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生态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生态学杂志
中国生态学学会
生态学杂志

中国生态学学会

孙铁珩

月刊

1000-4890

cje@iae.ac.cn

024-83970394

110016

沈阳市文化路72号

生态学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Ec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中国生态学会主办的学术期刊,也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读者对象为从事生态学、生物学、地学、林农牧渔业、海洋学、气象学、环保、经济、卫生和城建部门的科研、教学、科技工作者、有关决策部门的科技管理人员及大中专院校师生和中学教师。主要刊登具有创新性和生态学研究论文、专题的综述和评论、研究方法和新技术的应用、学术讨论与争鸣、国内外学术消息和动态、生态学论坛和生态学新书刊介绍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科尔沁沙地银中杨与白榆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的季节动态比较

    王凯王欣张日升刘畅...
    3624-3631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科尔沁沙地引进树种银中杨(Populus alba × P。berolinensis)与乡土树种白榆(Ulmus pumila)为研究对象,分析2树种不同器官(叶片、枝条和根系)中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的季节动态及凋落叶中NSC含量,比较不同树种的碳分配与储存策略。结果表明:随着季节变化,银中杨叶片可溶性糖和NSC含量先下降后增加,淀粉含量逐渐下降;枝条和根系可溶性糖含量及可溶性糖/淀粉先上升后下降,而淀粉含量先下降后上升;从春季到秋季,白榆枝条NSC含量变化不显著,根系可溶性糖、淀粉及NSC含量先下降后上升;银中杨春季和夏季叶片可溶性糖含量高于白榆,除秋季枝条外,白榆各器官淀粉含量高于银中杨,可溶性糖/淀粉低于银中杨,白榆凋落叶可溶性糖、淀粉和NSC含量高于银中杨;银中杨NSC主要用于生长消耗,群落中的竞争性更强;白榆NSC更多以淀粉形式储存,抗逆性更强,有利于植物-土壤间的碳循环。

    防护林衰退碳分配引进树种乡土树种适应策略适地适树

    氮沉降和降水增加对榆树幼苗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分配的影响及耦合效应

    王凯辛鸿斌刘畅吕林有...
    3632-363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确氮沉降和降水增加下榆树幼苗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的响应规律,采用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设置4个氮沉降水平(0、5、10和15 g N·m-2·a-1)以及3个水分水平(自然降水、自然降水增加50%和100%),分析不同器官(叶片、枝条、主干、粗根和细根)中可溶性糖、淀粉及NSC浓度。结果表明:未施氮处理下,降水增加引起枝条、主干、粗根和细根中可溶性糖浓度降低,而叶片可溶性糖浓度保持稳定。在自然降水下,氮沉降增加导致叶片、枝条和主干中可溶性糖浓度上升,细根中可溶性糖浓度降低。氮沉降和降水增加对各器官中NSC浓度均具有显著的交互作用。施氮15 gN·m-2·a-1处理下,与自然降水相比,降水增加50%时,各器官中淀粉浓度下降;降水增加100%时,枝条、主干和粗根中可溶性糖、淀粉及NSC浓度减少。因而,氮沉降可增加榆树幼苗NSC的储存,降水增加50%有利于促进幼苗生长。

    水氮耦合碳分配可溶性糖淀粉气候变化

    施肥对毛竹林凋落物前期分解过程的影响

    罗慧莹刘勇苏文会陈家洪...
    3640-3647页
    查看更多>>摘要:凋落物是土壤有机质的主要来源,其分解受诸多因子影响,而施肥作为竹林高产经营的重要措施,对林分土壤有机质形成及养分循环产生了影响。为探究氮磷钾混合施肥背景下不同氮水平施肥对毛竹凋落物前期分解的影响,固定磷钾肥的施用量,设置氮肥施用量为对照(CK)、低氮(242 kg·hm-2,LN)、中氮(484 kg·hm-2,MN)、高氮(726 kg·hm-2,HN)4个水平,研究施肥对凋落物分解过程中质量损失、养分归还及化学计量比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13个月的分解,各施氮水平凋落物质量残留率为67。5%~70。8%,施肥对凋落物分解无显著影响。不同处理的全碳含量无显著差异;施肥处理均显著促进凋落物氮磷富集,分别促进了 39。97%~45。76%的氮富集和64。25%~75。70%的磷富集。半纤维素和纤维素含量分别出现不同程度的降低,其中半纤维素分解更快,不同处理的半纤维素下降量为MN(50。13%)>LN(49。25%)>HN(42。44%)>CK(39。00%),而纤维素含量的下降量为 LN(36。86%)>MN(31。98%)>HN(26。89%)>CK(24。41%),LN 和MN处理显著促进全纤维素的分解;不同处理对木质素无显著影响。本实验条件下,各氮水平的施肥处理对毛竹凋落物前期的干质量损失无显著影响,但调控了凋落物养分释放特征和组分分解,显著促进氮、磷富集,低氮和中氮处理能够有效促进全纤维素的分解,但不同处理对凋落物的木质素和全碳含量无显著影响。

    凋落物分解毛竹施肥养分归还

    互花米草对遮荫和刈割的光合响应

    吕江溶游惠明周亚圣梁瀞文...
    3648-365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揭示互花米草对遮荫和刈割处理的光合响应机制,本研究测定了不同组合处理(0%遮荫+不刈割、0%遮荫+刈割、30%遮荫+不刈割、30%遮荫+刈割、50%遮荫+不刈割、50%遮荫+刈割、70%遮荫+不刈割、70%遮荫+刈割、90%遮荫+不刈割、90%遮荫+刈割)互花米草的日均光合速率、最大净光合速率、光补偿点、暗呼吸速率、叶绿素a、叶绿素b及类胡萝卜素等7项指标。结果表明:遮荫极显著抑制了互花米草的日均光合速率(P<0。01),随遮荫强度增加,日均光合速率下降,而叶绿素a及类胡萝卜素含量则正好相反,随遮荫强度增加而显著增加(P<0。01);刈割处理极显著抑制了互花米草的日均光合速率、叶绿素a、叶绿素b及类胡萝卜素含量(P<0。01);遮荫-刈割交互处理对互花米草光补偿点影响显著(P<0。05),但对其他指标影响不显著。主成分分析得出,90%遮荫+不刈割处理下对互花米草光合作用抑制最强。

    互花米草遮荫刈割光合特性主成分分析

    赤红壤和石灰土四种绿肥作物根际磷转化过程

    彭松祝晓慧黄焯芹阮文亮...
    3656-3664页
    查看更多>>摘要:明确典型退化土壤中不同绿肥作物根际磷转化特征,为充分利用绿肥作物生物学潜力活化土壤磷素提供科学依据。以赤红壤和石灰土为供试土壤,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种植肥田萝卜(LB)、紫花苕子(ZHS)、山蚂蝗(SMH)和柱花草(ZHC)对根际土壤pH、酸性磷酸酶活性和土壤磷组分的影响。在两种供试土壤中,肥田萝卜的生物量、磷浓度和磷肥利用效率均显著高于其他作物。除柱花草外,种植绿肥作物均不同程度提高了两种土壤pH和酸性磷酸酶活性;赤红壤种植4种绿肥作物均显著消耗了总无机磷、活性无机磷、中等活性无机磷、稳定态无机磷和残留态磷;石灰土种植绿肥作物(山蚂蝗除外)显著消耗了土壤总有机磷。随机森林分析表明,赤红壤稳定态无机磷、活性无机磷、中等活性无机磷和活性有机磷对绿肥作物磷吸收有显著影响;石灰土中等活性无机磷、稳定态有机磷、稳定态无机磷和酸性磷酸酶对绿肥作物磷吸收有显著影响。在赤红壤中,不同绿肥作物倾向于利用土壤中各种形态的无机磷;在石灰土中,酸性磷酸酶促进了土壤有机磷的周转,从而促进了绿肥作物对磷的吸收。肥田萝卜和紫花苕子在两种土壤中均具有较高的磷活化潜力,可以作为华南地区典型退化土壤改良的优良绿肥作物品种。

    绿肥植物土壤磷组分赤红壤石灰土磷利用效率

    不同作物对典型黑土水蚀区水分入渗的影响

    孙淑楠李泽红侯瑞星王磊...
    3665-367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揭示作物与土壤水蚀的关系,本研究以东北水蚀区黑龙江省克山县为试验地,选取高粱"克杂18号"(SO)和玉米"克玉19号"(MA)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作物根系、土壤物理性质及入渗速率的分析,探讨两种作物对土壤水分入渗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SO处理0~20 cm 土层容重比MA处理显著增加6。15%,总孔隙度及非毛管孔隙度分别显著下降5。93%和15。63%,饱和含水量和田间持水量分别显著减少6。38%和6。11%;SO处理和MA处理均以0。25~2 mm粒径团聚体为主,SO处理较MA处理土壤平均重量直径与几何平均直径分别显著减少29。57%和4。60%。在0~20、20~40、40~60、60~80 cm 4个土层中,MA处理根重密度分别为SO处理的1。67、2。46、4。52和2。27倍。SO处理初始入渗率、稳定入渗率、饱和导水率和平均入渗率分别比MA处理显著降低19。11%、15。50%、15。63%和14。86%。采用Kostiakov模型、Horton模型和Philip模型进行土壤入渗过程模拟,其中Horton模型R2最大,对土壤入渗过程的拟合效果最佳。相关性分析表明,入渗速率与容重呈显著负相关,与其他各指标均呈正相关。本研究表明,该地区矮杆高粱根系较玉米根系浅,容重大,入渗速率缓慢,易形成地表径流,增加水蚀风险,研究结果可为该地区防治水土流失提供数据参考。

    东北黑土区高粱玉米土壤入渗作物根系

    中国北方地区地膜覆盖对花生产量和水氮利用影响的整合分析

    薛德鹏杨路华申孝军袁映炜...
    3674-3683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通过整合1981-2021年北方地区花生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的田间试验数据,运用Meta分析方法,计算地膜覆盖对三项指标的综合效应,并以亚组分析的形式,重点探究*不同影响因素下地膜覆盖增产效应的差异。结果表明:相比露地种植,地膜覆盖可使花生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分别显著提高20。0%、36。2%和20。8%(P<0。05)。随机森林重要性显示:气候条件是影响北方地区地膜覆盖增产效应最重要的因素。亚组分析表明:地膜覆盖对西北地区花生产量提升最显著,东北地区次之,华北地区最低,分别增产35。4%、21。6%和15。9%(P<0。05);1981-2021年,北方地区花生覆膜后的增产率在1991-2000年这一阶段最高,达58。9%(P<0。05),在2011-2021年最低,为14。8%(P<0。05);在不同自然条件下,年降水量400~600 mm或年均气温<12℃的地区更利于发挥地膜覆盖的增产效应,沙壤土或土壤有机质含量<20 g·kg-1的土质中花生覆膜增产率更高;在田间管理措施上,选用渗水地膜覆盖、春季播种、平作种植、种植密度<15万穴·hm-2、分次施肥、施氮量<90 kg·hm-2、施磷量<60 kg·hm-2或施钾量>210 kg·hm-2时,花生覆膜后增产更显著。因此,在北方干旱、半湿润和气温偏低的地区花生更应采取覆膜种植,并通过调整田间管理措施更加高效地发挥地膜覆盖的增产效应。本研究可为我国北方地区花生科学覆膜种植提供理论指导。

    花生地膜覆盖产量水氮利用效率影响因素Meta分析

    干旱胁迫下模拟氮沉降对大豆氮磷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姚星州王岩王伟平吴佳宁...
    3684-3692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干旱胁迫下氮沉降升高对大豆(Glycine max)器官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对预测未来生态过程和指导农业可持续发展有重要作用。以"铁丰29号"大豆为试验对象,利用盆栽探讨干旱胁迫后模拟氮沉降对大豆不同器官氮磷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试验设置8个处理:2个水分水平:正常水分(W,75%±5%)、干旱(D,35%±5%),4个氮添加水平:CK、LN、MN、HN(分3次施氮,氮添加分别共计0、50、100、150 kg·hm-2·a-1)。结果表明:干旱胁迫和氮沉降交互作用对大豆根、茎、叶的N、P含量及N/P均有显著影响。与CK-D处理相比,随着氮处理浓度的上升,一次氮处理后根N含量逐渐下降,HN-D处理显著降低19。3%,茎P含量先升后降,LN-D处理显著升高38。2%,叶P含量逐渐上升,HN-D处理显著增加31。2%;两次氮处理后,根N含量显著低于CK-D处理,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茎P含量逐渐下降,HN-D处理显著降低18。9%,叶N含量先升后降,MN-D处理显著增加18。5%;三次氮处理后,根N含量逐渐下降,HN-D处理显著降低19。7%,茎N含量先升后降,HN-D处理显著降低22。6%,叶P含量显著低于CK-D处理,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施氮后,在大豆叶片N-P关系的幂函数中(N=βPα,α和β为常数),W处理α值<1,D处理α值>1,大豆叶片N/P>16。大豆根、茎N含量之间关系显著,茎、叶N含量之间关系极显著,大豆根、叶N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而茎N、P之间无显著关系。综上所述,生育前期施氮可以缓解大豆受干旱胁迫的负面效应。随着氮沉降浓度的升高以及施氮次数的增加,大豆生长受P限制。

    干旱胁迫氮沉降植物器官生态化学计量大豆

    减氮施肥措施下甘蔗各器官氮肥利用率的15N示踪分析

    崔婷婷王靖宇胡宝清毛兵...
    3693-3701页
    查看更多>>摘要:探讨减氮施肥措施对甘蔗各器官的氮素吸收与利用的影响,为甘蔗生产的合理施肥提供科学依据。设置3个施氮水平(低氮(N300):尿素300 kg·hm-2;中氮(N400):尿素400 kg·hm-2;高氮(N500,常规施氮量):尿素500 kg·hm-2),采用田间微区15N示踪技术,分析减氮施肥对甘蔗田追肥后、苗期、伸长期和成熟期甘蔗叶、茎和根的氮素吸收与利用及土壤(0~10、10~20、20~40 cm)的氮肥残留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伸长期和成熟期,减氮施肥没有显著影响甘蔗叶和茎15N累积量。追肥后、苗期、伸长期和成熟期,N500处理中甘蔗根氮素累积量、15N累积量、从肥料氮源吸收的氮量及从土壤氮源吸收的氮量普遍最高。苗期、伸长期和成熟期,N300处理中甘蔗叶、茎和根的氮素吸收量及肥料利用率均高于其他处理。伸长期,0~10、10~20、20~40 cm 土层的15N累积量在3个施氮处理中没有显著差异。追肥后、苗期、伸长期和成熟期,0~10、10~20、20~40 cm 土层中氮肥残留率普遍在N300处理中最高。综上,减氮施肥有利于提高甘蔗根的氮肥利用率,促进甘蔗茎的氮素利用率,进而影响甘蔗产量。

    氮肥施用量甘蔗器官氮肥利用氮肥残留15N示踪技术

    广西山口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水鸟对人工替代栖息地的利用

    田禾杨岗张明辉贺垚银...
    3702-3709页
    查看更多>>摘要:水鸟是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环境变化具有高度敏感性,可作为湿地环境变化的指示物种。山口红树林自然保护区是沿东亚—澳大利西亚迁徙水鸟的重要停歇地,但天然滩涂的减少使越来越多的水鸟利用保护区内的人工生境作为替代栖息地。为了解水鸟对替代栖息地的利用情况,于2016-2021年持续对广西山口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4类人工生境(养殖塘、盐田、草地和农田)进行了水鸟调查。结果表明:(1)4种人工替代栖息地共调查到13个优势种和常见种,其中以养殖塘生境的物种丰富度最高,农田生境的最少;(2)多样性指数与水鸟数量以养殖塘和盐田生境的为优势;(3)广义线性模型显示,不同类群的水鸟对生境的利用存在显著差异。综合以上结果,保护区内人工生境对承载水鸟的作用显著,建议今后加强对养殖塘生境与盐田生境的科学管理,维护水鸟的生境需求。

    水鸟群落多样性替代栖息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