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生态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生态学杂志
中国生态学学会
生态学杂志

中国生态学学会

孙铁珩

月刊

1000-4890

cje@iae.ac.cn

024-83970394

110016

沈阳市文化路72号

生态学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Ec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中国生态学会主办的学术期刊,也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读者对象为从事生态学、生物学、地学、林农牧渔业、海洋学、气象学、环保、经济、卫生和城建部门的科研、教学、科技工作者、有关决策部门的科技管理人员及大中专院校师生和中学教师。主要刊登具有创新性和生态学研究论文、专题的综述和评论、研究方法和新技术的应用、学术讨论与争鸣、国内外学术消息和动态、生态学论坛和生态学新书刊介绍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不同种源顶果木幼苗生长、光合和叶绿素荧光特性比较

    陈天笑白晓刚张志威何茜...
    2561-2568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河池都安、百色田林和西双版纳3个种源顶果木1年生实生苗为试验材料,研究其幼苗生长、光合色素含量、光合响应参数和叶绿素荧光参数在种源间的差异及其受种源地气候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1)河池都安种源在最大净光合速率(Pmax)、光饱和点(LSP)、叶绿素a(Chla)、叶绿素b(Chlb)、类胡萝卜素(Car)、PSⅡ原初光能转化效率(Fv/Fm)、电子传递速率(ETR)和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均显著高于百色田林和西双版纳种源(P<0.05),而表观量子效率(AQY)、光补偿点(LCP)和发光化学猝灭系数(NPQ)在3个种源间差异不显著(P>0.05).表明河池都安种源对于光环境的适应范围更广、光能转换效率更高、最大净光合速率更大,这与其生长表现相一致.(2)种源地气候因子对生长特性和光合特性有显著影响;种源地年均降雨量、年日照时长与试验地越接近的都安种源生长最好,Pmax最大;而与试验地相差较大的西双版纳种源则生长表现最差,Pmax最小.由此可见,种源地气候差异引起的遗传差异是造成不同种源顶果木在生长和光合特性差异的原因之一.

    顶果木种源光响应特征叶绿素荧光叶绿素含量主成分分析

    微生境对黄檗幼树生长发育的影响

    刘昌路琦汪生财陈梦缘...
    2569-2577页
    查看更多>>摘要:植物在生活史的不同阶段,影响其生长发育的主导环境因素也不同.植物幼年时期,林下微生境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更为显著.本研究以北京百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人工栽植的黄檗幼树为对象,测量了黄檗幼树个体周围的生物因素(同种和异种灌木和草本植物的邻体数量、成年木数量、成年木邻体指数)和非生物因素(叶面积指数、土壤养分、微地形指标),使用线性混合模型分析了环境因素对黄檗幼树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林下生物和非生物因素对黄檗幼树的生长均有一定的影响,但各环境因子对黄檗幼树生长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异.成年木邻体效应对黄檗幼树生长的抑制作用最显著,贡献度占比为34.1%~47.7%;叶面积指数的影响次之,也呈负相关关系,贡献度占比为18.1%~25.3%;土壤全氮、有效钾和有机碳对黄檗幼树冠幅伸展起促进作用,贡献度占比为21.1%;微地形因子中,地形湿度指数对黄檗幼树生长有积极作用,解释占比为19.5%,坡度对黄檗幼树生长具有负面作用,但影响较弱,解释占比为11.5%.黄檗幼树周围的灌木、草本以及同种幼树对黄檗幼树生长没有明显的竞争作用.建议在黄檗迁地保护时,选择微地形平整、土壤湿润肥沃、富含氮钾元素并具有一定冠层遮蔽的落叶阔叶林区域.

    微生境微地形黄檗线性混合模型

    不同灌水量对核桃树生理、生长和果实品质的影响

    陈图强徐贵青陈家祯刘深思...
    2578-2587页
    查看更多>>摘要:水分是限制干旱区核桃产业提质增产的关键因子,然而不同水分供应下树体结构对核桃树生理、生长及果实品质的影响并不清楚.以'温185'核桃为实验材料,设置3组灌溉量,亏缺(DI)、保墒(CI)和过量灌溉(EI),测定不同树冠垂直高度(下、中、上)叶片水力性状、光合生理特性、可溶性糖含量、叶面积、枝条生长、果实形态和空壳瘪仁率.结果表明:(1)正午叶水势因灌溉量的减少而显著下降,且随树冠高度的增加而下降,树冠上部的正午叶水势相较于下部显著降低;(2)光补偿点、光饱和点、最大净光合速率、最大光化学效率和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随灌溉量的减少无显著差异;(3)灌溉量的减少未对叶片及细根的可溶性糖含量产生显著影响,但核桃仁的可溶性糖含量显著升高,且随树冠高度的增加而累积;(4)叶面积因灌溉量减少显著降低,胡伯尔值显著升高;灌溉量的减少未对果实形态产生显著影响,但会增加核桃的空壳瘪仁率,DI组相较于EI组的空壳瘪仁率上升了 87.9%,并且核桃树上部的空壳瘪仁率相较于下部升高了 41.8%.研究发现,核桃树通过提高胡伯尔值和减少叶面积,以维持稳定光合来抵御干旱,但树冠高度的增加带来的水力限制会加剧植株的水分胁迫,由此造成果实空壳瘪仁率的升高.

    '温185'核桃水分胁迫空壳瘪仁率可溶性糖气体交换树冠

    人工修复草地土壤丛枝菌根真菌群落组成对不同放牧年限的响应

    苏颖颖李旭旭李香君弓晋超...
    2588-259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人工修复草地不同放牧年限对土壤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与植物共生关系及群落组成的影响,本研究调查了云南省种羊繁育推广中心撂荒地、放牧25年和放牧5年草地植物群落多样性、菌根侵染率、土壤AMF孢子密度以及菌丝密度,应用Illumina测序分析了土壤AMF的群落组成.结果表明,相比撂荒地,放牧增加了草地中豆科植物比例,降低了 AMF菌丝密度,但放牧及撂荒地土壤AMF孢子密度和菌根侵染率没有显著差异.与撂荒地相比,放牧增加了 AMF群落丰富度,但随着放牧时间的增加,AMF群落丰富度变化不显著.不同放牧年限AMF群落结构差异显著,放牧25年处理中出现了AMF特有种Glomus-group-B-Glomus-ORVIN-GLO4-VTX00278.豆科植物重要值、土壤pH、铵态氮和速效磷含量是影响AMF群落组成的主要因素.

    放牧共生关系Illumina测序丛枝菌根真菌群落结构

    石漠化光伏场区土壤肥力质量空间分异特征

    吴智泉罗忠新罗久富隋欣...
    2597-2603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石漠化光伏场区植被恢复土壤为研究对象,探究光伏场区环境异质性对土壤养分及肥力质量特征的影响,为石漠化脆弱区生态修复提供科技支撑.通过主成分分析及单因素方差分析,研究植被恢复土壤养分的水平(板间IP、前檐FP、后檐RP和板下UP)及垂向(0~20、20~40和40~60cm)空间分异特征,评估光伏电板遮阴对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光伏电板不同程度遮阴对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和速效磷含量的影响较小,场区内不同位置均无显著差异(P>0.05),板下位置的全氮、全碳、硝氮浓度较板间有所升高,但差异不显著(P>0.05),速效钾含量显著升高(P<0.05);光伏板不同程度遮阴对土壤质量指数(SQI)无显著影响(P>0.05),土壤养分具有明显的表聚特性,说明光伏场区表层土壤的保护及改良对于植被恢复有重要意义.

    石漠化光伏电站土壤肥力质量空间分异表聚特性

    减氮施肥对甘蔗生物量及土壤硝态氮和铵态氮的影响

    毛兵曾悦赖彩婷杨艳...
    2604-2612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甘蔗种植中存在过量施用氮肥现象.研究不同施氮量对甘蔗生物量和土壤无机氮含量的影响,对于制定合理的施氮量从而降低因氮素淋失而引起的环境污染风险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田间试验,设置4个施氮处理为0(N0)、300(N300)、400(N400)和500 kg N·hm-2(N500,为当地常规施氮量),分别于2021年5月9日、5月19日、6月19日、7月20日、8月19日、9月21日、10月20日和11月19日采集土壤(0~10、10~20、20~40 cm)及测定甘蔗生物量,目的是研究不同施氮量对甘蔗苗期、分蘖期和伸长期生物量和土壤无机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6-11月,N400和N500处理中的甘蔗株高、茎生物量和根生物量显著高于N0处理;9月、10月和11月,N400和N500处理之间甘蔗株高和茎生物量没有显著性差异.甘蔗生长月份显著影响甘蔗株高及生物量,而氮肥施用量仅显著影响株高和根生物量.各施氮处理下的土壤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0~10 cm 土层的硝态氮和铵态氮累积量普遍较低,20~40 cm土层的硝态氮和铵态氮累积量普遍较高.生长月份和氮肥施用量显著影响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及累积量.在不同生长月份,N500处理中硝态氮和铵态氮累积量普遍高于其他施氮处理.因此,施肥量越高,无机氮淋溶损失风险越大.与常规施氮相比,适当减少氮肥用量不会显著影响甘蔗产量,但有利于降低土壤无机氮淋失风险.

    氮肥施用量甘蔗株高生物量硝态氮铵态氮

    绿肥腐解过程及其对旱作农田土壤碳氮和玉米产量的影响

    张义宁王俊
    2613-2621页
    查看更多>>摘要:明确旱地绿肥腐解规律和养分释放动态特征,可为绿肥资源在我国西北旱作农业区的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采用田间原位埋袋法研究了三叶草(Trifolium alexandrinum)、野豌豆(Vicia sepium)、黑麦草(Lolium perenne)和燕麦(Avena sativa)4种绿肥在玉米种植系统中的残余腐解动态,观测了绿肥残余腐解养分释放过程及其对土壤有机碳、全氮与春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绿肥腐解及其碳氮释放过程均表现为前期(0~14d)快,第21~42天分解速率中等,42 d以后较慢;腐解至42 d时,4种绿肥残余累计腐解率均达到55%以上,碳释放率达到59.79%~74.75%,氮释放率达到60.79%~76.61%;绿肥腐解至第130天时,各处理的累计腐解率均达到60%以上,且豆科绿肥累计腐解率显著高于禾本科绿肥(P<0.05);与无绿肥添加的对照相比,绿肥还田显著提高了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并导致玉米增产2.21%~7.06%,其中豆科绿肥增产幅度大于禾本科绿肥.综上,豆科绿肥还田能有效改善土壤质量,是一种更适合西北地区可持续农业的管理措施.

    绿肥腐解养分释放春玉米产量土壤肥力

    半干旱区马铃薯叶片光合生理参数的土壤水分阈值效应

    杨阳赵鸿唐国瑛黄小燕...
    2622-2629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半干旱区马铃薯为试验材料,利用人工补水及自然控水的方法,测定分析马铃薯叶片在不同水分条件下光合生理参数的光响应过程及对土壤水分响应规律的阈值效应,水分梯度设置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持水量55%、65%和75%为干旱胁迫处理,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持水量80%为对照,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持水量85%为渍水处理.结果表明:马铃薯叶片净光合速率(Pn)、水分利用效率(WUE)及光响应参数具有明显的水分临界效应.表观量子效率(AQY)、最大净光合效率(Pnmax)、光饱和点(LSP)随土壤含水量的增大呈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光补偿点(LCP)、暗呼吸速率(Rd)则先降低后增加.在渍水或干旱胁迫下,马铃薯叶片在弱光下的吸收、转换光的能力降低,在强光和弱光利用方面受到抑制,并且通过减少呼吸消耗维持干物质积累.Pn、WUE随土壤水分的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但水分临界值不相同,土壤相对含水量(Wr)为56.7%时为马铃薯叶片气孔限制的临界点,Wr为96.3%时为Pn的水分饱和点,Wr为70.1%时为WUE的高效点,马铃薯在渍水条件下叶片的光合能力高于干旱胁迫处理.通过数学模型确定半干旱区马铃薯的水分阈值,当Wr在70.1%~96.3%时为高产高效水,此时马铃薯的光合生产力和水分利用效率较高.因此,Wr在70.1%~96.3%时是半干旱区马铃薯较适宜生长的土壤水分条件,半干旱地区渍水条件下马铃薯的光合能力明显高于干旱胁迫处理.

    半干旱区土壤水分水分利用效率阈值效应光合特性

    短期施肥和围封对高寒草甸生物量和物种丰富度的影响

    赵维蚌绍豪周小龙张世挺...
    2630-2637页
    查看更多>>摘要:施肥和围封是影响高寒草甸生物量和多样性的两个重要因素,明晰其过程与机制对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本研究以青藏高原东部高寒草甸为对象,通过短期施肥和围封的野外控制实验,分析植物群落特征和物种丰富度对施肥和围封的响应模式,并揭示其潜在的物种丧失机制.结果表明:施肥处理和施肥+围封处理均显著增加群落地上生物量,而单独的围封处理则影响不显著;群落透光率和物种丰富度在3个处理中均显著下降;在功能群水平,施肥及施肥+围封处理下的地上生物量变化主要源于禾本科生物量的显著增加和莎草科生物量的显著降低,杂类草生物量在不同处理间并无显著差异;在物种水平,施肥及施肥+围封处理下的群落物种组成均发生显著变化,即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和波伐早熟禾(Poa poophagorum)逐渐取代四川嵩草(Kobresia setschwanensis)成为新的优势种;群落透光率与总生物量呈显著的负线性关系,而与物种丰富度呈显著的正线性关系,表明总生物量的增加促使下层光照限制增强,进而通过光竞争导致物种丰富度下降.综上,本研究从光竞争的角度进一步证实,总生物量增加导致的光竞争加剧是施肥和围封条件下物种丧失的重要诱因,这也为今后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维持和管理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物种丰富度光竞争地上生物量功能群

    气候因子对黑龙江省茶藨子属植物地理分布格局的影响

    赵文博吴立仁郭佰涛张磊...
    2638-264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影响植物分布的诸多因素中,气候因子是最主要的因素.为探究气候因子对茶藨子属(Ribes)植物在黑龙江省分布格局的影响,本研究以6种茶藨子属植物为对象,利用ArcGIS技术,根据茶藨子属植物在黑龙江省地理分布点的经纬度信息和从WorldClim数据库中提取各分布点气候数据,采用核密度分析、Max-Ent 模型、统计分析、线性回 归方程、冗余分析以及蒙特卡洛检验等分析手段,量化各气候因子对茶藨子属植物地理分布差异的贡献大小.结果表明:(1)茶藨子属植物主要分布于黑龙江省的西北地区及东南地区,其中在西北地区分布尤为密集,具有明显的分布区重叠现象,分布区整体上具有干燥寒冷的气候特点,且Max-Ent 模型预测结果与实际分布吻合.(2)降水量变异系数、等温性、年降水量、干燥度和最干月降水量主要影响黑龙江省茶藨子属植物在经度上的分布;最冷季度平均气温和最湿季度降水量主要影响黑龙江省茶藨子属植物在纬度上的分布.(3)冗余分析表明,气候因子在两轴的合计解释率为100%;蒙特卡洛检验进一步表明,对黑龙江省茶藨子属植物沿经纬度分布差异解释率最高的3个气候因子分别为:最冷季度平均气温(85.7%)、年降水量(54.2%)、最暖月最高气温(42.8%),表明这3个气候因子主导茶藨子属植物在黑龙江省的地理分布格局.

    茶藨子属气候因子地理分布格局冗余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