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生态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生态学杂志
中国生态学学会
生态学杂志

中国生态学学会

孙铁珩

月刊

1000-4890

cje@iae.ac.cn

024-83970394

110016

沈阳市文化路72号

生态学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Ec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中国生态学会主办的学术期刊,也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读者对象为从事生态学、生物学、地学、林农牧渔业、海洋学、气象学、环保、经济、卫生和城建部门的科研、教学、科技工作者、有关决策部门的科技管理人员及大中专院校师生和中学教师。主要刊登具有创新性和生态学研究论文、专题的综述和评论、研究方法和新技术的应用、学术讨论与争鸣、国内外学术消息和动态、生态学论坛和生态学新书刊介绍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油松飞播林灌木层主要物种种间联结及其环境解释

    陈佳卉卜元坤苏少峰黄维...
    3512-3522页
    查看更多>>摘要:物种的种间联结和生态位特征反映了物种的资源利用及水平空间配置情况,是了解群落结构和分布的重要基础.本研究采用样方法,调查了陕西丹凤县流岭油松(Pinus tabuliformis)飞播林区30个样地内150个样方的灌木群落,并基于方差比率法、卡方检验和联结系数研究了物种种间联结,采用典范对应分析探讨环境因子与物种分布的关系,揭示了油松飞播林灌木群落的结构和分布特征.结果 表明:(1)灌木层主要物种的生态位重叠程度总体较低,种间竞争不激烈;重要值和生态位宽度较大的物种为麻叶绣线菊(Spiraea cantoniensis)、胡枝子(Lespedeza bicolor)、绣线菊(Spiraea salicifolia).(2)灌木层主要物种总体联结性呈显著正联结(P<0.05),卡方检验和联结系数的正负关联比分别为1.47和1.87,群落结构趋于稳定;卡方检验的正负联结显著率分别为4.3%和0.9%,种对间联结性较弱,趋于独立分布.(3)灌木层主要物种分布受海拔、坡向、坡度、枯落物厚度影响较大.在今后的森林经营活动中,可根据灌木种间联结规律、生态位特征以及影响物种分布的环境因子调控灌木配置,维持和提升灌木群落的稳定性.

    生态位种间关联联结系数典范对应分析

    若尔盖湿地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密度的分布特征

    王文波白冰张鹏骞胡理乐...
    3523-3530页
    查看更多>>摘要:湿地是重要的土壤有机碳库,为维持全球二氧化碳平衡提供重要保障.为了解高寒湿地土壤有机碳水平和垂直变化特征,本研究以若尔盖高寒湿地为对象,采集不同植被类型(湿地植被和草地)不同深度的土壤样本,分析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结果 表明,土壤有机碳的垂直分布呈现出两种不同的特征:一是随土壤深度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密度显著下降,最高值和最低值倍数达到20.03倍和7.47倍;二是随土壤深度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密度波动变化,且在深层土壤中仍保持较高水平,最高值和最低值相差只有2.90倍和1.48倍;若尔盖高寒湿地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密度的水平分布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湿地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密度显著高于草地并且土壤含水率高的样点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密度显著高于土壤含水率低的样点.本研究表明,若尔盖高寒湿地土壤有着很强的固碳能力,并且较高的土壤含水量是维持若尔盖高寒湿地土壤碳汇功能的重要前提.研究结果对高寒湿地生态环境管理及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若尔盖湿地有机碳含量有机碳密度水平分布垂直分布

    文山自然保护区典型植被土壤碳氮储量变化特征

    李聪吕晶花陆梅杨志东...
    3531-3542页
    查看更多>>摘要:探究文山自然保护区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储量沿海拔的变化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耦合关系,为评估保护区植被碳氮固定潜力提供数据支撑.选取保护区沿海拔分布的3种典型植被类型为对象,研究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储量沿海拔和土层的分布规律,并采用主成分降维分析方法探讨环境因子(微气候、植被与土壤)沿海拔变化对土壤碳氮储量的影响.结果 表明:不同植被类型土壤碳氮储量沿海拔升高呈显著增加趋势(P<0.05),最大值出现在高海拔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相较于低海拔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其增幅分别达82.81%和80.98%.土壤碳氮储量随土层加深呈显著减小趋势(P<0.05),相较于0~10 cm土层,40~ 50 cm土层的降幅分别为54.82%和55.38%;凋落物厚度、Simpson指数、土壤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含水量、全钾沿海拔上升呈增加趋势,全磷则先减后增;相较于低海拔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上述指标在高海拔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的增幅为53.29%~666.67%;而Margalef指数、Shannon指数、Pielou指数、土壤非毛管孔隙度、土壤容重、温度、pH、机械组成沿海拔梯度呈减小趋势,这些指标在高海拔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的降幅为15.97% ~59.71%;环境因子沿海拔的变化对碳氮储量具有极显著的共线性影响(P<0.05),凋落物厚度、年均降水量、土壤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含水量、全钾沿海拔的增加对碳氮储量存在极显著的正效应(P<0.01),植物多样性沿海拔的减小对碳氮储量存在显著的正效应(P<0.01).综上,文山保护区土壤碳氮储量沿海拔升高呈现显著增加趋势,其中,微气候、土壤理化性质、凋落物厚度沿海拔的垂直分布是调控碳氮储量的关键因子.

    植被海拔土壤有机碳储量土壤氮储量环境因子

    寒区湿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理化性质和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

    丁俊男于少鹏史传奇王慧...
    3543-355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揭示寒区湿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理化性质和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选择大兴安岭地区黑龙江塔河固奇谷国家湿地公园内次生林、灌草丛、薹草沼泽和耕地4种土地利用方式,探究土壤理化性质、土壤酶、土壤活性碳含量及团聚体稳定性的相互关系.结果 表明: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理化性质发生了明显变化,各土壤样品pH呈中性或偏碱性,与薹草沼泽土壤相比,次生林、灌草丛和耕地的土壤电导率、含水量、全氮、碱解氮等显著降低;在垂直方向上耕地以0~20 cm土壤深度的速效磷含量最高.薹草沼泽各土层土壤蛋白酶、纤维素酶、脲酶和β-葡萄糖苷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其他土地利用方式,薹草沼泽和灌草丛土壤硝酸还原酶活性无显著差异.薹草沼泽土壤总有机碳、水溶性碳和微生物生物量碳均显著高于其他土地利用方式;薹草沼泽和灌草丛各深度土壤中易氧化碳含量显著高于次生地和耕地.与薹草沼泽相比,耕地土壤<0.25 mm的小团聚体比例增大;耕地土壤MWD和GMD指标较次生林、灌草丛和薹草沼泽略有降低.综上,土地利用方式改变了寒区湿地土壤理化性质在不同土层的分布,且薹草沼泽土壤具有较好的团聚体稳定性.本研究结果为寒区湿地土壤可持续利用和保护提供了理论参考.

    寒区湿地土壤理化性质土壤有机碳土壤酶活性土壤团聚体

    栎实象超寄生与橡子物理性状的关系

    刘亚宁李志红方林鑫王毅...
    3552-3560页
    查看更多>>摘要:栎实象是栎属植物最为重要的种实害虫,橡子品质的优劣与栎实象寄生密切相关.为探究栎实象"超寄生"危害与栎属植物果实特征的关系,并揭示其产卵策略及对后代的影响,进而为栎实象高效防控和抗性树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选取了5种常见栎属植物,分析每种植物种子的果长、果径、体积、壳厚、果形指数及虫口密度与栎实象产卵选择的关系.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正常果、单寄生果和超寄生果之间的大小差异,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橡子内单寄生幼虫及超寄生幼虫重量差异性,并用线性回归拟合分析栎属植物果实特征对栎实象产卵偏好的影响.结果 表明:5种栎属植物正常果壳平均厚度显著大于栎实象为害果的壳厚(P<0.05);线性回归模型表明超寄生率与栎属植物果长、果径、体积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并且单寄生与超寄生及超寄生橡子前后逸出的二斑栎实象幼虫重量差异均不显著(P>0.05);二斑栎实象雌虫优先选择个体较大、果皮较薄的橡子进行取食和产卵,虽然超寄生增加了单个橡子中的幼虫数量,但其后代质量并未受到显著影响,说明雌性象甲对大橡子的产卵偏好可降低超寄生带来的不利影响.超寄生是栎实象应对不同寄主果实特征的一种行为适应策略.

    栎属橡子二斑栎实象超寄生产卵策略

    盆栽条件下茶园土壤pH值、养分和酶活性对茶树修剪枝与大豆交互作用的响应

    郭彬高水练王苗苗胡雲飞...
    3561-356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索茶园化肥减施增效的新技术模式,通过盆栽实验,设置覆盖茶树修剪枝(T1)、单作大豆(T2)、覆盖茶树修剪枝并套种大豆(T3)和不做任何处理(CK),分析盆栽中的茶园土壤全磷(TP)、有效磷(AP)、全钾(TK)、速效钾(AK)、全氮(TN)、碱解氮(AN)、有机质含量,pH值和脲酶、纤维素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酸性磷酸酶活性,探究覆盖茶树修剪枝与套种大豆交互作用下盆栽中的茶园土壤养分和酶活性的响应规律.结果 表明:土壤TP、AP、AK以及酶活性对覆盖茶树修剪枝与套种大豆的交互作用响应显著;T3的TN、AN含量高于T1、T2;T3的有机质含量和pH值分别较T1提高了53.92%、2.44%,较T2提高了25.60%、6.03%;蔗糖酶和脲酶活性响应规律相类似,表现为T3>T1>T2>CK,且T3与其他处理差异显著;T3的纤维素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大于其他处理;PCA排序结果表明,T3、CK接近PC2原点,在PC1上得分相反;T1、T2接近PC1原点,在PC2上得分相反;磷素与钾素之间有很强的相关性,有机质和氮含量与酶活性密切相关;pH值与纤维素酶、脲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TN、有机质显著正相关.分析表明,盆栽条件下,覆盖茶树修剪枝并套种大豆在茶园土壤养分和酶活性方面存在交互作用,能提高茶园土壤氮素、有机质含量,提高茶园土壤酶活性并缓解茶园土壤酸化,为茶园化肥减施增效的新技术提供科学依据.

    茶园土壤养分酶活性茶树修剪枝大豆交互作用

    苯菌灵处理条件下内生真菌感染对羊草生长的影响

    刘慧崔光杰李明明朱元刚...
    3570-3576页
    查看更多>>摘要:Epichlo(e)内生真菌和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同时感染宿主禾草的现象在自然和农业生态系统中广泛存在,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内生真菌和某一单一人工接种的AMF对宿主禾草生长的影响,少有研究关注内生真菌和自然生境中AMF互作对宿主的影响.在盆栽试验条件下,本研究使用AMF专性抑制剂苯菌灵,形成有AMF、无AMF对照,探究Epchlo(e)内生真菌与AMF的互作对宿主羊草(Leymus chinensis)生长的影响.结果 表明,在不添加苯菌灵条件下,内生真菌显著增加了AMF侵染率和孢子密度,同时显著增加了羊草的分蘖数、鲜叶数、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苯菌灵添加显著降低了AMF的侵染率和孢子密度,且随其添加浓度的增加降低效果更显著;在高浓度苯菌灵添加条件下,感染内生真菌较不感染内生真菌羊草的生长优势消失.

    Epichlo(e)内生真菌丛枝菌根真菌苯菌灵羊草生长

    甘蔗光合低温耐受性及其与抗旱性的关联

    王海玲张雅芳段维兴丘立杭...
    3577-358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评估甘蔗(Saccharum officinarum)光合耐寒力及其与抗旱性的关联,于工艺成熟期,测定了源自国内外671份甘蔗叶片濒临极端自然低温时凌晨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并进一步测定其中34种重要材料在常见自然低温、长时严酷干旱下的Fv/Fm和光合气体交换特性.结果 表明:濒临极端自然低温时,97.5%材料受寒明显,近1%材料几乎丧失光合功能;34种重要甘蔗材料在极端和常见自然低温条件下的Fv/Fm值、长时干旱下的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E)值均显著线性正相关;内禀水分利用效率(WUEi)、临时水分利用效率(WUE)、叶片细胞间CO2浓度(Ci)值相关性不显著;而常见低温和长时干旱的Fv/Fm值与上述光合气体交换参数值之间及极端低温、干旱下的Fv/Fm值与Pn值、蔗汁锤度间均无显著相关性.研究认为,甘蔗群体对低温敏感,相较于常见低温和严酷干旱,极端低温更能体现其光合潜力,并且该潜力还与其正常环境及干旱下光合碳同化能力正向关联.

    喜温植物寒害干旱光合适应甘蔗

    微地形对滨海盐碱地土壤水盐分布和植物生物量的影响

    贺文君韩广轩颜坤管博...
    3585-3597页
    查看更多>>摘要:微地形可以改变滨海盐碱地水盐分布格局和植物生长,实现滨海盐碱地的高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本研究以滨海盐碱坡地为对象,利用样线法对不同高程下土壤水盐和植被生长状况进行了调查,并分析了植物生物量及根冠比的影响因素.结果 表明:高程显著改变了土壤水分含量、土壤电导率及pH.随高程的增加,各土层土壤水分含量和pH呈降低趋势,而表层土壤电导率呈增加趋势.土壤盐分的剖面分布呈"表聚"现象,土壤水分分布则呈现"底聚"现象.盐碱坡地以盐地碱蓬(Suaeda salsa)和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为优势种,两者的单株地上生物量都与土壤电导率呈正相关,与pH呈负相关.随着高程的增加,植物地下生物量和根冠比呈降低趋势,地上生物量呈增加趋势.土壤含水量和pH的协同影响可以解释根冠比68%的变化.基于微地形的滨海盐碱地生态修复和高效利用模式突破了盐碱地利用的传统思维,有助于实现滨海盐碱地的高效综合利用.

    滨海盐碱地微地形高程土壤水盐生物量根冠比

    施氮量对干旱年探墒沟播旱地小麦土壤水分利用和产量的影响

    王志鑫孙敏任爱霞林文...
    3598-360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确旱地小麦不同播种方式的抗旱稳产效应,于2018-2019年(干旱年型)在山西闻喜旱地小麦试验基地开展旱地小麦不同播种方式(探墒沟播、宽幅条播和常规条播)与不同施氮量(150 kg·hm-2、210 kg· hm-2)对土壤水分、产量形成和水分利用效率影响的研究.结果 表明:与常规条播相比,探墒沟播和宽幅条播提高了旱地小麦越冬、拔节期0~200 cm土壤蓄水量,显著提高了总耗水量10~19 mm,增加了花后5~35 d千粒重、穗长、小穗数和可孕小穗占比,提高了穗数5%~17%、穗粒数2%~6%、千粒重5%~8%,显著提高了产量12%~31%、水分利用效率9% ~ 25%,尤其探墒沟播;施氮量150 kg·hm-2较210 kg·hm-2,降低了播种-开花期土壤耗水量,显著提高了花后土壤耗水量,显著提高了穗数、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此外,与常规条播相比,探墒沟播和宽幅条播耗水的增产量达30~ 46 kg·hm-2·mm-1,施氮量150 kg· hm-2较210 kg· hm-2耗水的增产量为25~45 kg·hm-2·mm-1.总之,干旱年型,旱地麦田采用探墒沟播,有利于蓄积土壤水分至拔节期,减少生育前期耗水,增加生育中后期耗水;有利于增加有效分蘖数,进而提高穗数,优化穗部性状,实现增产增效,且配施氮肥150 kg· hm-2效果更好.

    旱地小麦探墒沟播施氮量土壤水分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