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生态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生态学杂志
中国生态学学会
生态学杂志

中国生态学学会

孙铁珩

月刊

1000-4890

cje@iae.ac.cn

024-83970394

110016

沈阳市文化路72号

生态学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Ec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中国生态学会主办的学术期刊,也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读者对象为从事生态学、生物学、地学、林农牧渔业、海洋学、气象学、环保、经济、卫生和城建部门的科研、教学、科技工作者、有关决策部门的科技管理人员及大中专院校师生和中学教师。主要刊登具有创新性和生态学研究论文、专题的综述和评论、研究方法和新技术的应用、学术讨论与争鸣、国内外学术消息和动态、生态学论坛和生态学新书刊介绍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西双版纳人工橡胶林冠层温度及其影响因子

    孙晨娜张晶GNANAMOORTHY Palingamoorthy张一平...
    2081-2089页
    查看更多>>摘要:冠层温度(Tc)是衡量植物水分和热量的关键生理生态指标之一.本研究以西双版纳地区橡胶林为对象,利用红外温度传感器及常规气象监测数据,分析了 2014-2016年橡胶林冠层温度和气象因子的变化,旨在揭示西双版纳地区橡胶林冠层温度的变化特征及其与气象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Tc的年变化和干季日变化特征都呈现出单峰趋势,而雨季日变化呈现出双峰趋势;Tc与各气象因子的相关性为大气温度>饱和水汽压差>净辐射>风速>相对湿度>降水量,其中,大气温度与Tc的相关性最强(r=0.92,P<0.01,n=1096);偏相关分析发现,大气温度、净辐射和饱和水汽压差对干、雨两季的Tc都有显著影响,但干季影响Tc的因素主要是大气温度和净辐射,雨季影响Tc的主要因素是大气温度和饱和水汽压差.本研究初步得出了西双版纳地区冠层温度的变化特征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为深入探究冠层温度的影响因子提供了基础.

    人工橡胶林冠层温度冠-气温差气象因子红外温度传感器

    三种功能型林木幼苗生物量分配及其与细根和叶片养分关系

    常云妮李宝银钟全林汪国彬...
    2090-2097页
    查看更多>>摘要:植物生物量分配反映其适应环境的生长策略,对生态系统碳分配和碳循环具有重要影响.以刨花楠、福建山樱花与福建柏3种不同功能型林木幼苗为对象,测定其各构件生物量与细根及叶片养分性状.采用标准化主轴SMA分析方法,分析不同功能型林木幼苗生物量分配对策,并采用相关分析对细根、叶片碳氮磷含量与生物量分配关系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常绿阔叶树种刨花楠在叶、茎、根生物量间均为大于1的异速关系,而落叶阔叶树种福建山樱花与常绿针叶树种福建柏在叶、茎、根生物量间均呈显著的等速生长关系.3种林木幼苗地上生物量与地下生物量间均呈等速生长关系,且存在共同斜率1.05(95%CI=0.97~1.14).3种林木幼苗细根碳氮磷含量与生物量分配关系表现为:细根碳含量与生物量分配关系仅福建柏的细根碳含量与茎质量比呈显著正相关.刨花楠细根氮含量与叶质量比呈显著正相关;福建山樱花细根氮含量与叶质量比呈显著负相关,与根质量比呈显著正相关;福建柏细根氮含量仅与茎质量比呈显著正相关.3种幼苗的细根磷含量及其氮磷比仅刨花楠的细根磷含量与叶质量比呈显著正相关,与根质量比呈显著负相关,其细根氮磷比与茎生长呈负相关.3种林木幼苗叶片碳氮磷含量与生物量分配关系表现为:刨花楠叶片碳含量与叶质量比呈显著负相关;福建山樱花叶片碳含量与茎质量比呈显著正相关;福建柏叶片碳含量与生物量分配关系则表现不明显.叶片磷含量与生物量分配关系仅刨花楠的叶片磷含量与茎质量比呈显著正相关.3种林木幼苗叶片氮含量及其氮磷比均与生物量分配关系不明显.研究表明,3种林木幼苗地上地下生物量分配规律一致,但不同构件间生物量分配存在差异,其与叶片及细根的氮磷含量关系也存在差异.研究结果证实了不同功能型植物会通过不同方式调整生物量分配格局以适应所处的区域环境,为不同功能型苗木高效培育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功能型生物量分配异速生长养分含量叶片细根林木幼苗

    有机物覆盖对女贞人工林不同根序细根C、N、P含量的影响

    王刚孙晓丹赵家豪陈霞...
    2098-2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南京市16年生女贞(Ligustrum lucidum)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元素分析仪和钼锑抗比色法测定了 3种强度的有机物覆盖处理(覆盖半径为80 cm,覆盖厚度分别为5、10、20 cm;覆盖物量分别为35、70、140 kg·株-1,记作T1、T2、T3)和空白对照CK对女贞不同根序细根C、N、P含量的影响,结合土壤理化性质以及细根形态和生物量解析其影响因素,为揭示细根养分利用过程和城市土壤近自然化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随着根序等级增加,细根C含量无明显变化,N、P含量减少,其中2、3级根中的N含量和4、5级根的N含量之间有显著差异(P<0.05),而P含量在各根序之间均有显著差异(P<0.05);(2)有机物覆盖后,细根的C含量在低级根(1、2级根)中减少,在高级根(3、4、5级根)中增加;(3)有机物覆盖后,细根的N含量在0~20 cm 土层中减少,在20~40cm 土层中增加,且低级根的变化较显著(P<0.05);(4)有机物覆盖后,细根的P含量在0~20 cm 土层减少;在20~40 cm 土层中的2、3级根的P含量增加,但4、5级根的P含量减少,其中T2、T3处理影响较显著(P<0.05).有机物覆盖改变了不同根序细根的C、N、P含量,加速了20~40 cm土层的元素循环,改善了土壤环境,是促进城市土壤近自然化管理的有效措施.

    有机物覆盖女贞人工林根序细根C、N、P含量

    城市异质生境下绿化树种叶功能性状特征及对大气污染耐受性

    张悦田青黄蓉宋玲玲...
    2106-2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城市异质生境中绿化树种叶功能性状特征及对大气污染的耐受性,本研究以兰州城区道路和居住区生境中的国槐(Sophora japonica)、七叶树(Aesculus chinensis)、木槿(Hibiscus syriacus)和黄杨(Buxus sinica)为对象,测定各树种的叶形态性状和生理性状,并用扫描电镜观察各树种叶表皮结构和气孔性状,计算大气污染耐受性指数(air pollution tolerance index,i.e.APTI),探讨城市异质生境下树种叶功能性状差异及其与大气污染耐受性间的关联.结果表明:(1)与居住区相比,道路树种比叶面积均极显著降低(P<0.01),绿叶期缩短,叶片厚度增加,气孔宽度、开度和气孔开张比降低,气孔密度增大,各树种将更多资源用于叶内组织结构的构建、维持自身水气交换能力,以适应道路生境;除七叶树外,道路树种叶抗坏血酸含量均较高,木槿、国槐叶抗坏血酸含量均显著高于居住区(P<0.01),而各树种叶绿素含量与居住区相比均较低;不同生境中木槿叶pH差异极显著(P<0.01),黄杨叶相对含水量差异显著(P<0.05),其余树种则差异不显著;(2)各叶功能性状之间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气孔性状与多种叶形态、生理性状间关系密切;(3)国槐对不同生境大气污染环境耐受性强(APTI>17),木槿耐受性中等(12<APTI<17),黄杨和七叶树较弱(APTI<12),APTI较高的国槐、木槿均具有表皮毛,且表皮质地较为粗糙,褶皱或纹理较深;APTI与叶形态性状、气孔性状间通径分析表明,树种对大气污染耐受性大小受绿叶期的负向影响显著(P<0.05),气孔密度和气孔开张比对树种耐受大气污染亦有极显著的影响(P<0.01).研究结果可为城市绿化树种选择与配置提供参考.

    城市生境叶功能性状气孔性状大气污染耐受性指数城市树种

    中国亚热带极端降水时空演变及其对潜在净初级生产力的影响

    陈琦毛方杰杜华强李雪建...
    2117-2127页
    查看更多>>摘要:亚热带植被具有强大的固碳潜力,然而由气候变化导致的极端天气,特别是日益增多的极端降水事件,对其碳循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研究基于1 km栅格气象数据计算了持续干期(CDD)、持续湿期(CWD)、日最大降水量(Rxlday)、连续5日最大降水量(Rx5day)、强降水量(R95p)和年总降水量(PRCP-TOT)6个极端降水指数,分析了 1970-2019年极端降水时空演变特征和亚热带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的时空格局,并探讨极端降水对植被NPP的影响.结果表明:除CWD外,其他指数均呈增加趋势,呈现降雨极端异常值增多、干旱化不显著的趋势;空间分布上越靠近西北方向越干旱,越往东南方向越湿润,空间变异特征显著;中国亚热带植被NPP以5.8 g C·m-2·10 a-1的速率增加;年均NPP空间分布上由东南向西北递减,空间变异整体较小;植被NPP与极端降水量指数、CWD之间以正相关为主,与CDD以负相关为主;植被NPP对CWD的变化最敏感,对CDD敏感性的空间变异最大,并且持续干期越长、极端降水量越多的地方,NPP对极端降水的敏感性越高,而持续湿期越长的地方,NPP对其敏感性越低.研究结果将为评估亚热带地区极端天气及其对植被NPP的影响提供理论支持,为理解亚热带植被响应气候变化提供重要数据支持.

    亚热带极端降水净初级生产力时空演变

    喀斯特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和生态恢复模式的土壤磷素特征

    钱前章润阳刘坤平梁月明...
    2128-213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探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和生态恢复模式对喀斯特地区土壤磷素循环特征的影响,选择长期控制试验样地的3种土地利用方式(果树林(枇杷)、牧草地、退化干扰地)和4种生态恢复模式(常绿林、落叶林、常绿落叶混交林、自然恢复林)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土壤磷素(全磷(TP)、有效磷(AP))含量、微生物生物量磷(MBP)变化及其与pH和有机碳(SOC)、全氮(TN)、铵态氮(NH4+-N)、硝态氮(NO3--N)、交换性钙(Ca)、镁(Mg)含量、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和氮(MBN)的关系.结果显示:持续开发利用的土地土壤TP含量均高于生态恢复模式的土地,而MBP正好相反.在3种持续开发利用的土地中,牧草地土壤TP和AP含量显著高于果树林和退化干扰地,而MBP最低;果树林的土壤MBP最高,退化干扰地的土壤TP和AP含量最低.在4种生态恢复模式中,自然恢复林和落叶乔木林土壤AP含量和MBP显著高于常绿落叶混交林和常绿乔木林,TP含量则变化不大.土壤TP与SOC、TN和交换性Ca呈显著正相关,AP与pH、MBC、MBN、MBP和交换性Mg呈显著正相关,MBP与交换性Ca和Mg、MBC和AP呈显著正相关.冗余分析发现,土壤MBC、MBN是影响3种土地利用方式和4种生态恢复模式土壤磷素含量变化的主要因子,说明在喀斯特地区不同土地利用和恢复方式中,土壤微生物活动对土壤磷素有效性变化具有重要影响.另外,在3种持续利用的土地中,果树林的土壤下TP、AP和MBP含量较高,更接近于生态恢复模式下土壤状况,意味着这是较好的土地利用方式;4种生态恢复模式中,落叶乔木林的土壤TP、AP、MBP均高于常绿落叶混交林和常绿乔木林,更接近于自然恢复林.为了使生态系统更快恢复,可以在植被恢复区人为配植更多的落叶树种.

    喀斯特生态系统人为干扰土地利用生态恢复土壤磷素

    伊犁河谷苦豆子不同扩散阶段土壤盐分离子特征

    刘淑琪崔东顾杰刘文新...
    2137-214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探讨苦豆子分布与土壤盐分离子的相互关系,以伊犁河谷苦豆子(Sophiora alopecuroides)不同扩散阶段的土壤和裸地、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伊犁蒿(Seriphidium transillense)、白羊草(Bothriochloa isch1aemum)土壤为对象,分析不同土层深度土壤盐分离子(阳离子:Na+、Ca2+、Mg2+和K+;阴离子:HCO3-、CO32-、Cl-、SO42-)的垂直分布规律、离子比及不同离子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伊犁河谷不同扩散阶段苦豆子土壤全盐含量随着苦豆子扩散程度的增加而降低;表层土(0~30 cm)的含盐量大于下层土(30~60 cm),表明苦豆子覆盖下的土壤盐分具有表聚特征.土壤剖面盐分离子分布不均匀,总体表现为:Na+>K+>Cl->SO42->Ca2+>Mg2+>HCO3-,未检测到 CO32-.从 Na+/Ca2+、Na+/Mg2+、Na+/K+来看,苦豆子根际土壤 Na+的富集程度最高,苦豆子对Na+的吸收率低于Ca2+、Mg2+、K+.全盐与其他离子之间均呈现出显著相关性(P<0.05).研究表明,盐分浓度越高的土壤,苦豆子的扩散程度越低.研究结果为伊犁河谷草原苦豆子的管控提供科学依据.

    干旱地区毒害草根际土特征分析垂直分布

    甘南高寒草甸土壤有机碳储量时空分布特征的模拟分析

    曹瑞红张美玲李晓娟罗上学...
    2145-2153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甘南州高寒草甸为研究对象,利用CENTURY模型,根据甘南州及周边气象站点1971-2020年的月值气象数据和土壤类型数据,将CENTURY模型参数本地化,使其适用于甘南高寒草甸土壤有机碳储量模拟.对模拟结果进行时空统计,得到甘南州土壤有机碳储量(0~20 cm)的空间分布和时序变动情况.结果表明:甘南州土壤有机碳储量呈由西南向东北递减,由西向东递减的分布特征,且土壤总有机碳储量与慢性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变动趋势较为一致;1971-2020年甘南州平均土壤有机碳储量为8444.40 g·m-2,其中各组分库的土壤有机碳储量分别为270.12 g·m-2(活性)、4516.70 g·m-2(慢性)、3478.77 g·m-2(惰性).土壤有机碳储量高值地区主要是碌曲县和玛曲县,而合作市的有机碳较低.海拔、气温、降水均对土壤有机碳储量有影响,且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变化在空间上与海拔和降水的变动具有一致性,随温度的升高土壤有机碳储量呈下降趋势.

    土壤有机碳储量时空分布CENTURY模型高寒草甸

    昆明地区不同种植环境菊苗上西花蓟马的种群动态

    彭孝琴雷志远李宜儒王悦...
    2154-216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确西花蓟马在不同种植环境菊苗上的种群活动规律与季节消长动态,采用五点取样,利用粘虫板诱集法对不同种植环境菊苗上西花蓟马种群动态进行调查,分析了 2018-2020年在不同种植环境下前茬苗上西花蓟马对后茬苗的影响.结果表明:西花蓟马种群数量在前茬苗和后茬苗上均出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西花蓟马主要发生期的时长与菊苗种植时间的长短有关;在不同种植环境下,前茬苗上西花蓟马的主要发生期均集中在3月末—6月末,种群数量最多时露地可达654.6头·板-1,单体棚可达373.8头·板-1,连栋大棚可达146.4头·板-1;后茬苗上主要发生期集中在7月中旬—10月中旬,种群数量最多时单体棚为551.2头·板-1,露地为134.3头·板-1,连栋大棚为57.7头·板-1;前茬苗上西花蓟马主要发生期的种群数量露地>单体棚>连栋大棚,后茬苗上西花蓟马主要发生期的种群数量单体棚>露地>连栋大棚;前茬苗上西花蓟马对后茬苗上西花蓟马的影响露地>单体棚>连栋大棚.连栋大棚内西花蓟马种群数量最小且在连栋大棚内前茬苗对后茬苗西花蓟马种群数量影响最小,可以有效控制菊苗上的西花蓟马种群数量.

    西花蓟马种群数量种群动态前茬苗后茬苗

    短叶茳芏绿色与立枯地上生物量估测模型

    刘白贵仝川黄佳芳谭季...
    2163-2170页
    查看更多>>摘要:建立异速生长方程是非破坏性植物地上生物量(AGB)估测的常用方法.短叶茳芏(Cyperus malac-censis)是闽、粤等沿海省份河口湿地中常见的大型挺水植物,然而关于其AGB的异速生长方程还未见报道.本研究在年尺度逐月测定了闽江河口湿地短叶茳芏植物的株高、基径以及鲜重和干重.基于这些指标建立了不同精度和实用性的短叶茳芏单株绿色和立枯AGB(干重和鲜重)的异速生长方程.本文推荐的单株绿色植株干重和鲜重(g)AGB模型分别为y=exp(0.14x2+0.32x-4.28)和y=exp(0.08x2+0.58x-2.56),单株立枯干重(g)模型为y=exp(1.48x-6.76)(方程中x为株高(cm)的自然对数).在单株绿色植株AGB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单位面积绿色植株AGB的快速估测模型.本研究提出的建模方法对中国河口、滨海其他盐沼植物AGB的建模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所建模型可为我国滨海短叶茳芏湿地AGB估产及蓝碳碳汇估算提供技术支撑.

    挺水植物异速方程碳汇滨海湿地闽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