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生态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生态学杂志
中国生态学学会
生态学杂志

中国生态学学会

孙铁珩

月刊

1000-4890

cje@iae.ac.cn

024-83970394

110016

沈阳市文化路72号

生态学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Ec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中国生态学会主办的学术期刊,也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读者对象为从事生态学、生物学、地学、林农牧渔业、海洋学、气象学、环保、经济、卫生和城建部门的科研、教学、科技工作者、有关决策部门的科技管理人员及大中专院校师生和中学教师。主要刊登具有创新性和生态学研究论文、专题的综述和评论、研究方法和新技术的应用、学术讨论与争鸣、国内外学术消息和动态、生态学论坛和生态学新书刊介绍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水丰水库浮游植物群落特征及水质评价

    魏洪祥蒋湘辉张涛王兴兵...
    402-411页
    查看更多>>摘要:于2015年6月-2019年10月对水丰水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和水质状况进行了19次调查.结果表明:水丰水库共发现浮游植物7门43属76种(以丰度>1000 cells • L-1计),其中硅藻门33种,绿藻门27种,蓝藻门6种,裸藻门5种,隐藻门和甲藻门各2种,金藻门1 种;浮游植物丰度为1.20×104~6.03×106 cells • L-1,平均值为7.13×105 cells • L-1;优势种有依沙束丝藻(Aphanizomenon issatschenkoi)、分歧锥囊藻(Dinobryon divergens)、颗粒直链藻(Melosira granulata)、梅尼小环藻(Cyclotella meneghiniana)、扭曲小环藻(Cyclotella comta)、克洛脆杆藻(Fragilariacrotonensis)、尖针杆藻极狭变种(Synedra acus var.angustissi-ma)、美丽星杆藻(Asterionellcforrrosa)、转板藻(Mougeotia sp.)、针状新月藻近直变种(Clos-terium acicular var.subprorum);浮游植物优势种、污染指示种、浮游植物丰度、Shannon多样性指数、综合营养状态指数均显示水体呈中营养或中富营养状态;藻类综合指数显示水体呈富营养状态;浮游植物生物量显示水体呈贫营养状态;水丰水库属中营养状态.

    水丰水库富营养化生物多样性营养状态

    亚龙湾珊瑚礁大型礁栖生物的群落结构及生态警示

    黄丁勇王建佳陈甘霖郑新庆...
    412-426页
    查看更多>>摘要:鱼类和大型底栖生物等礁栖生物是珊瑚礁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群落信息是全面评价珊瑚礁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必要基础数据.基于录像样带法,分析了2018年12月底海南省三亚市亚龙湾珊瑚礁区17个站位礁栖鱼类和大型底栖生物的群落结构、数量分布及相似性,揭示了其中的生态警示,并提出相应的监管建议,旨在保护和恢复亚龙湾的珊瑚礁.结果表明:亚龙湾西岸及东排、西排共发现鱼类8科21属35种,以雀鲷科、隆头鱼科为主,平均密度为0.20尾•n-2,金尾雀鲷、斑棘眶锯雀鲷和细鳞光鳃鱼为优势种;最近15年来,亚龙湾的鱼类资源持续衰退,目前已近于枯竭.另一方面,调查区的大型底栖生物以软珊瑚、大型底栖藻类、海百合和海胆为主,各类群的数量分布有所不同;造礁珊瑚的敌害生物小核果螺和长棘海星密度皆很低,目前尚不会对珊瑚礁构成威胁;整体而言,大型礁栖生物群落在亚龙湾西岸与东排、西排有较大的差异,间接反映出岛礁与岸礁环境存在差别,不过亚龙湾西岸湾口段的环境条件可能更接近岛礁;由于部分海区大型底栖藻类较多及可能存在的富营养化趋势,维持金尾雀鲷或其他植食性鱼类与藻类规模两者间的平衡,对恢复和保持亚龙湾珊瑚礁生态系统的健康尤为重要;同时,管控来自青梅河等的陆源污染,也是控制亚龙湾大型海藻增殖的关键;相比于海参,海百合对大型底栖藻类的依赖程度较低.调查区造礁珊瑚覆盖率与礁栖生物数量之间没有显著相关,可能与亚龙湾珊瑚礁退化严重及现存的种类以团块状造礁珊瑚为主,其构建的珊瑚礁生境空间异质性相对较低有关.为更好地保护亚龙湾的珊瑚礁,建议关注亚龙湾的水质,加强对捕鱼、潜水观光等旅游活动的监督管理,特别是应该立即实施长时间的渔业禁捕来恢复亚龙湾的渔业资源,并定期监控关键种群的数量变动.

    亚龙湾鱼类大型藻类群落结构生态平衡

    沙颍河流域人为输入对水体水化学组成的影响

    吴洋洋刘运涛张东李川...
    427-441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类活动输入影响河流水体化学组成,增加经河流体系向海洋输出物质的通量,影响全球物质循环过程.有效识别人为输入的影响途径和范围对于量化人类活动对全球物质循环的影响具有重要作用.沙颍河是淮河上游最大支流,流域水体受人为输入影响严重,通过研究沙颍河流域强人为输入对河水水化学组成的影响过程,有利于弄清楚强烈人为活动干扰下河流输出物质通量的变化.本文通过平水期(2019年12月)采集河水(n=41)以及地下水样品(n=12),分析其水化学及氢氧同位素组成,阐明人为输入影响方式和途径以及在空间上的分布规律,辨别控制水体化学组成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沙颍河支流河水和地下水阴离子以HCO3-为主,阳离子以Ca2+为主,干流河水逐渐转变为阴离子以Cl-为主,阳离子以Na+为主的水体水化学类型;碳酸盐岩和硅酸盐岩化学风化、城市工业和生活污水以及农业面源是控制流域水体化学组成的主要因素.多数沙河河水以及上游颍河河水水化学组成主要受岩石化学风化为主,少受工业废水及生活污水影响,贾鲁河和沙颍河干流河水受城市工业及生活污水影响,流域地下水普遍受到农业面源的影响;研究区地下水氯碱指数小于0,与硅酸盐岩矿物中K+和Na+与水体中Ca2+和Mg2+发生阳离子交换有关.沙颍河干流河水水体K+和Na+含量高于地下水,除地下水补给河水部分K+和Na+外,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输入的K+和Na+是沙颍河干流河水K+和Na+含量升高的主要原因;沙颍河干流河水Cl-等行为保守元素含量往下游逐渐降低,与地下水补给和下游闸坝畜水稀释有关,而水体氘盈余值持续升高,显示下游河水经历强烈蒸发过程.本研究阐明了强人为输入对河水的影响,为沙颍河流域水污染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沙颍河水化学氢氧同位素人为输入淮河

    徐州权台煤矿井下700 m水平微生物群落分布特征

    李文博冯启言高波陈迪...
    442-452页
    查看更多>>摘要:煤矿井下与表生环境具有明显差异,研究其微生物群落分布及多样性对深入探讨井下水-岩-气-生作用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在徐州权台煤矿井下700 m水平采集了8个沉积物样本,对样品进行了理化指标测试和Miseq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煤矿井下具有丰富的微生物多样性,8个样本共检测到35个细菌门类,其中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为优势菌门,其相对丰度之和占比超过80%;煤矿井下的优势菌属主要包括乳球菌属(Lactococcus)、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分枝杆菌属(Mycobacterium)和芽孢杆菌属(Bacillus).从井下环境细菌群落分布来看,变形菌门和厚壁菌门主要分布在岩巷中,而放线菌门则主要分布在煤巷中.岩巷中的细菌多样性整体上高于煤巷.样本理化指标与微生物群落间的相关性分析表明,pH值是影响煤矿细菌群落门水平分布的主要因素(R2 = 0.766,P<0.05),其中放线菌、厚壁菌门和Latescibacteria与pH呈正相关,其他门类与pH呈负相关.TOC、总氮、总磷及硫酸盐对群落丰度分布也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在煤矿污染机制及污染物迁移的研究中需充分考虑井下微生物的影响.

    煤矿井下高通量测序细菌群落细菌多样性环境因子

    乌苏里江洪泛湿地蜻蜓目幼虫对水文连通阻断的生态响应

    孟瑶武海涛管强芦康乐...
    453-459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组成完整性能够指示和预测水生态环境的健康程度和变化趋势,已经在大量研究中得到验证.然而,群落水平的全部样品采集过程的复杂性并不利于它们的便捷应用.蜻蜓目幼虫是大型底栖动物中相对易于捕捉和识别的类群,并且拥有特别的两栖生命周期,它们的多样性特征以及对水体性质变化的敏感反应,使其成为湿地生态系统中非常广泛且适宜的指示生物.本研究通过比较乌苏里江人工堤坝内外两侧不同河段的河滨湿地中蜻蜓目幼虫的群落组成,分析堤坝阻隔对河滨湿地的生态影响,评估蜻蜓目幼虫对河滨湿地的环境指示特征.结果表明,随着乌苏里江由上游至下游,河滨湿地蜻蜓目幼虫的多样性愈加丰富;阻隔水文连通对蜻蜓目幼虫的生存繁育产生负面的作用,且越趋近下游,蜻蜓目幼虫受到人工堤坝的影响程度越显著;堤坝两侧不同物种的密度变化差异较小,主要区别在于直接与河流水文连通的样点多样性指数值的波动范围相对较大.

    蜻蜓目幼虫人工堤坝水文连通河滨湿地

    温度和盐度对中间球海胆(Strongylocentrotus intermedius)早期胚胎发育率的联合效应

    甄昊吴洋磊王荦裴泓霖...
    460-469页
    查看更多>>摘要:海洋生物种群繁衍目前面临着严峻的环境压力.胚胎期作为生命发育的起始阶段,极易受环境因素的影响,温度和盐度则是影响生物生长发育的两大关键要素.为探明中间球海胆早期胚胎发育对温度和盐度的耐受性及其最适温盐条件,采用中心复合设计(CCD)和响应曲面法(RSM),开展温度(12~26aC)和盐度(22~34)对中间球海胆胚胎早期发育的联合效应研究,旨在建立温度和盐度对中间球海胆胚胎受精率、上浮率和变态率的定量关系模型,并通过统计优化方法得到温度和盐度的最佳组合.结果表明:过高或过低的温度和盐度均不利于海胆早期胚胎发育率,温度对中间球海胆早期胚胎发育的影响大于盐度,且温度和盐度之间存在一定的拮抗作用;温度和盐度的一次效应、温度的二次效应均极显著影响中间球海胆胚胎受精率、上浮率和变态率(P<0.01);温度和盐度的互作效应显著影响中间球海胆胚胎受精率和变态率(P<0.05),对上浮率的影响不显著(P>0.05);盐度的二次效应极显著影响中间球海胆胚胎受精率(P<0.01),对上浮率和变态率的影响不显著(P>0.05);实验建立的受精率、上浮率和变态率模型方程决定系数分别为0.9736、0.9946和0.9925,表明该模型建立有效并可用于预测中间球海胆胚胎受精率、上浮率和变态率.模型优化和验证试验得出,温度17.71℃和盐度31.85时,受精率、上浮率和变态率达最大值,满意度为0.969.研究结果可为中间球海胆人工繁育提供科学依据.

    中间球海胆胚胎发育率温度盐度联合效应

    藏雪鸡(Tetraogallus tibetanus)春夏季食性

    贾海燕刘晓青田农夫张芮...
    470-479页
    查看更多>>摘要:藏雪鸡(retraogallus tibetanus)生活在青藏高原及其毗邻地区,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2016年5-8月,在青海省尖扎县,采集藏雪鸡新鲜粪便及可能食用的植物,采用粪便显微分析法研究了藏雪鸡食性.结果表明:藏雪鸡能以各种植物器官为食,叶片是其食用的主要器官,茎次之,再次是花和果(种子),根极少;藏雪鸡所食植物器官比例有明显季节变化,叶片的比例逐月下降,花的比例在7月显著增加,而果(种子)比例在8月陡增至28%;藏雪鸡能以生境中24科72种草本植物中的19科49种为食,还取食苔藓和地衣;禾本科和菊科植物是其主要食物,占食物总量的42%;草地早熟禾(Poapratensis)(22.35%)是主要食物种,蒲公英(Taraxacum mongolicum)等20种植物是其常见食物种;藏雪鸡所食植物种类比例季节变化明显,如草地早熟禾比例5-7月稳定在20%左右,但8月上升到30.20%,而蒲公英比例5-8月持续增加;藏雪鸡所食植物种类数稳定在35~36种,仅7月稍多(41种);不同月份的食物成分相似性较高(>73%),食物的Shannon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相似,但8月食物生态位宽度指数明显低于其他月份.综上,藏雪鸡是广食性鸟类,且食性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本研究结果可为藏雪鸡救护和迁地保护时人工饲料配方的设计提供依据.

    藏雪鸡粪便显微分析食性季节变化

    上海静安雕塑公园土壤动物群落的垂直分布和季节变化

    靳亚丽杨斯琦徐珊珊夏建宏...
    480-489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市生物多样性的维持对城市环境改善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土壤动物作为生物多样性的基石和组成部分,是城市土壤环境的重要指示类群.本文以上海静安雕塑公园为例,对公园中四季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的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探讨了城市绿地土壤动物多样性的变化规律,以期为土壤环境的生物学评估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共捕获土壤动物2305头,隶属于23个类群,总密度为19565头•m-2;其中优势类群为蜱螨亚纲和弹尾纲,分别占总捕获量的49.41%和33.62%,A/C值为1.5;常见类群为原尾纲、双尾纲、少足纲、倍足纲、线蚓科和线虫纲,合计占总捕获量的12.80%;土壤动物的垂直分布呈现明显的表聚性特征,土壤动物在0~5 cm 土层中的密度显著高于5~15 cm 土层(P<0.05),且随着土层加深,Shannon多样性指数减小,Simpson优势度指数增大;土壤动物的垂直分布情况存在季节性差异,其中夏季土壤动物的总密度最高,Shannon多样性指数最低.

    群落多样性城市绿地土壤环境指示生物

    惠州市景观格局空间分异特征的梯度分析

    邬紫荆李枝坚曾辉
    490-500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将景观指数、梯度分析和移动窗口法相结合,分析了惠州市景观格局的空间分异特征.以中心城区为起点,向外等距设置辐射状梯度带;同时结合研究区的特点,设置了4个不同方向的样带.综合运用景观指数粒度效应分析和土地面积变化评价指数模型,确定适合研究区的分析粒度;考虑到景观格局的各向异性,计算不同方向的半变异函数和相应的块基比,确定不同方向样带的分析幅度;采用移动窗口法分析不同方向样带的景观格局特征.结果表明:(1)50 m的栅格大小为适合研究区景观格局分析的粒度值,4条样带上移动窗口的适宜分析尺度分别为750、850、1350、1150 m;(2)从中心城区到外围区域,可将惠州市依次划分为城市中心区、农业区、城市副中心区、过渡区和生态保育区;(3)高强度城市化地区和远郊区的景观组分类型单一,优势度特征明显,城市边缘区或城乡过渡带的景观异质性增加,破碎化程度高;(4)不同方向的样带能够反映景观格局的方向分异特征,是城市景观梯度分析的有效手段.

    景观格局景观指数尺度效应梯度分析惠州

    元江干热河谷林地内外潜在蒸散发量的变化及其驱动因素

    王玉洁周炳江黄郑雯孙荣卿...
    501-511页
    查看更多>>摘要:蒸散发对把握气候变化、理解区域生态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主成分分析及皮尔逊双侧相关检验的方法研究元江干热河谷林地内外潜在蒸散发量(PET)的变化及其驱动因素,并根据分析结果对林地内外蒸散发的发生过程进行解读.通过对2015-2018年日PET的研究发现:林内PET比林外低0.86 mm.d-1;林地内外PET呈周期式减小,林外的减小趋势更大.2015-2018年及对应年份旱雨季的林地内外干旱指数显示,元江的干旱程度在研究时间段内有所缓解,林内干旱指数较林外更低.林内日PET的驱动因素依次是气温(Ta)、地面净辐射(Rn、5 cm土壤热通量;林外日PET的驱动因素依次是Ta、5 cm土壤温度、Rn.林内蒸散发的发生层按蒸散发的剧烈程度所划分的层次性较清晰,剧烈层位于稀树灌丛林型的中上层,蒸散发的剧烈程度由中上层向下依次减弱;林外蒸散发的发生层层次性较混合,剧烈层位于近地面空气与土壤交汇层.

    稀树灌丛生态系统林地内外潜在蒸散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