合国家Ⅱ类水的水质标准.

    后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环境影响刘家峡水库冗余分析

    胚胎孵化温度和初孵仔鱼发育温度对斑马鱼仔鱼热适应性的影响

    郑雪丽黄艳付世建夏继刚...
    1962-1968页
    查看更多>>摘要:发育可塑性是引起生物新性状产生与多样化的关键因素.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探究鱼类热适应性的发育可塑性,有助于理解早期生活史阶段鱼类热适应表型的进化,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为探究胚胎孵化温度和初孵仔鱼发育温度对鱼类热适应表型的影响,本研究选取卵生鱼类斑马鱼(Daniorerio)为实验对象,采用2×2双因素研究设计,测定了不同胚胎孵化温度(低温组22℃、高温组28℃)和不同初孵仔鱼发育温度(低温组22℃、高温组28℃)及其交互作用对斑马鱼热偏好(偏好温度)、热回避(冷回避温度、热回避温度)、非回避温度范围以及热耐受(临界低温、临界高温、致死低温、致死高温)的影响.结果表明:胚胎孵化温度和初孵仔鱼发育温度对斑马鱼偏好温度、回避温度、临界温度以及致死温度等均有显著影响(P<0.05),胚胎孵化温度和初孵仔鱼发育温度交互作用对非回避温度范围影响显著(P<0.05);胚胎孵化热环境对早期生活史阶段斑马鱼热适应表型特征的塑造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变动的发育温度环境可能扩展鱼类的适宜温度区间,从而提升其在未来变动气候环境中的存活力.

    温度早期发育表型可塑性热适应性斑马鱼

    微塑料对尖吻鲈幼鱼生长和肝脏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谢木娇徐鹏周卫国丁德文...
    1969-197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评估微塑料对海洋鱼类的影响,选取长3 mm×宽3 mm的聚乙烯和生物降解微塑料对尖吻鲈(Latescalcarifer)幼鱼(初始体重8~12g,体长7~10cm)在环境相关浓度(0.375 n·L-1)下进行为期45天的摄食试验,在第30天和第45天取样测定肝脏抗氧化酶活力以及关键通路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两种微塑料均被幼鱼摄食,但对鱼体体重体长的增长无明显影响;微塑料暴露对抗氧化酶活性影响不大,仅在第45天时PE组过氧化氢酶(CAT)活性较对照组显著下降;两个实验组的Kelch样环氧氯丙烷相关蛋白-1(Keap1)、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谷胱甘肽硫转移酶1(GST1)和血红素氧合酶-1(HO-1)基因相对表达量在第30天时较对照组升高,但差异不显著;两种微塑料的生物效应无明显区别.环境相关暴露浓度下微塑料对尖吻鲈幼鱼的生长无明显影响,未引起明显的氧化应激.生物降解塑料可被鱼类摄食并在短期内不会被降解,如果在海洋环境积累,对鱼类构成潜在影响.今后需要评估长期摄食微塑料包括生物降解微塑料对海洋鱼类的效应.

    尖吻鲈生物降解微塑料Keap1/Nrf2

    NaCl诱导合成立方纳米银对小球藻的表观毒性

    邓宁灿李海波李英华李哲...
    1977-198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立方体纳米银(AgNPs)对水生生物的毒性作用,本研究以NaBH4为还原剂、PVP为保护剂、NaCl为诱导剂、AgNO3为前驱体,制备得到立方体AgNPs,以小球藻为受试生物,在AgNPs胶体溶液浓度为0、0.5、1、2、5 mg·L-1条件下,探索了其暴露毒性效应.结果表明:NaCl和NaBH4溶液浓度对立方体AgNPs颗粒形貌和粒径有显著影响,当NaCl和NaBH4溶液浓度均为0.5 mol·L-1时,立方体AgNPs形貌最为规则,粒径范围为200~300 nm;各浓度的立方体AgNPs均抑制小球藻的生长,小球藻细胞密度和叶绿素a含量降低且呈显著的剂量-效应关系;暴露48 h后处理组的活性氧和超氧化物歧化酶含量显著上升;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观察到细胞形态受到明显破坏,提示立方体AgNPs对小球藻产生了较大毒性作用.本研究结果可为揭示AgNPs在水环境中潜在的风险提供基础数据.

    液相还原法立方体纳米银小球藻暴露毒性

    氮限制与UV辐射对假微型海链藻光合特性的耦合效应

    刘京华王奕斐臧纱纱严芳...
    1984-1990页
    查看更多>>摘要:分析了不同氮水平下硅藻假微型海链藻(Thalassiosira pseudonana(Hustedt)Hasle et Heimdal CCMP 1335)对UV辐射的光合响应.结果表明:UV辐射显著抑制假微型海链藻PSII的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且氮限制加剧该抑制效应;氮限制条件下藻细胞反应中心净关闭速率(Mo)升高,QA-向QB的电子传递效率(ψo)下降,对光能的吸收效率(α)下降,从而使得藻细胞对UV辐射的耐受能力降低;UV辐射下,尤其是氮限制时,藻细胞PSII的修复速率与损伤速率(r/k)的比值显著降低,表明UV辐射通过对修复过程的抑制,使得两者耦合对假微型海链藻的光合抑制效应加剧;氮限制与UV辐射的耦合作用显著降低假微型海链藻的光合能力,从而影响其初级生产.

    硅藻光抑制氮限制UV辐射

    药用植物云南土沉香潜在适生区及其关键气候影响因子

    王志威
    1991-1997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中国西南地区河谷药用植物云南土沉香(Excoecaria acerifolia Didr.)的82条地理分布信息与67个气候因子,利用MaxEnt最大熵模型和ArcGIS,分析了该物种的潜在适生区及其关键气候因子.结果表明:云南土沉香的潜在适生区主要位于我国西南部的东喜马拉雅、横断山区以及四川盆地的河谷流域,其中,云南和四川省境内的横断山区河谷为该物种的核心分布区;4月份降水量、年温度变化范围、温度季节性变化系数、1月份最低温和12月份最高温为影响云南土沉香分布的关键气候因子,其中,4月份降水量尤为关键,贡献率占42.29%.当存在概率>0.5时,以上因子的范围分别为:49~95 mm、23~28℃、450~700、-5~5℃以及7.5~13℃.本研究结果与云南土沉香的分布记载基本一致,可为中国西南地区特殊生境-干热/干暖河谷药用植物种质资源调查、保护以及开发利用等提供一定的依据.

    云南土沉香适生区关键气候因子最大熵模型地理信息系统

    气候变化对广东省荔枝种植气候区划的影响

    杜晓阳张柳红邓玉娇
    1998-2007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广东省86个气象站1961-2021年的气温、降水量资料和1:250000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采用线性趋势分析、累积距平和反距离权重插值等方法,分析了影响荔枝种植的关键气候因子年平均气温(Ty)、年极端最低气温(Tmin)、上年12-2月 日平均气温≤10℃低温寒积量(Σ(10-t)12-2)、3月平均降水量(R3)的时空变化特征,以及1961-1990年、1971-2000年、1981-2010年、1991-2020年、年平均气温突变前(1961-1997年)、突变后(1998-2021年)等6个气候时段的变化特征,研究了气候变化对广东省荔枝种植气候区划的影响.结果表明:广东省Ty、Tmin的空间分布表现为南高北低、平原高山区低的格局,Σ(10-t)12-2总体呈北多南少、山地多平原少的空间分布,R3大体表现为从西南向东北递增的特征;1961-2021年,广东省Ty、Tmin分别以0.2℃·10 a-1、0.4℃·10 a-1的速率显著上升,Σ(10-t)12-2以14.0℃·d·10 a-1的速率显著下降,R3以4.7 mm·10 a-1的速率呈不显著的上升趋势;Ty于1997年发生了突变;广东荔枝气候区划可分为适宜区、次适宜区和不适宜区;气候适宜区主要分布在粤东、珠江口沿岸和粤西北部地区,次适宜区主要位于湛江、云浮和珠三角北部地区,不适宜区集中在粤北、肇庆北部和云雾山脉一带;受气候变化的影响,广东荔枝种植气候适宜区和次适宜区面积有所扩大,不适宜区面积有所减小;与1961-1990年相比,1991-2020年广东省荔枝种植气候适宜区、次适宜区面积分别增加了 0.44×106和1.02×106 hm2,不适宜区面积减小了8.09×106 hm2;与年平均气温突变前(1961-1997年)相比,突变后(1998-2021年)荔枝种植气候适宜区、次适宜区面积分别增加了 0.08×106和2.01×106 hm2,不适宜区面积减小了 2.08×106 hm2.

    气候突变区划指标气候区划气候适宜性荔枝种植广东

    气候变化背景下茶小绿叶蝉在中国的潜在适生区预测

    姜明鑫钟文玉胡海琴郑志强...
    2008-2016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茶小绿叶蝉当前在中国的308个分布点和7个环境变量,利用MaxEnt模型预测当前及未来(2050年、2070年)2种气候情景(SSP2_45、SSP5_85)下茶小绿叶蝉在中国的潜在适生区分布范围及适生程度.结果表明:AUC值为0.904,模型预测准确,结果可靠;利用刀切法得到影响茶小绿叶蝉潜在分布的主要环境变量为最冷月份最低温(bio6)、昼夜温差月均值(bio2)、最干月份降水量(bio14)、最湿季降水量(bio16);当前茶小绿叶蝉高适生区主要集中在浙江、福建、江西、湖南、贵州、重庆和海南等地.未来气候情景下,茶小绿叶蝉潜在适生区面积呈扩大趋势,适生区范围向北迁移;2070年SSP5_85气候情景下适生区面积最大,相比当前适生区增加了 21.1%;茶小绿叶蝉广泛分布于中国大部分地区,应加强茶小绿叶蝉的预测预报,及时采取防控措施,为茶叶安全优质生产保驾护航.

    小绿叶蝉气候变化MaxEnt模型适生性分析

    闽三角城市群冷岛需求评价及空间分异

    沈中健梁晨
    2017-2025页
    查看更多>>摘要:绿地、水域具有冷岛效应,可有效缓解城市热岛.开展绿地、水域冷岛需求评估对于绿地、水域空间格局优化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整合2017年闽三角城市群Landsat遥感影像、NPP/VIIRS夜间灯光数据、GDP、人口密度等多源数据,从热岛胁迫度、土地脆弱度、社会敏感度3个维度构建冷岛需求测度模型,揭示冷岛需求度的分布特征与空间分异,识别冷岛需求区域及主导因子类型.结果表明:2017年闽三角城市群热岛胁迫度、土地脆弱度、社会敏感度均有较高的空间集聚性,且三者之间均呈显著的正相关性;冷岛高需求区和次高需求区面积分别为2820.02和2078.31 km2;冷岛需求度呈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其空间分布呈现与地形、区位的空间耦合性,高值区集中在东部沿海的城区、乡镇,低值区则出现在内陆的高海拔地区;主导因子分区表明,综合主导区集中在城镇中心区域,社会敏感主导区多为城镇边缘地区,热岛胁迫主导区多为裸地及工业园区,土地脆弱主导区零散分布在远离城区、植被稀疏的耕地.本研究可为冷岛需求评估方法及绿色基础设施空间配置提供借鉴.

    城市热岛效应冷岛需求空间格局空间自相关闽三角城市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