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生态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生态学杂志
中国生态学学会
生态学杂志

中国生态学学会

孙铁珩

月刊

1000-4890

cje@iae.ac.cn

024-83970394

110016

沈阳市文化路72号

生态学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Ec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中国生态学会主办的学术期刊,也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读者对象为从事生态学、生物学、地学、林农牧渔业、海洋学、气象学、环保、经济、卫生和城建部门的科研、教学、科技工作者、有关决策部门的科技管理人员及大中专院校师生和中学教师。主要刊登具有创新性和生态学研究论文、专题的综述和评论、研究方法和新技术的应用、学术讨论与争鸣、国内外学术消息和动态、生态学论坛和生态学新书刊介绍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东北森林屏障带生态系统服务权衡与协同关系

    齐麟张月许东朱琪...
    3401-341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东北森林带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生态系统服务权衡研究对协调该区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至关重要.本研究利用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双变量空间相关分析、空间聚类分析等方法,探明了东北森林带水源涵养等6种生态系统服务的空间格局以及它们之间权衡、协同关系的作用机制和空间分异.结果 表明:研究所选取的6种生态系统服务均呈现出显著的聚集性分布;整体看来,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维持、土壤保持和固碳释氧4项生态服务呈现出协同关系,防风固沙、粮食供给与其他服务呈现出权衡关系.由于生态系统可以提供多种生态系统服务,且不同生态系统所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类型和数量具有明显差异,不同生态系统服务之间权衡/协同关系因此而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异.本研究通过生态系统服务簇将研究区划分为生态系统服务平衡区、生态系统服务协调区、防风固沙区和粮食供给区4个区域,以期为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促进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生态系统服务权衡与协同生态系统服务簇东北森林带

    北方防沙带东部区生态安全格局构建及优化

    刘江谢遵博王千慧王婷婷...
    3412-3423页
    查看更多>>摘要:构建生态安全格局、优化生态空间结构是保障区域生态安全、维护地区生态系统稳定的重要途径,对于缓解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具有积极意义.本文以北方防沙带东部为研究区域,通过生态脆弱性-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的生态评估方法识别生态源地,借助电路理论提取生态廊道和生态节点,构建了研究区2000和2015年生态安全格局并提出优化对策.结果 表明:(1)2000-2015年间,研究区强烈脆弱区面积减少,不脆弱面积增加;生境质量整体好转,水源涵养量显著增加,实际风蚀强度减弱,说明该阶段区域生态环境趋于好转,风沙治理成效较为显著.(2)生态源地面积、生态廊道和节点分别从2000年的3837.3 km2、38条和4个增加到2015年的11619.5 km2、96条和28个,表明15年间研究区生态安全格局网络体系趋于复杂完善,保障生态安全的能力得到提升.基于上述研究结果,提出增加生态源地空间分布数量和范围,加强人工绿地的建设和保护来设置缓冲区,避免人为活动切断生态廊道,加强原有节点生态功能保护和优化的建议和策略,保障生态廊道网络的完整性,以期促进区域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同互惠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

    生态脆弱性生态服务功能生态源地生态廊道优化对策

    黄河流域2000-2020年生态用地格局变化与分异趋势

    卫新东张健王筛妮蔺康莉...
    3424-3435页
    查看更多>>摘要:分析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下的生态用地格局变化和分异趋势对推动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黄河流域2000、2010、2020年3期土地利用数据,运用空间动态度模型、转移矩阵模型、生态状况指数模型等方法,探讨了近20年黄河流域生态用地的数量、结构、空间分布特征及生态质量的变化.结果 表明:黄河流域不同生态用地类型数量及空间分布差异明显,基础性生态用地占比最大(60.98%),保全性生态用地占比最少(4.77%),基础性和保全性生态用地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上中游地区,辅助性生态用地主要集中在下游地区;生态用地之间的转化呈明显的分异趋势,上中游以生态用地的内部转化为主,下游则以生态用地与非生态用地的相互转化为主,非生态用地扩张主要来源于耕地;生态用地的空间稳定性相对较高,但有下降趋势,整体上生态用地朝规模减小的趋势变化;黄河流域3个年份生态状况指数分别为60.98、61.66、60.29,生态质量呈波动式下降且有明显的梯度分异特征,上游地区生态质量最好,下游地区生态质量最差.研究结果对黄河流域各省制定生态用地管护措施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参考意义.

    生态用地格局生态质量空间分异黄河流域

    近15年内蒙古防沙带防风固沙功能时空变化特征

    刘利民王婷婷李秀芬谢遵博...
    3436-3447页
    查看更多>>摘要:防风固沙是我国北方防沙带主要生态功能,对于筑牢我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至关重要.本文以北方防沙带东部的内蒙古防沙带为研究区域,利用修正风蚀模型(RWEQ)量化了2000和2015年内蒙古防沙带土壤风蚀物质量和防风固沙量,明确了内蒙古防沙带防风固沙功能时空演变规律,并探讨了土地利用变化对防风固沙功能的影响,以期为提升我国北方防沙带生态服务功能提供参考.结果 表明:1)2000年,研究区风蚀物质量介于0.007~48.9 kg·m-2,风蚀物质总量为29418.3 × 108 kg;2015年研究区风蚀物质量介于0.002~48.2 kg·m-2,风蚀物质总量为28727.3×108 kg,较2000年减少了691.1×108 kg.2000年,土壤风蚀强度以中度、强烈和剧烈为主,占研究区总面积的71.6%;2015年,土壤风蚀强度以轻度、中度和剧烈为主,占研究区总面积的78.7%,其中土壤风蚀强度为强烈、极强烈和剧烈区域面积减少了101079 km2,而土壤风蚀强度轻度和中度区域面积增加了100572 km2.2)2000年,研究区防风固沙量介于0~42.4 kg·m-2,2015年的防风固沙量介于0~45.4 kg·m-2,防风固沙量最高的地区为赤峰市,其次为通辽和鄂尔多斯市,防风固沙量最低的地区为乌海市和石嘴山市.研究区总固沙量较2000年增加了646.0×108 kg.研究区防风固沙功能以"低"、"较低"和"中"为主,占研究区总面积的75%以上.2000-2015年,防风固沙功能"较高"、"高"的区域面积增加1979 km2.3)2000-2015年,沙漠的总面积减少,主要转换为草地、耕地类型,转换草地面积为6460.7 km2,转换耕地面积为439.2 km2.上述结果表明,近15年来,内蒙古防沙带的防风固沙功能得到明显提升,得益于人工植被建设,但不同地区防风固沙功能差异较大.因此,未来应加强分区施策治理与研究区西部防风固沙功能的提升.

    修正风蚀模型风蚀物质量土地利用/覆盖类型林业生态工程

    基于GeoSOS-FLUS平台的东北森林屏障带生态格局优化

    齐麟许东朱琪周旺明...
    3448-346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东北森林带作为我国两屏三带生态安全战略格局的重要载体之一,其生态格局的优化对提升区域生态系统功能、质量及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分析该区土地利用和生态系统服务时空格局,明确其主要驱动因子,以提升其主导生态功能为目标,并耦合生态服务演变驱动机制,利用元胞自动机模型对其土地利用格局进行了优化模拟.结果 显示:不同类型驱动因子对各生态系统服务的作用存在明显差异:生境质量与土地利用的相关性最高(R=-0.420,P<0.05),水源供给则受到年降水量的显著影响(R=0.602,P<0.05),土壤保持受到高程的显著影响(R=0.358,P<0.05),水源涵养与降水密切相关(R=0.760,P<0.05),而粮食供给则受到高程(R=-0.418,P<0.05)、坡度(R=-0.225,P<0.05)和温度(R=0.306,P<0.05)的共同影响.本研究还发现,针阔混交林对水源涵养能力和生境质量服务重要性最高;相对于旱地,水田对粮食生产的重要性更高.结合上述结果进行的土地利用优化模拟结果显示,虽然生态用地(包括林地、草地、湿地)、生产用地(水田、旱地)和生活用地(建设用地)的比例与优化前没有明显差异,但长白山和小兴安岭地区的林地,应从现有以落叶阔叶林为主转变为以针阔混交林为主,以提高这两个地区的水源涵养和生境质量;大兴安岭地区应将部分落叶阔叶林转化为湿地以提高该区的水源涵养功能.在控制耕地总量不发生明显变化的条件下,提高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区与三江平原交汇区耕地中水田的比例,可以提高粮食供给服务.由此可见,本研究在不进一步激化生态用地和其他用地类型空间矛盾的基础上,优化了研究区生态格局,为促进东北森林带主导生态功能提升及屏障作用的充分发挥提供了科学依据.

    生态系统服务东北森林带土地利用优化生态系统服务权衡与协同

    基于电路理论的东北森林带生态安全网络构建

    朱琪袁泉于大炮周旺明...
    3463-347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东北森林带是全国生态功能区划"两屏三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保障区域乃至全国的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构建该区域的生态安全网络是对其进行生态格局优化、功能提升的重要基础.本研究基于东北森林带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应用InVEST模型中生境质量分析模块以及电路理论,对研究区生态源地、生态廊道、障碍点和夹点进行了识别,并构建了研究区的生态系统服务安全网络.结果 显示:研究区内共识别出生态系统服务源地30处,总面积为16.40×104 km2,占总面积的27.3%,以林地、湿地等生态用地为主.关键生态廊道42条,总长度2475.55 km,潜在生态廊道20条,平均长度为420.55 km.研究区内生态改善区的面积为56.45× 104 km2,根据累计电流值的提升程度,将生态修复区域分为3个优先级,其中一、二级改善区的面积分别占12.8%和24.3%.本研究根据区域内生态源地、生态廊道、生态夹点、生态障碍点以及改善区空间分布格局构建了该区的生态系统服务安全网络,并根据其特征给出了修复和改善的建议,为东北森林带生态格局优化及功能提升提供科学依据.

    生态系统服务安全网络生态源地生态廊道东北森林带

    东北森林带生态脆弱性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因素

    朱琪王亚楠周旺明周莉...
    3474-3482页
    查看更多>>摘要:评估大尺度森林生态系统的脆弱状况对于维持区域生态安全及保证人类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东北森林带为对象,从自然和人为干扰两个角度出发选择13个指标构建生态脆弱性指标体系,结合空间主成分分析法评估2005年和2015年两个时期生态脆弱性时空分布及其变化,并分析其背后的主要驱动因素.结果 表明:东北森林带生态脆弱性等级以潜在脆弱性、微度脆弱性和轻度脆弱性为主;生态脆弱性空间聚集效应明显,脆弱性空间聚集以高-高聚集为主,主要分布于东北森林带边界区域;2005年和2015年区域生态脆弱性指数分别为2.339和2.450.生态脆弱状况呈现略微下降的趋势;两个时期东北森林带生态脆弱性主要驱动因子依次为净第一性生产力、土地利用类型和生境质量.本研究为大尺度的森林生态系统保护及治理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决策依据.

    生态屏障生态脆弱性空间主成分地理探测器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高海拔云冷杉林净初级生产力时空格局及其驱动因子

    张月袁泉房磊韩艳刚...
    3483-3492页
    查看更多>>摘要:长白山自然保护区高海拔(1400 m以上)分布的云冷杉林出现生长衰退和大量枯死现象,但衰退格局的驱动机制尚不明确.本研究基于Landsat数据,利用CASA模型计算了长白山自然保护区高海拔云冷杉林1994-2019年的净初级生产力(NPP),分析了其时空变化特征.结果 表明:(1)长白山保护区内云冷杉林NPP在111.96~182.19 g C·m-2·a-1,平均为141.85(±18.43)g C·m-2·a-1.云冷杉林NPP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出现在1996年(182.19 gC·m-2·a-1)和2018年(111.96 g C·m-2·a-1).研究期间,3.08%的区域云冷林NPP显著增加,3.36%的区域显著减少;(2)云冷杉林NPP与海拔、坡度呈负相关,不同坡向上分布差异不大.在海拔1600~1650 m范围内NPP变化率接近于0,较低和较高海拔区域NPP变化呈减小趋势;在坡度0~10°时云冷杉NPP减小最明显,随坡度增加NPP变化趋势变小,在阴坡和半阴坡NPP生长呈下降趋势,而在阳坡和半阳坡趋于稳定.(3)云冷杉林NPP与降水呈显著正相关,而与温度相关性不显著;NPP减少与保护区内的旅游活动有一定的关系.本研究表明,高海拔云冷杉林不存在一致的、大面积的衰退,其NPP的变化主要受立地因子、降水变化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净初级生产力云冷杉林时空格局驱动因子长白山自然保护区

    长白山苔原典型植物的N、P含量对短期氮输入的可塑性响应

    袁泉张月陈红周莉...
    3493-3500页
    查看更多>>摘要:氮素是苔原生态系统植物生长和净初级生产力的主要限制元素,但外源氮输入对长白山苔原生态系统养分影响的相关研究还较少.本研究以长白山苔原带优势物种笃斯越桔(Vaccinium uliginosum)和牛皮杜鹃(Rhododendron chrysanthum)为对象,通过野外原位实验,以NH4NO3作为外源氮,设置4个施氮水平:对照处理(N0,0 kg·hm-2)、低氮处理(N1,25 kg·hm-2)、中氮处理(N2,50 kg·hm-2)和高氮处理(N3,100 kg hm-2),研究短期氮输入对笃斯越桔和牛皮杜鹃叶片N、P含量影响.结果 表明:低氮输入提高了牛皮杜鹃叶片N含量,对笃斯越桔叶片N、P含量无显著影响,而较高水平氮输入会促进笃斯越桔的生长,增加其获取N、P的能力;随着氮输入量的增大,落叶灌木笃斯越桔的N、P含量可塑性指数(PI)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而常绿灌木牛皮杜鹃的PI整体呈减小的趋势,但具有更高的抗逆性.未来氮沉降增加的背景下,笃斯越桔在长白山高山苔原更具有生长优势.

    氮沉降生态化学计量氮磷可塑性高山苔原生态系统长白山

    川西米亚罗亚高山暗针叶林动态样地物种组成与群落结构

    赵广东陈健许格希马凡强...
    3501-3511页
    查看更多>>摘要:亚高山暗针叶林是川西米亚罗林区的主要植被类型.为了更好地了解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的亚高山暗针叶林的物种组成和群落结构,依据美国热带森林研究中心(CTFS)和中国森林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CForBio)的建设标准,于2016-2019年在四川省米亚罗省级自然保护区的亚高山暗针叶林建立了一个面积为9.6 hm2(400 m×240 m)的动态样地.本文基于2019年9月完成的动态样地内胸径(DBH)≥1 cm的木本植物调查数据,分析了亚高山暗针叶林的区系类型、物种组成、群落结构和径级分布.结果 表明:动态样地内DBH≥1 cm的木本植物存活个体共有50055株,其中独立个体24183个,分枝或萌株25872个,隶属于14科20属32种.温带区系成分的科和属分别占总科数和总属数的64.28%和85.00%,温带区系特征明显.高山柏(Juniperus squamata)、云杉(Picea asperata)、松潘小檗(Berberis dictyoneura)和滇川醉鱼草(Buddleja forrestii为稀有种,占总物种数目的 12.50%.共有10个物种的重要值>2,其重要值之和为90.54.排名前4位的岷江冷杉(Abies fargesii var.faxoniana)、糙皮桦(Betula utilis)、密枝圆柏(Juniperus convallium)和紫花茶蔗子(Ribes luridum)的重要值分别为30.55、15.74、9.95和8.80.动态样地面积小于1.6 hm2时,物种数目随动态面积的增加而急剧增加;当动态样地面积达到6.76 hm2时,32个物种全部出现.动态样地内所有存活个体的平均胸径为5.29 cm,整体径级分布呈倒"J"型,DBH<2.5 cm存活个体数量占总个体数量的59.63%.

    森林动态样地生物多样性区系类型重要值径级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