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生态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生态学杂志
中国生态学学会
生态学杂志

中国生态学学会

孙铁珩

月刊

1000-4890

cje@iae.ac.cn

024-83970394

110016

沈阳市文化路72号

生态学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Ec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中国生态学会主办的学术期刊,也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读者对象为从事生态学、生物学、地学、林农牧渔业、海洋学、气象学、环保、经济、卫生和城建部门的科研、教学、科技工作者、有关决策部门的科技管理人员及大中专院校师生和中学教师。主要刊登具有创新性和生态学研究论文、专题的综述和评论、研究方法和新技术的应用、学术讨论与争鸣、国内外学术消息和动态、生态学论坛和生态学新书刊介绍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不同CO2浓度下潮土真菌群落结构变化

    司亚坤冯彪牛银星王祎...
    3015-3022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业生产受CO2浓度的显著影响。土壤真菌是有机质降解和养分循环的关键推动者,其对CO2浓度升高的反馈尚不明确。本研究选用华北平原典型潮土作为供试土壤,设定大气、2%、4%、6%四种不同体积比的CO2浓度进行微宇宙培养实验,采用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真菌群落结构进行调查。结果表明:4%和6%CO2浓度下,真菌a多样性显著下降。优势真菌门有子囊菌门(Ascomycota)、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被孢霉菌门(Mortierellomycota),担子菌门、球囊菌门(Glomeromycota)的相对丰度随CO2浓度的增加而降低,而子囊菌门丰度随CO2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优势真菌属包括被孢霉属(Mortierella)、镰刀菌属(Fusarium)、Citripora、葡萄穗霉属(Stachybotrys)、腐质霉属(Humicola),其中 Citripora 相对丰度随 CO2 浓度升高而降低,被孢霉属在2%CO2浓度下倍增;腐质霉菌(Humicola phialophoroides)、盖姆斯帚枝霉(Sarocla-dium hominis)与CO2浓度呈显著正相关,Citripora afrocitrina与CO2浓度呈负相关。2%CO2浓度下的真菌网络结构与对照基本一致,但边数显著增加;4%和6%的CO2浓度下,真菌共存网络发生了显著变化,真菌群落明显分化成两个模块;基石真菌分别是土曲霉(Aspergillus terreus)、云南木霉(Trichoderma yunnanense)和刺孢霉属未定名种(Spizellomyces sp。)。本研究明确了潮土真菌对不同CO2浓度的响应规律,为研究CO2浓度升高对农田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提供理论参考。

    CO2浓度土壤真菌群落组成网络结构

    不同改良物料及其配施组合对河套平原盐碱土壤玉米光合与根系形态特征的影响

    白小龙武晋民张家豪王腾...
    3023-303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不同改良物料及其配施组合对玉米苗期光合性能和根系形态特征的影响,在内蒙河套平原盐碱地上进行试验。以玉米为研究对象,设置对照(CK)、脱硫石膏(T1)、土壤改良剂(T2)、有机肥(T3)、脱硫石膏配施土壤改良剂(T4)、脱硫石膏配施有机肥(T5)、土壤改良剂配施有机肥(T6)、脱硫石膏配施土壤改良剂和有机肥(T7)8个处理,对玉米苗期株高、光合性能及根系形态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配施T7处理对株高、茎粗和SPAD值促进效果最佳,相较CK处理分别增加30。0%、24。2%和27。8%。(2)与CK处理相比,配施处理均显著提高了苗期玉米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02浓度和叶片水分利用效率,但蒸腾速率在所有处理中均显著降低;配施处理对根系形态特征(根总长、表面积、数量、体积)的促进效果优于单施处理,根系分支数显著增加,直径<1 mm的侧根和根毛数量显著增多。(3)主成分分析表明,不同处理玉米光合性能、根系形态特征表现得分为T7>T4>T6>T5>T2>T3>T1>CK。综上,对比单施和配施2种改良物料,配施3种改良物料对玉米苗期叶片光合能力和根系形态特征的促进效果更好。

    土壤改良光合盐碱地玉米根系

    长期稻虾轮作对稻田土壤细菌群落的影响

    彭亮代梨梨陶玲张辉...
    3031-303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长期稻虾轮作对稻田土壤理化性质及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基于化学分析方法和16S rRNA扩增子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了水稻单作与4、8和21年稻虾轮作稻田土壤理化性质及细菌群落结构,并分析了细菌群落结构与土壤理化性质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相较于水稻单作模式,稻虾轮作稻田土壤总磷含量提高37。01%~54。33%(P<0。05),但土壤速效磷含量降低60。21%~61。10%(P<0。05)。主坐标分析和置换多元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年限稻虾轮作稻田土壤细菌的群落结构差异显著(P=0。004)。长期稻虾轮作显著增加了稻田土壤Aminicenantia(纲、目、科、属)和Sva0485(纲、目、科、属)的相对丰度。冗余分析表明,有机质和碱解氮是影响稻田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关键环境因子。研究表明,稻虾轮作增加了稻田土壤总磷含量,降低了土壤速效磷含量,长期稻虾轮作没有改变土壤细菌群落的多样性,但却改变了细菌不同门类的相对丰度。本研究可为阐释稻虾轮作模式对稻田土壤细菌群落的影响机制提供科学依据。

    稻虾轮作年限细菌群落土壤理化性质

    高寒区大豆苗期低温多雨对产量的影响

    曲辉辉李秀芬朱海霞王晾晾...
    3040-3046页
    查看更多>>摘要:探究大豆苗期低温多雨对产量的影响,为大豆防灾减灾提供依据。基于黑龙江省大豆生长发育观测资料及已有研究成果,对WOFOST模型进行本地化与适应性检验;利用研究区内15个代表站点1971-2020年逐日气象资料、分区作物参数与土壤参数,模拟不同低温多雨情景下大豆产量,定量评价苗期低温多雨对大豆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WOFOST模型在黑龙江省本地化应用效果较好,可用于该地区大豆产量的模拟;在设定情景中,低温、多雨及二者叠加效应均会造成大豆减产,减产率存在极显著差异,叠加效应持续天数是导致产量降低的最主要因素;t-3。5情景持续6 d未对大豆产量造成显著影响,部分t-3。5处理持续12 d与大部分持续18 d情景则会造成大豆产量显著或极显著下降;在灾害持续时间和发生程度相同的前提下,低温与多雨叠加发生比二者单独发生对大豆产量影响更大。

    大豆低温多雨叠加效应WOFOST模型产量苗期

    污泥热碱液提高小青菜抗逆性及品质的机制

    白炬刘晓林薛晓蓉吴晨瑞...
    3047-3054页
    查看更多>>摘要:干旱、盐等非生物胁迫是限制植物生长发育的主要环境因子。近年来,城市生活污泥排放增加。污泥经碱性热水解技术处理,其产物热碱液中含有丰富的钙和有机氮养分。为研究污泥热碱液对蔬菜作物逆境抗性的影响,实现污泥资源化利用,本研究以小青菜(Brassica chinensis)为材料,通过盆栽试验,设置无胁迫、干旱胁迫和盐胁迫3种生长条件,同时设置不施氮、施用污泥热碱液及施用尿素3个处理,探讨污泥热碱液对叶菜生长和抗逆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胁迫条件下,与施尿素相比,施热碱液促进小青菜增产43。3%,显著降低硝酸盐含量,提高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及维生素C含量;在干旱胁迫和盐胁迫下,施用热碱液增加土壤中水溶态钙和交换态钙含量,有效提高小青菜钙吸收量,并进一步促进脯氨酸积累,降低丙二醛含量,显著提高干旱胁迫下过氧化氢酶活性(8。6%)以及盐胁迫下过氧化物酶活性(70。4%),缓解逆境胁迫。将污泥热碱液应用到蔬菜生产中,可减少化肥投入,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增强抗逆性,也为有效无害化、资源化利用城市生活污泥提供了一种新途径。

    污泥热碱液钙形态逆境胁迫抗氧化酶活性污泥资源化利用

    三种园林植物幼苗生长节律对城市污泥的响应

    彭远航冯嘉仪龙凤玲曾曙才...
    3055-3065页
    查看更多>>摘要:探究澳洲火焰木、复羽叶栾树和幌伞枫幼苗株高/地径生长节律和生物量对城市污水污泥的响应,为污泥在园林绿化中的资源化利用提供参考依据。通过为期1年的盆栽试验,定期测定赤红壤(CK)、污泥-赤红壤基质(质量比各50%,S50)和100%污泥(S100)中种植的上述3种植物幼苗株高和地径,利用Logistic方程构建植物生长模型,对比分析3种植物在不同基质中的生长节律和生物量变化。结果表明:(1)与CK相比,S50和S100显著促进澳洲火焰木株高、幌伞枫株高/地径和复羽叶栾树地径的生长,显著增加幌伞枫株高和地径的最大月生长量和总生长量;各处理复羽叶栾树株高、地径的最大月生长量均小于澳洲火焰木和幌伞枫。(2)3种植物株高和地径的Logistic生长模型拟合效果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试验期内3种植物株高和地径的生长阶段可划分为生长初期、速生期、生长后期。(3)在S50和S100处理中幌伞枫的根生物量、茎生物量、叶生物量和质量指数均高于CK;S50处理3种植物中幌伞枫质量指数最高(14。20),S100处理中幌伞枫和澳洲火焰木的质量指数显著大于复羽叶栾树。从试验期内的生长表现看,幌伞枫的污泥适应性最好,澳洲火焰木次之,复羽叶栾树适应性较弱。Logistic生长模型能较好预测和分析植物苗期生长规律,并反映了不同植物对污泥的生长响应。

    栽培基质生长节律木本植物污泥资源化利用

    改良剂-植物联合修复对赤泥理化特性、酶活性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陈雨露罗有发万祖燕万乾松...
    3066-3075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质改良与植被恢复是改善赤泥堆场恶劣生境的一种经济有效方法。本研究以木醋液、磷石膏、食用菌渣、活性污泥、牛粪、鱼粪组配为不同复合改良剂,黑麦草作为修复植物,通过开展为期90 d的盆栽实验,探究改良剂-植物联合修复对赤泥理化特性、酶活性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单一施用木醋液和磷石膏对赤泥碱性具有一定的调控作用,pH分别降低了4。1%和11。4%,但营养物质缺乏难以维持植物稳定生长。复合改良剂-植物联合修复使赤泥的pH、可交换性钠百分比分别由9。8和29。3%降至7。6~7。8和25。9%~28。2%,赤泥养分含量(有效氮、有效磷、全氮、全磷和有机质)与酶活性(脲酶、过氧化氢酶、碱性磷酸酶和蔗糖酶)显著提高。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和丰富度明显增加,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ota)、拟杆菌门(Bacteroidota)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为主要优势细菌门。子囊菌门(Ascomycota)在真菌门中占绝对优势。综上,复合改良剂-植物联合修复显著改善赤泥的理化特性、酶活性和微生物群落结构,对综合指示赤泥土壤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赤泥复合改良剂植被恢复理化性质酶活性微生物群落

    不同改良剂对镉铅矿渣赤桉根际真菌群落结构及功能类群的影响

    杨嘉麒欧阳林男陈少雄张程...
    3076-3085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和FUNGuild平台,探究4种改良剂(有机菌肥、有机肥、无机肥和菌剂)联合赤桉修复对Cd、Pb矿渣基质理化性质、不同形态Cd和Pb比例、真菌群落结构和真菌功能类群的影响,分析调控真菌群落结构变化的主导环境因子。结果表明,有机肥、有机菌肥联合赤桉修复均能显著提高矿渣基质pH值、阳离子交换量和残渣态Pb的比例,显著降低可还原态Pb的比例。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改良剂联合赤桉修复可显著改变基质真菌群落结构,增加伞菌纲的相对丰度,降低粪壳菌纲的相对丰度。功能类群分析表明,有机肥、有机菌肥联合赤桉修复增加土壤腐生真菌的相对丰度,减少植物病原菌的相对丰度;无机肥和菌剂联合赤桉则减少土壤腐生真菌的相对丰度,增加植物病原菌的相对丰度。相关性分析和Mantel检验表明,阳离子交换量、pH值和不同形态Pb比例是影响基质真菌群落的关键因子。上述结果表明,添加有机肥和有机菌肥联合赤桉修复可提高Cd、Pb矿渣基质pH值和阳离子交换量,降低Pb的生物毒性,改变真菌群落结构,增加土壤腐生真菌比例,减少植物病原菌,是生态安全的联合修复方法。

    矿渣基质性质真菌群落结构真菌功能类群

    丹江源地区土壤有效态微量元素空间变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张亚峰王颖维钱信禹杨运军...
    3086-3094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源地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地统计学、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和GIS等方法技术,揭示了不同地质建造单元土壤有效态微量元素的空间变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有效铁、有效锰、有效铜、有效锌和有效硼平均含量分别为45。51、42。39、1。26、3。34和0。39 mg·kg-1,其中有效铁、有效锰和有效锌含量达丰富及以上水平,有效铜含量适中,有效硼含量处于较缺乏水平;不同地质建造上土壤有效锌含量具有强的空间变异性(CV=130。4%),受结构性因素影响明显,土壤有效锰、有效硼、有效铁和有效铜具有中等强度变异(CV=52。8%~94。2%),变异程度受结构性因素和随机性因素共同影响;土壤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和有机质均与土壤有效态微量元素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土壤pH与有效锰、有效铁含量呈显著负相关,与有效硼、有效铜和有效锌含量相关性不明显。总体来看,地质建造对土壤微量元素的空间变异作用具有强的解释性,为区内基于地质建造分区开展土地利用与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地质建造土壤有效态微量元素空间变异影响因素丹江源

    冻融过程对铁磁性生物炭同步稳定化土壤镉砷效果的影响

    陈来仪李晓军王一侯伟...
    3095-3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明确冻融过程对我国北方寒冷地区污染土壤重金属长期稳定化状态的影响是修复技术筛选的重要依据。本研究以多年原位重金属污染土壤为对象,针对Cd和As同步处理效果良好的富铁磁性生物炭(F-MBC),探究冻融过程中冻融频次与初始含水量对铁磁性生物炭同步稳定化土壤镉砷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冻融频次的增加,土壤pH和电导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但均高于冻融前;同样冻融频次下,初始含水量的增加未对F-MBC处理土壤pH产生显著影响,但土壤电导率呈下降趋势。与冻融前相比,有效态Cd和As含量在冻融开始后经历了先上升后下降的过程,但均显著高于冻融前土壤;初始含水量增加导致土壤有效态Cd含量持续下降且显著低于未冻融对照,有效态As含量先上升后下降且高于未冻融对照。研究说明,经冻融过程后F-MBC仍可对Cd、As污染土壤实现同步稳定化修复,但As的污染再风险增加,为优化寒冷地区镉砷复合污染土壤的稳定化修复技术提供理论支持。

    冻融频次含水量铁磁性生物炭有效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