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寒区湿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理化性质和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

寒区湿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理化性质和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

扫码查看
为揭示寒区湿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理化性质和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选择大兴安岭地区黑龙江塔河固奇谷国家湿地公园内次生林、灌草丛、薹草沼泽和耕地4种土地利用方式,探究土壤理化性质、土壤酶、土壤活性碳含量及团聚体稳定性的相互关系.结果 表明: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理化性质发生了明显变化,各土壤样品pH呈中性或偏碱性,与薹草沼泽土壤相比,次生林、灌草丛和耕地的土壤电导率、含水量、全氮、碱解氮等显著降低;在垂直方向上耕地以0~20 cm土壤深度的速效磷含量最高.薹草沼泽各土层土壤蛋白酶、纤维素酶、脲酶和β-葡萄糖苷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其他土地利用方式,薹草沼泽和灌草丛土壤硝酸还原酶活性无显著差异.薹草沼泽土壤总有机碳、水溶性碳和微生物生物量碳均显著高于其他土地利用方式;薹草沼泽和灌草丛各深度土壤中易氧化碳含量显著高于次生地和耕地.与薹草沼泽相比,耕地土壤<0.25 mm的小团聚体比例增大;耕地土壤MWD和GMD指标较次生林、灌草丛和薹草沼泽略有降低.综上,土地利用方式改变了寒区湿地土壤理化性质在不同土层的分布,且薹草沼泽土壤具有较好的团聚体稳定性.本研究结果为寒区湿地土壤可持续利用和保护提供了理论参考.
Effects of land use types on soil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and aggregates stability in cold region wetland

丁俊男、于少鹏、史传奇、王慧

展开 >

哈尔滨学院,黑龙江省寒区湿地生态与环境研究重点实验室,哈尔滨150086

寒区湿地 土壤理化性质 土壤有机碳 土壤酶活性 土壤团聚体

哈尔滨学院青年博士科研启动基金哈尔滨市博士后创新创业基金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HUDF201810241701289

2021

生态学杂志
中国生态学学会

生态学杂志

CSTPCDCSCD
影响因子:1.439
ISSN:1000-4890
年,卷(期):2021.40(11)
  • 12
  • 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