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生态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生态学杂志
中国生态学学会
生态学杂志

中国生态学学会

孙铁珩

月刊

1000-4890

cje@iae.ac.cn

024-83970394

110016

沈阳市文化路72号

生态学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Ec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中国生态学会主办的学术期刊,也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读者对象为从事生态学、生物学、地学、林农牧渔业、海洋学、气象学、环保、经济、卫生和城建部门的科研、教学、科技工作者、有关决策部门的科技管理人员及大中专院校师生和中学教师。主要刊登具有创新性和生态学研究论文、专题的综述和评论、研究方法和新技术的应用、学术讨论与争鸣、国内外学术消息和动态、生态学论坛和生态学新书刊介绍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淮河中游种质资源保护区浮游植物功能群演替特征及其驱动因子

    王东伟陈永进周彦锋张敏莹...
    2646-265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淮河中游种质资源保护区浮游植物功能群特征及其驱动因子,于2020年对淮河荆涂峡鲤、长吻鮠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开展为期一年的季度采样调查.基于功能群分类法探究保护区浮游植物群落结构时空特征,使用相关性分析、冗余分析对数据集进行分析,并采用河流生态健康指数来探究保护区水生态现状.结果表明:保护区浮游植物功能群划分为27个,优势功能群为H1、J、P、Y、X2、D和MP,其季节演变趋势呈现MP/P/Y(冬季)-H1/J/P/Y(春季)-H1/P/X2(夏季)-D/X2(秋季)的趋势,其中功能群P在春、夏和冬季均为优势功能群;H1、P和X2为保护区各区域共有优势功能群,D为涡河特有优势功能群;冗余分析结果显示,叶绿素a、高锰酸盐指数(CODMn)和pH为保护区浮游植物优势功能群演替的主要驱动因子;保护区生态健康指数变动范围为1.29~3.98,均值为3.07±0.72,水体总体呈现"好"的水质状态.

    种质资源保护区浮游植物功能群生态健康指数驱动因子

    广州海珠国家湿地公园河湖连通水系浮游植物功能群特征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

    孙平宇胡韧欧林坚杨宇峰...
    2655-266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广州海珠国家湿地公园河湖连通水系浮游植物功能群对不同水体连通性和异质性的响应,于2021年对石榴岗河-海珠湖连通水系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和环境特征进行季度调查.共鉴定浮游植物6门76属168种,以绿藻门、硅藻门、裸藻门和蓝藻门为主;海珠湖浮游植物的平均丰度(64.76×106 cells.L-1)显著高于石榴岗河(24.09×106 cells·L-1)(P<0.05),石榴岗河Shannon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均显著高于海珠湖(P<0.05);依据浮游植物的生态功能,连通水系划分为28个浮游植物功能群,优势功能群主要是以平裂藻属(Merismopedia)为代表的Lo功能群、以栅藻属(Scenedesmus)为代表的J功能群和以沟链藻属(Aulacoseira)为代表的P功能群;冗余分析表明,水温、铵态氮和总磷是影响浮游植物优势功能群的主要环境因子;海珠湿地河湖连通水体已达到富营养化水平.

    国家公园河湖连通水系浮游植物功能群生物多样性水质评价

    青藏高原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素

    郭建晓桑会勇翟亮
    2665-2674页
    查看更多>>摘要:系统掌握青藏高原植被覆盖度时空特征变化及驱动因素的影响,为生态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利用2001-2020年MODIS-NDVI数据、地表温度数据、气象数据,采用像元二分模型、趋势分析、偏相关分析以及残差分析等方法,分析了青藏高原地区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水热因子和人类活动的关系.结果表明:2001-2020年,青藏高原地区植被覆盖度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空间上呈现由西北向东南阶梯状递增;植被覆盖度与气候因子呈一定程度的正相关性,降水与气温的作用呈现良好的互补性;植被覆盖与地表温度呈一定程度的负相关性,地表温度的升降幅度高于气温,热量因子中的气温更易成为限制植被生长的因素;人类活动对植被覆盖起到改善作用的区域主要分布于青海中北部地区、阿里地区北部,退化区域主要分布于玉树中东部地区的草地区域、那曲和拉萨等的部分地区.

    青藏高原植被覆盖度降水地温气温人类活动

    不同温度和亲代产仔日龄对豌豆蚜子代色型分化的影响

    刘慧萍张廷伟吕宁刘长仲...
    2675-268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明确不同温度和亲代产仔日龄对豌豆蚜子代色型分化的影响,在室内15、22、26℃三个温度条件下,采用离体叶片单头继代饲养法,选取红、绿两种色型豌豆蚜F0~F5代成蚜第2、7、12天所产的1龄若蚜,分别连续诱导观察5代,逐代统计红、绿亲本色型豌豆蚜子代中的红、绿色型豌豆蚜比例.结果表明:豌豆蚜子代色型分化受温度和亲代产仔日龄的影响.在15℃,红色型豌豆蚜易分化出绿色型豌豆蚜;在26℃,绿色型豌豆蚜易分化出红色型豌豆蚜;而在22℃红绿色型豌豆蚜亲本产生的非亲本色型后代比例明显较15和26℃低(P<0.05).此外,不同亲代产仔日龄对子代色型分化也具有一定的影响.亲本产仔日龄不仅影响子代色型分化比例,而且影响豌豆蚜子代出现色型分化时间的早晚(P<0.05),表明红、绿两种色型豌豆蚜亲本后代开始发生色型分化世代的早晚与同一温度下不同产仔日龄有关.

    温度产仔日龄豌豆蚜世代色型分化

    江苏大丰滨海湿地麋鹿春夏秋季生境选择

    高文佳吴永波邹兴红
    2682-2689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境选择可以反映动物的生态需求,动物对生境的选择与利用的目的在于自身繁殖、觅食和躲避天敌,是主动选择相对适宜生境的过程.2019年的春夏秋季,通过无人机遥感和野外调查数据得到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土地覆被类型,获得春夏秋季各7个生境变量的数据,计算Vanderploeg选择系数和Scavia选择指数,同时进行统计检验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1)春季,麋鹿选择植被盖度小于30%,植被密度低于150株·m-2,地上生物量低于100 g.m-2,距水源小于210 m的互花米草群落、白茅群落和糙叶薹草群落生境(P<0.05).(2)夏季,麋鹿选择地上生物量低于40 g·m-2的白茅群落和互花米草群落生境(P<0.05).(3)秋季,麋鹿倾向于选择植被高度低于4 cm,植被密度高于30株·m-2的白茅群落、互花米草群落和盐地碱蓬群落生境(P<0.05).主成分分析表明,影响麋鹿不同季节生境选择的关键因子分别为采食因子、食物多度因子和水源因子.研究结果揭示了大丰麋鹿保护区麋鹿春夏秋季的生境选择特征,为保护区麋鹿种群及其栖息地保护与修复提供一定的参考.

    麋鹿生境选择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基于红外相机监测技术的秦岭羚牛活动节律分析

    齐宏运龚明昊文菀玉
    2690-2694页
    查看更多>>摘要:秦岭羚牛(Budorcas taxicolor bedfordi)是具有季节性的短日照物种,但有关羚牛夜间节律的研究很少且大多在固定的时间采集活动数据,导致其全天候活动节律的数据完整性和连续性较差.为掌握羚牛的活动节律及其影响因素,2018年10月—2020年5月,利用红外相机技术对陕西省桑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秦岭羚牛进行了监测.秦岭羚牛主营昼行性活动,活动高峰时间段出现在06:00-08:00、10:00-12:00和17:00-19:00,但在夜间21:00、24:00、04:00时也有活动高峰出现,其活动强度和频率明显比白天弱,且持续时间相对较短.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影响羚牛活动强度的因素,结果表明:独牛夜间的活动强度低于集群牛(t=-2.982,P=0.006),仅在凌晨01:00-02:00时间段内活动活跃.集群中家群比混合群的活动强度要高(t=2.073,P=0.046),尤其是00:00-06:00期间,同期混合群趋于休息状态.独牛在产仔期的活动强度小于其交配期(t=-2.253,P=0.030),而羚牛群活动节律的特征却相反(t=3.810,P=0.001).研究认为,秦岭羚牛的活动节律受到集群形式、社群结构以及生殖驱动的影响.研究结果将有助于提高对该物种监测和保护的有效性.

    桑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秦岭羚牛红外相机活动节律

    叉尾斗鱼标准代谢率和行为的个体差异及其关联

    周文茜郑世龙张雨林付世建...
    2695-270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个性是动物个体之间在行为上表现出的稳定性差异,能量代谢为动物的个性行为输出提供能量支持,但二者之间的关联仍有争议.本研究以攻击性较强的叉尾斗鱼(Macropodus opercularis)为对象,考察了其标准代谢率(SMR)和个性行为之间以及不同个性行为彼此之间的关联.结果表明:叉尾斗鱼在行为上的个体差异较大;SMR与活跃性和攻击性指标中的平均速度呈显著正相关,表明SMR能较好地反映叉尾斗鱼活跃水平的高低;但SMR与攻击性的其他指标以及勇敢性均不相关,可能因为种内竞争导致的应激引起低等级地位的个体SMR升高,进而混淆了 SMR与攻击性和勇敢性的关联;鱼类能量代谢与个性的关联较为复杂,叉尾斗鱼的SMR与个性关联较少可能与其较为激烈的种内竞争有关.

    标准代谢率个性叉尾斗鱼个体差异关联

    秦岭潏河不同海拔和环境因子对生物多样性及群落结构的影响

    孙昊田陈文武郝永荣陈琪琪...
    2702-2711页
    查看更多>>摘要:环境DNA宏条形码技术相比于传统分类学方法,能够更加全面和快捷地检测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为揭示不同营养级生物多样性及群落结构对海拔与环境因子的响应规律,于2021年6月在潏河上游及支流小峪河共11个样点,利用环境DNA宏条形码技术对鱼类、浮游植物和底栖动物生物多样性及群落结构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共检测到鱼类16属16种,浮游植物140属128种,底栖动物175属47种;鱼类中鲤形目为主,浮游植物中以硅藻门为主,底栖动物中以节肢动物门为主;小峪河上游、下游和潏河上游浮游植物和底栖动物的Alpha多样性存在较显著差异,且鱼类和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空间异质性较为明显;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海拔与水温、pH、电导率(EC)、盐度(SAL)和溶解性总固体(TDS)等环境因子呈负相关;DistLM分析与关联热图结果表明,低营养级生物对海拔和环境因子更为敏感,浮游植物和底栖动物的主要影响因子为海拔、水温、pH、EC、SAL、TDS、总磷(TP)和亚硝酸盐氮(NO2--N),鱼类的主要影响因子为海拔、水温、pH和总氮(TN);对各样点丰度占比最高的物种进行分析,发现水温、悬浮物(SS)、pH、SAL和TDS等环境因子和海拔间接或直接地对不同营养级的生物造成一定影响.本研究结果可为秦岭流域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水生态健康评价提供参考.

    潏河海拔梯度环境因子生物多样性群落结构营养级环境DNA宏条形码

    伊犁河-巴尔喀什湖流域生态系统水分利用效率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崔罡李琼芳赵建华陈启慧...
    2712-2720页
    查看更多>>摘要:水分利用效率(water use efficiency,WUE)是联系生态系统水碳循环耦合关系的重要指标,探明生态系统水分利用效率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对优化区域水、碳资源综合管理和提升生态系统生产力至关重要.基于MODIS遥感数据、CRU气象数据以及CCI 土地利用数据,利用MK检验与Sen趋势分析以及偏相关分析,探讨了伊犁河-巴尔喀什湖流域不同时空尺度生态系统WUE的空间分布与时间变化规律,讨论了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流域春秋两季与多年平均WUE值从东南部至西北部呈现先增后减再增的变化特征,但夏季恰好相反,而冬季绝大部分区域都接近于0;全流域四季的多年平均WUE由高到低依次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全流域年平均WUE呈略微上升趋势,上升区域主要集中在WUE较低的下游;全流域90%以上区域的夏季年平均WUE呈下降趋势,其中巴尔喀什湖、伊犁河谷与天山山脉附近区域下降趋势显著(P<0.05);上中下游年尺度WUE值依次由高到低变化,且它们的年际变化程度和趋势均不明显;上中下游夏季WUE值的排序与年尺度正好相反,且均呈下降趋势,其中上下游的下降趋势显著(P<0.05);不同区域WUE的年内分配极不均匀,峰值均出现在8月;就影响因素而言,总初级生产力和降水对WUE的影响要分别大于蒸散发和气温.

    水分利用效率伊犁河-巴尔喀什湖流域MODIS时空演变

    不同城市化水平下绿地景观要素对温度的影响——以关中平原城市群为例

    奥勇王周航赵永华蒋嶺峰...
    2721-2729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市热岛效应严重影响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和健康,而城市绿地被认为是缓解城市热岛效应、降低夏季城市地表温度的有效途径.本研究选定关中平原城市群的天水、西安、运城3市主城区为研究区,基于2021年7-8月的MODIS、Landsat 8和Sentinel-2数据反演地表温度、提取绿地信息,运用GIS空间分析、景观生态学和统计分析方法,探讨了绿地斑块的面积、形状特征及景观格局指数对降温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城市化水平和不同尺度下,绿地斑块均有稳定降温效果;且随着城市化水平提高,相同绿地斑块的降温效果增强;相较于零散破碎、形状复杂的小面积绿地,连续集中、形状规则的大面积绿地有更好的降温效果,绿地面积达到10 hm2或面积周长比增加到3后,随着绿地面积增加、形状趋于规则,降温效果增强幅度变小.研究结果可为不同城市化水平区域的绿地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城市热岛绿地斑块降温效果景观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