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生态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生态学杂志
中国生态学学会
生态学杂志

中国生态学学会

孙铁珩

月刊

1000-4890

cje@iae.ac.cn

024-83970394

110016

沈阳市文化路72号

生态学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Ec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中国生态学会主办的学术期刊,也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读者对象为从事生态学、生物学、地学、林农牧渔业、海洋学、气象学、环保、经济、卫生和城建部门的科研、教学、科技工作者、有关决策部门的科技管理人员及大中专院校师生和中学教师。主要刊登具有创新性和生态学研究论文、专题的综述和评论、研究方法和新技术的应用、学术讨论与争鸣、国内外学术消息和动态、生态学论坛和生态学新书刊介绍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国三种常见蒿属植物潜在地理分布及其主导气候因子

    史超逸朱媛君萨拉王丹雨...
    512-524页
    查看更多>>摘要:裂叶蒿(Artemisia tanacetifolia)、大籽蒿(Artemisia sieversiana)和艾(Artemisia argyi)是我国常见的蒿属(Artemisia)植物,其分布区域遍布全国.本文利用MaxEnt模型预测3种蒿属植物在当前气候条件以及未来两种气候情景下的潜在分布区.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检验模型精度.训练数据和测试数据的AUC值均在0.8以上,表明预测结果可靠性良好.在当前的气候条件下,裂叶蒿最适分布区主要为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和东北平原;大籽蒿的最适分布区为西藏南部谷地、横断山地区、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和东北平原;艾的最适分布区有两个,一个位于台湾岛南部,另一个为大巴山、巫山、云贵高原北部、黄土高原和东北平原南部区域.2070年RCP2.6和RCP8.5情景下,裂叶蒿及大籽蒿的高适宜区面积减小,艾的最适分布区面积增加.Jack-knife检验结果表明,年均降水量是预测裂叶蒿分布最有效的气候因子,5月降水是预测大籽蒿分布的最显著的气候因子,8月水汽压对艾的影响最大.本研究结果为蒿属植物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裂叶蒿大籽蒿物种分布模型最大熵模型生境适宜性气候因子

    人工湿地对抗生素复合污染的净化效果及微生物群落响应

    覃岚倩白少元张琴丁海静...
    525-53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人工湿地对氟喹诺酮类(FQs)、磺胺类(SFs)、四环素类(TCs)抗生素的净化性能及微生物群落的响应,以运行多年的单层及多层(3层、6层)基质结构的水平潜流入工湿地为对象,分别采用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和高通量测序来检测抗生素含量和微生物菌落结构,分析对比分层结构湿地系统中3类8种抗生素的去除规律、对常规污染物去除的影响以及系统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人工湿地对FQs、磺胺噻唑、磺胺二甲基嘧啶、氧四环素表现出较好的去除效果(>95%),相同条件下,对磺胺嘧啶和四环素去除效果较差(61.9%~66.8%).多层结构湿地系统对抗生素的平均去除率较单层结构湿地提高3.2%.抗生素的加入使湿地系统对COD、NH4+-N的去除效果略有增加,平均去除率分别提高了18.5%和16.5%,却使TP的平均去除率下降(降低了28.6%).FQs、SFs和TCs抗生素加入后,3个湿地系统的平均Shannon指数由5.80降到4.66,平均Simpson指数由0.017增加到0.063.主要优势门Proteobacteria和Bacteroidetes不变,其余优势门(Chlo-roflexi、Firmicutes、Verrucomicrobia和Acidobacteria)主次位置发生改变.优势属结构出现明显变化,反硝化菌Acinetobacter、Aquabacterium和Pseudomonas丰度显著升高,且取代除磷菌Dechloromonas和Flavobacterium成为主要优势菌属.

    水平潜流人工湿地抗生素微生物

    森林生态系统中木腐真菌群落形成机理及生态功能

    魏玉莲
    534-54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森林生态系统中,枯死木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为很多生物提供栖息地,有助于养分循环以及碳和水的储存.木材分解是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土壤形成和碳收支的决定性过程,越来越受到森林生态学家、病理学家和管理者的重视.在此过程中,木腐真菌通过分泌多种酶降解木材主要成分,实现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具有极为关键和重要的作用.木腐真菌群落的形成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环境因子(降水、纬度、光照、温度、湿度等)和寄主倒木特征(化学成分、物理结构、体积大小以及腐烂程度等)通过影响不同真菌物种的分布和生长,进而影响真菌群落的物种组成;木腐真菌在一定程度上对其周围的微生物群落具有较强的控制力,其中能形成菌索的真菌更擅长控制细菌群落,而细菌通过消耗真菌降解酶的活性分解产物间接影响分解速率,也影响着真菌群落的动态变化;木腐真菌和腐生无脊椎动物作为倒木分解的两类主要群体,它们彼此之间相互影响,既有抑制作用也存在互惠互利;一些土壤真菌类群通过菌丝扩散定殖于倒木上进行生长.木腐真菌群落组成的最大干扰来自人类对森林的砍伐和利用,倒木的移除直接造成木腐真菌生长基质和环境的丧失,许多物种濒临灭绝,使得真菌群落组成单一、功能相对简单化.在倒木降解过程中,白腐真菌主要分泌过氧化物酶和漆酶降解倒木木质素,褐腐真菌可以有效地降解半纤维素和纤维素,降解酶的活性和种类直接影响木材腐烂速率和营养元素含量,而真菌菌丝对木材中C、N等营养元素具有重要的吸收和转移作用.木腐真菌的功能性状能够反映物种对环境条件的适应,有助于理解在不同环境中影响真菌群落聚集的机制.揭示森林生态系统中木腐真菌群落的形成机理及其生态功能,对于研究森林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过程和生物多样性维持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参考价值.

    森林生态系统木腐真菌群落结构形成机理生态功能

    鱼类个性测定方法研究进展

    李武新孙春艳曾令清
    544-558页
    查看更多>>摘要:动物个性是指在不同时空条件下动物种内个体间行为的稳定差异.鱼类个性的研究历史已超过50年,但不同时期和不同研究的鱼类个性测定方法存在较大差异,缺乏一个规范的用于量化鱼类个性研究的方法论.本文作者认为,关注鱼类个性的常规测定方法,了解现有个性定义及其生态学意义,规范鱼类个性的常规实验方法是有必要的.本文所涉及的个性是指狭义上的个性,即对勇敢性、探索性、活跃性、好斗性和社会性等个性的研究方法进行综述,规范了鱼类个性的常规测定方法及注意事项,并对过往研究中鱼类个性测定方法的不足之处进行了讨论和展望.

    个性测定方法勇敢性探索性活跃性好斗性社会性

    入侵动物福寿螺内生纤维素酶特性及应用研究进展

    李梦婷刘金苓赵本良邓小于...
    559-567页
    查看更多>>摘要:纤维素酶高效降解纤维素生产单糖,在纺织、造纸、食品、饲料等行业有重要应用价值.近年来,动物源的纤维素酶展现出优良的降解能力,其应用受到广泛关注.软体动物福寿螺是入侵我国华南地区的恶性外来物种,已经对水稻生产和湿地生物多样性造成了严重危害.福寿螺对多种植物的强消化能力与其体内的内生纤维素酶有密切关系.本文聚焦于福寿螺组织的内生纤维素酶,综述了该酶的基因特征、活性因素、重组表达及生产应用.各种福寿螺内生纤维素酶的编码基因在分子质量、基因长度、开放阅读框长度、同源性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环境因素pH、温度、金属离子、阴离子及螯合剂显著影响其活性.采用基因工程和优化表达菌株培养可以提高酶的生产效率,福寿螺内生纤维素酶的转化表达能提高食用菌生物效率和产量,提升动物饲料利用率,增强果蔬汁液提取,其在啤酒酵母中的表达有助于提高乙醇生产率.基于福寿螺内生纤维素酶应用中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加快福寿螺内生纤维素酶资源利用并强化对福寿螺属的其他螺类内生纤维素酶研究的建议.

    软体动物瓶螺科生物降解酶活克隆表达

    生态理念下对虾健康养殖发展建议

    于道德宋静静叶海斌王友红...
    568-576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对虾产业的不断壮大,对虾类水产养殖过程中疾病频发、水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其品种和养殖模式的多样化使得这一矛盾更加难以解决.本文回顾了中国对虾产业50年发展过程中的疾病伴生史,并从生态学视角重新审视了对虾病原体的发生、进化以及与对虾免疫系统的关系,进而提出避免药物滥用、防重于治、注重对虾选育工作、基于生态系统方法开展对虾养殖工作等建议,以期将来人们能够更加重视生态系统健康,把One Health理念应用到水产养殖的生产实践中,真正实现对虾养殖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对虾病原体免疫系统生态系统生命卫生安全共同体

    空间尺度对地形异质性-物种多样性关系的影响:粒度和幅度

    梁晓玉古元阳刘昌邢韶华...
    577-585页
    查看更多>>摘要:空间尺度是影响我们理解生态学格局和过程的关键因素.目前已有多种关于物种多样性分布格局形成机制的假说且研究者未达成共识,原因之一是空间尺度对物种多样性分布格局的环境影响因子的解释力和相对重要性有重要影响.地形异质性是物种多样性分布格局的重要影响因素.本文综述了在地形异质性-物种多样性关系的研究中,不同空间粒度和幅度对研究结果的影响,以及可能的原因.尽管已认识到地形异质性-物种多样性关系的空间尺度效应,但粒度和幅度的具体影响仍未有统一结论.当前物种多样性分布格局研究未能覆盖较完整的尺度变化梯度.未来对地形异质性-物种多样性关系的研究需要同时考虑幅度和粒度的影响.建议结合可靠的模型和统计分析方法开展多尺度格局比较分析,以进一步阐明研究尺度对地形异质性-物种多样性关系的影响以及地形异质性起主导作用的空间尺度.

    地形异质性物种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空间尺度粒度幅度

    海上风电场对大型底栖生物影响

    詹晓芳马丽陆志强
    586-592页
    查看更多>>摘要:海上风电作为一种清洁能源在全球快速发展,其建设和运营皆会对底栖生境造成影响.海上风电对大型底栖生物的影响是研究热点之一.本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了整理和分析,海上风电场对大型底栖生物的影响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栖息地改变、生物多样性变化、禁止拖网作业影响以及促进生态连通性等.未来研究应重点关注海上风电场在更长时间尺度上对大型底栖生物群落动态演替过程的影响及对海洋底栖环境潜在的生态效应.此外,加强产业、政府管理和科学研究部门之间的知识共享和信息交流,有助于全面深入了解海上风电场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

    海上风电场大型底栖生物栖息地生物多样性拖网捕捞生态连通性

    藏中联网工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

    蔡德峰张扬建丛楠殷国栋...
    593-603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电网工程沿线区域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进行评价是规避和降低工程对沿线区域生态破坏的重要前提.本研究选取水源涵养、水土保持、防风固沙、生物多样性保护等4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为主体,基于遥感与GIS技术对藏东南地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重要性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不同电网工程标段影响区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结果表明:藏东南地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总体上呈现出"东西部高、中部低"的空间分布格局,极重要区面积为74843 km2,占区域总面积的18.47%,主要分布在藏东南的森林区,包括澜沧江沿线及其以东地区、雅鲁藏布江沿线及错那县、墨脱县南部.藏中联网工程东、西两端标段影响区内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相对较高,在施工过程中应根据影响区内主导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分布状况采取相应措施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本研究方法可为其他输电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提供生态标准及科学依据.

    净初级生产力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输电工程青藏高原

    基于叶面微结构的火电厂周边绿化树种的滞尘能力分析

    李诗瑶牛玉斌樊瑾余海龙...
    604-614页
    查看更多>>摘要:绿化树种的滞尘能力差异与叶面微结构特征密切相关.以宁东能源化工基地火电厂周边5种典型阔叶绿化树种为研究对象,采用洗脱法测定叶片滞尘量,并用扫描电镜-能谱分析仪(SEM-EDX)研究植物叶表面微结构与滞尘能力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各树种间滞尘量差异明显,5个树种单位面积滞尘能力从大到小依次为火炬树(Rhustyphina)>臭椿(Ailanthus altissima)>榆树(Ulmus pumila)>山槐(Maackia amurensis)> 白蜡(Fraxinus chinensis);叶表面兼有表皮毛、气孔和沟壑、粗糙等微结构特征的树种如火炬树、臭椿等其滞尘能力较强;对叶表面滞尘颗粒物粒径及其组成分析发现,部分树种存在对不同粒径颗粒物选择性滞留和吸附现象,如白蜡以气孔吸附型为主导,对PM2.5的吸附能力相对较强;而兼具表皮毛、气孔和沟壑等微结构的火炬树和臭椿则吸附粒径范围较广;通过能谱分析发现,源自土壤扬尘的颗粒物在5种绿化树种上广泛存在,而源自人为源的有机污染物则更易于被具有表皮毛的树种所滞留.因此,在进行能源工业区绿化树种选择时,应依据当地大气污染类型和对滞尘有利的叶面微结构选择并推广相应树种.

    绿化树种大气颗粒物叶表面滞尘微结构